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bottom of the Paleoge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Sikeshu Sag of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GAO Xiaoyue LIU Luofu +3 位作者 WANG Ying JIANG Zhenxue LIU Guodong SHANG Xiaoq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bottom of the Paleogene, located in the Sikeshu Sag of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acterized by 3 layers of u...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bottom of the Paleogene, located in the Sikeshu Sag of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acterized by 3 layers of upper coarse clastic rock, lower weathering crust and leached zone. The upper coarse clastic rock displays features of higher density, lower SDT and gamma-ray logging while the weathering crust in the lower part displays opposite features. The formation water is of NaHCO 3 type but at lower mineralization degree. The QGF indices are generally between 2.19 and 3.77 and the GOI parameters vary from 1% to 5%.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sag, the content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increases from 30.81% to 53.74% while that of non-hydrocarbon and asphaltene decreases. The Pr/nC 17 decreases from 0.65 to 0.47 while the Ph/nC 18 decreases from 0.66 to 0.27, and the content of benzo[c] carbazole declines while the benzo[a] carbazole amount and (alkyl carbazole)/(alkyl+benzo carbazole) ratio both increase. These revealed that the hydrocarbons migrated from the sag to the ramp region along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油气运移通道 准噶尔盆地 不整合面 古近系 凹陷 底部 苯并咔唑
下载PDF
A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BETWEEN THE NEOGENE AND THE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PROCESS AND GEODYNAMIC ORIGIN
2
作者 Shi Buqing Wu Zhiping and Zhou Yaoqi(Petroleum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leumUniversity, Dongying, Shandong 257062, P. R. China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8年第Z2期143-152,共10页
Regional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both orogenic beltsand sedimentary basins. They have superficially simple features, but in fact contain abundant geo-logic and geodynamic in format... Regional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both orogenic beltsand sedimentary basins. They have superficially simple features, but in fact contain abundant geo-logic and geodynamic in formation on basin evolution, which was rarely systematically studied.Based on the elaborate research on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between the Neogene and the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ernChina, this paper reconstructed its formation process and paleotopography in the late Oligocene. ltis the most interesting that this stratigraphic uncon formity surface represents the transiton of theJiyang depression evolution from rifting extension to thermal down-warping and also implies an u-plift proces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his paper thought it worthy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isstratigraphic uncohformity surfac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tage transition of basin evolution. ThenpossibIe influences of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deep dynamic process variations on the stratigraphicunconforrnity surface formation were anaIyzed. Th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betweenthe Neogene and the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should be the direct result of extremestretching of llthosphere and diapirism of hot upper mantle, which can also possibly explain the co-incidence of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formation with the stage transition of basin evolution.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formation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erosion amount calculation, and the elaborate time structure recorded by the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GEOLOGIC feature Jiyang depression FORMATION process Dongying movement GEODYNAMIC ORIGI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靖边三叠纪与侏罗纪不整合面测井识别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王军 詹健 +5 位作者 姬瑞兰 彭俊杰 刘广林 聂万才 张忠义 单长安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609-617,共9页
三叠纪与侏罗纪不整合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3段以上低渗透油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岩心观察、岩心地球化学分析、常规测井、地震方法是识别不整合面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取心与岩心地球化学分析成本高,取样离散程度高,地震方法纵向分辨率... 三叠纪与侏罗纪不整合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3段以上低渗透油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岩心观察、岩心地球化学分析、常规测井、地震方法是识别不整合面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取心与岩心地球化学分析成本高,取样离散程度高,地震方法纵向分辨率低,制约了对不整合面的准确识别。为此,将岩心观察、分析测试资料与测井资料充分结合,厘清不整合面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不整合面。定边-靖边地区三叠纪与侏罗纪不整合面风化和半风化带厚度约为15 m,在不整合面以下超过15 m的岩层中,岩石的风化作用极其微弱或无风化。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等常规测井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识别风化岩层、半风化岩层和未风化岩层,进而确定不整合面。研究表明:定边-靖边地区早侏罗纪不同古地貌单元不整合主要是由水进造成的,在坡嘴和斜坡部位通常发育完整的不整合三层结构,在高地和河谷风化或侵蚀产物不容易保存,以残积层和半风化岩石为主,一般缺少风化黏土层,同时,坡嘴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关键部位。研究三叠纪与侏罗纪期间的不整合面,对分析延长组长3至延安组延9段油气分布规律和有利区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测井识别 主成分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隆起东北侧怀远运动不整合特征及其对岩溶储层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军涛 张玉银 +7 位作者 谷宁 金晓辉 张涛 刘四洪 贾会冲 杨佳奇 刘玲 高晓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怀远运动(加里东期Ⅰ-Ⅱ幕)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一次较大的构造活动,其影响仅次于加里东期(Ⅲ幕)—海西运动,存在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在古隆起附近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岩溶储层。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在乌审旗隆起东北侧表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 怀远运动(加里东期Ⅰ-Ⅱ幕)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一次较大的构造活动,其影响仅次于加里东期(Ⅲ幕)—海西运动,存在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在古隆起附近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岩溶储层。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在乌审旗隆起东北侧表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与寒武系三山子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碳酸盐岩地层,但在测井电性、岩石矿物、元素以及同位素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三山子组为细晶白云岩,在测井响应上具有低伽马值、高电阻率的特征,发育不规则状溶蚀孔隙,是岩溶储层发育段。三山子组储层多属于相对高能的近隆浅滩、正常海水环境,白云化作用为浅埋藏期渗透回流白云岩化。马家沟组一段是怀远运动后的首套沉积地层,由于靠近乌审旗古陆,岩性复杂,呈现出膏-云-泥-砂混杂沉积的特征,沉积时虽然也属于海相环境,但其与三山子组沉积时相比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属于海侵早期靠近古陆的混积潮坪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旱,以海源碳酸盐沉积为主,又常有间歇性的陆源碎屑补给,白云岩则是准同生期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三山子组储层受相对高能原始相带以及怀远运动相关白云岩化作用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多为白云岩化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叠加形成,分布于乌审旗隆起、镇原隆起和吕梁隆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岩溶储层 三山子组 怀远运动 乌审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银额盆地现今结构及油气勘探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崔海峰 侯艳 鲁如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3,共11页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明确盆地深层现今结构特征和盆地类型,指出盆地油气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界与前中生界不整合特征明显,表现为连续的较强能量的地震同相轴;前期认为不整合面之下呈水平连续地震反射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实为多次波成像,认为石炭系—二叠系在中生界覆盖之下呈水平分布是不合理的;不整合面之上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主体白垩系各层段反射特征清晰;不整合之下前中生界(主体为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一系列冲断构造、复式褶皱,地震成像不连续,与地层产状有关,信噪比低。总体来看,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中生界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冲断构造,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白垩系,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复杂盆地或盆地复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不整合面 褶皱冲断 中生代断陷盆地 勘探启示
下载PDF
“T/C⁃P不整合双地层结构”的压实—离心流渗滤作用与油气富集——以准噶尔盆地玛东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祥超 齐洪岩 +3 位作者 陈扬 窦洋 郭华军 彭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0-982,共13页
为探讨大气淡水对不整合面上覆地层的渗滤效应,利用地震—地质综合剖面、储层物性、油—水等流体地球化学参数及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分析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地层结构及压实—离心流分布特征,揭示了在“T/C‑P不整合双地层结构”控制下,... 为探讨大气淡水对不整合面上覆地层的渗滤效应,利用地震—地质综合剖面、储层物性、油—水等流体地球化学参数及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分析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地层结构及压实—离心流分布特征,揭示了在“T/C‑P不整合双地层结构”控制下,大气淡水通过压实—离心流方式对T/P不整合面上覆地层进行垂向渗滤,导致玛东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充注程度较低。结果表明:玛东斜坡区T/P不整合面之上的百口泉组压实—离心流渗滤带的流体势方向与重力势方向相反,其成因与百口泉组底部富泥砂砾岩岩相及伴生的润湿水相的毛细管自吸作用密切相关;大气淡水主要沿着T/P不整合面之上百口泉组富泥砂砾岩内部的微细孔喉向上渗滤,形成自下而上流动的压实—离心流;压实—离心流垂向渗滤深度约为45 m,平面延伸距离约为28 km;压实—离心流的逆重力势方向流动特征导致百口泉组油气充注程度整体较低,油气主要富集于砂层组中上部物性较优的贫泥砂砾岩储层中。最后,“根据T/C‑P不整合双地层结构”的压实—离心流渗滤作用与油气富集特征确定百口泉组油层测井定量识别标准为lgRT>1.4Ω·m(电阻率RT>25Ω·m)、纵波阻抗IMP<9000 g·cm^(−3)·m·s^(−1);利用RT‑IMP联合约束油层定量预测图板预测了夏子街扇东翼(面积为98 km^(2))、玛东盐北扇(面积为104 km^(2))两个油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东斜坡区 百口泉组(T_(1)b) T/P不整合面 T/C不整合面 压实—离心流 重力—向心流 毛细管自吸作用
下载PDF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48
7
作者 佟彦明 宋立军 +2 位作者 曾少军 程涛 危宇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7-424,共8页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更合理和更简便地利用Ro数据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对最高古地温法作了改进,得到了一种利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仅继承了最高古地温法的合理思想,而且大大简化了具体操作过程。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和不整合面位置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用最高古地温法和新方法对Dow(1977)的实例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分别得到2735m和2537m的剥蚀厚度,相近的结果说明了新方法是实际可行的,且操作起来更加简便。但Dow(1977)得出的剥蚀厚度只有500m,从多个方面分析Dow(1977)的结果和原理不太合理。新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剥蚀厚度 镜质体反射率 新方法 地层剥蚀厚度 数据恢复 操作过程 构造层 不合理性 回归关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明 许效松 +3 位作者 万方 楼雄鹰 汪正江 傅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在前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基础上 ,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沉积微相分析 ,对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露头碳酸盐岩进行了层序地层解剖。研究区共识别出二种界面类型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淹没层序不整合界面 )、三种准层... 在前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基础上 ,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沉积微相分析 ,对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露头碳酸盐岩进行了层序地层解剖。研究区共识别出二种界面类型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淹没层序不整合界面 )、三种准层序组构特征 (潮坪、浅滩和滩下陆棚 )和两种主要类型的体系域构成 (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 ,在此基础上把该套碳酸盐岩划分为 7个三级层序 ,其中Sq1~ 2对应于蓬莱坝组地层、Sq3~ 6对应于鹰山组地层和Sq7对应于大湾沟组地层。Sq1~ 2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和灰岩组成 ;Sq3~ 4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灰岩和颗粒灰岩组成 ;Sq5~ 6三级层序由潮下浅滩相旋回的颗粒灰岩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不整合面 准层序 体系域 奥陶统 碳酸盐岩 沉积学
下载PDF
输导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3 位作者 张琴 张喜林 张亚雄 李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9-276,共8页
通过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体系研究的特点等分析,详细介绍了目前输导体系的研究现状。把输导体系研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从静态研究角度将输导体系细分为储集体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输导体系和复合型输导体系四种,指出输导... 通过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体系研究的特点等分析,详细介绍了目前输导体系的研究现状。把输导体系研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从静态研究角度将输导体系细分为储集体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输导体系和复合型输导体系四种,指出输导体系具有独立性、动态性、两面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目前输导体系的层序地层、沉积、成岩、盆地模拟、成藏动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实验模拟、地质建模等多种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储集体 不整合面 断层封闭性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大型不整合面与风化壳岩溶发育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新军 蔡希源 +1 位作者 纪友亮 周卓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22-1127,共6页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造成沉积间断,继而形成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型的不整合面T47和T07,它们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期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事件的发育...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造成沉积间断,继而形成一系列重大的地层不整合面.塔中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有两个大型的不整合面T47和T07,它们受构造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暴露时间长,规模大,在区域上控制了两期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事件的发育.第一期位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第二期位于上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这两期岩溶特征因其上覆不整合面的特征不同而不同.不整合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整合面形态对分化壳岩溶发育范围的控制,二是不整合面的强度级别对分化壳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岩溶 不整合面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重大构造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94
11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佐臣 刘战庆 陈国超 陈有炘 魏方辉 高景民 刘成军 裴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4-254,共11页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的特征及构造变形样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由底到顶共发育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的特征及构造变形样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由底到顶共发育有4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分别是上二叠统格曲组与上石炭统浩特洛哇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面、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侏罗统羊曲组与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格曲组与浩特洛哇组角度不整合关系代表东昆仑造山带南缘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的构造事件;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微角度不整合关系与陆(弧)陆局部差异性初始碰撞的洋陆转换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是东昆仑地区分布较广、意义重大的一个不整合面,代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东昆仑地区陆(弧)陆全面碰撞的主造山构造事件,同时该期碰撞造山事件铸就了东昆仑及其周缘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羊曲组与八宝山组之间平行不整合面则与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陆内演化过程中地壳垂向抬升事件相关。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对于合理建立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不整合面 晚古生代—中生代 碰撞造山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71
12
作者 陈建平 查明 +2 位作者 柳广弟 谷亚青 张卫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2000年第4期75-78,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 ,百口泉组油藏是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 ,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不整合圈闭发育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油气藏类型 油气成藏
下载PDF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 被引量:76
13
作者 张克银 艾华国 吴亚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19,共4页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有利于内幕油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地层 结构 油气藏 形成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被引量:57
14
作者 刘震 张善文 +1 位作者 赵阳 高先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4-86,共3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 ,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 ;不整合...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 ,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 ;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东营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 ,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 ,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输导体系 断裂 砂体 不整合面
下载PDF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系统 被引量:23
15
作者 佘晓宇 施泽进 刘高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6-350,共5页
巴楚 -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为主 ,且相互联通构成输导网络 ;在 8期主要不整合中 ,T06,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 ,T07,T45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 ;由于多期构造活动 ,断裂、孔、洞... 巴楚 -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为主 ,且相互联通构成输导网络 ;在 8期主要不整合中 ,T06,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 ,T07,T45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 ;由于多期构造活动 ,断裂、孔、洞、缝均为有效开启 ,为有效油气运移通道。根据油气动态成藏原理分析 ,加里东晚期 -海西早期 ,主通道为下寒武统白云岩孔、洞、缝系统 ,且分布于阿瓦提凹陷巴楚隆起东北部地区 ;海西晚期 -末期 ,巴楚隆起东北部边界断裂、T06不整合面和下寒武统孔、洞、缝系统为主通道 ;喜山期 ,主通道为T06,T55,T45不整合面、巴楚隆起南界断裂带 ,且主要分布于麦盖提斜坡巴楚隆起南界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运移 不整合面 断裂 系统 动态成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137
16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柳广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7,共5页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图8参13(吴孔友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不整合面 油气运聚 特征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68
17
作者 牟中海 何琰 +3 位作者 唐勇 陈世加 浦世照 赵卫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20,共5页
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 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不整合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在陆西地区有6种不整合结构类型,其中Ⅰ、Ⅱ型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最有利。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源边—不整合—斜坡—环带状和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2种成藏模式。由此可见,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西地区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模式 有利勘探目标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徐田武 曾溅辉 +2 位作者 魏刚 马中良 孔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2,共4页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以断层-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断层一侧高...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以断层-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断层一侧高孔渗的砂体中,影响其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砂体和断层的展布及空间组合形式;以不整合面及砂体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影响其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不整合面孔隙的发育程度以及侧向的连通性。不同的油气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辽东湾地区北部不整合面发育,是寻找各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带,中南部以断裂、砂体的复合输导为主,是寻找各类构造油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输导体系 断裂 砂体 不整合面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19
作者 袁书坤 王英民 +4 位作者 刘振湖 罗宏 祝彦贺 李羊羊 陈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超覆 削截 北黄海盆地 构造意义 油气藏
下载PDF
不整合面控制内生金属成矿的新实例: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 被引量:17
20
作者 顾雪祥 董树义 +3 位作者 王银宏 胡贵增 杜树浩 焦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山东沂南矽卡岩—热液型金铜铁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的接触带及其外侧围岩中。近年来,在太古宇与新元古界之间不整合面及其上覆的新元古界地层中新发现了两层矿体,同时在不整合面以下局部地段的太古宇花岗片麻岩中也见有金铜矿化... 山东沂南矽卡岩—热液型金铜铁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的接触带及其外侧围岩中。近年来,在太古宇与新元古界之间不整合面及其上覆的新元古界地层中新发现了两层矿体,同时在不整合面以下局部地段的太古宇花岗片麻岩中也见有金铜矿化。受控于不整合面的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埋藏深度大(一般介于430~650 m),产状平缓,侧向延伸连续且稳定。作为一种容易失稳的构造薄弱带,不整合面及其上下机械性质不同的岩层之间极易产生层间破碎、滑脱,导致岩浆及其所分泌的含矿气水热液顺层贯入,并通过交代—充填作用成矿。同时,不整合面又是一个地球化学性质的转换带或地球化学屏障,盖层(含砾砂岩、砂岩、页岩夹泥灰岩)与基底岩石(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化学成分和性质的显著差异,也是控制不整合面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整合面以下太古宇花岗片麻岩中细脉浸染状金铜矿化,则可能与沿不整合面的拆离断裂活动引发的基底张性裂隙有关。该矿床中不整合面附近矿体的发现,对矿山深部、外围乃至整个鲁西地区的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铜铁矿床 矽卡岩矿床 不整合面 鲁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