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STUDY OF INDOOR FEATURE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 ROOMS FACING NORTH-SOUTH IN WINTER IN A LOW-LATITUDE PLATEAU CITY
1
作者 张一平 李佑荣 +2 位作者 王进欣 刘玉洪 马友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2年第1期85-92,共8页
Analyzing observations of wintertime air temperature in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surroundings in Kunming, a city lying in low latitudes,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 interior of... Analyzing observations of wintertime air temperature in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surroundings in Kunming, a city lying in low latitudes,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 interior of rooms facing north-south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Significant warming effect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erms of lowest and daily-mean indoor temperature in the area of Kunming. The heating amplitude ranges from 7.7C to 10.0C and from 4.6C to 5.8C for the interior part of rooms facing the south and from 4.6C to 7.0C and from 1.3C to 4.4C for the interior part of rooms facing the north, respectively for the two elements. The highest air temperature is higher indoor than outdoor for rooms facing the south, but otherwise is usually true for rooms facing the north. Additional findings point out that buildings not only help maintain relatively warm indoor temperature but delay its variation. The diurnal cycle of temperature indoor is smaller and ranges by 40% ~ 48% for south-facing rooms, and by 20% ~ 30% for north-facing rooms, than outdoor,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about 2 hours late inside the room than outside. It shows how inertly indoor temperature varies. The work also finds that relative humidity is less indoor in southward rooms than in northward ones and difference is the largest on fine days but the smallest when it is overcast. For the diurnal variation, the indoor relative humidity is large at nighttime with small amplitude but small during daytime with large amplitude. The above-presented results can be served a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more research on climate in low-latitude cities and rational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entation of room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 WINTER low-latitude plateau city
下载PDF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Green Heart” in Valley Cities of the Loess Plateau
2
作者 LOU Gang TANG Y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69-73,82,共6页
Green he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system and urban public spac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geography, hydrology, soil, climat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valley cit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have certa... Green he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system and urban public spac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geography, hydrology, soil, climat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valley cit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have certain particular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green heart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heart, a typical valley city of Shenmu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explored the adaptive design strategy of green heart in the city combining with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entral Park in Shenmu,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heart in the same type of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Green heart Valley cities Park design
下载PDF
Freely accessible inven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Xianyang City,Shaanxi Province,China
3
作者 Jingyu Chen Lei Li +4 位作者 Chong Xu Yuandong Huang Zhihua Luo Xiwei Xu Yuejun Lyu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In this study, we used high-resolution optical satellite images on the Google Earth platform to map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fter mapp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larg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high-resolution optical satellite images on the Google Earth platform to map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fter mapp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large-scale landslide inventory that contains 2 924 large-scale landslides was obtained.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with seven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elevation, slope angle, aspect, curvature, lithology, distance to a river, and distance to the fault. Landslide Number, Landslide Area, Landslide Number Density(LND), and Landslide Area Percentage(LAP) were selected as indexe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and area of landslides in the elevation range of 1 000–1 200 m is the highest. The highest number of landslides was observed in the slope angle of 25°–30°. North-facing slopes are prone to sliding. The area and number of landslides are the largest when the slope curvature ranges from-1.28 to 0. The LND and LAP reach their maxima when the slope curvature is less than-2.56. Areas covered by the Tertiary stratum with weakened fine-grained sandstone and siltstone show the highest LND and LAP values. Regarding distance to a river, the LAP peaks in the range of 300–600 m, whereas the LND peaks in an area larger than 2100 m. The values of LND and LNP ri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faults increases, except for the locations 30 km away from active faults. This phenomenon is because active faults in this area pass through the plain areas, while landslides mostly occur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 cataloging of landslide development in Xianyang City provides 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landslides.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ults are useful for landslide hazard prevention decisions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yang city Loess plateau Google Earth GIS Landslide spati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云南高原昆明市城市发展对雨季长短变化的反馈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萍 赵锦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5-604,共10页
利用昆明站1991-2020年近30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昆明雨季(5-10月)的起止时期,进一步确定昆明市雨季的长短。又基于云南省和昆明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年末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等城市发展因子确定昆明的城市发展进... 利用昆明站1991-2020年近30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昆明雨季(5-10月)的起止时期,进一步确定昆明市雨季的长短。又基于云南省和昆明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年末总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等城市发展因子确定昆明的城市发展进程,将昆明市的城市发展进程划分为缓慢发展期(1991-2003年)和快速发展期(2004-2020年),进而分析比较两段时期中昆明市雨季长短的特征和差异,采用统计分析、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昆明市雨季长短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昆明市雨季长短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991-2020年昆明市的雨季开始日呈逐渐偏晚的趋势,而雨季结束日呈逐渐偏早的趋势,总体上雨季长度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小波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在8年以下的时间尺度上,昆明市雨季长短变化的周期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在17年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明显,呈偏短-偏长-偏短-偏长-偏短的5个循环交替,2003-2008年、 2014-2017年雨季增长,1991-2002年、 2009-2012年、 2018-2020年雨季缩短,2018-2020年等值线未闭合说明还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通过M-K检验表明昆明市的雨季长短在1991-2020年间出现4次突变,分别发生在2002年、 2008年、 2012年和2017年。从昆明城市发展与雨季长短的关系来看,昆明城市发展缓慢期的雨季长短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而城市发展快速期2004年以后,昆明市雨季长度缩短的变化明显,并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其极端波动性更加明显。运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对未来10年昆明的雨季长短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昆明雨季长短将持续偏短的趋势。在灰色关联度分辨率为0.5时,表征城市发展进程的4个因子对昆明雨季长短变化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其关联度系数都在0.70以上,表明昆明城市发展与雨季长短显著关联性,其中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末总人口,最小为人均GDP,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8和0.70,属于高度关联和显著关联。对4个因子的关联系数进行排序为:年末总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G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昆明市 雨季长短 城市发展 灰色关联度分析 反馈
下载PDF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5
作者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河谷城市 ARIMA模型 生态足迹 动态模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6
作者 田达睿 卫雨欣 +1 位作者 白钰 席佳榕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和小流域镇村体系,基于川道城镇和次沟乡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定10个融合单元,并从用地形态结构、产业经济地理、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对融合单元的空间构型、功能类型和服务水平进行剖析,探讨川道与次沟协同视角下以融合单元为抓手推动黄土高原河谷城镇高效发展和管控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沟”融合单元 城乡发展路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河谷城镇 榆林市绥德县
下载PDF
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研究
7
作者 仇振宇 何超 +3 位作者 李加强 赵龙庆 徐加臣 李世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3-809,共7页
为了解中国高原地区农用拖拉机排放状况,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管控,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实际工况下的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了测试,建立了2021年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 为了解中国高原地区农用拖拉机排放状况,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管控,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实际工况下的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了测试,建立了2021年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21年曲靖市中大型农用拖拉机氮氧化物(NO_(x))、CO、CO_(2)、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分别是3657.165、797.601、175566.573、115.911 t。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曲靖市高排放区域主要是农业发达、耕地宽广、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陆良县、马龙区和宣威市;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主城区麒麟区和地区经济状况较差的会泽县排放水平较低。为尽可能降低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后续工作应针对不同车龄的大型农用拖拉机进行调研和测试,建立本地化排放因子数据库,为曲靖市和其他高原地区空气质量模拟预测与污染治理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 排放清单 农业机械 排放因子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 曲靖市
下载PDF
西宁市夏季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8
作者 马红璐 祁栋林 +3 位作者 赵彤 曹晓云 赵全宁 张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8-1366,共9页
利用2022年5-10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典型居民区观测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时间分布特征、评价空气清新度和清洁度,结合同期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探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宁市典型居民区上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利用2022年5-10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典型居民区观测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时间分布特征、评价空气清新度和清洁度,结合同期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探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宁市典型居民区上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下午及晚上,8-10月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5-7月。(2)西宁市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跟监测时的天气状况密切相关,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遵循“雨天>阴天>多云>晴天”的规律。(3)空气负离子浓度高说明空气清新却不代表空气清洁,高原地区城市晴天空气负离子浓度不高,空气清新度一般,而空气清洁度较高。(4)影响西宁市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波动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水汽压、降水量和风速,抑制西宁市居民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升高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为NO_(2)、PM_(10)、CO和PM_(2.5)。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居住环境、旅游健康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区 空气负离子 气象要素 空气质量 青藏高原 西宁市
下载PDF
西宁湟水河人工湿地对水体氮、磷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研究
9
作者 张莉 刘玮 +5 位作者 张瑞 周华坤 毛旭锋 金艳霞 陈哲 汪海波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人工湿地建设是我国北方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生态优化措施,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探明高原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后对水体的水质改善、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生态效应,在6月... 人工湿地建设是我国北方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生态优化措施,其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体、调节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探明高原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后对水体的水质改善、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的生态效应,在6月-11月重点监测了青海西宁火烧沟湿地、海湖湿地、北川湿地三处水体不同断面氮、磷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沟湿地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枯水期,而丰水期浓度普遍较低,海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丰水期污染物浓度较高。(2)湿地对水体主要污染物负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主要体现在海湖湿地和北川湿地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OD_(Cr))、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去除效果,海湖湿地对其削减率分别为11.74%、29.32%、41%和25.19%,北川湿地中削减率分别为25.02%、54.71%、32.03%和1.91%。且三处湿地来水的TN、TP、COD_(Cr)、COD_(Mn)含量均值普遍达到Ⅱ类水标准。其中,火烧沟湿地和北川湿地COD_(Cr)浓度达到Ⅰ类水标准,而海湖湿地COD_(Mn)含量较高,属Ⅲ类水标准。(3)通过对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TP与p H、降水量、温度的相关性较高,TN与COD_(Cr)的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水污染 水体净化 湿地修复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
10
作者 孙子涵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804-809,共6页
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重要作用、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客观呈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现阶... 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重要作用、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客观呈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数字智能引领、加快产业智慧经营,培育引进经营主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助推高原夏菜“走出去”等建议,以期推动兰州高原夏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原夏菜 高质量发展 兰州市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高原城市园林绿化中海棠引种栽培观测初报
11
作者 徐生丽 《河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了提高祁连山地区高原城市园林绿化效果,筛选出具有观叶、观花和观果功能的抗寒树种,从陕西省、湖北省和甘肃省等地引种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叶海棠、垂丝海棠、河南海棠和海棠花6个苹果属植物,开展了物候期观测、枝条生长量测定、... 为了提高祁连山地区高原城市园林绿化效果,筛选出具有观叶、观花和观果功能的抗寒树种,从陕西省、湖北省和甘肃省等地引种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叶海棠、垂丝海棠、河南海棠和海棠花6个苹果属植物,开展了物候期观测、枝条生长量测定、抗寒性统计和观赏性评估。结果表明: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和河南海棠栽植后成活率和保存率较高、抗寒性较强、枝条稠密、树形矮小,便于管理,观赏性综合得分位居前三,建议在祁连山高原城市园林绿化中优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园林绿化 海棠 引种 观测
下载PDF
农产品电商农户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为例
12
作者 赵亚飞 赵华 《中国林业经济》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产品外运,拓宽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兰州市高原夏菜面临着外销难题,农户使用电商自主开展农产品销售,摆脱对批发的依赖,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用调研数据,结合实地走访,借助技术接受模型与TOE理论,运... 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产品外运,拓宽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兰州市高原夏菜面临着外销难题,农户使用电商自主开展农产品销售,摆脱对批发的依赖,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用调研数据,结合实地走访,借助技术接受模型与TOE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理论模型,探究农户使用电商销售农产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环境、组织、技术是外部影响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使用态度为中介变量,共同作用于参与意愿。提出促进当地电商发展,引导农户使用电商销售高原夏菜,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电商 高原夏菜产业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兰州市
下载PDF
高原湖区湖城一体空间规划方法探析
13
作者 崔颖欣 陈鹏 +1 位作者 袁洋子 张乐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4年第3期20-24,共5页
以云南省抚仙湖区为例,旨在探索“湖城一体”的环湖区域发展新模式。规划遵循“四水四定”的原则,以水环境承载力为核心计算生态容量,以环境容量确定环湖城镇的人口和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多因子叠加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并构建动态监测系统... 以云南省抚仙湖区为例,旨在探索“湖城一体”的环湖区域发展新模式。规划遵循“四水四定”的原则,以水环境承载力为核心计算生态容量,以环境容量确定环湖城镇的人口和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多因子叠加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并构建动态监测系统。以水生态水安全底线为基础,采用流域协同、发展边界划定(UGB)、基础设施引领开发(IOD)、纵深垂直开发等规划方法划定重点发展区域,谋划了“湖城一体”的城乡空间格局,以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空间等方面的多重策略,为同类型高原湖泊的空间规划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方向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湖泊 水环境承载力 湖城一体 UGB IOD 水生态安全
下载PDF
ANALYSIS OF AMBIENT FIELDS AND SATELLITE IMAGER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 OF BAY OF BENGAL STORMS ON LOW- LATITUDE PLATEAU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美玲 张秀年 杨素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Based on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12 rainstorms triggered by Bay of Bengal storms (shortened as B-storms hereafter) across the whole province of Yunnan were studied, and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f rain and circ... Based on the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12 rainstorms triggered by Bay of Bengal storms (shortened as B-storms hereafter) across the whole province of Yunnan were studied, and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f rain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by the storms were obtained for low-latitude plateau. Usually, when a rainstorm weather occurs in low-latitude plateau, the B-storm center locates in the central, east or north parts of the Bay of Bengal. At the same time,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moves to 15°N– 20°N and the west ridge point moves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low-latitude plateau is controlled by southwest air streams coming from the front of the trough and the peripher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stream from the east side of the bay storm has great effect on heavy rains. On the one hand,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stream is playing the role of transporting water vapor and ener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stream is helpful to keep essential dynamical condi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atellite cloud imagery, it is found that mesoscale convection cloud clusters will keep growing and moving into the low-latitude plateau to cause heavy rains when a storm forms in the Bay of Ben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 of Bengal storms low-latitude plateau large-scale circulation satellite cloud imagery
下载PDF
云南一次城市极端强降水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莉 马志敏 +3 位作者 李华宏 张万诚 王曼 符睿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1期54-64,共11页
利用云南乡镇自动站降水资料、短时强降水监测资料、FY2G卫星资料、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2020年夏季昆明一次城市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受滇缅高压脊作用,高原槽东移后在云南东北部形成... 利用云南乡镇自动站降水资料、短时强降水监测资料、FY2G卫星资料、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2020年夏季昆明一次城市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受滇缅高压脊作用,高原槽东移后在云南东北部形成高原低涡,高原低涡沿着两高辐合区南移影响昆明,高原低涡和切变线是本次昆明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极端强降水发生在高原低涡和切变线附近水汽辐合程度大的区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不稳定机制为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并存,其中对称不稳定使倾斜对流得以维持;边界层辐合线触发近地层垂直上升运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700 hPa切变线和500 hPa低涡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垂直上升运动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发强降水;涡生参数正值区对高原低涡的产生和移动方向的预测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极端强降水 高原低涡 两高辐合区 涡生参数
下载PDF
典型黄土高原沟谷城市PM_(10)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温彪 李宏艳 +6 位作者 李彦君 李宏宇 张智清 杨桂实 张瑾 李艳平 何秋生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沟谷内城市高可吸入颗粒物(PM_(10))污染的可能原因,选择山西省柳林县城区作为代表性城市,对2018-2019年间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特征比值和雷达图等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夏冬两季PM_(10)的化学组成特征。结果表明... 为探明黄土高原沟谷内城市高可吸入颗粒物(PM_(10))污染的可能原因,选择山西省柳林县城区作为代表性城市,对2018-2019年间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特征比值和雷达图等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夏冬两季PM_(10)的化学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PM_(10)年均质量浓度(166.33μg/m^(3))和其作为首要污染物在全年出现的天数占比(53.14%)均高于国内很多城市;PM_(10)以粗颗粒物为主,被测元素中有86.02%为地壳元素,冬季受燃煤影响有机质(OM)占比大于夏季而元素碳(EC)占比小于夏季;雨后PM_(10)浓度出现增长现象。以上结果提示,城市两侧山坡裸露地表颗粒物的干湿输送和城内机动车的扰动是引起春夏两季PM_(10)污染的主要因素,秋季受自然源和人为源的双重控制,冬季受居民散煤燃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谷城市 可吸入颗粒物 污染特征 污染原因
下载PDF
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维琛 张国军 +2 位作者 魏小燕 马文涛 程金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261,共10页
[目的]探究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精准防治及有序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使水土流失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人居环境提升。[方法]采用PSR模型、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等方法计算小流域水土流失风险和... [目的]探究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精准防治及有序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使水土流失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人居环境提升。[方法]采用PSR模型、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等方法计算小流域水土流失风险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及耦合度分析,计算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类型。[结果](1)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为中度、高度危险小流域占28%,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等级为不适宜的小流域占12%,分布在西吉县南部和隆德县东北部。(2)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相关系数为0.61。74%的小流域为高水平耦合与良性共振耦合;67%的小流域为协调发展和优质协调。(3)协调同步型、失调共损型、水土流失滞后型和人居环境滞后型小流域分别为75,36,79,114条。[结论](1)固原市水土流失与人居环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耦合度,且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2)研究区有79条水土流失风险滞后型小流域需要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有36条失调共损型小流域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自然环境重点治理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风险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黄土高原 宁夏固原市
下载PDF
昆明市湿地公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毕珏 张振宁 +3 位作者 杨丹蕾 刘雨佳 崔道雷 向萍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19,共14页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其地表灰尘的人群暴露健康风险却鲜有报道。该研究收集昆明市3个最受欢迎的湿地公园景区地表灰尘样品,利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灰尘中Pb、Cd、Hg、As、Zn、Cr、Cu、Ni、Co、Mn含量,...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其地表灰尘的人群暴露健康风险却鲜有报道。该研究收集昆明市3个最受欢迎的湿地公园景区地表灰尘样品,利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灰尘中Pb、Cd、Hg、As、Zn、Cr、Cu、Ni、Co、Mn含量,使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污染负荷指数法(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探讨湿地公园灰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借助美国环保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开展成人和儿童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灰尘中10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昆明市土壤背景值,其中Cd、Hg和Zn平均含量超背景值6倍,Cr、Ni、Co的I_(geo)<1。污染负荷指数法结果显示Hg、Cd、Zn中度污染,Pb、Cu和As则具有中等以上生态风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经口摄入为重金属主要暴露途径,其次是皮肤直接接触和呼吸吸入。Ni、As、Cd、Co和Cr的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0^(-6),但若长期处于此种环境,可能会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对于非致癌元素而言,Pb、Zn、Cu、Mn非致癌健康风险值都远小于1,即风险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湿地公园 灰尘 重金属 人体健康风险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的青海高原城镇社区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璐 刘艳娟 +2 位作者 史晓楠 丁博文鹏 陈虹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年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通过构建家庭能源流探索了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收入情况下家庭能源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西宁市城镇家庭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61.57 kgce·a^(-1)。(2)在能源用途方面,西宁市城镇家庭人均取暖能源消费量为307.52 kgce·a^(-1),是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大型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耗能量最低。(3)家庭年末总收入是影响西宁市家庭人均年能源消费的核心因素。(4)高收入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大,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增加,取暖能源消费量随之减少。基于此,研究建议增加居民的清洁能源供给,增强所有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增加对中高收入人群的节能宣传和自主节能意识。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政策,推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 高原城镇 影响因素 OLS模型 西宁市
下载PDF
西藏林芝市居住建筑超低能耗技术优化及经济性研究——以林芝市某自建房为例
20
作者 何林秀 刘向峰(指导)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3年第8期114-118,138,共6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属于寒冷气候区,同时具有高原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夏季无需供冷、冬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其特殊的高原气候条件,为当地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结合林芝地区气候、资源和现有建设条件,以林芝中心城区...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属于寒冷气候区,同时具有高原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夏季无需供冷、冬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其特殊的高原气候条件,为当地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结合林芝地区气候、资源和现有建设条件,以林芝中心城区一栋典型自建房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基准模型,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进行全建筑能耗模拟,并对外墙围护结构、窗玻璃构造、集热蓄热墙和附加阳光间等可能采用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进行优化及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在林芝当地采用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提出相应技术的优选方案。为林芝市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发和当地节能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芝市 寒冷高原地区 居住建筑 超低能耗 经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