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iant Long-Runout Landslide: A Case Study of the Gamisi Ancient Landslide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GUO Changbao WU Ruian +3 位作者 ZHANG Yongshuang REN Sanshao YANG Zhihua LI X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13-1124,共12页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r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here active fault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earthquakes frequently occur.Anomalou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xtremely complex geome...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r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here active fault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earthquakes frequently occur.Anomalou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xtremely complex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and soil have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geohazard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s,geological field surveys,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geological dating result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misi ancient landslide in Songpan County,Sichuan Province,and investigates its geological ag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Gamisi ancient landslide is in the periglacial region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and formed approximately 25 ka BP.The landslide initiation zone has a collapse and slide zone of approximately 22.65×106–31.7×106 m3 and shows a maximum sliding distance of approximately 1.42 km,with an elevation difference of approximately 310 m between the back wall of the landslide and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accumulation area.The landslide movem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speed and long runout.During the sliding process,the landslide body eroded and dammed the ancient Minjiang River valley.The ancient river channel was buried 30-60 m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landslide accumulation area.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drilling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ancient riverbed was approximately 80-100 m thick.After the dam broke,the Minjiang River was migrated to the current channel at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landslide.The Gamisi ancient landslide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crustal uplift,topography,geomorphology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The combined action of periglacial karstifi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caused the limestone at the rear edge of the landslide fractured,thus providing a lit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landslide occurrence.Intense tectonic activity along the Minjiang Fault,which runs through the middle and trailing parts of the Gamisi ancient landslide,may have been the main factor inducing landsliding.Studying the Gamisi ancient landsli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gional response to paleoclimatic change and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of the Minjiang Fault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ancient landslide Gamisi long runout form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shear strength analysis of Chenjiaba long runout coseismic landslide 被引量:2
2
作者 GETAHUN Ephrem QI Sheng-wen +2 位作者 GUO Song-feng ZOU Yu LIANG N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9期2110-2125,共16页
Study on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rictional strength behavior of the slide deposits are helpful to disclose the landslide runout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a long runout landsl... Study on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rictional strength behavior of the slide deposits are helpful to disclose the landslide runout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a long runout landslide. We performe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Chenjiaba landslide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from the landslide sections quantitatively depicts a gradual coarsening upward grading from shear zone to the top section. Then a multistage-multiphase ring shearing approach was used to determine a comparative shear strength behavior of samples from each landslide section. In this method, a sample was sheared continuously for large displacement and fast rate on different normal stress conditions. The multiphase shear mode with a maximum of 105 mm/min rate has allowed observing the qualitative change and patterns of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behaviors of soils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The results of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values under multiphase shear mode have shown substantial post peak shear weakening behaviors after large shear displacement that can be narrated with long runout processes. The shear strength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ear zone samples have developed higher friction angle values compared to overlying section samples, on the last phase of shear process, which may be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braking mechanism of a long runout landsl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long runout LANDSLIDE Multistage-Multiphase Ring Shear
下载PDF
Long runout mechanism of the Shenzhen 2015 landslide:insights from a two-phase flow viewpoint 被引量:1
3
作者 QIAO Cheng OU Guo-qiang +2 位作者 PAN Hua-li OUYANG Chao-jun JIA Y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0期2247-2265,共19页
A catastrophic landslide occurred at Hongao dumpsite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South China, on December 20, 2015. An estimated total volume of 2.73×106 m3 of construction spoils was mobilized during ... A catastrophic landslide occurred at Hongao dumpsite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South China, on December 20, 2015. An estimated total volume of 2.73×106 m3 of construction spoils was mobilized during this event. The landslide traveled a long distance on a low-relief terrain. The affected area was approximately 1100 m in length and 630 m in width. This landslide made 33 buildings destroyed, 73 people died and 4 people lost. Due to the special dumping history and other factors, soil in this landfill is of high initial water content. To identify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ttribute to the long runout character, a two-phase flow model of Iverson and Georg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s of this landslide.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hydraulic permeability, initial dilatancy, and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was examin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 found that pore pressur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henzhen landslides. Average pore pressure ratio ofthe whole basal surfac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liquefaction for the sliding material.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is ratio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was proposed to fit the evolution curve of the average pore pressure ratio,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asonable and simplified evaluation of the pore pressure. This fitting function can be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single-phase flow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s LANDSLIDE long runout Pore pressure TWO-PHASE
下载PDF
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4
作者 殷跃平 高少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在全球范围内,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造成了多起群死群伤事件和特大经济损失,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的难点。文章系统回顾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研究历程,认为常规的“高速远程滑坡”研究难以适应高山、极高山区复合型地质灾害防... 在全球范围内,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造成了多起群死群伤事件和特大经济损失,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的难点。文章系统回顾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研究历程,认为常规的“高速远程滑坡”研究难以适应高山、极高山区复合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要求,提出了从高位失稳、远程成灾和风险防控全链条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思路,探讨了高位崩滑启动源区的易灾地质结构特征和早期识别技术、高速碎屑流远程链动机理和边界层效应以及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问题。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区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揭示了高位滑坡碎屑流势流体链动传递机理,以及紊流体和犁切体的边界层效应,提出可以通过改造高势能碎屑流体的边界层底坡、增大湍流边界层内湍动能的生成与组合障桩前死区范围的消能降险方法。最后,针对铁路、公路、水电工程、边疆城镇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讨论了复合型高位远程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将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易灾地质结构孕灾机理、高位远程链灾动力过程和风险防控理论与技术等3方面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远程地质灾害 高速远程滑坡 易灾结构 链动机理 风险防控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大型高位滑坡成灾动力过程模拟研究
5
作者 冯振 游杨 +1 位作者 陈亮 王立朝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白龙江流域山高坡陡,分布大量高位滑坡,是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极高的地区。舟曲县立节镇北山古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滑坡剪出口与江面高差约700 m,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调查与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立... 白龙江流域山高坡陡,分布大量高位滑坡,是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极高的地区。舟曲县立节镇北山古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滑坡剪出口与江面高差约700 m,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调查与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立节北山滑坡的地质环境与变形破坏特征,基于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与等效流体模型,开展滑坡后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对远程致灾危险进行预测分析。模拟分析表明,立节北山滑坡若发生失稳剧滑,将形成高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滑动距离达1 600 m,最大运动速度45.7 m/s,沿途铲刮方量77.7万m~3,滑体扩容系数1.32。滑体约200 s后完全停止运动并堆积,堆积区面积2.2×10~5 m~2,覆盖坡脚立节镇一半的范围,最大堆积厚度17.8 m,最大冲击速度30 m/s。研究结果为立节北山滑坡开展风险评价与分区提供定量化数据,为白龙江流域大型高位滑坡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滑坡 变形破坏特征 高速远程 运动过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ainfall-induced Xianchi Reservoir Landslide in Yunyang,Chongqing,China
6
作者 YAN Jinkai MA Yan +2 位作者 LIU Lei WANG Zhihui REN Tianx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A calamitous landslide happened at 22:00 on September 1,2014 in the Yunyang area of Chongqing City,southwest China,enforcing the evacuation of 508 people and damaging 23 buildings.The landslide volume comprised 1.44 m... A calamitous landslide happened at 22:00 on September 1,2014 in the Yunyang area of Chongqing City,southwest China,enforcing the evacuation of 508 people and damaging 23 buildings.The landslide volume comprised 1.44 million m^(3) of material in the source area and 0.4 million m^(3) of shoveled material.The debris flow runout extended 400 m vertically and 1600 m horizontally.The Xianchi reservoir landslide event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follows:(1)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ain body of landslide were carried out using GCTS ring shear apparatus;(2)the parameters of shear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have been measured;and(3)the post-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The excess pore-water pressure and erosion in the motion pat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key reasons for the long-runout motion and the scale-up of landslides,such as that at Xianchi,were caused by the heavy rainfall.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cquired numerical parameters and the basic resistance model,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simulation accuracy for hazard assessment for similar to potentially dangerous hillslope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HAZARDS LANDSLIDE post-failure rapid and long runout ring shear test
下载PDF
高压聚乙烯二次机柱塞跳动分析及处理方案
7
作者 秦久达 《压缩机技术》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持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促进了EVA产能和消费量的增长,21世纪以来,光伏产业受清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持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促进了EVA产能和消费量的增长,21世纪以来,光伏产业受清洁能源扶植政策的大力推动而在全世界发展迅速,2017年国内光伏市场持续爆发,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超过43×10^(6)kW,累计超过1.2×10^(8)kW,作为光伏行业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功能性膜材料,28%VA含量的EVA(光伏料)产品市场非常可观,由于光伏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促进国内新建多套EVA生产装置,仅2021年一年国内开工6套新EVA装置,新增EVA产量为130万t/a。新建的EVA装置中的核心设备二次压缩机大多采用国外某公司产品,在装置实际运行中二次机的长周期运转成为装置长周期运行中设备方面的制约条件,其中二次机常见问题为二次机柱塞跳动联锁停机,就是针对二次机柱塞跳动问题进行分析并做相关处理方案,减少二次机联锁停机次数,避免因二次机联锁造成装置的停工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装置 二次机 柱塞跳动 长周期运行
下载PDF
尼续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过程模拟研究
8
作者 王国江 梁莲姬 +1 位作者 朱雨轩 潘荣燊 《市政技术》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以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尼续村的尼续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详细的地质调查初步判断其形成机制,并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维计算模型对尼续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尼续高速... 以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尼续村的尼续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详细的地质调查初步判断其形成机制,并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维计算模型对尼续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尼续高速远程滑坡的主要形成机制为经地震触发启动,失稳块体在流通区撞击解体,并侵蚀裹挟坡前粗砂继续运动,到达河谷阶地后滑体对下覆饱和砂层的加载、剪切所引起的滑带土液化;尼续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历时约215 s,最大平均速度可达34 m/s,其速度整体呈“急剧加速-持续减速”趋势;模拟所得的滑距、速度、堆积范围及厚度与现场调查结果吻合度较高,同时证实了高液化程度对滑坡有着明显的促滑作用。该结论可为类似地区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形成机制 运动过程模拟
下载PDF
甘肃岷县永光1^(#)流滑型黄土滑坡的远程滑动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玮江 王国亚 +3 位作者 张国信 冯乐涛 姚正学 宿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3-12,共10页
流滑型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沿沟道或斜坡远程滑动和堆积的长条状特殊类型滑坡,常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灾害。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诱发的岷县永光1^(#)滑坡体积约23×10^(4)m^(3),造成12人遇难。滑坡前后缘高... 流滑型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沿沟道或斜坡远程滑动和堆积的长条状特殊类型滑坡,常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灾害。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诱发的岷县永光1^(#)滑坡体积约23×10^(4)m^(3),造成12人遇难。滑坡前后缘高差175 m,总长度1030 m,高长比值为0.17,属远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和对滑动过程观察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其滑动过程特征、不同部位的滑速及变化情况,分析了滑动机理。受地震作用促发和地形条件等影响,永光1^(#)滑坡经历了2次加速—减速的复杂滑动过程,滑坡首先在前部平台区整体滑动50~130 m,前缘约6×10^(4)m^(3)滑体再沿前部沟道滑动740 m,最大滑距达870 m,滑动总历时约7 h,最大滑速约10.6 m/s,平均滑速0.034 m/s。永光1^(#)滑坡由地震和前期降水耦合作用形成,地震前大量降水的入渗和软化,滑动过程中高含水率滑带土产生高孔隙水压力,甚至导致液化发生,圈闭的沟道地形和滑带土的低渗透性,使孔隙水压力消散非常缓慢,在全滑程中滑带土摩阻力大幅降低,持速效应明显,是永光1^(#)滑坡远程滑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滑型黄土滑坡 远程滑动 孔隙水压力 液化
下载PDF
高位远程古滑坡既有变形特征和后续变形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晓斌 白海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9-1135,共7页
为准确掌握特殊类滑坡的变形规律,基于滑坡变形监测成果,先通过统计分析掌握其既有变形特征,再利用SOA-MKELM-GRNN模型、M-K检验和Spearman秩次检验分别开展累积变形、变形速率及变形加速度的后续发展特征分析,旨在通过各类变形序列信... 为准确掌握特殊类滑坡的变形规律,基于滑坡变形监测成果,先通过统计分析掌握其既有变形特征,再利用SOA-MKELM-GRNN模型、M-K检验和Spearman秩次检验分别开展累积变形、变形速率及变形加速度的后续发展特征分析,旨在通过各类变形序列信息的深入挖掘来充分掌握高位远程顺层岩质古滑坡的变形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既有变形特征分析方面,各监测点的累积变形具有持续增加趋势,最大累积变形量已达205.51 mm;变形速率波动范围较大,且在1.0~2.5 mm/d区间的分布比例略大;加速度序列值则是前期相对较大,后期略小,即该滑坡在监测前期变形加速更强。在滑坡后续变形发展特征分析方面,累积变形仍会进一步增加,但变形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即后续变形速率与加速度的发展规律不一致,以C1和C3监测点的后续变形更为不利,后续可侧重于该段的变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远程古滑坡 累积变形 变形速率 变形加速度 变形规律
下载PDF
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涛 石菊松 +4 位作者 吴树仁 张永双 李滨 辛鹏 孙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1-644,共14页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山脊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并直接导致坡体破坏;滑坡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3分量峰值分别为aEW=2.4g,aNS=2.3g,aUP=1.2g。D2gn观雾山组石灰岩斜坡具有强度渐进式分层结构,坡体表层以下约50m内的结构相对松散的残坡积层~新鲜岩体上部无法抵抗地震纵横波的周期性拉压与剪切耦合作用,被切割成为初始滑体;滑体在第八级台地边缘高位剪出后,在文家沟上游地区最高滑移速度约介于93m.s-1~122m.s-1之间。滑体上部的干碎屑流在两处路径转折端瞬间压缩沟谷内的圈闭气体,形成明显的"气垫效应",滑体下部泥石流底层液化和颗粒有效动摩擦系数随剪切速度增大而减小的效应都是导致碎屑流体高速远程滑移的关键;同时,碎屑物流通过程中还伴有明显的岸坡铲刮与翻越效应、以及树木摧削效应。汶川地震后截至2009年9月,降雨诱发碎屑堆积物形成多次泥石流,反映了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性和长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文家沟 高速远程 滑坡-碎屑流 成因机理
下载PDF
东河口滑坡-碎屑流高速远程运移机制探讨 被引量:48
12
作者 孙萍 张永双 +3 位作者 殷跃平 汪发武 吴树仁 石菊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4,共8页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5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高含水量的溪流堆积物的存在,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东河口滑坡-碎屑流 启动机制 高速远程运移机制
下载PDF
2019年7月23日贵州水城县鸡场镇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郑光 许强 +4 位作者 刘秀伟 李阳春 董秀军 巨能攀 郭晨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1-556,共16页
2019年7月23日20时40分许,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高位滑坡,高速运动的碎屑物质沿途铲刮坡面原有松散崩滑堆积物,最终形成体积约为191.2×10~4m^3的堆积体,摧毁坡脚的居民区,造成43人遇难,9人失踪。通过对灾害发生现场... 2019年7月23日20时40分许,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高位滑坡,高速运动的碎屑物质沿途铲刮坡面原有松散崩滑堆积物,最终形成体积约为191.2×10~4m^3的堆积体,摧毁坡脚的居民区,造成43人遇难,9人失踪。通过对灾害发生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本文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测试等技术手段,对鸡场滑坡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阐述了滑坡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和成因机理,并对残余滑坡堆积体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滑坡源区特殊的地形条件、风化碎裂的玄武岩体和不利的岩体结构面是滑坡形成的内因,强降雨的饱水加载和下渗软化作用,以及公路切坡扰动是导致滑坡发生的外因。鸡场滑坡发生前斜坡无明显的变形迹象,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滑坡发生后碎屑流远程运动了约1.3 km,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深入研究鸡场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成灾机理,对我国西南山区存在类似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场滑坡 远程滑坡-碎屑流 地质灾害隐患 突发性滑坡 成因机理
下载PDF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为乐 黄润秋 +1 位作者 唐川 许强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 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内,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GIS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 000~2 000 m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55°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绵远河 崩塌滑坡 高速远程 分布规律
下载PDF
2017年8月28日贵州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崩塌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106
15
作者 郑光 许强 +3 位作者 巨袁臻 李为乐 周小棚 彭双麒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240,共18页
2017年8月28日10时30分许,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后山约49.1×10~4m^3的山体发生高位崩塌,高速运动的碎屑物质沿途铲刮坡面原有松散崩滑堆积物,最终形成体积约为82.3×10~4m^3的堆积体,摧毁坡脚的普洒村大树脚组和桥边组... 2017年8月28日10时30分许,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后山约49.1×10~4m^3的山体发生高位崩塌,高速运动的碎屑物质沿途铲刮坡面原有松散崩滑堆积物,最终形成体积约为82.3×10~4m^3的堆积体,摧毁坡脚的普洒村大树脚组和桥边组居民区,造成26人遇难,9人失踪。通过对灾害发生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本文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地面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普洒村崩塌体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阐述了崩塌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和成因机理,并对周边受崩塌体失稳影响而产生的欠稳定区岩体特征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初步研究结果认为,崩塌源区岩体在下部巷道采煤的影响下产生拉张裂缝,之后在长期重力作用下,山体开始变形、破碎,最终整体失稳破坏。崩塌体从小规模掉块开始到整体失稳破坏、远程运动,直至最终停积,整个过程用时约7分21秒,其中主崩塌体失稳用时约26 s,远程运动距离约788 m,是一处典型的高位崩塌-碎屑流。深入研究普洒村崩塌的形成过程和成灾机理,对我国西南山区存在的与普洒村崩塌体类似条件的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洒村崩塌 远程运动 地下采矿 地质灾害隐患 成因机理 失稳前兆
下载PDF
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动力灾变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邓建辉 戴福初 +1 位作者 文宝萍 姚鑫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地质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质条件复杂,地壳隆升、高地应力、地震、冻融、暴雨等内外动力强烈,重大滑坡频发,链生灾害剧烈。滑坡问题已严重影响川藏铁路、水能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威胁区域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 青藏高原是全球地质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质条件复杂,地壳隆升、高地应力、地震、冻融、暴雨等内外动力强烈,重大滑坡频发,链生灾害剧烈。滑坡问题已严重影响川藏铁路、水能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威胁区域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2018年金沙江上游连续发生的白格“10.10”和“11.3”滑坡堵江事件即为典型案例。然而,目前理论上对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的孕灾环境与成灾机制认识不清,技术上不能对重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和有效风险防控,不能有效地为该地区重大滑坡灾害的灾前防控、灾后救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上述问题,以地质条件最复杂、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滑坡灾害最频繁的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采用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方法,从滑坡的成因机制入手,破解其链生演化难题,提出早期识别与风险防控体系;通过解决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孕育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青藏高原重大滑坡及其灾害链的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以及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的遥感早期识别与监测、基于重大滑坡动力过程的动态风险评估与防控等技术问题,最终形成青藏高原重大滑坡成因理论、防控技术和综合减灾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滑坡 高速远程滑坡 堵江滑坡 动力灾变 防控技术
下载PDF
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 被引量:94
17
作者 殷跃平 朱继良 杨胜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硬下软的山体地质结构和上部富水下部隔水的水文地质结构,极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从地形上看,斜坡上陡下缓,形似"靴状地形",上部陡峭地形导致山体易于失稳,而中下部开阔伸展良好的沟谷提供了远程的运动条件,较大的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容易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6月27日和28日的降雨是触发此起特大灾害的主要原因,其24h降雨量达310mm,超过了当地近60a来的气象记录,分析表明,降雨产生的沟谷径流量是平时强降雨(100~150mm·d^-1)的沟谷径流的2倍之上,一是在滑源区砂岩裂隙岩体中形成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触使滑坡的失稳下滑;二是在沟谷中产生地表径流,为碎屑流远程流动形成饱水下垫面,导致了碎屑流流动距离和速度的显著增加。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现期缩短,高速远程滑坡造成的群死群伤特大地质灾害在我国呈逐渐增加趋势,应加强对这种灾害类型的调查与防范,特别是要进行滑坡安全避让范围和逃逸速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碎屑流 高速远程 关岭
下载PDF
地震滑坡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为乐 伍霁 吕宝雄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对国内外地震滑坡特别是汶川8.0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滑坡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地震滑坡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发育分布规律统计研究和动力学机理研究。其中对于地震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较深入,取得了丰富的规律性认识;而关于动力学... 对国内外地震滑坡特别是汶川8.0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滑坡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地震滑坡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发育分布规律统计研究和动力学机理研究。其中对于地震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较深入,取得了丰富的规律性认识;而关于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表观现象的假设或推断,缺乏物理或数值模拟实验的验证。建议进一步开展:①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物理或数值模拟;②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③强震触发滑坡灾害链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滑坡 分布规律 动力学机理 汶川地震 高速远程
下载PDF
新疆叶城“7·6”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曾庆利 尚彦军 +4 位作者 胡桂胜 杨长德 李坤 杨鹏 薛鑫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5-1156,共12页
2016年7月6日晨0时40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六村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访问和遥感解译方法,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着手,分析了滑坡特... 2016年7月6日晨0时40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六村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访问和遥感解译方法,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着手,分析了滑坡特征与成因,泥石流形成条件、灾害链过程与致灾机理,并对未来本区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现场调查表明:(1)位于西昆仑山北坡中高山区的六村与七村毗邻区域,在6日凌晨发生的大暴雨,触发了38处群发性浅层黄土滑坡,属蠕滑-拉裂机制,且部分大滑坡表现为远程滑坡-泥流特征;(2)这些滑坡体堆积在"V"形沟谷中形成堰塞坝,其中六村上游发育15处滑坡和2个滑坡堰塞坝,在持续降水和小型沟谷泥石流的作用下,滑坡坝发生串联式溃决而形成堵溃型泥石流,冲毁六村居民区和道路;(3)同时,该毗邻区域两侧存在超过227处的黄土滑坡变形体,未来在区域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条件下,强降雨的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多,若遭遇强降雨,研究区仍然会爆发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模式的灾害,其规模可能比"7·6"事件还大。建议深化本区浅层黄土滑坡变形机理、临界雨量及泥流运动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堵溃型泥石流 远程滑坡泥流 地质灾害链 西昆仑山
下载PDF
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瑞安 郭长宝 +2 位作者 杜宇本 王珂 杜国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6-964,共9页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资料收集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地质灾害进...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资料收集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地质灾害进行野外调查,在铁路线两侧各5 km约780 km2范围内发现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共139处,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新发现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和日阿莫大型滑坡,并研究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调查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对区域地貌和岩体结构控制作用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是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约有53%的崩塌滑坡滑动方向垂直于断裂走向,30%的崩塌滑坡与断裂带走向近于平行;在地壳强烈隆升和河流侵蚀作用下,雅鲁藏布江宽谷段和峡谷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断裂活动特别是断裂剧烈活动诱发地震导致该区具有高速远程滑坡发生的背景,如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在断裂活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更加复杂,部分滑坡稳定性差且多次发生活动,给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造成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雅鲁藏布江断裂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高速远程滑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