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王汉杰 周涛 马海涛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3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下肢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1,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和对照组(n=37,血管成形...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下肢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1,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和对照组(n=37,血管成形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动脉硬化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管通畅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低于对照组,踝肱指数(AB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优化动脉硬化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溶栓 血管成形术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疗效 动脉硬化指标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福亭 王中华 +5 位作者 潘培涛 陈学东 田磊 杨晓冬 王世华 王育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07-409,413,共4页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60条肢体)在我院进行腔内治疗,通过SIA方法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后,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60条肢体)在我院进行腔内治疗,通过SIA方法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后,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总结分析SIA治疗技术、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55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SIA技术成功率91.7%(55/6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2±0.13(P<0.000 1,t=18.2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包括穿刺点血肿3例,动脉穿孔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及死亡病例。术后12月、24月分别随访38条肢体和23条肢体,随访中4例发生再狭窄并有明显缺血症状,经PTA解除,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6%(31/38)和73.9%(17/2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9.5%(34/38)和78.3%(18/23),术后24月肢体保全率为100%(23/23)。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中,SIA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和肢体保全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肢 血管成形术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CDT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闭塞症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凯 孙业全 +2 位作者 蹇兆成 孙顺吉 王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髂动脉闭塞症患者58例,分为直接腔内治疗组(介入组)28例和CDT联合血管成形术组(溶栓组)30例。评估溶栓组CDT溶栓效果及...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髂动脉闭塞症患者58例,分为直接腔内治疗组(介入组)28例和CDT联合血管成形术组(溶栓组)30例。评估溶栓组CDT溶栓效果及安全性,观察两组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观察支架植入率、随访期间术后通畅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ABI均明显升高。介入组、溶栓组术后支架植入率分别为96.4%(27/28)、73.3%(22/30),支架平均长度分别为(11.7±1.2)cm、(7.6±2.9)cm,随访1年术后通畅率分别为78.6%、93.3%,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病变段长度明显缩短,溶栓总有效率93.33%,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减容作用、减少支架的植入,提高术后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导管接触性溶栓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文霞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22期85-86,共2页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抽取4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抽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依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46例患者均分观察和对照两组,每...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抽取4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抽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依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46例患者均分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护理模式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护理模式采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分析两种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4.34%,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82.61%,并发症发生率为30.3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经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后,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对护理模式满意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 护理质量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志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第Z1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针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后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成功55例,手术中技...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针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后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成功55例,手术中技术成功率91.7%,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8.33%,术后6、12、24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6.6%、85.2%、67.8%,且无截肢现象,保肢率为100%。2例术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
下载PDF
系统化家庭随访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敏 徐媛媛 《中国医院统计》 2019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化家庭随访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健康教育和随访调查,观察组则给予系统化家庭随访干预措施;比较... 目的探讨系统化家庭随访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健康教育和随访调查,观察组则给予系统化家庭随访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按期复查率及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护、生活习惯改变及心理调节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再栓塞率、感染率、缺血率等分别为2.44%、1.22%、1.22%,均低于对照组的12.20%、8.54%及9.76%(P<0.05);观察组的按期复诊率为82.93%,高于对照组的63.41%(P<0.05);而观察组的再住院率为6.10%,低于对照组的17.07%(P<0.05)。结论系统化家庭干预措施可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出院后治疗依从性,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再住院率,提高其按期复诊率,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 治疗依从性 随访干预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趋势与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洪泓 关丽卿 陈慕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24期162-164,共3页
随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介入治疗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治疗,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药物支架和长球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的技术... 随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介入治疗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治疗,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药物支架和长球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的技术和器械问世并应用,明显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开通率。本文就对该疾病临床特征、临床检查方法、TASCⅡ分型、介入治疗技术以及治疗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趋势
下载PDF
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长广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4期67-68,72,共3页
目的 探析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DSA机的全程监测下接受腔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还需接受相应的防感染治疗,主要包... 目的 探析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DSA机的全程监测下接受腔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还需接受相应的防感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行溶栓以及抑制血小板凝聚等,观察治疗成功率.结果 治疗成功率为97.62%,患者的血流不畅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患肢静息痛、肢体末端发凉麻木以及严重间歇性跛行也明显好转.结论 使用腔内介入治疗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提高血管的重建率,消除流入与流出通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其还具有微创、有效、安全、适用范围广以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 动脉
下载PDF
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锋 崔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1期58-58,60,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踝/肱指数。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介入术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逆行开通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10
作者 林小雷 李文献 +2 位作者 徐立 高金辉 林文晓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95-299,324,共6页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6例,分析逆向开通技术手术成功率,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6例,分析逆向开通技术手术成功率,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溃疡愈合率、保肢率、一期支架通畅率。结果 26例患者均逆行成功开通,术后ABI、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术后2个月溃疡愈合率100%。随访期间1例发生截肢,3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年保肢率、一期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444%、84.211%。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也是顺行开通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能进一步提高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逆行开通技术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及防治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鹏 段琛 +2 位作者 王旭光 黄伯儒 高占峰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45-148,共4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临床表现。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成形术等,但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有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LEASO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影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临床表现。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成形术等,但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有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LEASO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最新防治进展进行综述,对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预防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肢 腔内介入治疗 再狭窄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腔内介入手术中POBA和DCB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宏超 李晓健 《临床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采取不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PAD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根据扩张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采取不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PAD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根据扩张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扩张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血运重建率、术前与术后(包括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血管变化情况,包括最小管腔直径与踝肱指数(ABI)、术前与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一期通畅率更高,血运重建率更低,同时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最小管腔直径、ABI更大,并发症率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采取POBA扩张或DCB扩张实施腔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DCB扩张方案可提高一期通畅率,有效避免血运重建,同时更好地促进血管直径扩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介入手术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技术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京雨 刘涛 +1 位作者 路军良 徐力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复杂病变的影像特征进行个体化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下肢动脉ASO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随访资料。68例为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ⅡC或D级病变,10例为影像特征较复杂...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复杂病变的影像特征进行个体化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下肢动脉ASO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随访资料。68例为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ⅡC或D级病变,10例为影像特征较复杂的TASC1IB级病变;共103处病变。临床表现Fontaine stagem、1V型和较重的Ⅱ型。在具有较好的流出道血管及适州的穿刺入路基本条件下,将长段闭塞、平齐闭塞、多发闭塞、胭动脉闭塞、膝以下动脉闭塞以及主髂动脉闭塞等复杂病变均视为适应证,针对病变影像特点灵活选择穿刺入路,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顺行开通或双向开通闭塞段。对术后踝臂指数(ABI)行t检验。结果73例患者再通治疗获技术成功,未发生重要并发症。再通后肢体缺血症状立即减轻,平均ABI由术前0.45±0.07增加至0.76±0.11(t=-19.78,P〈0.01)。5例再通失败者未导致症状恶化。47例随访6~12个月,22例未见肢体缺血症状复发。结论根据影像特征指导选择介入治疗方法能避免TASC分型指导适应证选择的局限性,使更多ASO病变通过非手术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 内膜下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体会 被引量:22
14
作者 师天雄 缪健航 胡锡祥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对22例(26条肢体)下肢ASO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术后疗效。结果 22例中18例(22条患肢)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2枚,术中造影血...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对22例(26条肢体)下肢ASO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术后疗效。结果 22例中18例(22条患肢)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2枚,术中造影血管通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由治疗前的0.35±0.13增加至治疗后的0.70±0.15(P<0.01)。随访2~18个月(平均10个月),3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再次行介入治疗,1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下肢ASO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重复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性闭塞 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 支架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正阳 鲁海涛 +2 位作者 朱悦琦 谭华桥 赵俊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72-1776,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通畅率。方法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7月,32例(39条下肢)下肢ASO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32例ASO患者的血... 目的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通畅率。方法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7月,32例(39条下肢)下肢ASO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32例ASO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分级。对手术成功患者随访,随访期3~16个月,平均随访期(8.7±1.9)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下肢MRA或CTA检查,并搜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技术成功率93%,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从术前的0.47±0.11提高至术后的0.68±0.02,在随访期末20例取得了稳定疗效,总的通畅率为77%,保肢率为97%。结论介入治疗ASO安全可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及通畅率,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内膜下成形术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佩蓓 张洁 +2 位作者 王莉洁 卢义娟 顾正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年第20期2745-2749,共5页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5±0.7)显著低于对照组(4.7±1.1),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54.6±3.2)分、SAS评分(53.5±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准备工作的完善,术中的有效护理及术后对病情保持密切监测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置管溶栓 腔内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