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STUDY OF INDOOR FEATURE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 ROOMS FACING NORTH-SOUTH IN WINTER IN A LOW-LATITUDE PLATEAU CITY
1
作者 张一平 李佑荣 +2 位作者 王进欣 刘玉洪 马友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2年第1期85-92,共8页
Analyzing observations of wintertime air temperature in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surroundings in Kunming, a city lying in low latitudes,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 interior of... Analyzing observations of wintertime air temperature in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surroundings in Kunming, a city lying in low latitudes,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 interior of rooms facing north-south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Significant warming effect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erms of lowest and daily-mean indoor temperature in the area of Kunming. The heating amplitude ranges from 7.7C to 10.0C and from 4.6C to 5.8C for the interior part of rooms facing the south and from 4.6C to 7.0C and from 1.3C to 4.4C for the interior part of rooms facing the north, respectively for the two elements. The highest air temperature is higher indoor than outdoor for rooms facing the south, but otherwise is usually true for rooms facing the north. Additional findings point out that buildings not only help maintain relatively warm indoor temperature but delay its variation. The diurnal cycle of temperature indoor is smaller and ranges by 40% ~ 48% for south-facing rooms, and by 20% ~ 30% for north-facing rooms, than outdoor,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about 2 hours late inside the room than outside. It shows how inertly indoor temperature varies. The work also finds that relative humidity is less indoor in southward rooms than in northward ones and difference is the largest on fine days but the smallest when it is overcast. For the diurnal variation, the indoor relative humidity is large at nighttime with small amplitude but small during daytime with large amplitude. The above-presented results can be served a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more research on climate in low-latitude cities and rational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entation of room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 WINTER low-latitude plateau city
下载PDF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Green Heart” in Valley Cities of the Loess Plateau
2
作者 LOU Gang TANG Y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69-73,82,共6页
Green he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system and urban public spac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geography, hydrology, soil, climat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valley cit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have certa... Green he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system and urban public spac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geography, hydrology, soil, climat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valley cit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have certain particular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green heart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heart, a typical valley city of Shenmu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explored the adaptive design strategy of green heart in the city combining with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entral Park in Shenmu,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heart in the same type of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Green heart Valley cities Park design
下载PDF
ANALYSIS OF AMBIENT FIELDS AND SATELLITE IMAGER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 OF BAY OF BENGAL STORMS ON LOW- LATITUDE PLATEAU 被引量:1
3
作者 许美玲 张秀年 杨素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Based on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12 rainstorms triggered by Bay of Bengal storms (shortened as B-storms hereafter) across the whole province of Yunnan were studied, and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f rain and circ... Based on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12 rainstorms triggered by Bay of Bengal storms (shortened as B-storms hereafter) across the whole province of Yunnan were studied, and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f rain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the storms were obtained for low-latitude plateau. Usually, when a rainstorm weather occurs in low-latitude plateau, the B-storm center locates in the central, east or north parts of the Bay of Bengal. At the same time,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moves to 15°N– 20°N and the west ridge point moves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low-latitude plateau is controlled by southwest air streams coming from the front of the trough and the peripher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stream from the east side of the bay storm has great effect on heavy rains. On the one hand,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stream is playing the role of transporting water vapor and ener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stream is helpful to keep essential dynamical condi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atellite cloud imagery, it is found that mesoscale convection cloud clusters will keep growing and moving into the low-latitude plateau to cause heavy rains when a storm forms in the Bay of Ben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 of Bengal storms low-latitude plateau large-scale circulation satellite cloud imagery
下载PDF
Freely accessible inven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Xianyang City,Shaanx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Jingyu Chen Lei Li +4 位作者 Chong Xu Yuandong Huang Zhihua Luo Xiwei Xu Yuejun Lyu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In this study, we used high-resolution optical satellite images on the Google Earth platform to map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fter mapp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larg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high-resolution optical satellite images on the Google Earth platform to map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fter mapp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large-scale landslide inventory that contains 2 924 large-scale landslides was obtained.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with seven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elevation, slope angle, aspect, curvature, lithology, distance to a river, and distance to the fault. Landslide Number, Landslide Area, Landslide Number Density(LND), and Landslide Area Percentage(LAP) were selected as indexe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and area of landslides in the elevation range of 1 000–1 200 m is the highest. The highest number of landslides was observed in the slope angle of 25°–30°. North-facing slopes are prone to sliding. The area and number of landslides are the largest when the slope curvature ranges from-1.28 to 0. The LND and LAP reach their maxima when the slope curvature is less than-2.56. Areas covered by the Tertiary stratum with weakened fine-grained sandstone and siltstone show the highest LND and LAP values. Regarding distance to a river, the LAP peaks in the range of 300–600 m, whereas the LND peaks in an area larger than 2100 m. The values of LND and LNP ri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faults increases, except for the locations 30 km away from active faults. This phenomenon is because active faults in this area pass through the plain areas, while landslides mostly occur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 cataloging of landslide development in Xianyang City provides 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landslides.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ults are useful for landslide hazard prevention decisions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yang city Loess plateau Google Earth GIS Landslide spati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云南高原昆明市城市发展对雨季长短变化的反馈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萍 赵锦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5-604,共10页
利用昆明站1991-2020年近30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昆明雨季(5-10月)的起止时期,进一步确定昆明市雨季的长短。又基于云南省和昆明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年末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等城市发展因子确定昆明的城市发展进... 利用昆明站1991-2020年近30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昆明雨季(5-10月)的起止时期,进一步确定昆明市雨季的长短。又基于云南省和昆明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年末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等城市发展因子确定昆明的城市发展进程,将昆明市的城市发展进程划分为缓慢发展期(1991-2003年)和快速发展期(2004-2020年),进而分析比较两段时期中昆明市雨季长短的特征和差异,采用统计分析、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昆明市雨季长短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昆明市雨季长短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991-2020年昆明市的雨季开始日呈逐渐偏晚的趋势,而雨季结束日呈逐渐偏早的趋势,总体上雨季长度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小波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在8年以下的时间尺度上,昆明市雨季长短变化的周期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在17年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明显,呈偏短-偏长-偏短-偏长-偏短的5个循环交替,2003-2008年、 2014-2017年雨季增长,1991-2002年、 2009-2012年、 2018-2020年雨季缩短,2018-2020年等值线未闭合说明还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通过M-K检验表明昆明市的雨季长短在1991-2020年间出现4次突变,分别发生在2002年、 2008年、 2012年和2017年。从昆明城市发展与雨季长短的关系来看,昆明城市发展缓慢期的雨季长短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而城市发展快速期2004年以后,昆明市雨季长度缩短的变化明显,并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其极端波动性更加明显。运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对未来10年昆明的雨季长短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昆明雨季长短将持续偏短的趋势。在灰色关联度分辨率为0.5时,表征城市发展进程的4个因子对昆明雨季长短变化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其关联度系数都在0.70以上,表明昆明城市发展与雨季长短显著关联性,其中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末总人口,最小为人均GDP,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8和0.70,属于高度关联和显著关联。对4个因子的关联系数进行排序为:年末总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G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昆明市 雨季长短 城市发展 灰色关联度分析 反馈
下载PDF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河谷城市 ARIMA模型 生态足迹 动态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城市群产业园区生态系统的界域与构建
7
作者 甄杰 韩振 欧阳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6,共9页
新发展格局下,青藏高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应以城市群尤其是其中的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梳理生态系统界域,构建以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分析青藏... 新发展格局下,青藏高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应以城市群尤其是其中的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梳理生态系统界域,构建以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分析青藏高原城市群产业园区在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面临的资源集聚度较低、绿色循环基础薄弱、产城融合度不高、多元合作体制缺失等关键问题,继而从形成“三聚”递进式发展模式、提升绿色循环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园区向生态社区转型、提高飞地经济合作成效等方面提出构建青藏高原城市群产业园区生态系统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城市群 园区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8
作者 田达睿 卫雨欣 +1 位作者 白钰 席佳榕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和小流域镇村体系,基于川道城镇和次沟乡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定10个融合单元,并从用地形态结构、产业经济地理、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对融合单元的空间构型、功能类型和服务水平进行剖析,探讨川道与次沟协同视角下以融合单元为抓手推动黄土高原河谷城镇高效发展和管控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沟”融合单元 城乡发展路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河谷城镇 榆林市绥德县
下载PDF
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仇振宇 何超 +3 位作者 李加强 赵龙庆 徐加臣 李世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3-809,共7页
为了解中国高原地区农用拖拉机排放状况,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管控,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实际工况下的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了测试,建立了2021年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 为了解中国高原地区农用拖拉机排放状况,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管控,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实际工况下的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了测试,建立了2021年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21年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氮氧化物(NO_(x))、CO、CO_(2)、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分别是3657.165、797.601、175566.573、115.911 t。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曲靖市高排放区域主要是农业发达、耕地宽广、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陆良县、马龙区和宣威市;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主城区麒麟区和地区经济状况较差的会泽县排放水平较低。为尽可能降低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后续工作应针对不同车龄的大型农用拖拉机进行调研和测试,建立本地化排放因子数据库,为曲靖市和其他高原地区空气质量模拟预测与污染治理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 排放清单 农业机械 排放因子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 曲靖市
下载PDF
西宁市夏季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0
作者 马红璐 祁栋林 +3 位作者 赵彤 曹晓云 赵全宁 张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8-1366,共9页
利用2022年5-10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典型居民区观测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时间分布特征、评价空气清新度和清洁度,结合同期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探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宁市典型居民区上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利用2022年5-10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典型居民区观测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时间分布特征、评价空气清新度和清洁度,结合同期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探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宁市典型居民区上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下午及晚上,8-10月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5-7月。(2)西宁市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跟监测时的天气状况密切相关,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遵循“雨天>阴天>多云>晴天”的规律。(3)空气负离子浓度高说明空气清新却不代表空气清洁,高原地区城市晴天空气负离子浓度不高,空气清新度一般,而空气清洁度较高。(4)影响西宁市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波动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量和风速,抑制西宁市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升高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为NO_(2)、PM_(10)、CO和PM_(2.5)。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居住环境、旅游健康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区 空气负离子 气象要素 空气质量 青藏高原 西宁市
下载PDF
西宁湟水河人工湿地对水体氮、磷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研究
11
作者 张莉 刘玮 +5 位作者 张瑞 周华坤 毛旭锋 金艳霞 陈哲 汪海波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人工湿地建设是我国北方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生态优化措施,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探明高原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后对水体的水质改善、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生态效应,在6月... 人工湿地建设是我国北方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生态优化措施,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探明高原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后对水体的水质改善、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生态效应,在6月-11月重点监测了青海西宁火烧沟湿地、海湖湿地、北川湿地三处水体不同断面氮、磷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沟湿地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枯水期,而丰水期浓度普遍较低,海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丰水期污染物浓度较高。(2)湿地对水体主要污染物负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主要体现在海湖湿地和北川湿地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OD_(Cr))、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去除效果,海湖湿地对其削减率分别为11.74%、29.32%、41%和25.19%,北川湿地中削减率分别为25.02%、54.71%、32.03%和1.91%。且三处湿地来水的TN、TP、COD_(Cr)、COD_(Mn)含量均值普遍达到Ⅱ类水标准。其中,火烧沟湿地和北川湿地COD_(Cr)浓度达到Ⅰ类水标准,而海湖湿地COD_(Mn)含量较高,属Ⅲ类水标准。(3)通过对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TP与p H、降水量、温度的相关性较高,TN与COD_(Cr)的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水污染 水体净化 湿地修复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
12
作者 孙子涵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804-809,共6页
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重要作用、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客观呈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现阶... 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重要作用、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客观呈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数字智能引领、加快产业智慧经营,培育引进经营主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助推高原夏菜“走出去”等建议,以期推动兰州高原夏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原夏菜 高质量发展 兰州市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高原城市园林绿化中海棠引种栽培观测初报
13
作者 徐生丽 《河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了提高祁连山地区高原城市园林绿化效果,筛选出具有观叶、观花和观果功能的抗寒树种,从陕西省、湖北省和甘肃省等地引种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叶海棠、垂丝海棠、河南海棠和海棠花6个苹果属植物,开展了物候期观测、枝条生长量测定、... 为了提高祁连山地区高原城市园林绿化效果,筛选出具有观叶、观花和观果功能的抗寒树种,从陕西省、湖北省和甘肃省等地引种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叶海棠、垂丝海棠、河南海棠和海棠花6个苹果属植物,开展了物候期观测、枝条生长量测定、抗寒性统计和观赏性评估。结果表明: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和河南海棠栽植后成活率和保存率较高、抗寒性较强、枝条稠密、树形矮小,便于管理,观赏性综合得分位居前三,建议在祁连山高原城市园林绿化中优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园林绿化 海棠 引种 观测
下载PDF
西部黄土高原地区海绵城市系统化实施方案编制研究
14
作者 胡隆欢 黄静岩 《建设科技》 2024年第24期72-74,共3页
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是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的重要一环。铜川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城市,以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为契机,结合城市本底条件和建设需求,创新性的从流域-城市-设施-社区四... 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是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的重要一环。铜川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城市,以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为契机,结合城市本底条件和建设需求,创新性的从流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分析制定涵盖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的系统化实施方案,为西部同类型城市海绵城市进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系统化方案 黄土高原地区
下载PDF
农产品电商农户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为例
15
作者 赵亚飞 赵华 《中国林业经济》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产品外运,拓宽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兰州市高原夏菜面临着外销难题,农户使用电商自主开展农产品销售,摆脱对批发的依赖,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用调研数据,结合实地走访,借助技术接受模型与TOE理论,运... 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产品外运,拓宽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兰州市高原夏菜面临着外销难题,农户使用电商自主开展农产品销售,摆脱对批发的依赖,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用调研数据,结合实地走访,借助技术接受模型与TOE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理论模型,探究农户使用电商销售农产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环境、组织、技术是外部影响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使用态度为中介变量,共同作用于参与意愿。提出促进当地电商发展,引导农户使用电商销售高原夏菜,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电商 高原夏菜产业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兰州市
下载PDF
高原湖区湖城一体空间规划方法探析
16
作者 崔颖欣 陈鹏 +1 位作者 袁洋子 张乐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4年第3期20-24,共5页
以云南省抚仙湖区为例,旨在探索“湖城一体”的环湖区域发展新模式。规划遵循“四水四定”的原则,以水环境承载力为核心计算生态容量,以环境容量确定环湖城镇的人口和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多因子叠加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并构建动态监测系统... 以云南省抚仙湖区为例,旨在探索“湖城一体”的环湖区域发展新模式。规划遵循“四水四定”的原则,以水环境承载力为核心计算生态容量,以环境容量确定环湖城镇的人口和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多因子叠加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并构建动态监测系统。以水生态水安全底线为基础,采用流域协同、发展边界划定(UGB)、基础设施引领开发(IOD)、纵深垂直开发等规划方法划定重点发展区域,谋划了“湖城一体”的城乡空间格局,以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空间等方面的多重策略,为同类型高原湖泊的空间规划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方向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湖泊 水环境承载力 湖城一体 UGB IOD 水生态安全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植被的水环境响应 被引量:17
17
作者 肖洪浪 段争虎 +1 位作者 宋耀选 程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1,共5页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键的因子,兰州市周边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基本是东部稍好于南部,南部显著好于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以乔木为主,北部以耐旱灌木为主。不论乔木和灌木,保障土壤含水量常年处于5%以上是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树造林 气候条件 兰州市南北两山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昆明中心城区夏秋季大气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寅 向峰 +5 位作者 韩新宇 施择 王成辉 黄云 史建武 宁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2,共9页
2014年7月和10月,在昆明市中心城区东风广场采样点用苏玛罐采集了大气VOCs样品,并且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大气中57种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夏季和秋季大气中VOCs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95±3.91)μg/m^3和(45.... 2014年7月和10月,在昆明市中心城区东风广场采样点用苏玛罐采集了大气VOCs样品,并且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大气中57种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夏季和秋季大气中VOCs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95±3.91)μg/m^3和(45.48±6.26)μg/m^3,夏季各类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率表现为:烷烃>烯烃>芳香烃,秋季各类VOCs对总OFP的贡献率表现为:芳香烃>烯烃>烷烃.源解析结果显示:昆明中心城区夏季大气VOCs的最主要来源为工业过程源,贡献率为40.59%,其次为交通工具尾气排放(19.33%),溶剂使用(19.19%),LPG/NG和汽油挥发(10.02%).秋季大气中VOCs最主要来源为工业过程源,其贡献率为32.34%,其次为溶剂使用源和LPG/NG挥发(27.68%),交通工具尾气排放(23.26%)和汽油挥发(8.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高原城市 臭氧生成潜势(OFP) 污染来源解析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地貌驱动的土壤水分变化及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段争虎 肖洪浪 +1 位作者 宋耀选 程国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2-526,共5页
选择黄土高原造林的主要模式,即梯田、水平沟、鱼鳞坑和台地等,并按照阴阳坡向,栽植树种等的不同,采用中子水分仪每10d测定土壤水分一次,对各种造林模式下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的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植物萌发之前,无植物生长影... 选择黄土高原造林的主要模式,即梯田、水平沟、鱼鳞坑和台地等,并按照阴阳坡向,栽植树种等的不同,采用中子水分仪每10d测定土壤水分一次,对各种造林模式下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的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植物萌发之前,无植物生长影响的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阴坡高于阳坡,南山与北山同坡向相比,南山的水分条件要好于北山;4月中旬以后,受植物生长消耗的影响,北山的水分含量大于南山,南山的水分波动则大于北山;鱼鳞坑、水平沟都具有一定的集水保水作用,但这种集水的作用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水平沟由于面积较大,表面覆膜集水效果更好;阴坡梯田由外向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水分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梯田内侧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树造林 地形 兰州南北两山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乃昂 黄银洲 +3 位作者 何彤慧 冯文勇 隆浩 程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7-945,共9页
在2005年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神木县大保当古城、鄂托克前旗巴彦呼日呼等古城址城墙中发现“夯层沙”。实验分析表明其成因皆为风成,堆积时代应在建城之前,反映当时地表流动沙丘或半固定、固定沙丘的... 在2005年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神木县大保当古城、鄂托克前旗巴彦呼日呼等古城址城墙中发现“夯层沙”。实验分析表明其成因皆为风成,堆积时代应在建城之前,反映当时地表流动沙丘或半固定、固定沙丘的广泛分布,由此证明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在人类大规模开发之前即已存在。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 夯层沙 历史沙漠化 鄂尔多斯高原 内蒙古 陕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