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vial Processes in the Meandering Reach of the Lower Wei River During the Course of Degradation
1
作者 Xia, Junqiang Wang, Guangqian Wu, Baosheng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6-51,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profiles in the meander- ing reach of the Lower Wei River over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973 to October 1976 during the course of degradati...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profiles in the meander- ing reach of the Lower Wei River over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973 to October 1976 during the course of degradation.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trogressive erosion and subsequent downstream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reach due to the lowering in the Tongguan elevation and the inflowing water carrying low sediment con- centrations.At the end of the degradation,the main channel widths of the majorit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ower wei river fluvial processes batse level of erosion channel widening channel undercut
下载PDF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Dongzhuang reservoir on channel deposition in the Lower Wei River in China
2
作者 HE L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550-1563,共14页
Jing River is a tributary of the Wei River which i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s eroded from the upland of the Jing River basin are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of sediment entering the lower ... Jing River is a tributary of the Wei River which i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s eroded from the upland of the Jing River basin are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of sediment entering the lower Wei River(LWR). The Dongzhuang reservoir is designed to be constructed on the lower Jing River for flood control and water resources regulation, and this may change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LWR as changed channel deposition by trapping sediments and releasing concentration-limited flow. Its effects on the LWR, especially the deposition distribution, should be analyzed. The steady quasi-two-dimensional dynamic model 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the LWR. Then, the qualitative effects of the Dongzhuang reservoir on channel deposition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ata, including capacity loss in other reservoirs and measured deposition in the LW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annual deposition in the LWR will decrease by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due to the reservoir’s operation. After 15 years of oper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Dongzhuang reservoir on the lower channel will decrease gradually. Moreover, its effects on later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ub-reaches are different. After the reservoir’s operation, the floodplain of the Xianyang–Lintong(XY-LT) sub-reach will change its sediment regime from deposition to erosion. For the Lintong–Huaxian(LT-HX) sub-reach, deposition in the main channel will be more serious during the first 30 years of operation. For the Huaxian–Tongguan (HX-TG) sub-reach, the reservoir will have almost no effects on the lateral distribution. All these analyses may benefit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Wei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zhuang reservoir DEPOSI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lower wei river
下载PDF
近60年渭河下游自然裁弯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晶 李志威 +1 位作者 田世民 刘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9,共8页
渭河下游是典型的弯曲型河道,过去60年频繁地发生自然裁弯,其触发原因、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渭河下游的裁弯是河湾横向演变到一定阶段后在汛期洪水冲刷作用下发生临界突变,直接影响河道平面形态、上下游河床冲淤和局部... 渭河下游是典型的弯曲型河道,过去60年频繁地发生自然裁弯,其触发原因、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渭河下游的裁弯是河湾横向演变到一定阶段后在汛期洪水冲刷作用下发生临界突变,直接影响河道平面形态、上下游河床冲淤和局部河段的防洪安全。基于原型观测、水沙数据(1960-2013)和遥感影像(1990-2015),分析了渭河下游裁弯事件的水沙条件、影响因素和裁弯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渭河下游发生的18次裁弯的主要原因是受三门峡建库后渭河下游边界条件的改变,包括潼关侵蚀基准面淤积抬高,凸岸边滩及内侧平原缺少粘性成分,抗冲性差,同时也受渭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及其高含沙洪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下游 自然裁弯 洪水流量 河湾形态 裁弯周期型
下载PDF
渭河下游平滩流量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文文 吴保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1年第S1期28-36,共9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河道主槽的严重萎缩和平滩流量的大幅度减小,严重威胁下游的防洪排涝.由于渭河下游非汛期来水来沙较少,因而对于平滩流量的计算,人们都忽略了非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潼关高程对汛后平滩流量的影响.近年来,...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河道主槽的严重萎缩和平滩流量的大幅度减小,严重威胁下游的防洪排涝.由于渭河下游非汛期来水来沙较少,因而对于平滩流量的计算,人们都忽略了非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潼关高程对汛后平滩流量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汛期来水来沙量的减少,非汛期来水来沙条件对平滩流量的影响逐渐增大.本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渭河下游华县站汛期和非汛期来水来沙条件等影响因子与平滩流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当平滩流量计算中加入非汛期来水来沙、潼关高程等影响因子后,计算精度有大幅提高,且平均相对误差有所减小,平滩流量的计算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下游 平滩流量 非汛期 潼关高程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论三门峡水库在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翟家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9,32,共3页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运用40余年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负面影响的论述,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在未来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讨论了潼关高程淤积抬升的主要原因及降低潼关高程的综合治理措施,指出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决定三门峡...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运用40余年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负面影响的论述,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在未来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讨论了潼关高程淤积抬升的主要原因及降低潼关高程的综合治理措施,指出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决定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主要因素仍是黄河下游和渭河下游的防洪减淤问题。同时,给出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阶段的水位控制运用指标的建议:①继续做好三门峡水库335m防洪水位和326m防凌水位运用的准备;②汛期平水期保持库水位不超过305m,当入库流量大于1500m3/s,实施敞泄排沙,并控制北村断面1000m3/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310m;③非汛期运用水位原则上最高不超过318m,遇调水调沙等特殊情况,需要短时间调蓄时,最高水位不得超过320m,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按照不超过316m控制;④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治理,降低潼关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减淤 运用水位 工程体系 黄河下游 渭河下游 三门峡水厍
下载PDF
渭河下游洪水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洪小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6,共4页
简述了江河防洪的重要性和洪水预报在江河防洪决策中的作用 ,建立了渭河下游干流临潼断面和华县断面洪峰流量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 (ANN)模型。模型评定和检验表明 ,ANN模型的预报效果比传统的统计相关模型有明显的改善 ,而且有利于模型... 简述了江河防洪的重要性和洪水预报在江河防洪决策中的作用 ,建立了渭河下游干流临潼断面和华县断面洪峰流量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 (ANN)模型。模型评定和检验表明 ,ANN模型的预报效果比传统的统计相关模型有明显的改善 ,而且有利于模型评定与检验精度间的合理协调 ,以及洪水预报与防洪决策的智能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渭河下游 防洪决策 智能化管理
下载PDF
河床演变阶段模型及其在三门峡水库和渭河下游的应用
7
作者 郑珊 吴保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共7页
基于河床冲淤和横断面面积变化,提出描述河道冲淤及垂向和横向调整的河床演变阶段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1960-2017年三门峡库区和渭河下游河道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反映河道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溯源冲刷阶段,库区及渭河下游下... 基于河床冲淤和横断面面积变化,提出描述河道冲淤及垂向和横向调整的河床演变阶段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1960-2017年三门峡库区和渭河下游河道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反映河道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溯源冲刷阶段,库区及渭河下游下段由下游向上游依次呈现“河床冲刷下切”、“河道冲刷展宽”、“河道淤积展宽”三个演变阶段,这一空间分布与河道沿程冲刷的演变阶段分布相反,反映了沿程与溯源冲刷特征的差异及河道横向可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模型 河床演变阶段模型 时空冲淤 滞后响应 三门峡水库 渭河下游
下载PDF
接受视域下的徐祯卿“江左风流故自在”现象探究
8
作者 史小军 刘茜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徐祯卿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加入以李梦阳为首的复古派之后,诗歌取径由早年的六朝、中唐、晚唐"改趋汉魏、盛唐",但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江左风流"特色,与李梦阳代表的北地雄健之风格格不入。钱谦益评此现象... 徐祯卿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加入以李梦阳为首的复古派之后,诗歌取径由早年的六朝、中唐、晚唐"改趋汉魏、盛唐",但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江左风流"特色,与李梦阳代表的北地雄健之风格格不入。钱谦益评此现象为"江左风流故自在"。诗歌取径对象、身份、地域以及倡和交游等均是徐祯卿诗歌"江左风流"形成与转变的重要因素。徐祯卿诗歌风貌的改变及其诗学探索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七子派复古诗坛吹进一阵清新之风,还在于开启了吴中诗风丕变的先机,其总结和反思诗学实践的《谈艺录》也是复古派诗学理论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祯卿 接受视域 江左风流 七子派 谈艺录
下载PDF
渭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与形成窄深河槽的原因 被引量:20
9
作者 赵文林 茹玉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4,共4页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出:含沙量200kg/m3以上的洪水,河道排沙能力强,500m3/s流量的排沙比可达100%;含沙量100~200kg/m3的洪水,800~1000m3/s流量的排沙比才能达到100%,河槽排沙能力...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出:含沙量200kg/m3以上的洪水,河道排沙能力强,500m3/s流量的排沙比可达100%;含沙量100~200kg/m3的洪水,800~1000m3/s流量的排沙比才能达到100%,河槽排沙能力低,主槽淤积机会多、数量大,对河道不利;高含沙量小水,主槽淤积严重;高含沙量大洪水淤滩刷槽,形成窄深河槽。河岸抗冲稳定性较强,并经常出现高含沙量大洪水,是形成渭河下游窄深河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输沙 窄深河槽 排沙比 渭河下游 形成
下载PDF
泾河与渭河高含沙洪水特性及水流挟沙力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普林 李茜 +1 位作者 曹绮欣 张琳琳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4,共7页
泾河与渭河高含沙洪水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通过实测资料统计与挟沙力影响因子分析,对泾河与渭河下游的三个主要控制站高含沙洪水的物质组成、运动特性和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探索,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成果对其运动模式和挟沙机理进行了初步分... 泾河与渭河高含沙洪水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通过实测资料统计与挟沙力影响因子分析,对泾河与渭河下游的三个主要控制站高含沙洪水的物质组成、运动特性和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探索,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成果对其运动模式和挟沙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同时适用于高、低含沙水流且量纲和谐的挟沙力公式,并提出了减轻漫滩淤积或高含沙小洪水河槽贴边淤积造成渭河下游滩面抬升和河槽萎缩的减淤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洪水 洪水特性 水流挟沙力 悬移质 泾河与渭河下游
下载PDF
渭河下游“03”洪水对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的影响
11
作者 雷文青 《地下水》 2005年第4期305-307,共3页
2003年汛期渭河下游出现了自1981年以来的较大洪水,咸阳、临潼、华县洪峰流量分别为5340、5100、3570m3/s,其洪峰水位达历史最高,洪水过程首尾相接,六次洪水过程造成干支流堤防决口11处,洪灾损失极其严重。着重分析了“03”洪水对渭河... 2003年汛期渭河下游出现了自1981年以来的较大洪水,咸阳、临潼、华县洪峰流量分别为5340、5100、3570m3/s,其洪峰水位达历史最高,洪水过程首尾相接,六次洪水过程造成干支流堤防决口11处,洪灾损失极其严重。着重分析了“03”洪水对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 河势变化 洪水 渭河
下载PDF
2005年三门峡库区冲淤情况分析
12
作者 张增钊 《地下水》 2006年第5期92-95,共4页
本文简要叙述了2005年三门峡水库的来水来沙情况,对库区淤积和渭河下游河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防汛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渭河下游 河道淤积 分析
下载PDF
渭河下游平滩流量的预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凌云 吴保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2-856,共5页
黄河支流渭河下游平滩流量大幅度减小,严重威胁下游防洪排涝。为掌握平滩流量的调整规律,建立了适用于渭河下游华县站的平滩流量计算方法。华县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平滩流量的调整受到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下游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 黄河支流渭河下游平滩流量大幅度减小,严重威胁下游防洪排涝。为掌握平滩流量的调整规律,建立了适用于渭河下游华县站的平滩流量计算方法。华县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平滩流量的调整受到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下游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的共同影响。综合考虑上游汛期平均流量、汛期平均来沙系数、洪峰流量及潼关高程的影响,应用平滩流量滞后响应模型,建立平滩流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很好,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下游 平滩流量 滞后响应 来水来沙 潼关高程 侵蚀基准面
原文传递
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及其对河床比降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琦 宋进喜 +1 位作者 宋令勇 郭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0-113,共4页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根据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同运行模式,分1961-1973年、1974-1990年和1991-2001年三个时间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特点、河道比降演变规律以及河道泥沙淤积对河床比降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泥沙淤积量主要在临潼...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根据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同运行模式,分1961-1973年、1974-1990年和1991-2001年三个时间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特点、河道比降演变规律以及河道泥沙淤积对河床比降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泥沙淤积量主要在临潼以下河段产生,河道泥沙冲淤由建库运行后的溯源淤积变化到冲淤动态平衡,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渭河下游全河段的淤积的趋势;咸阳-临潼段的河床比降在1961-1973年间呈现出显著的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之后由1974-1990年间的增加趋势变缓变化到1991-2001年间减小趋势,而临潼-华县段的河床比降在三个时期均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在1961-1973年减小幅度最大,1974-1990年减小趋势最缓;河床比降与河道泥沙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之前的1960-1973间及其之后的1990年以来,河道泥沙淤积造成河床比降下降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泥沙冲淤 河床比降 三门峡水库 渭河下游
原文传递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炳涛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水轩日记》 长江下游地区 1609-1616年 气候冷暖
原文传递
近16年渭河下游河流湿地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丹 王旭红 +2 位作者 刘状 闫大江 祝新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基于河流景观生态学原理,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合华山站水文数据和渭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探讨了2000年以来渭河下游河流湿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渭河下游河流... 基于河流景观生态学原理,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合华山站水文数据和渭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探讨了2000年以来渭河下游河流湿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渭河下游河流湿地面积整体呈缩减趋势,总面积减少242. 01km^2(-11. 51%);各河流湿地类型中,河道面积逐年小幅增加,总面积增加了215. 2km^2,边滩和江心洲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16年来分别减少425km^2、4. 85km^2,人工湿地16年来增加了17. 73km^2;湿地分形维与周长和潼关高程的关系表明,河流湿地演化呈破碎化态势;流域内降水量、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是影响河流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是最直接的人文因子,主要包括工农业发展导致的需水量增加,边滩开垦以及河堤加固导致的水系统稳定性降低和功能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湿地 NDWIred 时空变化 渭河下游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hanges in flow runoff on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in Sanmenxia Reservoir 被引量:3
17
作者 WUBaosheng WANGGuangqian WANGZhaoyin XIAJunq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5期1658-1664,共7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ackwater zone of the Sanmenxia Reservoir,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flow runoff.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is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ackwater zone of the Sanmenxia Reservoir,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flow runoff.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ise of the eleva- tion of Tongguan,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stage corresponding to a discharge of 1000 m3/s at Tongguan st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stream energy.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and the superimposed stream en- ergy that integrates the current and the preceding years’ flow and dam operation conditions. When the flow runoff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and the pool level of the dam has a rela- tively large range of variations, then the elevation of Tong- guan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dam ope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flow runoff has a relatively large range of variations and the pool level of the dam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then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is primar- ily controlled by the flow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are of importance for optimizing the dam operation in order to lower and control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and therefore to minimize the backwater effect of the dam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潼关隆起 渭河 径流流量变化 沉积物 流动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