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tal brachial plexus injury: contralateral C7 root transfer to the lower trunk versus the median nerve 被引量:6
1
作者 Ye Jiang Li Wang +1 位作者 Jie Lao Xin Zh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968-1973,共6页
Contralateral C7(cC7) root transfer to the healthy side is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injury. A relatively new modif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volves cC7 root transfer to the lower trunk... Contralateral C7(cC7) root transfer to the healthy side is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injury. A relatively new modif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volves cC7 root transfer to the lower trunk via the prespinal route.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us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analyses. To this end, we used a rat model of total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nd cC7 root transfer was performed to either the lower trunk via the prespinal route or the median nerve via a subcutaneous tunnel to repair the injury. At 4, 8 and 12 weeks, the grasping tes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hanges in grasp strength of the injured forepaw.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nges were examined in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 The change in the wet weight of the forearm flexor was also measured. Atrophy of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 was assessed by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was used to count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the injured nerv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cC7 root transfer to the lower trunk via the prespinal route increased grasp strength of the injured forepaw, increased th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maximum amplitude, shortened latency, substantially restored tetanic contraction of the forearm flexor muscles, increased the wet weight of the muscle, reduced atrophy of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 and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for finger flexion functional recovery in rats with total brachial plexus injury, transfer of the cC7 root to the lower trunk via the prespinal rout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ransfer to the median nerve via subcutaneous tu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total brachial plexus injury contralateral C7 root nerve transfer lower trunk median nerv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value of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children with upper limb fractures 被引量:2
2
作者 Wen-Kai Wang Wen-Bin Guo Huang Li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8年第2期119-122,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children with upper limb fractures. Methods:Children who underwent upp...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children with upper limb fractures. Methods:Children who underwent upp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in the First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of Huizhou between June 2014 and April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mbined group who accepted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o accepted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The content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β, TNF-α, CRP, IL-10 and TGF-β as well as stress hormones FC, Ins, NE and E in serum were determined the same day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The same day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 the contents of IL-1β, TNF-α, CRP, IL-10, TGF-β, FC, Ins, NE and E in serum of combin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combined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evoflurane light general anesthesia via laryngeal mask airway to suppress the inflammatory stress response in children with upp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LIMB fracture SEVOFLURA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FLAMMATORY stress response
下载PDF
Improved C_(3-4) transfer for treatment of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upper trunk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3
作者 Lin Zou Xuecheng Cao +3 位作者 Jing Li Lifeng Liu Pingshan Wang Jinfang Ca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0期1545-1555,共11页
Experimental rats with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upper trunk were treated with the improved C34 transfer for neurotization of 05-6. Results showed that Terzis grooming tes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 Experimental rats with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upper trunk were treated with the improved C34 transfer for neurotization of 05-6. Results showed that Terzis grooming tes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latency of C5-6 motor evoked potential was gradually shortened, and the amplitude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rate of C3 instead of C5 and the C4 + phrenic nerve instead of C6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crossing through the anastomotic stoma was approximately 80%.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ere arranged loosely but the thickness of the myelin sheat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ealthy sid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39 patients with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upper trunk were followed for 6 months to 4.5 years after treatment using the improved C3 instead of C5 nerve root transfer and C4 nerve root and phrenic nerve instead of C6 nerve root transf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brachial biceps and deltoid muscles recovered to level IIHV, scapular muscle to level Ill-W, latissimus dorsi and pectoralis major muscles to above level Ⅲ, and the brachial triceps muscle to level 0 Il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d 03-4 transfer for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upper trunk in animal models is similar to clinical findings and that C3-4 and the phrenic nerve transfer for neurotization of C5-6 can innervate the avulsed brachial plexus upper trunk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in the upper extre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cervical plexus upper trunk root avulsion nerve transfer phrenic nerv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应激反应分析
4
作者 屈文慧 裴亚丽 董庆永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0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应激反应。方法回顾性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于2020年3月—2023年3月诊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患儿分为参考组(n=60)和研究组(n=60)。参考组实施...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应激反应。方法回顾性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于2020年3月—2023年3月诊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患儿分为参考组(n=60)和研究组(n=60)。参考组实施全身麻醉,研究组予以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参考组与研究组T0(麻醉前)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1(置入喉罩时)、T2(拔除喉罩时)时研究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参考组与研究组术前5 min应激反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研究组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参考组与研究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研究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26.01±5.34)ng/L、C反应蛋白(8.71±1.25)mg/L和白介素-1β(2.03±0.34)ng/L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5、11.849、18.676,P均<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较小,同时血流动力学水平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上肢骨折 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
5
作者 曾彪 林全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2-92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肩关节镜下治疗的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18~60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E1组、E...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肩关节镜下治疗的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18~60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E1组、E2组和R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神经阻滞局麻药物分别按照以下方案配置,E1组予0.2%罗哌卡因、艾司氯胺酮0.25 mg/kg和生理盐水共10 ml;E2组予0.2%罗哌卡因、艾司氯胺酮0.5 mg/kg和生理盐水共10 ml;R组予0.2%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共10 ml。所有患者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后行全身麻醉。记录神经阻滞前(T_(1))、阻滞后30 min(T_(2))、置入喉罩(T_(3))、术中30 min(T_(4))时HR、MAP、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记录术后6、8、12、24、48 h时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反弹性疼痛的发生情况。记录神经阻滞麻醉后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阻滞前后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睡眠情况、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时点HR、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比较,E1、E2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1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R组比较,E2组反弹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神经阻滞后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术后1 d睡眠时间明显延长,睡眠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E1、E2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三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出现运动神经阻滞。结论艾司氯胺酮0.5 mg/kg复合罗哌卡因能降低臂丛上干神经阻滞肩关节镜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但不能缩短臂丛上干神经阻滞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增加阻滞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罗哌卡因 臂丛上干阻滞 反弹性疼痛 肩关节镜
下载PDF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庞欣杰 卢锦容 +1 位作者 罗斌 黄天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4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手术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观察组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手术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观察组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时的生命体征指标及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起效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切皮时、术中、手术结束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对照组相比更加平稳,且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98.96±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62±4.1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优良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7.25±1.38)min短于对照组的(31.14±4.16)min,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上肢手术中运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优良率,缩短患儿的苏醒时间,且麻醉安全性较高,因此,具备临床借鉴与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上肢手术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儿童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刘华艳 钱秋 +1 位作者 王娅静 郝亚萍 《现代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儿童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接受上肢骨折术治疗的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儿童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接受上肢骨折术治疗的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切皮时、拔管时心率与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胰岛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总优良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结论:儿童上肢骨折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肢骨折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8
作者 潘丽霞 何文政 +2 位作者 冯丝丝 陈益凤 荣恒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喙突锁骨下入路,对照组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手术镇痛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针次数和阻滞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部位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锁骨下入路 肌间沟入路 上肢手术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胡明娟 赵锦芳 李永辉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DEX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入室时(T_(0))、手术开始10 min(T_(1))、切皮时(T_(2))、手术开始30 min(T_(3))、手术结束时(T_(4))镇静评分、神经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T_(2)、T_(3)、T_(4)Ramsay镇静评分低于T_(1),但研究组T_(2)、T_(3)、T_(4)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1)、T_(2)、T_(3)、T_(4)心率、血压低于T_(0),但研究组T_(3)、T_(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DEX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镇静效果,具有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老年上肢骨折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观察
10
作者 李丹 吕磊 +2 位作者 王二凯 杨百武 李玉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80例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观察组行臂丛神经阻...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80例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观察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神经阻滞前(T_(1))、神经阻滞即刻(T_(2))、麻醉后10 min(T_(3))、手术开始后5 min(T_(4))、手术开始后30 min(T_(5))、术毕(T_(6))的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amsay镇静评分,T_(1)、T_(5)、T_(6)时应激激素水平[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麻醉前、术后24 h、术后72 h前列腺素(PG)E2、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麻醉前及术后1、3、7 d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T_(1)~T_(6)时MAP、HR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2和8.632,P=0.047和0.000);(2)两组的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1和12.023,均P=0.000);(3)两组MAP、HR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9和9.438,均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T_(1)~T_(6)时刻Ramsay镇静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23,P=0.000);(2)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2,P=0.000);(3)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25,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T_(1)、T_(5)、T_(6)时NE、E及Cor水平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NE、E及Co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25、37.523和22.057,均P=0.000);(2)两组的NE、E及Co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54、23.727和18.636,均P=0.000);(3)两组NE、E及Cor水平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5、28.079和20.547,均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术后24 h、72 h血清PGE2、NGF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血清PGE2、N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52和39.524,均P=0.000);(2)两组的血清PGE2、N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35和25.419,均P=0.000);(3)两组血清PGE2、NGF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36和28.447,均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术后1、3、7 d认知功能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5,P=0.000);(2)两组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72,P=0.000);(3)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9,P=0.000)。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臂丛神经阻滞中镇静效果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感,促进术后认知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交感神经反应 应激激素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
11
作者 彭云红 张丽 邵徽亚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用于重症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100例重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用于重症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100例重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0),两组平均动脉、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皮(T1)、术后30 min(T2)、术毕(T3)时,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6、12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重症老年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更佳,具有起效快、疼痛轻、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老年 上肢骨折 超声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贾菁菁 王砚书 +1 位作者 宁丽娟 向文青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50-54,共5页
目的:目的:研究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喙突... 目的:目的:研究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神经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5 min、10 min,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感觉阻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注药后30 min,尺神经感觉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10 min,观察组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20 min,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18 h、24 h、36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折手术中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与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相比,对儿童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阻滞更为快速,且术后止痛效果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喙突入路
下载PDF
超声下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13
作者 邱晓红 张桂云 杨路宽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下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全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1月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划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43例。单一组施以全身麻醉... 目的探讨超声下臂丛上干阻滞对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全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1月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划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43例。单一组施以全身麻醉,联合组施以超声下臂丛上干阻滞结合全麻。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麻醉药物用量。结果T_(2)时,联合组心率为(65.32±3.28)次/min、平均动脉压水平(84.32±3.27)mmHg较单一组(71.81±4.29)次/min、(86.81±4.05)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1、3.137,P均<0.05);T_(1)、T_(2)时,联合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单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舒芬太尼、七氟烷用量较单一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下臂丛上干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全麻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应激反应、麻醉药物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下臂丛上干阻滞 肩关节镜 肩袖损伤
下载PDF
臂丛神经阻滞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骨折术中对患儿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水平改善情况的影响
14
作者 杨洋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7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骨折术中对患儿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水平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接受诊治的90...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骨折术中对患儿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水平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接受诊治的90例上肢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分发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常规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研究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HR与MAP、躁动及寒颤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麻醉效果、舒适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后,研究组MAP、HR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均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寒颤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及24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环境舒适、心理舒适、麻醉舒适及生理舒适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合七氟醚吸入进行麻醉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的躁动、寒颤、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并提升患儿的舒适度及麻醉效果,改善患儿的HR及M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七氟醚吸入麻醉 小儿上肢骨折 心率 平均动脉压
下载PDF
超声引导在小儿上肢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15
作者 梁延伟 李帅晓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目的非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气管插管全麻带来的气管插管/拔管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以及较大剂量镇静、镇痛药剂导致的患者用药危险及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但由于小儿臂丛神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臂丛神... 目的非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气管插管全麻带来的气管插管/拔管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以及较大剂量镇静、镇痛药剂导致的患者用药危险及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但由于小儿臂丛神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臂丛神经的定位方法难度较大,为此临床尝试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解决术中穿刺定位不准确难题,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在非插管浅全麻复合腋路臂丛阻滞下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3年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开展完成的采用腋路臂丛阻滞麻醉的小儿上肢手术患者,按照是否采用超声引导进行臂丛阻滞情况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时间、麻醉药剂用量、麻醉药物起效时间、苏醒后各时间点手术后疼痛评估FLACC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异同,探讨超声引导在小儿上肢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共有190例患者入组,其中实验组55例,对照组1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的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整个手术期间研究组的麻醉药物丙泊酚和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有8例患者发生分支阻滞补救,8例患儿术后使用布洛芬止痛,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儿发生苏醒期躁动,明显高于研究组的发生率(P<0.01)。结论超声引导在小儿上肢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设备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非插管全身麻醉 小儿上肢手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B超引导下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张桂菊 李玉显 胜海峰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0期34-38,共5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实施麻醉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取...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实施麻醉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Ramsay)、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神经阻滞程度、镇痛维持时间、阻滞消退时间、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Ramsay评分、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_(2))水平、镇痛维持时间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心率(Heart Rate,HR)水平、阻滞消退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神经阻滞程度Ⅰ级高于参照组,神经阻滞程度Ⅱ级与Ⅲ级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参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结论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安全性和可控性,为医生提供了更可靠的术中引导,同时也减少了辐射暴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麻醉 B超 臂丛神经阻滞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斌斌 应海峰 黎毓秋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7期11-14,18,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神经阻滞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超声单独引导,可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且穿刺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但操作时间较长,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超声 肥胖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 上肢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章志祥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长更短,维持时长更长,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手术结束后12、24、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麻醉前、术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组间各项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麻醉生效后5 min,两组MAP、HR值均较麻醉前更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数值高,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应用在上肢骨折手术中,能够快速发挥麻醉作用,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且麻醉效果维持时间长,患者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超声引导 锁骨上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研究
19
作者 孙婉婉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2月-2023年1月收治的98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2月-2023年1月收治的98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1~4)时间点,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4)时间点,观察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可取得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积极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效延长阻滞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李奉通 卞金娥 张清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6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盲探的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0、30 min,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P<0.05);麻醉10、30 min及术毕,研究组的HR、MAP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研究组的麻醉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其起效时间快,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上肢骨折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