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与勘探认识 被引量:191
1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2 位作者 魏志红 李宇平 魏祥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7,共14页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以南方复杂构造区高演化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为指导,于2012年11月28日发现了中国首个商业性开发、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平均测试产量最高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至2015年底气田累计探明储...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以南方复杂构造区高演化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为指导,于2012年11月28日发现了中国首个商业性开发、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平均测试产量最高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至2015年底气田累计探明储量3805.98×10~8m^3,已完成一期50×10~8m^3年产能建设目标。气田具有源储一体、大面积层状分布、整体含气的特征,是典型的自生自储式页岩气田;属于中深层、高压、优质天然气藏;发育深水陆棚优质页岩、具有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后期构造改造较弱是其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在涪陵页岩气田发现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勘探实践,进一步分析了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强调了保存条件是影响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认为:1盆外地区构造抬升时间、向斜宽度、埋深和断裂是评价页岩气层保存条件的主要参数;2盆缘则需重点评价控盆断裂对页岩气层的影响;3盆内断裂的性质、规模以及高角度裂缝的发育特征是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的关键。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对于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具有以下启示:1页岩气勘探需遵从油气形成的基本规律;2中国南方页岩气具有多个勘探方向,埋深大于4500m的深层、盆外常压区、陆相页岩气是急需探索和攻关的领域;3重视基础、创新思路、发展关键技术是页岩气勘探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发现历程 气藏特征 保存条件 勘探启示 五峰组—龙马溪组 涪陵页岩气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廷山 杨洋 +2 位作者 龚其森 梁兴 魏祥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8-1740,共13页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四川盆地南部早寒武世筇竹寺组以及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四川盆地南部早寒武世筇竹寺组以及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等基质孔隙。ESEM和AFM两种方法结合,能客观地反映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互补性。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为页岩气储层提供了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但是筇竹寺组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龙马溪组的小。笔者认为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干酪根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是控制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热演化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热演化程度与比表面积、孔体积与黏土矿物中伊/蒙间层含量具有正相关性,随着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Ⅱ型干酪根含量的增加,表现为微观孔隙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储集空间类型 微观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筇竹寺组 龙马溪组 川南
下载PDF
海相页岩成岩过程中的自生脆化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洪林 郭伟 +2 位作者 刘德勋 周尚文 邓继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5,共9页
研究页岩脆性成因对于深入认识页岩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物石英富集提高页岩的脆性方面,而对于成岩演化过程中石英的重结晶作用则认识不足。为此,以四川盆地长宁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借助阴... 研究页岩脆性成因对于深入认识页岩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物石英富集提高页岩的脆性方面,而对于成岩演化过程中石英的重结晶作用则认识不足。为此,以四川盆地长宁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例,借助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仪器对页岩孔隙、矿物组成、层理特征等进行观察,通过分析页岩矿物组构特征和硅质组分镜下特征,研究石英来源、超压环境及成岩演化对页岩脆性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海相页岩自生脆化作用的形成模式,阐述了成岩过程中自生微晶石英对提高页岩脆性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在其沉积、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发生成岩变化,提高了石英含量,形成隐伏缝网,有利于后期改造形成复杂流通通道;(2)有机质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对于提高页岩脆性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促进了自生微晶石英形成,提高了页岩脆性。结论认为:(1)页岩成岩演化中发生的页岩自生脆化作用改变了岩石结构,增加了岩石强度,保存了页岩的孔隙性,改善了页岩的储集空间,改变了页岩气富集状态,使构造运动因素下控制的保存条件评价成为页岩气地质评价的关键因素;(2)海相页岩只要有机质含量丰富,经过成岩过程中的自生脆化机制必定形成良好的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石英 重结晶 自生脆化作用 隐伏缝网 脆性提高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早志留世 龙马溪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笑天 潘仁芳 +3 位作者 鄢杰 李夏露 李晓薇 胡斌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6,共7页
针对四川盆地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吸附气量大(7 0 % - 8 0 % ;)的特性,对该页岩气区11口井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岩心样品作X 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分析测试,结合大量泥页岩含气量实测数据,统计分... 针对四川盆地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吸附气量大(7 0 % - 8 0 % ;)的特性,对该页岩气区11口井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岩心样品作X 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分析测试,结合大量泥页岩含气量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表明研究区地层因素中,生烃条件如总有机碳含量(0.17 % - 4 . 3 %)。、有机质类型(Ⅰ、Ⅱ1型)和成熟度(2 . 4 % - 3 . 0 % ),以及储层条件如矿物成分、孔隙体积(3 % - 6 % ) 、孔隙结构(中孔为主)和湿度,主要是通过改变页岩气生成量和吸附活性表面的大小而产生影响;外部因素如温度和压力主要是通过改变气体分子的活化能和结合能而对泥页岩吸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 威远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吸附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舒兵 张廷山 +3 位作者 梁兴 杨洋 谢磊 张朝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8,共7页
基于8口钻井、2个剖面点的岩样观察和测试分析,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是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的层段,有机质演化达到过成熟阶段。X衍射全岩分析表明,龙马溪组泥页岩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组成... 基于8口钻井、2个剖面点的岩样观察和测试分析,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是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的层段,有机质演化达到过成熟阶段。X衍射全岩分析表明,龙马溪组泥页岩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组成,黏土矿物则以伊利石为主。泥页岩的平均脆性指数56.11%~73.21%,压裂时易于形成网络裂缝;常规物性测试,孔隙度、滲透率很f氏,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级孔隙和裂缝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北坳陷 志留系 龙马溪组 页岩气 泥页岩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丁山地区页岩气成藏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 被引量:31
6
作者 黄仁春 魏祥峰 王强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0,共6页
川东南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实施的两口页岩气探井,优质页岩段(一般TOC≥2.0%)实测总含气量,DY1井平均3.07 m^3/t,DY2井平均6.79 m^3/t。对比发现,优质页岩段烃源条件相似: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早期处于深... 川东南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实施的两口页岩气探井,优质页岩段(一般TOC≥2.0%)实测总含气量,DY1井平均3.07 m^3/t,DY2井平均6.79 m^3/t。对比发现,优质页岩段烃源条件相似: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早期处于深水陆棚沉积环境,优质页岩段总体厚度较大,一般在30~35.5 m之间;平均TOC基本相当,在3.42%~3.95%之间;热演化程度适中,R_o值一般大于2.0%。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差异是造成丁山地区页岩含气性差异的关键因素:距离齐岳山断裂较近的DY1井区,页岩高角度缝发育,加上埋藏浅,页岩气侧向逸散严重,页岩含气性相对变差;远离齐岳山断裂的深埋藏平缓带是有利的页岩气藏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渝东南及黔西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史淼 于炳松 +2 位作者 薛志鹏 时文 孙梦迪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8,共8页
以渝东南地区渝页1井和黔西北地区习页1井、恫页1井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使 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孔隙的微观形态,并通过X射线微米CT扫描提取孔隙的空间结构参数,力求从二维、三维层 面分别对页岩的孔隙进行特怔定... 以渝东南地区渝页1井和黔西北地区习页1井、恫页1井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使 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孔隙的微观形态,并通过X射线微米CT扫描提取孔隙的空间结构参数,力求从二维、三维层 面分别对页岩的孔隙进行特怔定性.由扫描电镜观察知,研究区页岩气储层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等 多种类型,孔隙多为宏孔(〉50 nm)及中孔(2-50 nm).粒间孔中,矿物晶粒间孔发育较广泛;粒内孔以矿物集合体内孔为 主,如"草莓状"黄铁矿结核内的晶间孔隙;有机质孔多为圆形、椭圆形的宏孔及中孔.通过CT扫描和孔隙模型的三维 重建可知,孔隙多呈孤立状、条带状分市,连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贵州 龙马溪组 页岩储层 页岩气 孔隙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复杂缝网模拟的页岩气水平井立体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军磊 贾爱林 +4 位作者 位云生 王建君 黄小青 李林 于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5-189,共15页
如何合理表征三维人工裂缝形态及延伸范围以及模拟压后复杂缝网产能特征是论证、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的关键。为此,以川南地区页岩气为对象,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天然裂缝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了人工裂缝形态及其与天然裂缝的... 如何合理表征三维人工裂缝形态及延伸范围以及模拟压后复杂缝网产能特征是论证、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的关键。为此,以川南地区页岩气为对象,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天然裂缝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了人工裂缝形态及其与天然裂缝的空间配置关系,分析了三维人工裂缝在缝长和缝高方向的延伸规律,然后根据压后复杂裂缝网络形态,设计了同层井网、立体井网等不同的井网部署模式,使用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耦合数值模拟器模拟了立体井网全生命周期内各气井的生产动态,并结合智能化历史拟合技术反演获得了给定井网结构下的裂缝网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裂缝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受到明显抑制,限制了同层井网对于纵向储量的控制程度;(2)立体井网在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的同时降低了平面井间干扰强度,为井距缩小提供调整空间;(3)以裂缝压窜和井间压力干扰为判别机制,通过厘清人工裂缝与立体井距配置关系可以获得最优配置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结论认为:(1)川南地区页岩气适宜采用错层开发的小井距模式,该模式易形成“短缝长、低缝高”的造缝效果,井组采收率预计可提高5%~10%;(2)该方法可较好地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为页岩气藏(井)产能的高效评价和开发技术政策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天然裂缝 裂缝网络 嵌入式裂缝模型 裂缝压穿 缝长—井距匹配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富集规律与规模有效开发探索 被引量:111
9
作者 马新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为了推进该区页岩气规模有效上产,基于地质评价新认识和工程技术新进展,分析了页岩气的富集规律和实现高产的关键因素,探讨了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的模式,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为了推进该区页岩气规模有效上产,基于地质评价新认识和工程技术新进展,分析了页岩气的富集规律和实现高产的关键因素,探讨了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的模式,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优质页岩是该区的最优甜点层,具有低密度、高铀钍比、高石英含量、高有机碳含量和高游离气含量的特征,其平面展布规律主要受深水陆棚沉积相的控制;(2)远离古(今)剥蚀区和大型断裂的稳定超压区受多期构造演化的控制,有机质孔发育,产出气体以滞留油二次裂解为主,是最有利的甜点区;(3)定好井、钻好井、压好井和管好井是页岩气井实现高产的4个基本条件;(4)该区内的长宁—威远、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现有主体技术已实现3 500 m以浅优质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浅层以及埋深介于3 500~4 500 m的页岩储层也展示出良好的页岩气开发潜力。结论认为,借助于技术进步,该区页岩气有望实现年产规模达400×10~8m^3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早志留世 龙马溪期 页岩气 富集规律 规模有效开发模式 甜点 资源潜力 高产
下载PDF
黔西北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冲 张金川 +2 位作者 唐玄 王中鹏 陈前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4,144,共4页
贵州黔西北地区除少量常规油气井外,基本属于非常规油气空白区。为探明黔西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进行区域调查、钻井和实验测试分析。区域调查显示龙马溪组泥页岩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北部地区;实验测试探明了泥页岩的有... 贵州黔西北地区除少量常规油气井外,基本属于非常规油气空白区。为探明黔西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进行区域调查、钻井和实验测试分析。区域调查显示龙马溪组泥页岩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北部地区;实验测试探明了泥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物性特征;现场解吸实验表明龙马溪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含气性。与美国主要产气页岩相比,黔西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具有更好的生气、聚气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北区 龙马溪组 页岩气 聚集条件 含气性
下载PDF
滇东北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天国 刘胜彪 +1 位作者 孙雄 毛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7,142,共5页
从沉积演化和源岩空间展布规律来分析滇东北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滇东北地区龙马溪组厚度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增大,黑色页岩厚度为20~120 m,其中TOC〉2.0%的黑色页岩厚度占黑色页岩总厚度的62.16%;TOC含量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增... 从沉积演化和源岩空间展布规律来分析滇东北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滇东北地区龙马溪组厚度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增大,黑色页岩厚度为20~120 m,其中TOC〉2.0%的黑色页岩厚度占黑色页岩总厚度的62.16%;TOC含量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加,在盐津县及威信县地区普遍高于2%,在龙马溪组下段页岩中TOC数值最大;由底到顶,黏土矿物、碳酸盐岩含量总体降低,石英含量逐渐增加;过渡孔及微孔为页岩孔隙的主要部分,发育有粒内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粒间孔等类型。建议以盐津县为勘探开发重点区域,威信县次之,且均以龙马溪组下段页岩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藏条件 空间展布 龙马溪组 滇东北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shale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exploration of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northeast Yunnan
12
作者 Shangbin CHEN Huijun WANG +3 位作者 Yang WANG Tianguo JIANG Yingkun ZHANG Zhuo GO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343-359,共17页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has focused on the static system comparison,key parameters analysis,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enrichment mode etc.However,the research on dynamic recovery f...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has focused on the static system comparison,key parameters analysis,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enrichment mode etc.However,the research on dynamic recovery from the origin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hale gas to the present gas reservoir is still lacking.The burial history of shale gas reservoir can reflect the overall dynamic process of early formation and later transformation of shale gas reservoir.It controls the material basis of shale gas,the quality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preservation conditions,gas content and formation energy,which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research.Herein,based on the five typical wells data in the Northeast Yunnan,including geochronological data,measured Ro values,core description records,well temperature data,paleoenvironment,paleothermal,etc.,the burial history,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of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restored via back stripping method and EASY%Ro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differences in the burial history of marine shale in Longmaxi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yncline type and anticline type.2)The shale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namely the sourcereservoir-cap sedimentation period,initial accumulation period,main accumulation period,and adjustment period.3)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rial history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the areas with wide and gentle anticline,far away from the denudation area,and buried deeply with good fault sealing ability are priority structural locations for the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northeast Yun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longmaxi Formation(fm.) northeast Yunn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