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n Multiple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Improve Livelihood Resilience of Out-of-poverty Farmers in Mountain Areas?A Case Study of Longnan Mountain Area,China
1
作者 WANG Rong ZHAO Xuey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898-916,共19页
Clarifying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on the livelihood resilience of farmers in undeveloped mountain areas can not only optimize interventions,but also provide experiential support for global poverty alle... Clarifying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on the livelihood resilience of farmers in undeveloped mountain areas can not only optimize interventions,but also provide experiential support for global poverty alleviation.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ultiple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on livelihood resilience,we construct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zed the enjoyment of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livelihood resilience among out-of-poverty farmers in the Longnan mountain areas,China.Then,we studied the impact of intervention intensity on livelihood resilience through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1)the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enjoyed by out-of-poverty farmer in mountain areas were multiple.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enjoyed diversified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was in descending order of high mountain areas,semi-mountain area and Chuanba valley areas.2)The overall livelihood resilience of farmers in Longnan mountain areas was generally low,with an average of 0.299.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ivelihood resilience of farmers across different geographic area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ypes of interventions.3)The effects of industry interventions,employment interventions and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were significant.The endogenous power of farmers not onl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livelihood resilience,but also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impact of the intensity of interventions on livelihood resilience.In addition,the household dependency ratio and the average altitude of the village area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livelihood resil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lihood resilience livelihood interventions FARMER longnan mountain area China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农户返贫脆弱性评估及其影响因素--以陇南山区为例
2
作者 刘胜强 赵雪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9-1023,共15页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最敏感区域,也是返贫问题较为集中的区域,返贫脆弱性作为评价农户返贫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为生态脆弱区农户的防返贫提供有效借鉴。以地处西秦岭的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的返贫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微观调查数...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最敏感区域,也是返贫问题较为集中的区域,返贫脆弱性作为评价农户返贫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为生态脆弱区农户的防返贫提供有效借鉴。以地处西秦岭的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的返贫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测度农户的返贫脆弱性水平,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陇南山区农户返贫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103,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等级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态势。(2)不同类型农户的返贫脆弱性水平存在分化特征,高山区、农业收入占比高、抚养比高的农户返贫脆弱性较高,且农业收入占比高、抚养比高农户的高脆弱群体占比也高。(3)不同抚养比农户的暴露度与适应能力差异最为显著,敏感性水平则在不同生计方式和抚养比农户中差异最大。(4)家庭规模的扩大可显著增强农户的返贫脆弱性,而交通便利度、网络覆盖率、未来生活预期、帮扶措施多样化和政策帮扶强度的提高可有效减缓农户的返贫脆弱性;政策帮扶强度削弱了高度脆弱农户因交通便利度低所致的返贫脆弱性,帮扶措施多样化则减弱了户主受教育水平高所发挥的降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脆弱性 暴露度 敏感性 农户 生态脆弱区 陇南山区
下载PDF
基于FFPI模型的甘肃陇南山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3
作者 牛全福 熊超 +3 位作者 雷姣姣 王浩 刘博 张瑞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7,共12页
山洪是山区小流域由强降雨引发的突发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成极大威胁。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单沟或小流域尺度、采用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模型。如何在地形多样、地质结构复杂的山区评估山洪灾害仍需进一步探... 山洪是山区小流域由强降雨引发的突发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成极大威胁。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单沟或小流域尺度、采用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模型。如何在地形多样、地质结构复杂的山区评估山洪灾害仍需进一步探索。以山洪灾害频发的甘肃陇南山区为例,引入山洪潜在指数(flash flood potential index,FFPI)构建评价体系和框架。首先选取坡度、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度,结合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综合定权构建了研究区山洪潜在指数FFPI的空间分布;其次引入0~24 h累计最大降雨量、雨季日均降雨量和汇流累积量作为驱动因子,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为承灾体,分别获取研究区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空间分布,并与该区历史山洪灾害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耦合FFPI模型对甘肃陇南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准确率较高,有95.77%的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分布于中、高和极高风险分区。从行政区划分析,研究区山洪灾害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武都区的汉王镇、成县、康县部分地区,占比分别为31.5%、28.3%和18.1%;低风险区位于礼县、舟曲县和文县部分区域,占其县区比例分别为18.9%、18.4%和13.6%。从流域范围分析,研究区山洪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地势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河流下游地区,低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地势较高的西部和北部,评价结果与研究区调查的山洪灾害实际情况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陇南山区山洪灾害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潜在指数FFPI 风险 综合定权 陇南山区
下载PDF
脱贫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低碳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区为例
4
作者 贾玉婷 赵雪雁 介永庆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740-752,共13页
明确脱贫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低碳效应对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建设低碳乡村至关重要。基于陇南山区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碳排放清单法分析了2014—2019年农户的生计转型路径及其低碳效应。结果表明:(1)陇南山区农户的生计策略分为传统... 明确脱贫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低碳效应对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建设低碳乡村至关重要。基于陇南山区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碳排放清单法分析了2014—2019年农户的生计转型路径及其低碳效应。结果表明:(1)陇南山区农户的生计策略分为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作物主导型、务工主导型、经商主导型和综合型;2014—2019年有26.97%的农户生计策略发生了转型,最主要的转型方式是由综合型转向务工主导型;(2)因人均生活碳排放增加量高于人均生产碳排放减少量,陇南山区农户的人均家庭碳排放呈增加趋势;(3)农户生计转型路径中,由经济作物主导型转向传统农业主导型的人均家庭碳排放降幅最大,为41.45%,综合型转向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增幅最大,达20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计转型 碳排放 陇南山区
下载PDF
陇南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现象剖析及盘活对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小明 许艳 +2 位作者 刘盼 张得莲 李宁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08-113,共6页
耕地是保障人类社会稳定发展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和资源。近年来,耕地撂荒与流失备受关注。合理高效的利用农村土地以及对农村土地非粮化的整治,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陇南市武都区蒲地乡为例,... 耕地是保障人类社会稳定发展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和资源。近年来,耕地撂荒与流失备受关注。合理高效的利用农村土地以及对农村土地非粮化的整治,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陇南市武都区蒲地乡为例,运用综述法、相关性分析法、实地调研访谈法等,针对当地165户农业种植户的耕地撂荒情况,结合其家庭及耕地的基本状况,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现阶段耕地撂荒较为严重,撂荒原因有所变化并出现一些政策性撂荒现象。对造成耕地撂荒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撂荒耕地的盘活对策:改善种植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人才返乡;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降低种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农户 剖析 盘活对策 陇南山区
下载PDF
基于地质灾害的陇南山区生态风险评价——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 被引量:23
6
作者 巩杰 赵彩霞 +3 位作者 王合领 孙朋 谢余初 孟兴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0-577,共8页
陇南山区地质构造活动强烈,频繁的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分别以陇南市武都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和景观类型为风险源和受体,以景观结构指数和易损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进行生... 陇南山区地质构造活动强烈,频繁的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分别以陇南市武都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和景观类型为风险源和受体,以景观结构指数和易损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进行生态风险特征评估。结果表明:武都区生态风险特征的分布主要受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植被覆盖度和海拔梯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江镇以东的白龙江沿岸及整个白龙江南岸、安化、马街、汉王和两水镇北部等地;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武都区东部和南部以及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基于景观结构的多风险源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地质灾害 景观格局 陇南山区
下载PDF
陇南山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国靖 肖星 肖笃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4期53-59,共7页
陇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又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正处在西安旅游区、成都旅游区和兰州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游客生态环境意识意义重大。在对其旅游资源、... 陇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同时又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正处在西安旅游区、成都旅游区和兰州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游客生态环境意识意义重大。在对其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森林生态游、休闲度假游、避暑消夏游、三国怀古游、长征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设计出不同尺度、不同主题的若干旅游线路,并针对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 开发策略
下载PDF
陇南山区黄瑞香天然种群实生苗更新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闫芳 张春云 +6 位作者 王勤礼 王建东 王海平 徐涛 张春梅 陈叶 朱高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7-1285,共9页
本研究以陇南山区黄瑞香(Daphne giraldii)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阳坡和半阴坡生境下黄瑞香天然种群种子幼苗转化率,实生苗年龄结构和数量,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并对影响黄瑞香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生境因子进行了相... 本研究以陇南山区黄瑞香(Daphne giraldii)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阳坡和半阴坡生境下黄瑞香天然种群种子幼苗转化率,实生苗年龄结构和数量,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并对影响黄瑞香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生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半阳坡和半阴坡黄瑞香种子幼苗转化率均较低,且实生苗密度均随苗龄的增长而减小;黄瑞香实生苗各生长指标在后期生长中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叶面积和主根长则相反;两个生境黄瑞香实生苗干质量积累随苗龄增长而增加,且半阳坡>半阴坡;实生苗冠幅、高度和根茎干重与总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条件和总盖度是影响黄瑞香实生苗更新的主要因子,半阳坡生境更有利于黄瑞香实生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瑞香 实生苗更新 坡向 陇南山区
下载PDF
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20
9
作者 肖志强 李宗明 +2 位作者 樊明 张燕 马敬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85,共6页
调查分析1990-2005年陇南山区小麦自粉病发生、流行资料,发现:陇南自龙江流域为小麦自粉病常发重发生区,徽成盆地为小麦自粉病易发区,西汉水流域为小麦自粉病轻发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上年秋苗平均病叶率和病田率、当年早春平均... 调查分析1990-2005年陇南山区小麦自粉病发生、流行资料,发现:陇南自龙江流域为小麦自粉病常发重发生区,徽成盆地为小麦自粉病易发区,西汉水流域为小麦自粉病轻发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上年秋苗平均病叶率和病田率、当年早春平均病田率、上年7、10月和当年5月平均气温、当年4月和上年7、8、11月降水量与全市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相关十分显著,上年9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和4~8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4~8月平均气温和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与小麦自粉病流行程度呈反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可妹93.75%.2006年业备应用预报准确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小麦自粉病 流行规律 预测模型 防御措施
下载PDF
西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山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介小兵 刘春艳 张凯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年第4期16-17,共2页
发展西部山区经济,实现西部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甘肃省陇南山区为例,分析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 西部山区 陇南山区 经济战略 可持续发展 甘肃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陇南山区城镇街道景观美感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奔腾 曹静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7-35,共9页
对城镇街道景观美感进行评价,分析街道景观评分的现实成因,是当前城镇更新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课题.针对陇南山区城镇街道的美学特征与景观特性,从形态美、舒适度、文化美三个维度选取2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 对城镇街道景观美感进行评价,分析街道景观评分的现实成因,是当前城镇更新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课题.针对陇南山区城镇街道的美学特征与景观特性,从形态美、舒适度、文化美三个维度选取2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以陇南典型的山区城镇康县的中街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应用.结果表明:经指标权重分析,独特性、色彩协调度、绿化覆盖率、乡土文化感是体现街道景观美感的重要指标;康县中街景观美感得分74.9224,评分等级为Ⅱ良好;空气清新度(88.8727)、山水可见度(88.0501)、绿化覆盖率(81.8804)、植物乡土性(81.5930)、建筑形态的独特性(80.3563)5项指标得分评价等级为Ⅰ优秀,变化感(56.8293,Ⅲ一般)、科教感(61.3166,Ⅱ良好)、安静度(63.7376,Ⅱ良好)得分较低;现实成因与评价结果相符,表明采用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陇南山区城镇街道景观美感评价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在陇南山区其他同类型城镇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景观 美感评价 层次分析法 陇南山区
下载PDF
陇南山地传统民居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12
作者 孟祥武 陈婷 张明晓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12期191-194,共4页
空间是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载体,陇南山地民居的空间组织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平面的组合,更是三维的、立体的。以陇南山地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把空间作为一种媒介,将建筑单体以及其辐射的外部空间纳入其中,从点(单体民居... 空间是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载体,陇南山地民居的空间组织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平面的组合,更是三维的、立体的。以陇南山地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把空间作为一种媒介,将建筑单体以及其辐射的外部空间纳入其中,从点(单体民居)、线(街巷)、面(民居组团)三个维度来解析陇南山地民居的空间组织模式,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归纳总结,阐述山地地形和山地文化对当地民居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最终厘清其生成逻辑,以期为当地新民居空间组织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地区 山地传统民居 空间组织模式 拓扑形态
下载PDF
陇南山区脱贫户的生计恢复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彦 赵雪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60-2169,共10页
生计恢复力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更有助于理解新时期脱贫群体的生计状况,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以地处西秦岭腹地的陇南山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在综合评估脱贫户生计恢复力的基础上,探析影... 生计恢复力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更有助于理解新时期脱贫群体的生计状况,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以地处西秦岭腹地的陇南山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在综合评估脱贫户生计恢复力的基础上,探析影响其演变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①陇南山区脱贫户的生计恢复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高生计恢复力脱贫户仅占27.73%;②不同类型脱贫户的生计恢复力存在分化特征,海拔低、脱贫时间早、劳动力禀赋强、抚养比低的脱贫户生计恢复力较高;③2014—2019年脱贫户生计恢复力主要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演变,除受政策干预、区域条件和生计风险的影响外,还受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户 政策干预 生计恢复力 陇南山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 EVI的陇南山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波 牟建新 +1 位作者 徐璐 马兴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6期70-77,共8页
为了分析2000以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高植被覆盖区甘肃省陇南市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MODIS EVI数据,通过均值分析、植被覆盖度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陇南山地连续11年以来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 为了分析2000以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高植被覆盖区甘肃省陇南市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MODIS EVI数据,通过均值分析、植被覆盖度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陇南山地连续11年以来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陇南山地植被覆盖变化总体以0.2%/10 a的增速缓慢上升,低于同期甘肃河东地区、甘肃全省、秦巴山区以及西北地区的植被增长率。受气温、降水等地带性要素分布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植被覆盖大体上存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整个山区植被类型以覆盖度在45%以上的中覆盖、中高覆盖及高覆盖植被为主体,林地所占比例较大。尽管研究时段内植被改善区域显著增加,但高植被覆盖区却存在退化趋势,考虑到陇南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强植被保护仍将是今后生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I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陇南山地
下载PDF
基于缓冲区GIS断层和滑坡相关性分析中缓冲距离大小选取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伟 刘高 +2 位作者 于飞 张晓 孙诚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4-8,共5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断层与滑坡相关性分析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使用,最为常见的是基于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建立统计模型,对断层距和滑坡数量进行统计。但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采用多大缓冲距离建立的统计模型,它的统计...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断层与滑坡相关性分析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使用,最为常见的是基于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建立统计模型,对断层距和滑坡数量进行统计。但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采用多大缓冲距离建立的统计模型,它的统计结果能恰当的反映断层和滑坡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解决这个问题,以陇南山区的断层和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Pearson法分析了不同大小缓冲距离的统计模型,对研究断层和滑坡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缓冲距离在300~600m是较为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距离 GIS 断层 滑坡 陇南山区
下载PDF
陇南山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3
16
作者 肖志强 李宗明 +2 位作者 樊明 张燕 马素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3期350-353,共4页
利用1957-2006年陇南山区小麦条锈病资料分析得出:白龙江流域小麦条锈病在海拔1600m以上自生麦苗上越夏,在海拔1000m以下的川坝河谷地无明显的越冬期,春季流行以当地菌源为主,西汉水流域海拔1600m以上区域是陇南小麦条锈病的主要越夏区... 利用1957-2006年陇南山区小麦条锈病资料分析得出:白龙江流域小麦条锈病在海拔1600m以上自生麦苗上越夏,在海拔1000m以下的川坝河谷地无明显的越冬期,春季流行以当地菌源为主,西汉水流域海拔1600m以上区域是陇南小麦条锈病的主要越夏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比率,上年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病情病田率和上年8月、10月及当年1月、3月平均气温与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相关十分显著,10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与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4-8月平均气温与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呈负相关,逐月降水量与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其历史拟合率可达87.5%,其中偏重到大流行历史拟合率为100%,2006年在业务应用中预报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小麦条锈病 流行规律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陇南山区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吴巧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0-245,共6页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度与各站平均干旱年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陇南市各地平均干旱年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干热河谷和徽成盆地及文县东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年频率大于60.0%,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武都区的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宕昌西北部及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年频率小于50.0%。徽县、成县、两当中部及西和北部以及武都、文县境内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与武都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干旱 气候特征 灾害风险区划
下载PDF
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6
18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716-719,722,共5页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低温冻害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的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武都及文县海拔1 8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高,徽成盆地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的浅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低。低温冻害风险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文县西南和西北部高海拔区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以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低温冻害 气候特征 风险区划
下载PDF
陇南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志强 陈俊 +3 位作者 樊明 马敬霞 尹翔 魏邦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6931-16936,共6页
根据陇南山区1971~2009年气象资料和相应的小麦白粉病流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陇南各地各时段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十分明显,与1971~2000年平均值比较,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6~0.9℃;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为0.9~1.1℃,尤... 根据陇南山区1971~2009年气象资料和相应的小麦白粉病流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陇南各地各时段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十分明显,与1971~2000年平均值比较,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6~0.9℃;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为0.9~1.1℃,尤以2~3月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增幅为1.2~1.7℃,由于陇南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与上年9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所以,近10年冬末春初显著增暖趋势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逐年加重趋势相一致,由于气候偏暖,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陇南山区冬小麦种植高度及白粉病越冬越夏高界明显提高了100~300m,致使小麦白粉病危害范围扩大,早春发病平均病田率上升10%~20%,发病高峰期由5月上旬提前到4月中、下旬。而陇南各地各时段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后降水量的变化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气候变化 小麦白粉病 流行特点
下载PDF
陇南山区核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肖志强 张蓉 +1 位作者 蒲静 王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32期108-112,共5页
通过对陇南山区2012—2015年核桃全生育期的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得出核桃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其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4月平均最低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以此建立了更加切合陇南山区实... 通过对陇南山区2012—2015年核桃全生育期的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得出核桃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其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4月平均最低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以此建立了更加切合陇南山区实际的核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陇南市康县、成县大部和徽县中南部、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文县南部及白水江流域等地海拔1000~1600 m的平川、浅山、丘陵、深山地带为核桃最适宜种植区;康县、成县和徽县北部、礼县、西和中南部、两当县大部、宕昌中部、武都中部及白龙江流域、文县中部及白水江流域等地海拔900~1000 m和1600~1800 m的谷地及半山区为核桃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为指导陇南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核桃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核桃种植 生态适宜性 气候区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