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mantle structure feature and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main tectonic units in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被引量:2
1
作者 牛雪 卢造勋 +2 位作者 姜德录 雷清清 石盛昌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Using recent data of geoscience transa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result shows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re o... Using recent data of geoscience transa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result shows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 at both sides of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fault activity and segmen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abruptly change zone of th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There is a clear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geomorphic shape and asthenosphere undulate, the former restricts tectonic stability and tectonic style of dif- ferent crustal units. The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ing seismicity of north set and south set in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just correspond to the low-velocity and high conductivity layer of crust-upper mantle. In the North Tanlu fault zone, the main controlling structure of the mid-strong seismic generally consists of the active fault sectors, whose crust-mantle structure is more complicated in rigidity mass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Tanlu fsult zone crust-upper mantle structure low velocity-high conductivity layer seismicit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2
作者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by using synthetic seismogra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are sensitive to the thickness and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There is obvious diffraction phenomenon of seismic wave if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ver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In this case, the high-velocity layer cannot shield the head wave propagating along the upper interface of the media below it,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head wav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hickness or the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When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nearly iden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of seismic wave, the wave phases reflect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and the head wave phase may have very close arrival and weaken each other because of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As to low-velocity layer, the amplitude of the head wave is weak and decreases with the velocity of this lay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if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is introduced, we can get a strong apparent head wave phase in synthetic seismogram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phase increases with the thickness or velocity gradient of the transition-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seismogram head wave high-velocity layer low-velocity layer transition-zone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3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7,共18页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的S波速度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近地表处有2~4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的S波速度呈高、低速相间分布;在20~35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层,主要间断分布于小江断裂以西的川滇菱形块体和红河断裂以南的印支块体内部,另外在师宗-弥勒断裂附近也有局部分布。2)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壳内低速层较为发育,以中段最为突出,最厚约达28km;南段在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区。3)研究区的泊松比普遍较低(平均为0.24),呈不均匀分布,且横向变化剧烈,小江断裂带的泊松比总体呈北段较高、南段次之、中段低的分段特征;研究区壳内低速分布与泊松比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大部分低速层似乎缺少发生部分熔融的条件,其地球物理结果的差异和不一致说明壳内低速层的变形演化机制及物理特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P波接收函数 两步反演法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反演及强震孕震环境分析
4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茶文剑 张天继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55,共13页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合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对滇西南地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分布在横向和垂向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在中上地壳0~2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且连续的低速层,平均厚度约15km,最大厚度达20km。在中下地壳20~28km深度范围内局部区域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厚度约8km),主要分布在普文断裂北端至阿墨江断裂中部区域(23°N附近),另外,在红河断裂附近和澜沧江断裂北部的局部区域也有分布;②从孕震环境来看,景谷M_(S)6.6和M_(S)5.8、墨江M_(S)5.9地震均发生在中上地壳低速层内,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度的过渡区域。滇西南地区新生破裂带较为发育,地震波速的减小可能与地壳断裂或微裂隙中有流体的存在有关,研究区NW向新生破裂带的存在以及流体的长期作用,为带内高应变的突然释放提供了条件。另外,4个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变化的高梯度带上,且地震发生处地壳厚度变化均较大。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明显,壳内应变易于积累,有利于强震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泊松比高梯度带 孕震环境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谭友恒 于湘伟 +1 位作者 宋倩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0-1069,共20页
本文收集了四川、重庆、甘肃、青海、陕西地震台网的10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对台站记录的长时间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从而提取出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共获得5416条周期在5~40 s内的... 本文收集了四川、重庆、甘肃、青海、陕西地震台网的10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对台站记录的长时间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从而提取出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共获得5416条周期在5~40 s内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用于反演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地下速度结构呈现非常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地下浅层速度结构特征与研究区域的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块单元非常吻合.青藏高原东缘下方的低速体在向东延伸过程中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壳的阻挡作用,一部分向南进入川滇地块,并在下方30 km处形成厚度约为15 km的大范围低速异常;另一部分向北延伸,并在塔藏断裂下方上涌和堆积,造成局部莫霍面下沉.此外,青藏高原东缘下方的低速体在东北方向跨越东昆仑断裂带进入柴达木地块,并到达西秦岭断裂带附近.其中,巴颜喀拉地块下方30 km处存在厚度约为15 km大范围的低速体,与青藏高原东缘隆起地形和地壳增厚有一定联系.且该低速体在柴达木地块下方变窄,与祁连地块地下30 km处厚度约为10 km的小范围低速体存在一定的连通性.但祁连地块低速体速度值略高于巴颜喀拉地块低速体速度值,这可能意味着祁连地块低速体相当于巴颜喀拉地块低速体的早期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背景噪声 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中、下地壳低速体
下载PDF
丽江—攀枝花—者海地带二维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1
6
作者 熊绍柏 郑晔 +3 位作者 尹周勋 曾晓献 全幼黎 孙克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4-444,共11页
本文利用攀西地区通过攀枝花的东西向剖面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震相的重新识别和二维射线追踪与理论图计算.结果表明,沿剖面地表附近有4个低速区和若干高速带,它们与地质和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渡口附近的高速岩体一直延伸到了上地壳的... 本文利用攀西地区通过攀枝花的东西向剖面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震相的重新识别和二维射线追踪与理论图计算.结果表明,沿剖面地表附近有4个低速区和若干高速带,它们与地质和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渡口附近的高速岩体一直延伸到了上地壳的底部,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垒状构造,该高速体与攀枝花成矿岩体相关,并推断华坪及其以西地带也是找矿的有利地区.中地壳下部有一厚度约9km的低速层,它可能是壳内的韧性剪切带.低速层顶部深度为27.0—29.5km,与研究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及天然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基本符合.剖面东段中地壳顶部还有一层很薄的低速层,反映了构造带两侧运动的不对称性.地壳厚度为53—56km,构造带中部的Moho界面没有明显的上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岩石层 丽江 者海地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40
7
作者 庄真 傅竹武 +5 位作者 吕梓龄 胡家富 宋仲和 陈国英 安昌强 陈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94-709,共16页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分别为70±7km和65±7km,地壳平均剪切波速度分别为3.55和3.62km/s,上地幔顶盖平均速度分别为4.63和4.61km/s; 岩石层厚度均为120±10km;东部地区下地壳内30—40km深度处普遍存在低速层;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上地幔低速层内有横贯东西且明显向上隆起的低速腔.滇西缅北地区的地壳厚45±5km,上地壳及下地壳内都有低速层;上地幔顶盖的速度为4.42km/s,比青藏高原本体及恒河平原都低.恒河平原地壳厚34±2km,速度平均为3.45km/s;上地幔顶盖厚86±10km,速度平均为4.63km/s,顶盖内55—83km深处有一个低速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剪切波 速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哀牢山变质带元江──墨江剖面岩石的纵波波速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赵志丹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8-54,共7页
依据研究区的地热梯度(25℃/km),在高温高压(最高温度为1050℃,最高压力为1.2GPa)条件下系统测量了横穿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元江-墨江地质剖面上的哀牢山岩群各类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纵波... 依据研究区的地热梯度(25℃/km),在高温高压(最高温度为1050℃,最高压力为1.2GPa)条件下系统测量了横穿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元江-墨江地质剖面上的哀牢山岩群各类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纵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类的纵波速度随温度压力变化的趋势不同.在相当于衷牢山岩群变质岩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P=0.4-0.8GPa,T=35-700℃),测得大部分岩石的纵波速度为5.50-5.80km/s,这一纵波速度值与区域地球物理测深揭示的中地壳低速层的纵波速度相当因此,结合该区变质岩、地壳内热状态及地球物理测深研究成果可初步认为:组成哀牢山岩群的浅粒岩、变粒岩、酸性片麻岩以及部分千枚岩、片岩为该地区中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岩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纵波速度 中地壳低速层 元江—墨江剖面
下载PDF
攀枝花古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刘有山 董兴朋 马学英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96-3320,共25页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古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古地幔柱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场 低速层 壳幔边界
下载PDF
改造型盆地中地壳低速塑性层高温高压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初探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炎如 袁剑英 +3 位作者 李相博 张正刚 程玉红 郭精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2-25,共4页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属浅层有机论的范畴;地幔物质分异成烃属地幔无机论的范畴。笔者根据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大,沉积盆地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和多沉积旋回的特点,提出在中地壳低速塑性层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塑性层的蠕变运...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属浅层有机论的范畴;地幔物质分异成烃属地幔无机论的范畴。笔者根据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大,沉积盆地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和多沉积旋回的特点,提出在中地壳低速塑性层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塑性层的蠕变运动形成富含水的低密高压热流团,对有机质具有激活作用。通过粘土矿物的质子酸,使有机质产生催化裂解加氢反应而成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型盆地 地壳 低速带 有机成因 油气藏
下载PDF
基于早至波的特征波波形反演建模方法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光辉 王立歆 +3 位作者 王杰 孙晶梅 王振宇 尹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近地表速度建模问题是地球物理建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传统基于射线类的反演方法受到高频假设的限制,存在理论上的建模"盲区",而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又受到资料品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思想的特征波... 近地表速度建模问题是地球物理建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传统基于射线类的反演方法受到高频假设的限制,存在理论上的建模"盲区",而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又受到资料品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介绍了一种基于全波形反演思想的特征波波形反演方法,引入早至波的概念联合初至走时层析反演,利用早至波这一特征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实现对近地表及中浅层的高精度建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即使在初始模型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达到较好的建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早至波 初至走时层析 中浅层建模 低速带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关系初探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景廉 杜乐天 +1 位作者 张虎权 石兰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深度大体一致,可能成因上相关。历史上一些大地震如银川地震、海原地震、渭南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等也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有关,这一切均可能与地球排气作用有关。而通过地震、森林大火、油气资源的一体化勘查,可查明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通过油气的勘查、开发、排放,可有效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成因 震源 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壳幔韧性剪切带 地球排气作用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地震折射测深结果 被引量:33
13
作者 刘昌铨 嘉世旭 杜官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呈东南—西北向斜跨中朝地台及其南北两缘。本文是论述断面的地震折射测深结果,结合部分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资料,对断面通过的八个地质构造单元,分别阐述它们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 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呈东南—西北向斜跨中朝地台及其南北两缘。本文是论述断面的地震折射测深结果,结合部分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资料,对断面通过的八个地质构造单元,分别阐述它们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并同时探讨了沿断面区域的地震活动的深部结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勘探 折射 测深 地学断面
下载PDF
中地壳的水和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及其地球物理涵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荣华 张雪彤 胡书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44-2256,共13页
本文重点报道了高温高压下流体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提供了中地壳条件下流体性质和水岩反应速率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理解中地壳的一些地球物理现象.作者进行了25℃~435℃和22~39 MPa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反应动力学实验.同时,... 本文重点报道了高温高压下流体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提供了中地壳条件下流体性质和水岩反应速率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理解中地壳的一些地球物理现象.作者进行了25℃~435℃和22~39 MPa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反应动力学实验.同时,研究水在近临界区至超临界区的性质.一般地说,中地壳大致位于10(15)至25 km的深度范围.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但是中地壳高导-低速层的深度范围十分相似.中地壳的顶界温度处于300C,底界大致为450℃范围,压力高达200 MPa以上.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实验表明:硅酸盐矿物和岩石的硅最大溶解速率出现在300℃~400℃.此时,硅酸盐矿物格架解体.通常,地壳里普遍存在水、流体.地壳构造活动导致断裂空隙、减压、流体流动.这时,有可能导致中地壳处于300℃~450℃流体的压力减低,由超临界区进入临界态、亚临界态.这会引发强烈流动的水与岩石相互作用.溶解反应导致岩层的硅淋失,硅的强烈淋失又会导致硅酸盐矿物格架解体,岩石崩塌.同时,进一步促进流体的流动.实验表明300℃~400℃下的强烈水岩相互作用促进了岩石破坏,并有可能影响岩层的地球物理性质,如高导层出现.另外,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处于300℃~400℃流体具有高电导率性质.这些水岩相互作用会使中地壳出现高导-低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地壳 水-岩相互作用 临界态 溶解速率 高导层和低速层 地震流体
下载PDF
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断面地震波速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于平 关晓坤 +4 位作者 赵震宇 杨宝俊 丁见焕 冯晅 刘万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77-3284,共8页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西伯利亚板块和黑龙江板块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并可分为上、中、下部地壳,欧亚板块东部陆缘带地壳结构较简单,基本两分.贝加尔裂谷带下部地壳厚度比松辽盆地的薄约7km,而上部地壳则相反,前者的比后者的厚约9km.两个裂谷带在Moho界面之下的波速分布差异也较大.(2)结合前人认识,综合分析认为,贝加尔裂谷带属主动式裂谷,松辽盆地属于混合型裂谷.贝加尔裂谷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构造圈B″层物质上涌所形成的地幔热柱的垂向作用,由BLV带佐证,松辽盆地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的中远程效应.(3)日本国所位于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多地震带,除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浅部效应、地壳中断裂与流体的直接作用等因素,本文指出仙台等速块的物性条件是岛弧带的主要不稳定因素.同时指出需要关注日本东海岸深约30~40km的大级次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断面地震波速分布 地壳可分性 主动式裂谷与混合型裂谷 贝加尔湖低速带(BLV带) 仙台等速块
下载PDF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景廉 李斌 +1 位作者 李相博 张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深部因素的影响或控制比较明显,是有利的深部无机成因油气分布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蛇纹石化橄榄岩)构成油气“发生器”;上地幔则是“原料库”;沉积盆地是“存储器”。当地幔流体中H2缺失或不足时便没有烃生成,只能形成CO2或以CO2为主的气藏。黄桥CO2气藏已被公认是幔源无机成因气体,实质上是由在中地壳进行的不完整费-托合成反应所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一带为油气富集带,具有深部成因油气的良好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层 高导层 地球化学急变带 太平洋型块体 油气藏成因 无机生油理论 苏南块体 苏北油田
下载PDF
地球的5个气圈与中地壳天然气开发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杜乐天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5-30,35,共7页
论述了地球的排气作用。指出地球存在5个气圈即大气圈、上地壳充气圈、中地壳充气圈、上地幔充气圈和外地核充气圈;地幔流体是一种超临界态复杂化合物系统(简称为幔汁)。除地核H2流体之外,幔汁是地球各气圈的气体之源;中地壳天然气蕴藏... 论述了地球的排气作用。指出地球存在5个气圈即大气圈、上地壳充气圈、中地壳充气圈、上地幔充气圈和外地核充气圈;地幔流体是一种超临界态复杂化合物系统(简称为幔汁)。除地核H2流体之外,幔汁是地球各气圈的气体之源;中地壳天然气蕴藏量巨大,是未来值得开发的领域。提出了在渤海庙岛群岛打深钻采气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排气作用 气圈 中地壳 低速带 地幔流体 幔汁
下载PDF
中国西部大气田形成与深部地壳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乐华 张景廉 +3 位作者 陈启林 石兰亭 卫平生 张虎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8-531,共4页
近年来,中国西部大气田与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中朝板块之间的关系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板块构造理论在世界大陆的失败,对于与俯冲带相关的弧后引张、大陆增生、地壳物质返回地幔、成矿作用和油气藏等均存在较大问题。以一些大气田为例... 近年来,中国西部大气田与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中朝板块之间的关系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板块构造理论在世界大陆的失败,对于与俯冲带相关的弧后引张、大陆增生、地壳物质返回地幔、成矿作用和油气藏等均存在较大问题。以一些大气田为例说明天然气的生成与深部地壳构造有关,尤其是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关,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天然气可通过地幔流体(如CO2、CO、H2等)进行费-托合成。天然气的生成与分布与这一假说相一致。按照这一假说,预测了一些未来的大气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气田 天然气生成 低速高导层 中地壳
下载PDF
辽宁义县-北票盆地深部地壳构造及油气远景——兼论珍稀动物产生与大面积物种死亡之谜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景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层(vp=5.8~6.0km/s)。结合Pb同位素急变带分布,认为义县-北票盆地深部有大型油气田。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辽西地区珍稀化石形成及生物大面积死亡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北票盆地 珍稀化石 物种灭绝 地学断面 中地壳 低速层 同位素急变带 油气远景
下载PDF
球坐标解析定位技术在龙门山近震层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辉 James Mechie 于常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11-2021,共11页
通过对球坐标梯度速度模型的角距离和走时公式的推导,获取了射线参数驱动的可解析计算的全球多震相时距及其对于模型,震中和地表速度的导数表达式.与TAUP软件进行对比发现除了散射震相外,所有震相的时距曲线误差均可忽略,该方法考虑了高... 通过对球坐标梯度速度模型的角距离和走时公式的推导,获取了射线参数驱动的可解析计算的全球多震相时距及其对于模型,震中和地表速度的导数表达式.与TAUP软件进行对比发现除了散射震相外,所有震相的时距曲线误差均可忽略,该方法考虑了高程,在性能和应用方面也可以完全取代TAUP相应的模块.在此基础上升级了耦合一维模型的定位系统,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的近震重新定位,通过对远震的局部化处理,增加了近震层析的射线覆盖范围和密度,使下地壳速度模型在中上地壳模型的约束下有所呈现.通过近震层析处理发现松潘地区浅部存在大量的高低速相间分布,四川盆地深部为扬子板块高速物质控制,浅部则以低速为主.龙门山断裂带浅部呈现高速为主的特征,而中地壳广泛存在低速物质的分布,龙门山断裂控制的彭灌杂岩体存在根部,收束在20km深度中地壳滑脱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定位 龙门山 近震层析 远震的局部化 中地壳低速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