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Gluteus Maximus Muscle to Reconstruct the Anal Sphincter for Very Low Rectal Cancer
1
作者 Jinchun Cong Chunsheng Chen Hong Zhang Lei Qiao Xianwei Dai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D 2007年第2期98-102,共5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use of gluteus maximus muscle to recon- struct the anal sphincter for very low rectal cancer.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local recurr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new anal sphincter after oper...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use of gluteus maximus muscle to recon- struct the anal sphincter for very low rectal cancer.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local recurr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new anal sphincter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underwent the replacement operation, and then received biofeedback treatments 1 month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Vaizey and Wexner scoring systems and vectorial manometry. The controls were 30 cases who had undergone a low anterior resection for rectal cancer and 30 healthy people. RESULTS Median follow-up was 4.2 years. No local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The Vaizey and Wexner scores and vectorial manometry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healthy and low anterior resection controls ( P 〈0.001) . After biofeedback treatments, the above index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 P 〈0.001), especially after 1 year ( P 〈0.001), but still remained lower than the controls( P 〈0.001). The rectoanal reflex only increased to 31.3 % 1 year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The local recurrence after the replacement operation was low. The defecation function was poor early after operation, but increased markedly after biofeedback treatments and long-term functional exercise. This therapy can be one choice for very low rectal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rectal cancer gluteus maximus defecation function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宋美璇 刘东 +1 位作者 徐林霞 李显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58-56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后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后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2.0分别进行影响因素和发生率的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730例患者。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taTME后患者LARS发生率较高,术后12个月最高。腹腔镜辅助taTME后3个月患者LARS发生率为69.8%(P<0.001),术后6~9个月发生率为62.3%(P<0.001),术后12个月发生率为73.8%(P<0.001)。术后6个月轻度LARS发生率为22.5%(P<0.001),重度LARS发生率为45.5%(P<0.001)。Meta分析结果表明,肿瘤T分期、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是腹腔镜辅助taTME后患者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BMI、肿瘤N分期、吻合方式、同步放化疗可能与腹腔镜辅助taTME后患者发生LARS无关。结论肿瘤T分期中的T_(3)期,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是腹腔镜辅助taTME后患者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LARS发生高危人群,早期预防LARS的发生,开展LARS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腹腔镜辅助taTME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排便功能
下载PDF
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章志城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7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改良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2月大田县总医院收治的9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手术... 目的:比较腹腔镜改良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2月大田县总医院收治的9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手术,51例)和开腹组(开腹手术,44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排便功能[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level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评分]、肛门功能[肛管静息压(anal canal resting pressure,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nal canal maximum systolic pressure,AMSP)及直肠最大耐受容量(rectum maximum tolerated volume,RMTV)]及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及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变化,预后(术后3年生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ARS评分及ARP、AMSP、RMTV低于术前,且腹腔镜组LARS评分及AMSP低于开腹组,RMTV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A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开腹组IgG、IgA及IgM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改良Parks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改善排便功能及肛门功能,促进术后肛门排气,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但两种术式手术效果、3年生存期及并发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改良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 低位直肠癌 排便功能 3年生存期
下载PDF
超低位直肠癌行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 被引量:4
4
作者 丛进春 陈春生 +2 位作者 张宏 乔雷 戴显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807-810,共4页
目的: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探讨其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排便功能问题。方法:对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术后1个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1年进行直肠肛管... 目的: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探讨其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排便功能问题。方法:对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术后1个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1年进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4.2年,无局部复发。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术的术后主观Vaizey评分和Wexner评分及客观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均不如对照组(P<0.001),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术后的肛门功能(P<0.001),1年后改善更加明显(P<0.001),但是无论与正常对照组还是低位前切除(LAR)对照组比较,仍然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提高并不明显,术后1年阳性率达到31.3%。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由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局部复发率低,排便功能短期内不甚理想,但是经过生物反馈治疗及长期的功能锻炼,达到比较满意程度,可以作为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术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臀大肌 排便功能
下载PDF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宝嘉 阳霞 +1 位作者 陈春燕 郑美春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24期2209-2213,共5页
目的了解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排便障碍专科门诊随访的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目的了解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排便障碍专科门诊随访的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表(LARS)及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进行调查。结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LARS评分表得分为(25.67±9.24)分,FACT-C评价量表得分为(98.45±17.83)分。LARS评分表总分及各排便问题与FACT-C评价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324~0.680,P<0.01)。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提示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排便问题,并指导患者采取措施正确应对,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排便功能 生活质量 护理
下载PDF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皮艳娜 肖毅 +3 位作者 王智凤 林国乐 邱辉忠 方秀才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6-101,共6页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连续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填写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研究报告表,并进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根据肿瘤远侧缘...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连续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填写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研究报告表,并进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根据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中位组和低位组。结果共纳入6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86±10.99)岁;低位组22例,中位组44例。95.5%患者有便血,50.0%排便次数增多,30.3%~40.9%有粪便性状异常、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便血、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308,P=0.012;r=0.290,P=0.018;r=0.305,P=0.013)。所有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无受损,持续便意感阈值和最大耐受量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持续便意感阈值、最大耐受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33,P=0.007;r=-0.323,P=0.009)。与中位组相比,低位组患者排便费力发生率高(27.2%比6.8%,P=0.031),肛门平均静息压低[87.20(49.80)mm Hg比108.25(41.80)mm Hg,P=0.017]。结论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便血外,排便症状多样化,且不具有特异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直肠感觉功能受损明显,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和动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位直肠癌 排便症状 肛门直肠功能 三维高分辨测压系统
下载PDF
随访护理指导对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后排便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俐敏 庄潮平 +5 位作者 陈维荣 杨虹霞 许芬 郑映玲 陈佳丽 蔡伊珊 《现代医院》 201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以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对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患者肛门排便功能康复的干预,评价随访护理指导模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60例施行ISR手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分别于患者出院后的3、... 目的探讨以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对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患者肛门排便功能康复的干预,评价随访护理指导模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60例施行ISR手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分别于患者出院后的3、6、12个月分阶段实施护理干预,通过护理随访提供康复指导,收集患者社区功能恢复的情况,评价患者排便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通过护理随访干预,本组经过术后3、6、12个月分别评价,有86.65%、93.33%、96.74%的患者达到排便功能良好的效果。结论根据对患者排便功能的评估情况,制定分阶段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采用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同样能有效促使患者在社区遵医进行功能康复,随访护理指导在促进患者肛门排便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对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护理指导 超低位直肠癌 肛门功能恢复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苏耀荣 李超 +2 位作者 何东添 蒋文川 伍颖君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8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超低位直肠癌患者57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对...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超低位直肠癌患者57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行腹腔镜Miles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人工肛门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学分期、肿瘤学预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以及Kirwan分级。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00%,Wexner评分(10.08±1.33)分,Kirwan分级1级5例(16.67%),2级12例(40.00%),3级10例(33.33%),4级3例(10.00%)。结论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疗效确切,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安全性好,肿瘤根治效果不逊于腹腔镜Miles手术。因此可以将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推荐给具有强烈保肛意愿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从而有效避免永久性结肠造口,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 超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排便功能
下载PDF
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影响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雪玲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4期335-336,共2页
目的观察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的影响,为尽快恢复患者术后排便及排尿功能提供护理依据。方法采用Williams标准及Saito等的研究,对61例行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的观察。结果61例患者在... 目的观察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的影响,为尽快恢复患者术后排便及排尿功能提供护理依据。方法采用Williams标准及Saito等的研究,对61例行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的观察。结果61例患者在术后均不同程度出现了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但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结论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减轻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排便功能 排尿功能 护理
下载PDF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宝嘉 郑美春 +1 位作者 丘雪 覃惠英 《全科护理》 2021年第25期3570-3575,共6页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恢复肛门排便1个月及以上的病人...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恢复肛门排便1个月及以上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仪检测病人的肛门直肠生理功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的LARS的发生率为76.71%(112/146),重度LARS发生率为35.62%(52/146)。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病人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等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接受放化疗、肿物位置是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发生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普遍存在排便功能失调,LARS的发生率较高,术前接受放化疗、肿物位置越低,术后排便功能越受影响。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术前接受放化疗、肿物位置低的病人尽早干预,可通过指导针对性的康复锻炼、症状自我管理尽可能降低排便功能失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位直肠癌 保肛术 排便功能 现状调查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J型储粪袋与常规吻合排便功能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46-448,共3页
目的就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J型储粪袋与常规吻合排便功能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常吻组(68例)和袋吻组(66例)。常吻组常规用CEEA31型腔内管状吻合器将直肠残端、结... 目的就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J型储粪袋与常规吻合排便功能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常吻组(68例)和袋吻组(66例)。常吻组常规用CEEA31型腔内管状吻合器将直肠残端、结肠断端进行端端吻合;袋吻组将断端结肠制成J型储粪袋(5~6cm),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结果袋吻组的平均排便次数、平均大便失禁次数在术后1个月、6个月均明显少于常吻组,袋吻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的延缓排便能力、需要定期服用缓泻剂和排便控制功能优良等指标也优于常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排便功能在术后1年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保守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将J型储粪袋应用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排便功能,近期疗效较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 J型储粪袋 常规吻合 排便功能
下载PDF
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龙 高峰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5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结直肠外科及其放疗科等收治的80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 目的:探讨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结直肠外科及其放疗科等收治的80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TME治疗,观察组给予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标志物、排便功能、根治性切除率及保肛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242(CA242)、糖链抗原19-9(CA19-9)、脂肪酸合成酶(FAS)、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 M2-P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保肛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量表(LARS)评分低于对照组保肛患者(P<0.05)。观察组根治性切除率、保肛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可以降低其肿瘤、血清标志物水平,提升其排便功能和保肛率,确保切除率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新辅助放化疗 TME 中低位局部进展期 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排便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行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乔雷 冯勇 +2 位作者 黄哲 陈涓涓 陈春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该研究以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方式对部分外括约肌受累的患者进行了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肛门直肠测压回顾性对比研究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对16例接受臀... 目的该研究以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方式对部分外括约肌受累的患者进行了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肛门直肠测压回顾性对比研究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对16例接受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及25例接受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1个月及1年的Wexner评分,术后1年的FIQL生活质量问卷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选择40~68岁无肛门直肠疾患、无排便功能障碍的正常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术后的Wexner评分在术后1个月明显高于经括约肌间切除组,经1年的适应及功能锻炼后,臀大肌组评分明显下降,但对照经括约肌间切除组仍有显著性差异;对自身生活质量满意方面,臀大肌组与经括约肌间切除组在1年以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二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结果在术后1年却仍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一直有显著性。结论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的手术方式是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的适应证,尽管其有更高的大便失禁风险,但就其对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来看,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的术式亦使部分外括约肌受累而保肛愿望强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臀大肌 经括约肌间切除 排便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结肠S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超低位吻合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文慧 夏凤国 +1 位作者 张富喜 陈治龙 《中国厂矿医学》 2008年第5期523-525,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结肠S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至2007年收治的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49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2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25例,将断端结肠制... 目的评价老年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结肠S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至2007年收治的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49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2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25例,将断端结肠制成5cm的S型贮袋并与直肠或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1、3、6、9、12、18个月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术后6、12个月,袋吻组平均排便次数明显少于直吻组;延缓排便控制能力、失禁综合评分、区分排便排气能力等指标也以袋吻组为优。但术后18个月,2组排便功能已无差别。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结肠S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前切除 吻合 S型结肠贮袋 排便功能
下载PDF
追踪护理管理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排便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潘玉贞 刘洁珍 +2 位作者 曾晓颖 林侃侃 郭满弟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6期845-846,共2页
目的探讨追踪护理管理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排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6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回归社区进行排便功能训练的患者实施追踪护理管理,3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95.65%的患者有便意时... 目的探讨追踪护理管理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排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6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回归社区进行排便功能训练的患者实施追踪护理管理,3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95.65%的患者有便意时可忍受,91.30%排便时无疼痛感,89.13%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良好,对社区护士延续护理的满意度达100%,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实施追踪护理管理,可减少排便次数,提高排便的控制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追踪护理管理 排便功能训练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白英成 陶雪梅 朱延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6期61-63,67,共4页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行TaTME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排便功能,并根据排便功...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行TaTME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排便功能,并根据排便功能情况分为LARS组(评分≥21分,42例)及无LARS组(评分≤20分,45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术后排便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患者相应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排便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排便功能观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理纪 周世云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3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辅助下TaTME术治疗的6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辅助TaTME术后排便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辅助下TaTME术治疗的6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辅助TaTME术后排便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4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40例(62.50%);有LARS组肿瘤直径≥5 cm、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比例高于无LA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年龄、肿瘤分期、合并基础疾病和手术相关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是影响腹腔镜辅助TaTME术后排便功能的高危因素(OR>1,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aTME术后LARS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肿瘤直径、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肛门括约肌损伤密切相关,临床需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 排便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拉下式前切除术与双吻合器前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军伟 刘众军 卢保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1年第12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双吻合器前切除术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58例,其中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患者76例(A组),行...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双吻合器前切除术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58例,其中行腹腔镜拉下式超低位前切除术患者76例(A组),行腹腔镜双吻合器前切除术患者82例(B组)。记录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的主要临床指标;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的标准评价其肛门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排便感觉良可率均高于B组(χ^(2)=4.572,P=0.032;χ^(2)=5.961,P=0.015),A组术后12个月的排便感觉良可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9,P=0.741);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控制力良可率均高于B组(χ^(2)=7.618,P=0.006;χ^(2)=9.967,P=0.002),A组术后12个月的肛门控制力良可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713);A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排便次数良可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术后半年排便功能优于腹腔镜双吻合器直肠前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超低位 腹腔镜双吻合器直肠前切除术 腹腔镜拉下式前切除术 排便功能
下载PDF
结肠J型袋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梅天明 倪进斌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J型袋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2003-01~2004-01间行根治性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40例,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两组:结肠J型袋组19例;直接吻合组16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排便... 目的:探讨结肠J型袋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2003-01~2004-01间行根治性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40例,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两组:结肠J型袋组19例;直接吻合组16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均无死亡及术后出血病例。直肠吻合组发现直肠吻合口漏2例;结肠J型袋组和直接吻合组发现吻合口狭窄的3例,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肠J型袋组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每日大便次数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P<0.05),排便紧迫感改善明显(P<0.05)。结论: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选择结肠J型袋,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在术后一年内,可以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结肠J型袋 排便功能
下载PDF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调查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杨莹 张雪 冯磊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4年第8期33-35,共3页
目的:调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现状,并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行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后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先行临时性肠造口,后行造口回纳,且已回纳1个月以上。应用一... 目的:调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现状,并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行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后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先行临时性肠造口,后行造口回纳,且已回纳1个月以上。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采集患者信息,应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表评定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应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制定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50例患者中,无LARS 13例,轻度LARS 26例(52.0%),重度LARS 11例(22.0%)。术后LARS总评分为(22.47±3.08)分,QLQ-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69.49±18.47)分,患者术后LARS总评分与QLQ-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且排便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应关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位直肠癌 保肛术 术后 排便功能 生活质量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