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on Soil Nutrient Loss After Defores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2
1
作者 ZHENG Fen-L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07-715,共9页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es on newly-deforested lands in the Ziwuling Reg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ere monitor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deforestatio...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es on newly-deforested lands in the Ziwuling Reg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ere monitor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deforestation, on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Eight natural runoff plot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loessial hill slop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erosion patterns of dominant erosion processes including sheet, rill and shallow gully (similar to ephemeral gully).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fter each erosive rainfall event.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nutrients losse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of erosion intensity. Linear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sses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 NH4-N, and available P and erosion intensity were found. Nutrient content per unit amount of eroded sediment decreased from the sheet to the shallow gully erosion zones, whereas total nutrient los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opsoil, nutrients in eroded sediment were enriched, especially available P and NH4-N. The intensity of soil nutrient losses wa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pattern with the most sever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occurring in the shallow gully channels on loessial hill slopes.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ccelerated erosion process after deforestation and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and to design better eco-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schemes for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营养元素
下载PDF
Mulching mode and planting density affect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of rainfall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ryland maize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ZHENG Jing FAN Junliang +4 位作者 ZHANG Fucang YAN Shicheng GUO Jinjin CHEN Dongfeng LI Zhi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794-808,共15页
High and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rainwater resources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the crop produc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i.e., mul... High and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rainwater resources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the crop produc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i.e., mulching mode treatments: flat cultivation with non-mulching, flat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plastic-covered ridge with bare furrow and plastic-covered ridge with straw-covered furrow; and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low planting density of 45,000 plants/hm^2, medium planting density of 67,500 plants/hm^2 and high planting density of 90,000 plants/hm^2) on rainfall partitioning by dryland maize canopy, especially the resulted net rainfall input beneath the maize canopy, we measured the gross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dryland maize in 2015 and 2016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was estimated by the water balance method. Soil water storage, leaf area index, grain yield(as well as it component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ryland maize were measured or calc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throughfall, cumulative stemflow and cumulative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accounted for 42.3%–77.5%, 15.1%–36.3% and 7.4%–21.4% of the total gross rainfall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Soil mulching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ryland maize and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stemflow production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relative stemflow and relative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and reducing the relative throughfall. The relative stemflow and relative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while the relative throughfall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During the two experimental years, mulching mode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net rainfall due to the compensation betwee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hereas planting dens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et rainfall.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ryland maize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medium planting density of 67,500 plants/hm^2 and mulching mode of plastic-covered ridge with straw-covered furrow. Soil mulching can reduce soil evaporation and retain more soil water for dryland maize without reducing the net rainfall input beneath the maize canopy, which ma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gh soil water consumption and insufficient rainfall input of the soil. I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edium planting density(67,500 plants/hm^2) under plastic-covered ridge with bare furrow is recommended for increasing dryland maize prod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maize THROUGHFALL STEMFLOW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A policy an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3
作者 Wu Qinxiao and Li Yinchu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cademia sinica,Shaanxi,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9-86,共8页
Loess Plateau is the most serious regi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sediment carried into the Yellow River amounts to 1.6 billion tons every yea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actors and reasons for... Loess Plateau is the most serious regi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sediment carried into the Yellow River amounts to 1.6 billion tons every yea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actors and reasons for erosion in this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controlling policy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y and practise of Chinese scientists for 40 year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olicy, a number of technical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 are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ling policy technical measure.
下载PDF
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对黄绵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田婧 王兵 +2 位作者 马金龙 白洁 张智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1,共9页
[目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驱动的生物结皮发育可显著抑制土壤侵蚀,为探明土壤抗侵蚀性能随生物结皮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设置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结皮3个处理,培育176天,系统研究生物结皮不同发育阶段及... [目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驱动的生物结皮发育可显著抑制土壤侵蚀,为探明土壤抗侵蚀性能随生物结皮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设置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结皮3个处理,培育176天,系统研究生物结皮不同发育阶段及其类型差异对黄绵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结果](1)生物结皮盖度、厚度、生物量、叶绿素和粗糙度随生长时间均显著增加,培育初期藓结皮较高,培育末期自然演替结皮反而最高。(2)随生物结皮发育,土壤黏结力呈幂函数增强,较初期增加39.8%~60.3%;质量损失率呈指数函数减小,较初期降低45.6%~57.3%;饱和导水率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但培育末期均最低(0.08~0.12 mm/min)。(3)土壤黏结力随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叶绿素、生物量和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质量损失率随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叶绿素、生物量和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4)土壤抗侵蚀综合指数(C_(ser))可表示为盖度(Cov)、厚度(T)和生物量(B)的幂函数(Cser=0.279 Cov^(0.194)T^(0.188)B0.119,R^(2)=0.73,p<0.05)。[结论]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发育可显著提高黄绵土抗侵蚀性能,藓结皮效果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粗糙度 土壤黏结力 饱和导水率 质量损失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GIS-based Effect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Before and After Gully Land Consolidation: A Case Study of Wangjiagou Project Regio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32
5
作者 LIU Yansui GUO Yanjun +1 位作者 LI Yurui LI Yu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The Loess Plateau is one typical area of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world. China has implemented ′Grain for Green′(GFG) project to restore 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since 1999. With the GFG project s... The Loess Plateau is one typical area of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world. China has implemented ′Grain for Green′(GFG) project to restore 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since 1999. With the GFG project subsidy approaching the end, it is concerned that farmers of fewer subsidies may reclaim land again. Thus, ′Gully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GLCP) was initiated in 2010. The core of the GLCP was to create more land suitable for farming in gullies so as to reduce land reclamation on the slopes which are ecological vulnerable areas. This paper aim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GLCP on soil erosion problems by studying Wangjiagou project region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Anzi valley in the middle of the Loess Plateau, mainly using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 based on G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GLCP can help to reduce soil shipment by 9.87% and it creates more terraces and river-nearby land suitable for farming which account for 27.41% of the whole study area. Thus, it is feasible to implement the GLCP in places below gradient 15°, though the GLCP also intensifies soil erosion in certain places such as field ridge, village land, floodplain, natural grassland, and shrub land. In short, the GLCP develops new generation dam land and balances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terests to ease the conflict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rthermore, the GLCP and the GFG could also be combined preferably. On the one hand, the GFG improv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could offer certain safety to the GLCP, on the other hand, the GLCP creates more farmland favorable for farming in gullies instead of land reclamation on the slopes, which could indirectly protect the GFG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效果评估 GIS 项目区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生态脆弱地区
下载PDF
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的影响
6
作者 王鑫 王若水 +5 位作者 陈梨 王莉莎 熊常 张萌 代厚帅 张彦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5-314,32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分布特性影响,初步探明间作滴灌条件下,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L1、L2、L3)滴灌带...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分布特性影响,初步探明间作滴灌条件下,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L1、L2、L3)滴灌带间距,分析不同水分分布下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并在相关性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3个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苯甲酸和间苯三酚外,滴灌带间距对酚酸类物质分布影响显著(p<0.05),除过氧化氢酶外,滴灌带间距对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使酚酸更多地分布在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酶活性在L1、L2处理中随土层加深而先减后增;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土壤酚酸类物质、细菌和真菌分布影响与间作对照处理一致,随距树距离增加而增加。滴灌条件下,除对羟基苯甲酸外,酚酸类物质受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间作处理土壤酚酸总量较单作有所减少。L1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总量最高,L2处理土壤酚酸类物质累积量最低。其中L2处理在酚酸累积量最低的基础上,土壤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建议在果农间作系统中采用隔行大豆布设滴灌带模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同时可缓解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滴灌带布设 土壤酚酸 土壤酶活性 果农间作
下载PDF
助听器干预对西藏高原地区听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彬彬 蔡舜玉 +5 位作者 次仁央吉 徐驰宇 李涛 龚嘎蓝孜 扎多 巴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助听器干预对久居(超过40年)西藏高原地区听障患者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49例(63耳)助听器佩戴者进行分析,包括听力情况、听阈、助听器后言语及助听器效果国际问卷主观感受相关分析等,并对助听器补偿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63... 目的探讨助听器干预对久居(超过40年)西藏高原地区听障患者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49例(63耳)助听器佩戴者进行分析,包括听力情况、听阈、助听器后言语及助听器效果国际问卷主观感受相关分析等,并对助听器补偿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63耳中,中度听力损失34耳,重度听力损失25耳,极重度听力损失4耳。其中单耳35例,问卷平均得分(20.34±4.39)分;双耳14例,问卷平均得分(27.07±4.16)分;双耳得分高于单耳分数。助听言语分辨率与问卷主观评估呈正相关(r=0.528,P<0.01)。助听阈值显示大多数患耳未得到最佳的听力补偿,但助听器干预前后听力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听力补偿更为明显。助听后言语测听显示,助听后言语最大分辨率较助听前高(P<0.05)。结论高原地区听障者对助听器的使用客观听力参数与主观评价相对一致,助听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双耳验配较单耳验配更具优势,总体助听效果持肯定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下降 高原 助听器 助听效果 满意度
下载PDF
蚕豆秸秆还田减施氮肥对烟田氮流失控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吴迪 李家逵 +7 位作者 白继元 李江舟 李家瑞 徐高峰 申时才 陈华 何玉华 代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67-2373,共7页
【目的】在高原湖泊流域烤烟—蚕豆轮作体系下,探讨蚕豆秸秆还田对烟田化学氮肥的替代能力,研究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率、氮流失控制及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为该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氮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一年两熟制... 【目的】在高原湖泊流域烤烟—蚕豆轮作体系下,探讨蚕豆秸秆还田对烟田化学氮肥的替代能力,研究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率、氮流失控制及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为该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氮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一年两熟制的烤烟—蚕豆轮作模式,以烤烟K326品种和蚕豆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氮肥用量、秸秆直接还田(S)和腐熟后还田(DS)8个处理:T1(CK,不施氮)、T2(习惯施肥,100%N)、T3(85%N+S)、T4(70%N+S)、T5(55%N+S)、T6(85%N+DS)、T7(70%N+DS)、T8(55%N+DS),分析不同处理对烤烟产量、产值、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及农田水环境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T4(蚕豆新鲜秸秆直接还田下减施氮肥30%)与T2(习惯施肥)相比烤烟上等烟比例提高11.2%~19.0%,产值提高2.3%~10.7%,氮肥利用率增加30.4%~37.3%,地表径流水全氮含量下降11.6%~17.5%,土壤渗漏水全氮含量下降8.3%~19.6%;T7(秸秆腐熟还田下减施氮肥30%)与T2(习惯施肥)相比烤烟上等烟比例提高14.0%~20.4%,产值提高1.6%~7.3%,氮肥利用率增加25.9%~26.5%,地表径流水全氮含量下降5.1%~10.9%,土壤渗漏水全氮含量下降20.5%~28.5%。2种秸秆还田方式下减施氮肥30%,均不会对烤烟产量、产值产生显著负效应,均有利于提高烤烟氮肥利用率,能明显降低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水中全氮含量。同等氮肥替代量下,新鲜秸秆还田和腐熟秸秆还田2种方式综合效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烤烟—蚕豆轮作模式下,新鲜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腐熟后还田均可减少烤烟季30%化学氮肥投入量,结合节本增效考虑推荐采用蚕豆新鲜秸秆还田减施30%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施氮量 氮流失 烤烟 蚕豆秸秆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近20 a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9
作者 萨日盖 包玉海 +3 位作者 窦银银 董禹麟 潘涛 匡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2-933,共12页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扩张速度以及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为18206.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2000—2020年城乡建设扩张面积为7462.99 km~2,59.76%源于工矿用地的扩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以占用农田为主,工矿用地以占用草地和荒漠为主。(3)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由于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损失达到143.51×10~4tC,采矿开发导致的损失最多,占比由2000—2010年的60.72%增加到2010—2020年的73.91%。2010年以来,城乡开发建设占用农田导致的NPP损失有所缓解,然而草地NPP损失在加剧。(4)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系统NPP损失主要由采矿开发导致。城镇人口、GDP增加以及相关政策引起城乡建设不断扩张,对生态系统NPP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内蒙古高原高质量城乡开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 NPP损失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黄土区草地不同组分与土壤侵蚀关系及其对降雨情景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见波 高光耀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96-1505,共10页
随着气候变化黄土高原植被与坡面侵蚀关系面临更多复杂和极端降雨情景的挑战。以黄土丘陵区草地坡面为对象,选择3场当地典型降雨事件,研究植物冠层、枯落物和根系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及其对不同降雨情景的响应规律。事件-Ⅰ为短历时、高强... 随着气候变化黄土高原植被与坡面侵蚀关系面临更多复杂和极端降雨情景的挑战。以黄土丘陵区草地坡面为对象,选择3场当地典型降雨事件,研究植物冠层、枯落物和根系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及其对不同降雨情景的响应规律。事件-Ⅰ为短历时、高强度和大雨量,事件-Ⅱ为中等历时、强度和雨量,事件-Ⅲ为长历时、低强度和小雨量,3场事件分别代表2015—2017年侵蚀性降雨事件聚类分析后的3种情景。从多年次降雨事件尺度来看,冠层主要作用于降低泥沙浓度,减少了48.20%的径流含沙量,占总贡献率的53.03%,并贡献了约1/3的减流和减沙效应;枯落物的减流效应最高,减少了28.43%的径流量,占总贡献率的50.75%,其减沙的相对贡献率仅为26.41%;根系的减沙效应最高,减少了36.33%的土壤流失量,占总贡献的37.95%,远高于其减流相对贡献率(15.58%)。说明草地植物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受到冠层、枯落物和根系的影响,各组分越完整,减流减沙能力越高。单次事件分析表明,由事件-Ⅰ、事件-Ⅱ到事件-Ⅲ,冠层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为负值(-77.97%至-0.91%),相对贡献呈逐渐减小趋势;而枯落物和根系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却分别高达12.05%—57.70%和86.90%—95.51%,相对贡献则逐渐增大。说明草地不同组分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途径受到降雨情景的影响,长时间尺度的统计性结论不一定适用于特定降雨情景。研究对比分析了草地植物在单次和多年尺度降雨事件中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降雨-植物-侵蚀关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降雨型 植物垂直结构 减流减沙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中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唐茁栋 李亭燕 +2 位作者 李林涛 钟凤林 刘绍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3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关节腔组30例,静...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关节腔组30例,静脉组30例,对照组30例。静脉+关节腔组采用静脉滴注结合关节腔内灌注给药,静脉组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分别静脉滴注及关节腔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肢体肿胀率、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静脉+关节腔组和静脉组相比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失血量明显减少(P<0.05);静脉+关节腔组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肢体肿胀率小于另外两组(P<0.05);静脉+关节腔组与静脉组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且静脉+关节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另外两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TXA多次静脉给药联合关节腔内灌注应用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减轻肢体肿胀,有促进患者加速康复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氨甲环酸 给药方式 失血量 血红蛋白 并发症
下载PDF
1990—2020年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再军 程江浩 +1 位作者 刘悦俊 张燕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6-1628,共13页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两类主要因素,然而其具体影响却很难量化区分。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及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Revised ...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两类主要因素,然而其具体影响却很难量化区分。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及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stion,RWEQ),对青藏高原1990—2020年6个时期的水土保持服务和防风固沙服务进行情景分析,量化区分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两项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主导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贡献度>70%),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是引起水土保持服务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均风速则是影响防风固沙服务的主要因素。然而,1990—2000年西北部是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明显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成功实施导致土地利用成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增加的主导因素;2000—2010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田向城镇用地转变主导了防风固沙服务的增加,西北部草地向未利用土地转变主导了水土保持服务和防风固沙服务的减少;2010—2020年,在西北部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土地的地区以及东南部林地转变为草地的地区,土地利用主导了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的减少。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及生态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服务 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服务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主要森林类型自然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乃江 刘增文 +5 位作者 徐钊 张文辉 陆元昌 范少辉 王勇 周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6-325,共10页
为了解陕西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自然性,以油松林、辽东栎林、白桦林、山杨林和侧柏林等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0—1型变量聚类,较为客观地提出了森林群落各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组成,并计算出了各自的群落顶极适应值;采用... 为了解陕西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自然性,以油松林、辽东栎林、白桦林、山杨林和侧柏林等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0—1型变量聚类,较为客观地提出了森林群落各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组成,并计算出了各自的群落顶极适应值;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得到群落特征指标权重,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了各个森林群落的灰色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森林类型的群落顶极适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辽东栎林(Quercus wutaishanica)8.37,油松林(Pinustabulaefomis)8.16,山杨林(Populus davidiana)7.89,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lis)6.88,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6.87;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林1.143、辽东栎林1.085、侧柏林0.893、白桦林0.849、山杨林0.789。油松林和辽东栎林的灰色关联度较高,是这一地区较为稳定的理想森林类型,侧柏林和白桦林的关联度居中,山杨林最小。辽东栎林和油松林属于该地区的顶极和亚顶极群落类型,白桦林和侧柏林属于演替过渡类型,山杨林为演替阶段较低的森林类型。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能够定量地分析森林群落的自然性,研究结果对森林近自然经营、林分改造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自然性 森林类型 灰色关联分析 构成指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侵蚀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志强 王盛萍 +2 位作者 孙阁 张满良 李建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07-1612,共6页
研究了甘肃天水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982年相比,1989年该流域林草面积增加约5%,梯田增加2.09%,裸地略有增加,坡耕地减少约1.5%,灌木林略有减少.1998~2000年,在植被覆被增加、陡坡坡耕地减少情... 研究了甘肃天水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982年相比,1989年该流域林草面积增加约5%,梯田增加2.09%,裸地略有增加,坡耕地减少约1.5%,灌木林略有减少.1998~2000年,在植被覆被增加、陡坡坡耕地减少情况下,随降水增多,其减沙效应明显,如803mm和786 mm降雨条件下,后期较前期(1982~1989年)分别减少85 326 t和52 937 t,降水较少,减沙效应较不明显;从年内含沙量变化来看,后期土地利用的减沙效应主要集中在5~10月,与降水的季节分配一致,各月降水越多,月日均含沙量减少越多,50 mm的月降水月日均含沙量减少6kg·m-3,100mm月降水月日均含沙量减少12kg·m-3.两期土地利用在重现期小于5年时,后期土地利用洪水含沙量较前期稍大,主要由于两期的降水频率分布曲线不一致;若两期降水频率分布曲线一致,则同一频率降水产洪的洪水含沙量后期将小于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产沙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2 位作者 王和洲 宗洁 杨慎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5,219,共5页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恢复,物种丰富度均比农地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群落丰富度指数撂荒地最高,农地最低,顺序为:H5>C20>C5>B>J>M>F;Simpon优势度指数,B>C5>C20>J>M>H5>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20>C5>B>H5>J>M>F;Sheldon均匀度指数:B>C20>C5>J>M>F>H5。通过植被恢复,物种数量提高,群落多样性改善,有利于植被生态效应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植被群落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6
作者 张彩霞 杨勤科 李锐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6-123,共8页
地形湿度指数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地形和土壤特性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在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根据对汇流面积时空变化的分析,地形湿度指数可分为静态、半动态和动态地形湿度指数... 地形湿度指数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地形和土壤特性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在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根据对汇流面积时空变化的分析,地形湿度指数可分为静态、半动态和动态地形湿度指数等类型。在利用该指数评价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状况时,需要考虑计算方法与DEM网格单元大小的影响及其普遍适应性等问题。同时,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半于旱区实际的水分循环过程和产流机制与现有地形湿度指数假设条件的差异,提出了地形湿度指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设想与应用途径,以期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湿度指数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DEM 尺度转换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地单株植物下的微地形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述军 李辉霞 张建国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坡地孤立植物下的微地形反映了植被、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三种植物微地形结构的研究,分析了坡度和植物种类对微地形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越大,沉积物堆积高度越大,微地形越明显;不同植物... 坡地孤立植物下的微地形反映了植被、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三种植物微地形结构的研究,分析了坡度和植物种类对微地形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越大,沉积物堆积高度越大,微地形越明显;不同植物之间的微地形有明显差异。本研究中,地表植被覆盖为草类的刺槐林保持土壤的作用最大,可以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低地区的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地 微地形 沉积物 堆积 植被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农果复合系统营养物质的盈亏平衡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发启 刘海斌 周正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16,共4页
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3个村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营养物质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是农果复合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主要输入途径.输入的营养物质中,化石能所占比重较大,而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农果复合生态系统内用于... 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3个村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营养物质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是农果复合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主要输入途径.输入的营养物质中,化石能所占比重较大,而有机肥投入相对不足.农果复合生态系统内用于循环的N、P、K仍远低于营养物质N、P、K的输出量.3村营养物质的产投比虽有差异,但总体水平仍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质 盈亏平衡 农果复合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索安宁 李金朝 +1 位作者 王天明 葛剑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7-772,共6页
本文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河流域为例,利用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了1977年以来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年径流深度、年侵蚀模数、汛期径流深度、汛期侵蚀模数和枯季径流深度为水土流失过程参数,通过基于流域降水与... 本文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河流域为例,利用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了1977年以来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年径流深度、年侵蚀模数、汛期径流深度、汛期侵蚀模数和枯季径流深度为水土流失过程参数,通过基于流域降水与水土流失过程各参数的统计回归模拟分析,区分出了降水和土地利用等地表属性变化分别导致的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认为:1980年以来,流域水土流失明显趋缓,以10年为尺度得出的平均值,径流深度减少了32.75mm,侵蚀模数减少了778t/km2。水土流失的变化主要是由地表属性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的贡献很小。耕地面积变化和地表属性变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坡耕地改梯田的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是导致水土流失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油河流域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 实现黄土丘陵区农田生产力的跃迁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一民 刘普灵 王继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5-58,共4页
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 (8.2 7km2 )示范区和宝塔区燕沟流域 (4 7km2 )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实际 ,论述了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改变广种薄收落后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 ,特别是农田系统生产力大幅度... 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 (8.2 7km2 )示范区和宝塔区燕沟流域 (4 7km2 )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实际 ,论述了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改变广种薄收落后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 ,特别是农田系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过程及成效。纸坊沟小流域通过逐步退耕 ,10年农田粮食平均单产提高了近 2倍 ;而燕沟流域在与地方紧密结合、集中投入的条件下 ,大面积退耕还林 (果 )还草 ,建设基本农田 ,仅 3年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 1.7倍 ,实现了农田生产力跃迁。事实表明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 ,大面积退耕坡耕地还林还草 ,不仅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大幅度提高农田等土地生产力 ,实现区域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黄土丘陵区 农田生产力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