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雅辉 刘正蓬 +6 位作者 褚立 明颖 张义龙 孙志杰 王建华 李哲 孙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19-2623,共5页
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科行单节段LSS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其中接受后路... 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科行单节段LSS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其中接受后路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66例(对照组),接受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58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5~27个月,平均20.6月,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和治疗费用。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并计算记录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术后7 d,术后1、3、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30 316.6±826.8)元,对照组医疗费用(35 356.5±916.2)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LSS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在降低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方面更具优势,但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能有效减少远期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隙高度 椎间孔高度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在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许伟 李智斐 +5 位作者 万通 余伟波 张翼升 周劲衍 卜献忠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5335-5341,共7页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先进微创术式,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创术式,内镜下腰椎融合选择何种融合器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的患者55例,根据所置入的融合器类型不同分为2组,撑开组(n=23)术中置入可撑开的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普通组(n=32)置入普通的腰椎融合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与结论:①55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沉降等并发症发生;②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与腿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撑开组治疗后12个月的腰椎JOA评分及治疗后6,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普通组(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撑开组治疗后5 d、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优于普通组(P<0.05);④结果表明,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较为可靠的微创术式,联合置入高度可调钛金材质融合器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高度可调融合器 脊柱内镜 椎间融合 微创手术 椎间隙高度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利无弊? 被引量:14
3
作者 岳文峰 夏虹 王建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081-3088,共8页
背景:在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椎体添加骨水泥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稳定性,但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后,早中期随访中骨水泥强化对相邻节段... 背景:在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椎体添加骨水泥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稳定性,但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后,早中期随访中骨水泥强化对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以87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术,并分为3组: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样本平均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为9个月。测量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椎体上缘终板及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固定节段Cobb角。结果与结论:①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3组内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两两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时,是否添加骨水泥及不同添加方式,对早中期主观疗效影响无显著差异,且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末次随访对术后3d固定节段Cobb角变化小于常规螺钉组(P<0.05),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的内固定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骨水泥常规手术。③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术后3d出现上终板凹陷角度增大;末次随访观察到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椎体矩形指数及相邻椎间隙均减小,且前两项指标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常规螺钉组。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内固定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了相邻椎体终板及椎体的形态,增加了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质疏松 骨水泥 椎弓根螺钉 相邻节段 椎间隙高度 椎体矩形指数 终板凹陷角度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COBB角
下载PDF
L_(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彬 段雨杉 +4 位作者 王晓艳 吴仲烨 任斐 李玲霞 张兆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期106-108,118,共4页
目的分析硬-腰联合麻醉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2月ASA分级Ⅰ~Ⅲ级硬-腰联合麻醉病例。患者采用侧卧位,Tuffier’s线确定脊柱间隙,L4-5椎间隙之间硬-腰联合麻醉套针... 目的分析硬-腰联合麻醉L4-5椎间隙"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硬脊膜外腔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12月ASA分级Ⅰ~Ⅲ级硬-腰联合麻醉病例。患者采用侧卧位,Tuffier’s线确定脊柱间隙,L4-5椎间隙之间硬-腰联合麻醉套针穿刺(针内针型)。正中入路、锐角侧入路,"把持式"方法穿刺。硬外穿刺、腰穿任何一方累计三次失败者,改用其他方法。硬外穿刺一次成功病例数,硬外、腰麻穿刺针触及到神经病例数,硬外穿刺耗时,穿刺后第6天腰痛病例数,置管顺畅否,引流脑脊液情况。结果统计到符合条件的病例261例所用穿刺方法:正中入路穿刺法(Z组)133例、"把持式"锐角侧入路穿刺法(B组)128例。Z组较B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麻醉后第6天腰痛发生率高(P〈0.05);腰穿一次成功率低(P〈0.01);腰穿碰到神经、置管有阻力、脑脊液引流不畅发生率高(P〈0.01)。结论 L4-5间隙硬外穿刺,"把持式"锐角侧入路优于正中入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4~5椎间隙 “把持式” 锐角侧入路 硬膜外腔穿刺术
下载PDF
腰侧椎管注药入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前尹 董炘 +1 位作者 徐杰 汪华侨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 为腰侧椎管注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 1 0件脊柱腰髓段尸体标本并制作了此段的硬膜囊神经根塑型。观察测量了 1 0 0张脊柱腰段正、侧位X线片。结果 对经椎板间隔外侧角 (LAIS)入路和经椎板外切迹 (LIVL)入路的定位依据和... 目的 为腰侧椎管注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 1 0件脊柱腰髓段尸体标本并制作了此段的硬膜囊神经根塑型。观察测量了 1 0 0张脊柱腰段正、侧位X线片。结果 对经椎板间隔外侧角 (LAIS)入路和经椎板外切迹 (LIVL)入路的定位依据和局部解剖作了观测和描述。提出了腰侧椎管内一个局部记载———三角窝的组成及其应用意义。结论 经LAIS穿刺是直达腰侧椎管的惟一入路。经LIVI是药物流程最短的间接入路。两入路均穿经黄韧带。穿过后的落空感是穿刺到位的依据。两入路分别命名为 :腰侧椎管注药椎板外切迹入路和腰侧椎管注药椎板间隙外侧角入路 ;对L5椎间盘和S1 神经的注射可取经L5S1 或L4~ 5的LAIS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侧椎管 椎板间隙外侧角 腰椎问盘突出 椎板外切迹 坐骨神经痛 注射入路
下载PDF
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培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采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69例(治疗组),与同期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术7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 目的探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采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69例(治疗组),与同期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术7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腰椎前凸角评价腰椎曲度;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术后腰椎X线片、动力位X线片及薄层三维CT重建检查按照Suk标准判定,同时观察过伸过屈位时植入物的稳定性。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方面,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两组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及内植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或可能融合,治疗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52±1.78)分提高到(12.57±2.96)分、改善率为(76.81±7.20)%,VAS评分由术前的(4.45±1.58)分降至(1.92±0.62)分,腰椎前凸角由(28.50±16.30)°变为(30.20±12.50)°;B组JOA评分由术前的(4.71±1.26)分提高到(12.31±2.85)分、改善率为(73.86±8.60)%,VAS评分由术前的(4.68±1.51)分降至(2.13±1.93)分,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27.50±15.20)°变为(23.90±13.20)°。两组同期JOA评分、改善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腰椎前曲。结论应用膨胀性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椎间融合效果,同时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够维持腰椎前曲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和术 椎间融合器 微创性 腰椎曲度 膨胀性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姜棚菲 张杰 +2 位作者 徐强 霍玉龙 张民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8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以单双号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以单双号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观察组的CRP水平、ES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恢复效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脊柱结核 腰骶角 椎间隙高度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 被引量:21
9
作者 郑兆俭 林樯 +1 位作者 周倩 陈志瑞 《中医正骨》 2013年第10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将经手法治疗后治愈且获得1年随访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症状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症状未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及随访1年时摄腰椎侧位X线片,在...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将经手法治疗后治愈且获得1年随访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症状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症状未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及随访1年时摄腰椎侧位X线片,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及骶骨倾斜角,并作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骶骨倾斜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27±1.35)mm,(10.24±1.27)mm,t=0.275,P=0.886;(43.02°±1.16°),(42.34°±1.57°),t=0.262,P=0.935;(40.04°±3.67°),(40.45°±3.75°),t=0.131,P=0.736];随访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骶骨倾斜角均小于对照组患者[(6.18±1.07)mm,(8.50±0.63)mm,t=12.533,P=0.001;(30.54°±1.40°),(40.45°±1.17°),t=36.435,P=0.000;(35.01°±4.19°),(38.02°±4.16°),t=3.417,P=0.019];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时与治疗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及骶骨倾斜角的差值均大于对照组[(4.06±0.72)mm,(1.78±0.65)mm,t=60.135,P=0.000;(12.12°±0.56°),(2.31°±0.46°),t=77.655,P=0.000;(5.37°±1.23°),(2.02°±1.29°),t=72.365,P=0.000]。结论: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及骶骨倾斜角小,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腰椎曲度 腰椎曲线指数 腰椎前凸角度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涛 贾世青 +1 位作者 陈武 黎品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76-581,共6页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脊柱骨盆参数 滑移度 滑脱角 椎间盘高度 后路椎体间融合 腰椎前凸 骨盆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洪杰 胡加绍 +5 位作者 张益俊 雷嘉 洪智雄 杨绍新 张坚 普宏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选取因下腰痛接受治疗的135例患者,根据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将其分为2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组(NLDH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组(LDH组)81例。比较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选取因下腰痛接受治疗的135例患者,根据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将其分为2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组(NLDH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组(LDH组)81例。比较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并采用Spearman等级非参数检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从L1~L2节段至L5~S1节段呈逐渐升高趋势,L5~S1节段达到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均较NLDH组相应节段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腰椎前凸角小于NLD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与L1~L2节段至L5~S1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且下腰痛患者椎间高度指数自L1~L2节段至L5~S1节段逐渐升高,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可为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高度指数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晓荣 秦少华 +3 位作者 周林江 袁莉 叶春梅 韩云学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显重吸收组(10例),部分重吸收组(8例),基本不变组(30例),增大组(13例)四组,配对比较每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重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基本不变组、增大组的首次CT检查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随访CT腰椎曲线指数[10.65(9.23,13.31)mm比11.69(8.31,15.25)mm比8.63(6.75,11.00)mm比8.06(5.00,10.05)mm]、腰椎前凸角[46.30(43.96,48.18)°比45.36(44.15,47.67)°比39.37(32.27,45.74)°比35.39(29.60,4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增大(P<0.05);增大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减小(P<0.05);基本不变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前后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均呈正相关(r_(s)=0.50、0.47,P<0.05)。结论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随着腰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而增大,当腰椎突出椎间盘增大时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也相应减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重吸收 腰椎曲度 腰椎曲线指数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兆阳 王洪立 马晓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1年9月因后路L4/5融合术后ASD于我院接受翻修手术的26例患者,纳入ASD组;采用1∶2匹配的方法,从同期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L4/5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1年9月因后路L4/5融合术后ASD于我院接受翻修手术的26例患者,纳入ASD组;采用1∶2匹配的方法,从同期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且末次随访时未发生ASD的患者中,按性别、手术时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匹配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性前凸(segmental lordosis,S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L3/4、L4/5、L5/S1的椎间隙相对高度;在初次术前MRI上,采用Pfirrmann分级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估。将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矢状位参数和初次术后腰椎矢状位参数矫正值)进行比较,将有差异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对ASD的最佳预测阈值。结果:ASD组与对照组在术前第一诊断、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合并症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患者初次接受手术后5.4±2.3年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融合节段L3/416例,L5/S110例。两组术前SL、SS以及L4/5、L3/4和L5/S1椎间隙相对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SD组患者初次术前L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31)。初次融合术后3d,ASD组SL和L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SL和L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ASD组的L3/4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2)。两组初次手术各参数的矫正值相比,ASD组的SL相对差值(relative△SL,r△SL)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LL相对差值(relative△LL,r△LL)、L4/5椎间隙高度相对差值(relative△disc height,r△DH)、L3/4 r△DH、L5/S1 r△DH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ASD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小的初次r△SL是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31,95%置信区间0.005~0.209),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31(95%置信区间0.615~0.848),最佳预测阈值为-10.5%。结论:后路L4/5融合术中局部曲度纠正不足可能会导致远期邻近节段高度的丢失,是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节段性前凸 椎间隙相对高度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甘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7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术(PPS)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确诊并治疗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应用开放内固定...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术(PPS)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确诊并治疗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应用开放内固定术,研究组应用微创PPS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和后凸Cobb角。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后凸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脊柱骨折患者使用微创PPS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与开放内固定术相比,患者椎间隙高度水平、后凸Cobb角水平恢复情况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术 后凸Cobb角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优秀皮艇运动员腰椎X线影像及测量分析
15
作者 宁方堂 张鹏波 +1 位作者 边焙增 韩海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第28期32-35,共4页
皮艇运动专项技术以腰部为轴心,皮艇运动员腰部损伤较为普遍。为明确皮艇运动员腰部影像学表现及变化,了解皮艇运动对于运动员腰部损伤情况产生的影响,冬训后对56名参加系统皮艇训练的运动员腰椎进行数字平片影像检查。经过影像学结果... 皮艇运动专项技术以腰部为轴心,皮艇运动员腰部损伤较为普遍。为明确皮艇运动员腰部影像学表现及变化,了解皮艇运动对于运动员腰部损伤情况产生的影响,冬训后对56名参加系统皮艇训练的运动员腰椎进行数字平片影像检查。经过影像学结果统计及影像平片测量分析,皮艇运动员腰部平片普遍存在阳性征,腰部损伤随训练年限增长有加重趋势,腰椎径线角也会产生代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艇运动 腰部损伤 DR 影像检查 腰椎曲度 腰椎间隙 腰骶角
下载PDF
不同滑脱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形态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现代医学》 2012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隙高度与不同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L4/5退变性腰... 目的:观察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隙高度与不同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1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35例为试验1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为试验2组;对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按照Pfirrmann法分级,CT测定L4/5椎间盘正中矢状面的椎间隙角度和椎间隙高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1组L4/5椎间盘MRI退变程度B、C、D、E级分别为0、23、11及1例,试验2组分别为2、10、3及1例,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L4/5椎间隙角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3.49±1.91)°和(2.14±1.38)°,实验1组椎间隙角度明显大于实验2组(P<0.05);椎间隙高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8.57±1.80)mm和(7.40±1.5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角度减小和椎间隙高度丢失严重程度,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滑脱出现不同滑脱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滑脱 椎间隙高度 椎间隙角度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与腰椎前凸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振 张增山 +3 位作者 张恒维 李延坤 翟凯 田云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17-420,433,共5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变化与椎间融合器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1月1日~2016年5月1日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3/4、腰4/5和腰5/骶1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病例,皆行椎...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变化与椎间融合器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1月1日~2016年5月1日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3/4、腰4/5和腰5/骶1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病例,皆行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及cage植骨融合术。记录术后3~5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器的中心点比值(CPR)、后间隙比值(PGR)及相应手术间隙的椎间隙前凸角度(θ角),探讨腰椎前凸与椎间融合器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5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PR的平均值分别为0. 55,0. 55,0. 54; PGR平均值分别为0. 15,0. 15,0. 14;平均θ角分别增加5. 41°,5.56°及5. 17°。术后3~5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θ角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 87,12. 54,12. 21,P值均<0. 001; ODI评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 23,-15. 23,-15. 98,P值均小于0. 001;但末次随访时所测θ角、ODI评分与术后3~5d及术后3个月所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5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P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 546,r=0. 554及r=0. 551,P均<0. 001; PG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 492,r=0. 501及r=0. 481,P均<0. 001。结论 PLIF手术中放置cage时,一定范围内的CPR,PGR与θ角改变呈正相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加大CPR,PGR可使相应椎间隙角度及腰椎前凸改变最优化,进而改善病例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椎间隙前凸角度 中心点比值 后间隙比值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同会 李涛 +5 位作者 席金涛 罗程 唐谨 李莹 刘鏐 吴从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23例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局麻下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术式完成,年龄41~65岁,采用VAS...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23例L_(5)S_(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局麻下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术式完成,年龄41~65岁,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长为57min,平均出血量约为15mL;23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为12.5个月,其中18例患者完整随访1年以上。对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1d与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0%。结论:经皮内镜治疗L5S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靶向性强、损伤小、康复快等优势,但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椎间隙高度、腰骶角、横突、髂骨、椎间盘突出的位置,避免损伤出孔神经根及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隙高度 腰骶角
原文传递
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单晓威 王久清 陈腾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5期15-18,共4页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2019年1月—2021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腰痛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腰间盘突出症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腰椎间盘... 目的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2019年1月—2021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腰痛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腰间盘突出症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60例。观察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由L_(1)-L_(2)-L_(5)-S_(1)呈上升趋势,且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L_(1)~L_(2)、L_(2)~L_(3)、L_(3)~L_(4)、L_(4)~L_(5)、L_(5)~S_(1)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明显较低(t=5.117、4.938、3.645、3.645、5.58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腰椎前凸角明显较小(t=5.4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与L_(1)~L_(2)、L_(2)~L_(3)、L_(3)~L_(4)、L_(4)~L_(5)、L_(5)~S_(1)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r=-0.189、-0.216、-0.324、-0.308、-0.312、-0.275,P=0.011、0.008、0.002、0.001、0.001、0.003),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下腰痛患者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由L_(1)-L_(2)-L_(5)-S_(1)呈上升趋势,且下腰痛非椎间盘突出患者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与腰椎前凸角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存在相关性,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高度指数 腰椎前凸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