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 (LVIS) Stent in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 A Review 被引量:1
1
作者 Ujjwol KC Gang Deng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9年第2期93-104,共12页
Cerebral 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a leading caus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t wa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open surgical clipping but as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 less invasive endovascular coiling techniq... Cerebral 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a leading caus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t wa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open surgical clipping but as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 less invasive endovascular coiling technique of aneurysm revolutionized the treatment. Due to tortuous anatomy of parent artery and complicated morphology and location of aneurysm there is ongoing challenge in the complete obliteration of aneurysms. To aid in the advances of treating aneurysm stent assisted endovascular coiling was introduced to give more scaffold support to parent artery and decrease events of coil protrusion from aneurysms. Many types and generation of stents were developed. One of the most recently introduced stent is 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 (LVIS) stent. Due to its low profile nature it can be used in 0.017-inch inner diameter microcatheter and reach small and complex vessels providing high aneurysmal neck coverage which was not possible through other traditional stent. In addition, its braided design with tantalum strands and radiopaque markers make it more visible during stent placement and post procedure stent evaluation. Despite of many advantages of LVIS stent it is related to high rate of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and technical complications. Aim of this review paper was to evaluate therapeutic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LVIS stent in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 (LVI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下载PDF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
2
作者 梁建锋 《大医生》 2023年第19期4-8,共5页
目的 研究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 研究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血管内皮相关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术前,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ET-1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NO及NO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弹簧圈栓塞技术 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
下载PDF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吴丹 李真保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 目的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15例,其中双Enterprise 5例、三重Enterprise 3例、Enterprise+Lvis 4例、双Lvis支架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分析纳入病例临床特点、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临床随访结果、并发症及影像学随访情况。结果采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成功治疗15例,弹簧圈和支架植入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9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术中仅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出现支架少许移位,1例出现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无动脉瘤术中破裂、飞圈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有迟发型脑梗死2例。术后影像学随访2周~25个月,其中治愈11例、稳定2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临床随访2周~28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者12例、4分1例、5分1例、6分1例。结论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具有一定有效性,可降低BBAs的再出血及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Lvis支架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华宁 王春平 王增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77-83,共7页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难点。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LVIS)支架是新一代自膨编织闭环支架,得益于其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及良好的顺应性,LVIS支架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表现出极高的临床价值。文章对LVIS支架的特点...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难点。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LVIS)支架是新一代自膨编织闭环支架,得益于其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及良好的顺应性,LVIS支架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表现出极高的临床价值。文章对LVIS支架的特点、应用、置入过程、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支架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吕超 谢非 +1 位作者 李侠 龙乾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76-581,共6页
目的分析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6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治疗方式,将46例患者分为L... 目的分析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6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治疗方式,将46例患者分为LVIS支架组(LS组,19例)和非LVIS支架组(NLS组,2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手术结果和随访结果,包括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Ⅰ级为完全栓塞,Ⅱ~Ⅲ级为不完全栓塞)、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m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治疗结果。结果(1)LS组19例患者均使用单支架治疗;NLS组17例患者使用单支架治疗,10例患者使用双支架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最大直径、是否破裂、部位、术前mR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LS组和NLS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占比分别为11/19、15/27,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占比分别为1/19、3/2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44例患者完成了DSA影像学随访,2例失访。DSA影像随访,LS组和NLS组完全闭塞占比分别为17/19、1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LS组和NLS组单支架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占比分别为17/19、9/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术后6~12个月随访时,32例患者完成了中期DSA随访,包括LS组15例、NLS组17例,14例失访。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6~12个月动脉瘤影像随访结果以及支架内狭窄发生占比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术后3个月DSA影像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支架 后循环 动脉瘤 夹层 栓塞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闫亚洲 曾张伟 +5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6-191,221,共7页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LVIS支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及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易田康 王政 +1 位作者 伍业 伍博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观察双微导管技术及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对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茂名市中医院外二科收治的5... 目的观察双微导管技术及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对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茂名市中医院外二科收治的50例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手术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SICAM-1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9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时的各项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SICAM-1、S100β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分别为(142.32±13.89)mg/L、(1.89±0.3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74±14.76)mg/L、(2.21±0.4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技术与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相当,但双微导管技术更能有效调节血清SICAM-1、S100β表达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动脉瘤 急性期 双微导管技术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疗效 神经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陈姝娟 邓金龙 吕盛银 邵将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对应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其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 目的目前关于重叠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对应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其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BBA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11例患者采用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采用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统计术后即刻、术后1周治疗效果。随访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分析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刻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0例、3级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3例、2级1例。术后1周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2例、2级2例。影像学随访结果:最后1次DSA随访闭塞情况,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9例,2级1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级1例、2级2例、3级1例。临床随访结果: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mRS 0分9例、1分2例;非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mRS 0分3例、1分1例;1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BBA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预后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冯冠军 黄啸元 +3 位作者 王东海 帕尔哈提 杨小朋 吴红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9期921-924,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28例,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均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应用Raymon... 目的 观察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28例,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均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应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1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121 min,住院时间11~42 d。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97例,Ⅱ级31例;围术期死亡5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支架塌陷发生。随访至2022年1月,123例患者中失访9例;16例RaymondⅠ级者行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无复发;13例RaymondⅠ级者行CT血管成像复查无复发;8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0例RaymondⅠ级无复发,31例RaymondⅡ级转为RaymondⅠ级,4例RaymondⅠ级术后6个月出现支架覆盖处内膜过度增生反应但无缺血症状,终生口服阿司匹林;疗效良好(GOS评分4~5分)105例,疗效不佳(GOS评分1~3分)9例。结论 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术后无复发,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急性期 破裂出血 介入栓塞治疗 LVIS支架
原文传递
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其与SICAM-1、S100B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余惠平 蔡昭文 +1 位作者 黄建兴 张和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究双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其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S100B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2... 目的探究双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其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S100B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14例,其中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患者58例(研究组),采用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患者56例(对照组)。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疗效,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疗效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CAM-1、S100B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出院时疗效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血清SICAM-1、S100B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良好组患者血清SICAM-1、S100B蛋白水平[(147.5±9.8) mg/mL、(0.106±0.027) mg/mL]均低于疗效不良组患者[(172.8±4.0) mg/mL、(0.158±0.00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可明显提高致密栓塞程度,疗效较好。疗效不良患者血清SICAM-1和S100B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支架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100B 疗效
原文传递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湘赣 周洪龙 +1 位作者 祝新根 毛国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支架 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