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斯拉夫文论与跨文化阐释 |
周启超
|
《美学与艺术评论》
|
2024 |
0 |
|
2
|
走出“善本崇拜”:从《逸周书》看古籍异文的意义再生机制 |
王文意
|
《符号与传媒》
|
2024 |
0 |
|
3
|
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衍生之道 |
汤玲玲
|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3
|
|
4
|
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再生与变异 |
汤玲玲
|
《长春大学学报》
|
2023 |
0 |
|
5
|
舞龙文化的符号流变史及其外宣翻译理路研究 |
汤玲玲
慕媛媛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6
|
文化动力的生产机制——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 |
张海燕
秦启文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7
|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
张杰
康澄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8
|
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 |
张杰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9
|
符号域的空间结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 |
郑文东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7
|
|
10
|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发展概述 |
李肃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20
|
|
11
|
洛特曼“四维一体”符号学理论思想论略 |
赵爱国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12
|
洛特曼语言观的嬗变及其意义 |
康澄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13
|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体系 |
赵爱国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8 |
16
|
|
14
|
洛特曼符号学视阈下emoji内核研究 |
余高峰
岳鑫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15
|
试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
康澄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6
|
“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情感”的再现与认知——从洛特曼电影符号学视角走进桑塔格导演电影《应许之地》 |
张艺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4
|
|
17
|
论诗歌翻译的平行对照 |
周瑞敏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8
|
对话主文本体:皮尔斯和洛特曼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化标出性理论 |
彭佳
|
《符号与传媒》
|
2015 |
13
|
|
19
|
“致恰达耶夫”的符号学分析 |
袁顺芝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20
|
罗特曼的“互动论”与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建构 |
袁金平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