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国森 章旭 +4 位作者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9,共19页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 补给来源 形成模式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 四川西部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盆山体系地下水循环特征分析——以石亭江流域绵竹段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童心 漆继红 +2 位作者 许模 谭谣 谢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5,共8页
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 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阐明了绵竹市境内石亭江流域龙门山冲断推覆体与前陆盆地形成的盆山体系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认为:大气降水为山区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中J_3l~3地层还接受石亭江水的侧向补给;地形对山区浅层地下水径流具有主控作用,主要沿北西、南东方向发生径流,对近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给予少量补给;平原区浅层还接受地表水、河渠水补给,地下水自北西向南东发生运移,在玉泉镇至板桥镇附近以泉的形式进行排泄。NW向断裂构造沟通盆山体系,来源于研究区北西侧更高山区的地下水沿断裂带形成深部径流带,形成具有较高矿化度的热水。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盆山系统 石亭江流域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n oil/gas accumulation in north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piedmont,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3
作者 LIANG Han WEN Long +6 位作者 RAN Qi HAN Song LIU Ran CHEN Kang DI Guidong CHEN Xiao PEI Yangwe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546-559,共14页
By integrating surface geology,seismic data,resistivity sections,and drilling data,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 were delineated in detail.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 By integrating surface geology,seismic data,resistivity sections,and drilling data,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 were delineated in detail.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 in northwest Scihuan Basin is a buried thrust fault with partial exposure in the Xiangshuichang-Jiangyou area,forming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the hanging-wall and without presenting large-scale basin-ward displacement along the gypsum-salt layer of the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to th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The southwestern portion of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southwest of Houba)forms fault bend folds with multiple ramps and flats,giving rise to the Zhongba anticline due to hanging-wall slip along the upper flat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In contrast,the northeastern portion of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northeast of Houba)presents upward steepening geometry,leading to surface exposure of Cambrian in its hanging-wall.With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Mountain and the Sichuan Basin,the imbricated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anging-wall thrusted strongly in the Indosinian orogeny and was reactivated in the Himalayan orogeny,while the piedmont buried structural belt in the footwall was formed in the Himalayan orogeny.In the footwall of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the piedmont buried structural belt has good configuration of source rocks,reservoir rocks and cap rocks,presenting good potential to form large gas reservoirs.In comparison,the hanging-wall of 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 north of Chonghua has poor condition of oil/gas preservation due to the surface exposure of Triassic and deeper strata,while the fault blocks in the hanging-wall from Chonghua to Wudu,with Jurassic cover and thicker gypsum-salt layer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has relative better oil/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thus potential of oil/gas accumulation.The frontier fault of thrust nappes is not only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Mountain and the Sichuan Basin,but also the boundary of the oil/gas accumulation system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longmenshan mountain foreland basin foreland thrust belt fault-related folding gypsum-salt detachment thrust fault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被引量:88
4
作者 杨晓平 蒋溥 +3 位作者 宋方敏 梁小华 陈献程 邓忠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1-345,共5页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中央断裂南段五龙断裂在错断距今9 万a 左右的冲洪积地层后,被距今约7-85 万a 的坡积层覆盖,剖面上地层的垂直位移为0-73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层 五龙断裂 断层 晚更新世 地层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被引量:78
5
作者 冉勇康 陈立春 +5 位作者 陈桂华 尹金辉 陈杰 宫会玲 史翔 李陈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0-643,共14页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龙门山 古地震 大地震重复
下载PDF
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地表沥青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代寒松 刘树根 +4 位作者 孙玮 韩克猷 罗志立 谢志良 黄耀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696,共10页
通过对川西、川北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本文含泥盆系)地表沥青发育及分布的研究,发现龙门山构造带下组合沥青多集中在寒武系以及泥盆系内,而米仓山地区则多集中于震旦系。龙门山北段下组合沥青热演化程度低,属典型的... 通过对川西、川北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本文含泥盆系)地表沥青发育及分布的研究,发现龙门山构造带下组合沥青多集中在寒武系以及泥盆系内,而米仓山地区则多集中于震旦系。龙门山北段下组合沥青热演化程度低,属典型的氧化沥青;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属典型的热裂解沥青。表明两区下组合古油藏后期分别经历了隆升氧化降解、深埋裂解+隆升暴露两个全然不同的过程。通过对天井山泥盆系沥青、寒武系沥青脉以及米仓山灯影组古油藏的详细剖析后,认为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尤其是灯影组)古油藏的发育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规模大的特点。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认为,龙门山、米仓山前缘地区下组合可能存在较好的保存条件,因此下组合(尤其是灯影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古油藏 震旦系 龙门山 米仓山
下载PDF
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孙东 刘树根 +4 位作者 邓宾 李智武 钟勇 黄耀宗 谢志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形成了米仓山早期的隆起;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近S-N挤压应力场才使得米仓山急剧隆升;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变形启动时间稍微滞后于米仓山,但其主体变形却早于米仓山大规模隆起的时间;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变形均是多期次、向盆内逐级递进扩展,总体表现为交替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成生关系 古应力 龙门山 米仓山
下载PDF
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卡尼阶特征及其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时志强 张华 +2 位作者 曾德勇 钱利军 欧莉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431,共8页
在龙门山前缘地区的上三叠统卡尼阶为海相沉积,整体以下部浅灰色、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障积灰岩向上部的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泥质粉砂岩的岩性、颜色突变为显著特征。在安县雎水、绵竹汉旺一带,在卡尼阶碳酸盐沉积的上部,多见海绵... 在龙门山前缘地区的上三叠统卡尼阶为海相沉积,整体以下部浅灰色、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障积灰岩向上部的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泥质粉砂岩的岩性、颜色突变为显著特征。在安县雎水、绵竹汉旺一带,在卡尼阶碳酸盐沉积的上部,多见海绵生物灰岩,在地表形成带状分布的海绵点礁(丘)群。通过对雎水地区海绵生物礁和江油马鞍塘、广元上寺、绵竹汉旺等剖面对应层位的野外实地调查和显微薄片分析,认为龙门山前缘的卡尼阶海绵等生物,生长在古地形复杂、水体能量低的较深水区域,海绵礁被卡尼期晚期沉积的黑灰色泥(页)岩、泥质粉砂岩所覆盖,二者界限明显,这套深色岩石在全区分布稳定;在上覆的泥质粉砂岩中见植物茎干及植物叶片化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阿尔卑斯等地研究资料,认为雎水等地的海绵死亡反映了卡尼期洪水事件,与构造运动有关的陆源物质的大量供给和巨型季风气候对卡尼期海绵礁(丘)的死亡负有主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卡尼期 洪水事件 龙门山 巨型季风
下载PDF
川西北广旺地区二、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初探 被引量:31
9
作者 蔡开平 王应蓉 +1 位作者 杨跃明 张荣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4,共5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文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 ,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 2 6 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研究认为 ,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文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 ,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 2 6 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研究认为 ,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条件外 ,区内主要目的层均属有效烃源岩 (碳酸盐岩有机碳下限取 0 .2 0 % ,泥页岩取 0 .5 0 % ) ,其中P2 d、P2 w、P1m有机碳平均值均在 0 .4 0 %以上 (分别为 4 .6 0 %、0 .4 0 %、0 .5 8% ) ,P2 c为 0 .35 %。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相、地层时代密切相关。水体深度对有机碳影响最大 ,其次为生屑含量。按地层时代 ,有机碳含量最高的硅质岩是P2 d ,其次分别为P1m、P2 w及P2 c。生屑灰岩也属有效烃源岩 ,若含硅质或属深水沉积 (海槽 ) ,则有机碳含量较高 (如P1m)。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以及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和浓缩烃等初步判识 ,河湾场构造二叠系气藏属自生自储 ,天然气主要来自液态烃的高温裂解 ;飞仙关组气藏甲烷具煤成气特征 ,重烃 (C2 +)具油型气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 二叠系 三叠系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气源 评价
下载PDF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台山风景游憩林空间结构分析与美景度评价 被引量:22
10
作者 俞晓凌 廖邦洪 +1 位作者 王道模 陈东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56,共7页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树种分隔程度的空间测度指数3个参数来表述四川省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天台山风景游憩林的空间结构;然后从美学角度出发,用美景度评判法评价该处的森林景观质量,并提出把空间结构参数引入森林...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树种分隔程度的空间测度指数3个参数来表述四川省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天台山风景游憩林的空间结构;然后从美学角度出发,用美景度评判法评价该处的森林景观质量,并提出把空间结构参数引入森林景观评价模型中,分析空间结构与美景度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域内,空间结构的大小比数和角尺度2个参数对美景度都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从生态与美学角度为科学经营森林提供建议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游憩林 空间结构 美景度 龙门山
下载PDF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量:27
11
作者 郑荣才 周刚 +1 位作者 董霞 胡忠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1,共9页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积滨岸 碎屑混积陆棚 碳酸盐混积陆棚 混积层序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地区磷矿、煤矿开采对水系沉积物Cd等元素影响调查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磊 唐文春 +4 位作者 秦兵 任利民 龚敏 闭向阳 马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1,共6页
以沱江水系源头流经含磷、含煤地层的绵远河和石亭江为研究对象,以一级阶地早期水系沉积物和河床中现代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分析了含磷、含煤地层中常富集的Cu、Pb、Zn、As、Hg、Cd、Cr、U、Th等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因子和水系表壳岩... 以沱江水系源头流经含磷、含煤地层的绵远河和石亭江为研究对象,以一级阶地早期水系沉积物和河床中现代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分析了含磷、含煤地层中常富集的Cu、Pb、Zn、As、Hg、Cd、Cr、U、Th等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因子和水系表壳岩系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绵远河上游龙门山区的现代水系沉积物遭受了显著的Cd、Hg、U富集,主要为磷矿、煤矿开采及相关工业影响所致;进入成都平原后,上游含矿地层及矿业活动对水系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水系沉积物主要表现为流域表壳岩系在自然风化作用下的正常组成,Cd等元素均为轻微富集。石亭江仅Sr出现显著富集。②龙门山表壳岩系"正常源"的化学组成控制了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背景化学组成。而含磷地层、含煤岩系"异常源"由于层厚及出露面积有限,仅在矿区周围形成Cd、Hg、U、Sr、Ba等元素的局部高值区,对成都平原沉积物的影响仅在两河汇入沱江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区 水系沉积物 富集因子
下载PDF
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丽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刘杰 杨晶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4-319,共6页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3~47.55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4.8%,Δσ的年均值在2.30~5.05MPa之间;四川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19~47.47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21.7%,Δσ的年均值在5.11~8.72MPa之间。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至滇东北及川滇交界一带,尤其是在龙门山断裂带有较明显分布。龙门山断裂带Δσ≥10.0MPa的地震占35.8%,Δσ的年均值在5.20~12.09MPa之间,2004~2007年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增多,反映了汶川8.0级大震前的高应力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遗传算法 中小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云南 四川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山系构造隆起的地貌表现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世民 丁锐 +1 位作者 毛昌伟 吕志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1-802,共12页
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是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动力学过程的窗口。龙门山隆升机制研究因而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形成了地壳缩短与下地壳管道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讨论期待着对龙门... 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是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动力学过程的窗口。龙门山隆升机制研究因而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形成了地壳缩短与下地壳管道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讨论期待着对龙门山隆升特征作出更深入地认识。夷平面与河流地貌忠实地记录了山地隆升的过程,其形态能够客观地反映山地隆升的几何特征。文章通过数字高程资料分析了龙门山地区的第三纪夷平面,并沿横穿龙门山的大渡河流域测量了河流阶地、山麓剥蚀面及其同期宽谷地貌。夷平面、宽谷地貌与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显示,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山系一方面相对东侧四川盆地发生显著的冲断式隆升,隆起幅度达4500m左右;同时相对青藏高原腹地发生了一定的挠曲式隆升,挠曲的枢纽大致沿龙日坝断裂带展布,隆起幅度为500m至1000m,即龙门山山系的构造隆升由东翼的冲断作用与西翼的挠曲作用联合完成,龙门山山系因而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道地形屏障。文章最后讨论了导致龙门山山系拱曲冲断作用的可能因素,包括上地壳的断弯褶皱作用、下地壳物质上涌作用和地表侵蚀导致的重力均衡效应。鉴于沿龙门山隆升带东西两翼发现了纵向逆冲断裂或逆走滑断裂,而没有发现纵向张性构造,推断断弯褶皱可能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门山 夷平面 宽谷 河流阶地 拱曲 冲断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龙门山风景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与处理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宁生 第宝锋 +2 位作者 李战鲁 杨成林 李欢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275,共4页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山地灾害 地震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春红 刘邵权 +5 位作者 刘淑珍 孔纪名 刘斌涛 范建容 彭立 杨钟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2-108,共7页
"5.12"汶川地震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明显损害,区域生态脆弱性增大,山地灾害风险升级,影响人居环境的安全和灾后重建的布局。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 "5.12"汶川地震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明显损害,区域生态脆弱性增大,山地灾害风险升级,影响人居环境的安全和灾后重建的布局。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度、交通优势度等10大评价因子,应用G IS技术,采用关键因子与权重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A=n∑i=1Ai×Wi对"5.12"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灾区人居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位于东部平原、丘陵区;中等适宜区主要位于丘陵、低山、西北部高原及龙门山前过渡区;适宜性较差区和差区基本位于龙门山高山峡谷区。根据人居适宜性分区结果,讨论了各适宜区灾后重建的产业、城镇布局及人口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人居环境 龙门山
下载PDF
川西坳陷压扭应力场的形变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泽光 刘光祥 +1 位作者 潘文蕾 翟常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01-707,共7页
该文通过川西坳陷晚三叠世以来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展布特征以及龙门山冲断带的形变分析认为,龙门山冲断带在印支期为压性应力场环境,燕山早期、中期在左旋压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东向隆坳相间构造带,其隆褶带上形成的裂缝、微裂缝对致密... 该文通过川西坳陷晚三叠世以来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展布特征以及龙门山冲断带的形变分析认为,龙门山冲断带在印支期为压性应力场环境,燕山早期、中期在左旋压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东向隆坳相间构造带,其隆褶带上形成的裂缝、微裂缝对致密砂岩的储集能力有较大的改善,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沉积展布 压扭性 冲断带 龙门山 川西坳陷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50
18
作者 曾允孚 李勇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0-49,共10页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盆期和同一成盆期不同演化阶段,阐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系三维空间配置型式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初步建立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格架.进而研究龙门山冲断带送冲推覆作用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和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对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响应,建立两者之间的成因关系,总结了龙门山前陆盆地与龙门山冲断带同步沉积—构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充填序列 地层标识 推覆作用 龙门山
下载PDF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被引量:436
19
作者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关键词 龙门山 岷山 构造活动 动力学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从汶川地震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动力耦合机制及其对川西深层油气运移聚散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俊兴 刘树根 +1 位作者 何晓燕 赵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5-616,共12页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山-盆相互作用及其动力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在总结分析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地层构造特点的基础上,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现代动...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山-盆相互作用及其动力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在总结分析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地层构造特点的基础上,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现代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及其对川西深层油气二次运移聚散的影响。龙门山的形成演化与地震孕育主要受其西侧松潘-甘孜地块的逆冲和其东侧四川盆地的俯冲的非对称相向挤压控制。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动力环境有较大差异。龙门山晚三叠世开始隆升,其形成早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印-亚板块的碰撞无关;但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演化受印-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龙门山的冲断褶皱变形垂直于山脉走向从西北向东南,即从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盆地逐渐扩展;平行于龙门山走向发育的断裂带控制川西油气聚散带的分布,前山断裂带上盘及以西地层中的油气基本散失,山前隐伏断裂带有利于深生浅储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盆耦合 龙门山 川西前陆盆地 油气二次运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