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Flood Disasters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es: Grey Predic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Guifang 1, Huang Changsheng 2, Yin Hongfu 2 & Li Chang’an 2 1 State Key Labora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1,共5页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substantial data (covering a 70-year period) collected in the Lower Jingjiang segment and aided by topological grey method, here we attempt to characterize the occurrence and future tren...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substantial data (covering a 70-year period) collected in the Lower Jingjiang segment and aided by topological grey method, here we attempt to characterize the occurrence and future trend of flood calamities in the study area.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all the high-frequent flood disasters with middle to lower damage prevail at present. A series of dramatic flood waves will appear in the years of 2016, 2022, 2030 and 2042, particularly a destructive flood will occur between 2041 and 2045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es. Typical of sensitive response to flood hazards in close association with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lower Jingjiang segment hereby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lood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each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 good fitness was revealed between the prediction and practical values. This actually hints that the topological grey method is an effective mathematical means of resolving problems containing uncertainty and indetermination, thus provid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flood prediction in the middle Yangtze cat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hazard prediction OCCURRENCE future trend grey system method lower jingjiang reaches
下载PDF
River Cutoff Practices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Last 30 Years
2
作者 PAN Qing-shenProfessor-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0-45,共6页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dering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River cutoff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olution property of meandering rivers and these works have brought about expected benefit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certain aspects in river cutoff had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River cutoff is a dynamic engineering.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properties shall be fully understood so as to adroitly guide actions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n cutoff works. In addition,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observation and engineering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a view to update the designs. The diversion canals for channel shortening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hat will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river cutoff works. The newly formed river channels and the river regime control works on the adjacent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are guarantees for river cutoff works to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CUTOFF works RIVER regime control RIVER training MEANDERING channel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下载PDF
Bank and point bar morphodynamics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response to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 Hongyang LU Yongjun +2 位作者 YAO Shiming ZUO Liqin LIU Huaix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8期1530-1556,共27页
Geomorphic dynamics of alluvial rivers in response to upstream damming have substantial impacts on navig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channel s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flow and sedimen... Geomorphic dynamics of alluvial rivers in response to upstream damming have substantial impacts on navig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channel s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and meander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bends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LJR) before and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measurements and hydrological and topographic datasets from 1991 to 2016, banks and point bars morphodynamics of 12continuous bends in the LJR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Point bars in the LJR mainly experienced a net deposition before the TGP operation, but substantially deteriorated with a net erosion rate of 4.6 million m^(3) yr^(-1) in the post-TGP periods(2003–2016), and erosion on heads and upstream margins of point bars was a general adjustment pattern in the 12 bends.The most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point bars and banks occurred in 2006–2011,indicating a delayed response of the channel evolution of the LJR to damming. Detailed observations suggested that the medium discharges(16,000–18,000 m^(3) s^(-1)) were the most contributive discharges in shaping the morphology of point bars and banks in the LJR after damming. In addition, we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sediment supply on meander deformation of the LJR, driven by sediment exchange over point bars, and more upstream planform deformation tended to occur in bends with high sinuosity(>2.0) in the LJR after damm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der deformation and sinuosity was manifested through the geometric adjustment range of point bars. The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s of point bars in the highly curved or compound bends of the LJR were more conducive to cause flow deflections,leading to form concave-bank bars after the TGP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bar and bank morphodynamics 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meander characteristics Three Gorges Project lower jingjiang Reach
原文传递
水位变化条件下植被对下荆江河段岸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
作者 邱嘉琦 余明辉 李倩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针对下荆江河段典型的上黏下砂二元岸坡,选用香根草-高羊茅组合植物护坡型式,综合考虑植物根系锚固作用及植被蒸腾作用,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岸坡强度指标和热力学指标,运用单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河道水位下降幅度M、水位下降速率R、初始... 针对下荆江河段典型的上黏下砂二元岸坡,选用香根草-高羊茅组合植物护坡型式,综合考虑植物根系锚固作用及植被蒸腾作用,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岸坡强度指标和热力学指标,运用单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河道水位下降幅度M、水位下降速率R、初始水位I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比三种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水位下降过程中,岸坡稳定安全系数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岸坡稳定性受水位快速下降的影响最大,当下降速率小于1 m/d时,素土岸坡能保持在基本稳定状态;当下降速率大于3 m/d时,岸坡失稳破坏。植被有助于提升岸坡的稳定性,有植被岸坡与素土岸坡相比,其稳定安全系数最大可提升4.33%;岸坡稳定安全系数与M、R、I三种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在有植被条件下依次有所下降,最大降低3.73%。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水位变化条件下植被对下荆江岸坡的稳固效果,可为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护岸 下荆江河段 河岸稳定性 水位下降
下载PDF
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研究Ⅱ——风险分析与运用方案 被引量:2
5
作者 邹强 胡挺 +2 位作者 饶光辉 何小聪 肖扬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4,共9页
乌东德、白鹤滩水库投运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防洪库容投入运用条件,基于三峡坝址不同典型年的不... 乌东德、白鹤滩水库投运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防洪库容投入运用条件,基于三峡坝址不同典型年的不同频率设计洪水,开展了荆江防洪和库区回水风险分析,提出了金沙江下游梯级配合三峡水库的等比例分级拦蓄方式,在确保荆江及库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优化运用方案,给出了金下梯级预留防洪库容与三峡水库对荆江防洪库容的等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等比例分级拦蓄方式综合了拦量和削峰两种模式,有效利用了金下梯级防洪库容,调度效果最好;提出的水位优化运用方案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效果,丰富完善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案,可进一步减少中下游超额洪量。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库群实际洪水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补偿 控制水位 风险分析 荆江河段 城陵矶地区 金沙江下游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基于时间卷积网络的长江下荆江航道水位预测
6
作者 李港 李有为 +3 位作者 舒章康 张宇 王江 查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2,共9页
航道水位的精准预测对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荆江航道为研究区域,采用2019—2020年水文时间序列数据为训练集,2021年数据为验证集,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的长江下荆江水位变化预测模型,并与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航道水位的精准预测对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荆江航道为研究区域,采用2019—2020年水文时间序列数据为训练集,2021年数据为验证集,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的长江下荆江水位变化预测模型,并与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水位预测模型进行计算精度的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站点TCN对应的最优输入时间窗口存在一定差异,监利站、调弦口站及石首站的最优输入时间窗口分别为前2 d、前2 d和前3 d;TCN在2021年下荆江各站点水位预测结果的纳什系数(ENS)和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5,均方根误差(ERMS)小于0.21 m,整体预测效果优于LSTM,两者预测精度均较高,均显著优于SVM;但随着预测时间尺度的增加,水位预测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TCN模型各站点枯水期大部分时段的水位预测绝对误差小于0.2 m,这表明TCN在航道水位预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通过分析TCN在航道水位预测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可为长江航道水位预测精度提升和船舶安全通航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预测 航道水位 下荆江航道 时间卷积网络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土体特性及崩岸机理 被引量:56
7
作者 夏军强 宗全利 +1 位作者 许全喜 邓春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0-820,共11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河段河床冲刷下切,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繁发生。为研究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的土体特性及崩岸机理,结合近期该河段崩岸情况,现场查勘了6个崩岸点,并对河岸土体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下荆江河岸土体的垂向... 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河段河床冲刷下切,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繁发生。为研究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的土体特性及崩岸机理,结合近期该河段崩岸情况,现场查勘了6个崩岸点,并对河岸土体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下荆江河岸土体的垂向组成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下部非粘性土(沙土)层较厚,上部粘性土(低液限粘土)层较薄且松散。以河岸崩塌过程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二元结构河岸发生绕轴崩塌时上部土层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水动力条件计算及土工试验结果,定量分析了二元结构河岸的崩塌机理及其影响因素:①下部沙土层的起动流速比近岸流速小得多,故该土层容易受水流冲刷;②上部粘性土层崩塌前抗冲强度很大,但多为低液限粘土且相对松散,崩塌后堆积在岸边容易分解并被水流带走;③河岸稳定安全系数在一个水文年内呈周期性变化,落水期安全系数最小,故容易引发崩岸,该计算结果与近期崩岸实际统计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河岸 土体特性 崩岸机理 河岸稳定性 下荆江 落水期
下载PDF
三峡建库前后洞庭湖对下荆江的顶托与消落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栋 渠庚 +1 位作者 郭小虎 余明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4,共9页
自然通江的洞庭湖与长江间复杂的关系影响着下荆江尾闾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三峡建库后洞庭湖出口基准面的变化,使得湖对江的顶托与消落关系发生调整,进而影响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从水面比降变化出发,以顶托消落比表征湖对江的顶托消... 自然通江的洞庭湖与长江间复杂的关系影响着下荆江尾闾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三峡建库后洞庭湖出口基准面的变化,使得湖对江的顶托与消落关系发生调整,进而影响防汛抗旱与生态保护。从水面比降变化出发,以顶托消落比表征湖对江的顶托消落作用,利用1991—2017年监利站、螺山站、七里山站水文资料,分析洞庭湖对下荆江顶托、消落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平衡比降公式,从理论上解释了蓄水前后比降变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蓄水后监利—城陵矶、城陵矶—螺山水面比降均有所增大。3个时期即:1991—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7年以来,监利—城陵矶河段年内月最小水面比降的出现时间有所推迟,对应的城陵矶水位有所升高,汇流比有所减小,湖对江的顶托作用有所减弱。1991—2017年湖对江综合表现为顶托作用,3个时期顶托消落比减小的原因为顶托作用减弱而非消落作用增强。从年内变化看,湖对江表现为消落作用出现在汛后(9—10月)及2008—2017年枯水期(1—3月)。3个时期顶托消落比均受汇流比的影响,当汇流比小于0.5,洞庭湖易产生消落作用;当汇流比大于1,洞庭湖顶托作用增强。当长江流量小于6000 m3/s,湖对江均表现为顶托作用。1991—2002年顶托消落作用主要受洞庭湖出流的影响,而2008—2017年主要受长江干流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托消落比 洞庭湖 下荆江 水面比降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典型河段冲淤变化计算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董耀华 卢金友 +1 位作者 范北林 黄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2,共4页
采用FLUVIAL 12模型,进行了三峡水库运用60a长江下荆江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冲淤变化预测计算,并讨论了FLUVIAL 12模型的适用性。计算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呈现先微淤、后冲刷、冲刷平衡后再缓慢回淤的冲淤过程和规律,... 采用FLUVIAL 12模型,进行了三峡水库运用60a长江下荆江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冲淤变化预测计算,并讨论了FLUVIAL 12模型的适用性。计算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藕池口至监利河段呈现先微淤、后冲刷、冲刷平衡后再缓慢回淤的冲淤过程和规律,最大冲刷量7.1~11.2亿t,出现在水库运用55a左右;监利、调关、石首3站枯水流量5000m3/s时水位下降3.13~4.71m,洪水流量30000m3/s时水位下降0.42~2.7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荆江 FLUVIAL-12模型 河道冲淤 河流最小能耗理论
下载PDF
下荆江河槽形态及过流能力调整对上下游边界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芬芬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1-649,共9页
受三峡工程运用与洞庭湖出流顶托影响,下荆江河段的进口水沙条件及其出口侵蚀基准面发生改变,河床冲淤调整剧烈,平滩河槽形态及过流能力变化显著,威胁到两岸的防洪安全。首先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及河段平均的河床演变分析方法,计算了... 受三峡工程运用与洞庭湖出流顶托影响,下荆江河段的进口水沙条件及其出口侵蚀基准面发生改变,河床冲淤调整剧烈,平滩河槽形态及过流能力变化显著,威胁到两岸的防洪安全。首先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及河段平均的河床演变分析方法,计算了下荆江2002—2016年河段尺度的平滩特征值(平滩宽度■、水深■、面积■及流量■),以及石首与监利两站相应警戒水位下的过流流量(QwnSS、QwnJL)。其次分析了上述参数对上下游边界条件的响应,并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上边界)、当年上下游汛期平均水位差■(下边界)之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响应关系,并对综合关系式进行了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1)受大规模护岸工程控制,下荆江河床调整以河段平滩水深增加为主,增幅为8.8%,相应宽深比减小8%,河床趋于窄深;(2)河道过流能力年际间变化较大,无明显单向增加或减少趋势,其中河段平滩流量介于27 401~34 548 m3/s之间,多年平均值为31 335 m3/s,而石首及监利两站警戒水位下过流流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6 976、34 381 m3/s;(3)在综合关系式中,对于河段平滩面积■而言,上边界■占比的平均值约为96%,且■随■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河道过流能力(■、QwnSS、QwnJL)而言,下边界■占比的平均值约为86%,且■、QwnSS和QwnL均随■的增加而增大。故下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主要与进口水沙条件有关,而过流能力调整主要受出口侵蚀基准面条件(洞庭湖出流顶托)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滩河槽形态 过流能力 警戒水位 水流冲刷强度 侵蚀基准面 下荆江河段
下载PDF
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崩退过程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翼 夏军强 +1 位作者 宗全利 许全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险情时有发生,研究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的崩退过程,有利于全面掌握该河段的演变规律。以下荆江荆98断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水文资料及断面地形资料,应用BSTEM模型计算了该断面右侧河... 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险情时有发生,研究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的崩退过程,有利于全面掌握该河段的演变规律。以下荆江荆98断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水文资料及断面地形资料,应用BSTEM模型计算了该断面右侧河岸2007及2010年的崩退过程,同时分析了弯道二次流及岸顶植被对崩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的崩岸一般多发生在洪水期和退水期,其中洪水期为崩岸强烈阶段,退水期为崩岸较强阶段;弯道二次流的影响使得河岸坡脚冲刷更为严重,不利于凹岸的稳定性;岸顶植被增强了上部黏性土层的抗剪强度,有利于河岸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河岸 崩岸 BSTEM模型 弯道二次流 岸顶植被 下荆江
下载PDF
长江下荆江段分形学特征与河道演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郧 黄长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812,共5页
采用盒数维法对长江下荆江各不同时期河道岸线的分形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下荆江河道岸线的盒数维介于1.078~1.23之间,较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维数要小,相当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平原区的维数,反映出下荆江河段是高成熟度的河... 采用盒数维法对长江下荆江各不同时期河道岸线的分形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下荆江河道岸线的盒数维介于1.078~1.23之间,较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维数要小,相当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平原区的维数,反映出下荆江河段是高成熟度的河段。这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其他河段不相称,可能是由江汉—洞庭湖平原长期沉降所造成。河道裁弯之后,河道岸线由复杂变简单,分维数显著减少。裁弯取直事件发生在分维数值为1.19~1.23之间,即分维数可作为河道突变事件发生的一个预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地貌演化 分形特征 早期预警 长江 下荆江段
下载PDF
下荆江典型河段芦苇根系特性及其对二元结构河岸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邓珊珊 夏军强 +1 位作者 宗全利 孙启航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9,共7页
植被根系能有效加强河岸土体的抗冲蚀能力,从而影响河岸的稳定性。针对下荆江天子一号典型崩岸河段,调查了典型植被(芦苇)的覆盖情况。通过现场取样及室内试验,分析了芦苇根系的垂向分布、根系的抗拉强度及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基于... 植被根系能有效加强河岸土体的抗冲蚀能力,从而影响河岸的稳定性。针对下荆江天子一号典型崩岸河段,调查了典型植被(芦苇)的覆盖情况。通过现场取样及室内试验,分析了芦苇根系的垂向分布、根系的抗拉强度及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基于试验结果,定量分析了芦苇根系及植株重量对上层黏土、下层中细沙的二元结构河岸绕轴崩塌及剪切崩塌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芦苇根系分布较浅,平均直径约为0.55 mm,根系的抗拉强度多介于13.0~175.0 MPa,且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减小,两者存在幂函数关系;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较素土有显著的增加;随着芦苇根系的增多,河岸根-土复合体的平均抗拉强度逐渐增加,河岸土体发生绕轴及剪切崩塌的临界悬空宽度均有所增大,河岸稳定性增强;芦苇自身重量对河岸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根系 根系抗拉强度 绕轴崩塌 剪切崩塌 下荆江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下荆江二元岸坡崩塌过程动态模拟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洁 陶桂兰 吴俊东 《水道港口》 2018年第6期716-722,共7页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荆江河段冲刷下切,局部失稳崩岸频繁发生。针对下荆江河段概化的上粘下砂二元岸坡,文章推导了崩塌土体坡脚堆积掩护公式,结合下部砂土层冲刷计算与上部悬空粘土层稳定性分析,同时考虑水位、土体性质、岸坡形态等随时间...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荆江河段冲刷下切,局部失稳崩岸频繁发生。针对下荆江河段概化的上粘下砂二元岸坡,文章推导了崩塌土体坡脚堆积掩护公式,结合下部砂土层冲刷计算与上部悬空粘土层稳定性分析,同时考虑水位、土体性质、岸坡形态等随时间的耦合变化,利用Matlab编程建立了岸坡崩塌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动态模拟了下荆江二元河岸崩退过程,与现场实测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水位变化模式对二元河岸崩塌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位下降期较之水位上升期上部粘土层更易发生绕轴崩塌;水位变化至两土层交界面附近时是岸坡崩塌的最危险时期;与未考虑坡脚掩护相比,考虑掩护后落、涨水期的坡脚累计冲刷距离分别减少约45%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荆江河段 二元结构岸坡 绕轴崩塌 动态模拟 水位变化 坡脚掩护
下载PDF
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 被引量:12
15
作者 潘庆燊 《人民长江》 E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 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期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 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期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加强河道演变与工程效果观测分析,及时修改设计,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引河工程是裁弯工程成败的关键,新河及其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则是保持和发挥裁弯工程长期效益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弯工程 河势控制 河道整治 蜿蜒性河段 下荆江
下载PDF
蜿蜒河流的量规维数与河床演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富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5,共4页
为探讨蜿蜒河流的分形特征,引入量规维数描述河流平面形态的内部结构,证明量规维数是一种Housdorff维数,并计算了下荆江及其3个局部河段从1490—2013年6个历史时段的量规维数,定量地揭示了河流平面形态的演变规律。通过与曲折系数的对... 为探讨蜿蜒河流的分形特征,引入量规维数描述河流平面形态的内部结构,证明量规维数是一种Housdorff维数,并计算了下荆江及其3个局部河段从1490—2013年6个历史时段的量规维数,定量地揭示了河流平面形态的演变规律。通过与曲折系数的对比分析表明,量规维数能更好地刻画河流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规维数 蜿蜒河流 河床演变 下荆江
下载PDF
自仿射分形曲线标度指数的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富泉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8-732,共5页
分形曲线的自仿射性及其工程应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标度指数是刻画自仿射分形曲线的特征值,Matsushita、Nikora、Sapozhnikov等分别根据方差、测度和对数关联积分提出标度指数的算法.本文分析了上述算法的不足,使用坐标和测度建立了... 分形曲线的自仿射性及其工程应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标度指数是刻画自仿射分形曲线的特征值,Matsushita、Nikora、Sapozhnikov等分别根据方差、测度和对数关联积分提出标度指数的算法.本文分析了上述算法的不足,使用坐标和测度建立了一个新算法.本算法符合分形原理,可较好反映曲线的自仿射性和纵横方向的不同变化特征,计算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工程应用.最后,我们应用上述四种算法计算了中国下荆江河道的标度指数,揭示了河道的自仿射性和横向摆动特征,对河道整治工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仿射分形 标度指数 下荆江
下载PDF
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Ⅰ.非线性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下荆江河流是一个耗散系统,其平面形态具有分形结构,这种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之一是河流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如河床与含沙水流)及河流内部与外部环境(如流域)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依存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外界的扰动如洞... 下荆江河流是一个耗散系统,其平面形态具有分形结构,这种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之一是河流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如河床与含沙水流)及河流内部与外部环境(如流域)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依存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外界的扰动如洞庭湖顶托或各种人类活动(如沿江围垸)等是下荆江河型突变的触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蜿蜒河流 下荆江 分形结构 非线性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下荆江蜿蜒河道分形弯曲的物理机制探讨——Ⅱ.随机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1-54,59,共5页
河流水沙时间序列是随机过程,为探讨它们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分析计算了这些随机过程的数值特征和涨落规律。研究发现,这些随机过程的涨落及二阶矩随时间变化的幂律振荡在下荆江这类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中具... 河流水沙时间序列是随机过程,为探讨它们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分析计算了这些随机过程的数值特征和涨落规律。研究发现,这些随机过程的涨落及二阶矩随时间变化的幂律振荡在下荆江这类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蜿蜒河流 下荆江 分形结构 随机性
下载PDF
能量耗散对蜿蜒河流分形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富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了探讨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对河流能量耗散进行了定性描述,引入了负熵概念。把河床几何形态划分为若干微观状态,根据这些微观状态的信息量和熵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探讨河流能量耗散对河床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制,对河流能量耗散进行了定性描述,引入了负熵概念。把河床几何形态划分为若干微观状态,根据这些微观状态的信息量和熵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探讨河流能量耗散对河床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床从水流中吸入的负熵越多,其分形维数值越大,河道也愈加蜿蜒曲折。因此,蜿蜒河流平面形态分形结构形成、发育及其演变的物理机制之一可归结为河流系统的耗散性,即河床从水流中吸取负熵的多寡及其变化过程。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下荆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能量耗散 蜿蜒河流 下荆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