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on Micro-circulation of Nail Folds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imbs in the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tion
1
作者 葛辛 葛芃 +2 位作者 彭玉清 陈云翔 段树民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7-89,共3页
The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on 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in arteries of the lower limbs were observed in 33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tion (AS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gral ... The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on 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in arteries of the lower limbs were observed in 33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tion (AS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gral values of micro-circulation after treatment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or P<0.01). Blood flow velocity in arteries of the lower limbs determined with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etecting method after treatment were also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or P<0.01). In this series of 33 ASO patients,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36.36%,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3.64%. The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cipe pr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in ASO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blood flow in arteries of the lower li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 中医药疗法 甲褶微循环 血流速度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
作者 王芳 赵配配 +2 位作者 徐美娜 付燕荣 王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究组增加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血流流速及干预7 d后下肢肿胀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86%),对照组6例(17.14%),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肢各血管静脉流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2组股静脉、髂外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流速较干预前均明显提升,研究组流速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轻度+无肿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可能在于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改善下肢血管静脉流速,建议重度TBI患者围术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 重度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静脉流速 下肢肿胀
下载PDF
从“血不利则为水”探讨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血脉辨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樊炜静 杨宝钟 柳国斌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2期68-71,共4页
从“血不利则为水”的角度探讨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中医证治,认为“血瘀水停”是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重要病机,气病尤其是脾肾阳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临证在重视治血、治水和治气的同时要兼顾治络,以经方为本,活用虫类药和藤类药,补... 从“血不利则为水”的角度探讨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中医证治,认为“血瘀水停”是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重要病机,气病尤其是脾肾阳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临证在重视治血、治水和治气的同时要兼顾治络,以经方为本,活用虫类药和藤类药,补气兼顾温阳,活血兼顾逐瘀,通络兼顾养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血瘀水停 络病
下载PDF
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刘红杰 张凯 +3 位作者 刘秋瑾 郭迎迎 边蓉蓉 侯丽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 目的探讨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研究组开展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比较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疼痛评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知信行(KAP)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KAP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恶性肿瘤 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质量控制管理 血流速度 下肢静脉血栓 疼痛
下载PDF
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丁辉 张璞 高月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比较两...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结论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自我管理导向模式 5A护理干预 自我管理能力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B-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元东 叶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8期99-99,101,共2页
目的:研究B-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8例,采用二维观察其管腔内回声、管壁回声、血管内径情况,同时附加挤压肢体远端试验、Valsalva试验和探头加压试验,以此观... 目的:研究B-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8例,采用二维观察其管腔内回声、管壁回声、血管内径情况,同时附加挤压肢体远端试验、Valsalva试验和探头加压试验,以此观察患者的血流速度、频谱形态、血流情况。结果:周围型血栓患者56例,中央型血栓患者22例,混合型血栓患者20例。诊断结果清晰,避免了误诊率。B-FLOW技术结合CDFI能够对血栓类型有效区分和部位预后有效评估。结论:B-FLOW技术结合CDFI呈现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特点,同时也能够检测在不同阶段血栓的情况和相应栓塞的水平,有利于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判断和指导,其优势是其他单一影像学技术不能代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价值 B-flow技术 彩色多普勒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超声血流参数、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王蕾 路鑫铭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55-60,共6页
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 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发生组25例与未发生组17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Vs、Vd、RI、D-二聚体数据,根据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复合模型,评估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及复合模型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分析超声血流参数、D-二聚体与复合模型预测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获益情况。结果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术中使用止血带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术后3 d Vs、Vd低于未发生组,RI、D-二聚体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Vs、Vd、RI及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均大于未发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以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预测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95%CI:0.829,0.9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0.88。构建下肢DVT预测模型,其AUC为0.920(95%CI:0.873,0.954);DCA显示,复合模型在阈值概率为0.10~0.90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结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相比,多指标联合建立的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术后下肢DVT早期预警中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创伤与损伤 骨折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阻力指数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D-二聚体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
8
作者 胡威龙 王高尚 +1 位作者 张小兵 张同庆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 目的:观察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7 d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大腿周径差,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对照组的81.82%(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术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两组大腿周径差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PT长于术前,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和FIB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减轻肢体肿胀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血流速度 大腿周径差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频率踝泵运动对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韩晶 王演兰 +2 位作者 韩英 林长江 杨永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最有效踝泵运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神经外科的3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别给予下肢健侧(A组)和瘫侧(B组)的主被动踝泵运动,踝泵运动频率为3次/min、6次/min、15次/min... 目的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最有效踝泵运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神经外科的3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别给予下肢健侧(A组)和瘫侧(B组)的主被动踝泵运动,踝泵运动频率为3次/min、6次/min、15次/min、30次/min。干预后通过超声监测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运动结束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到基线时间及记录最有效频率主动踝泵运动的持续时间。结果A组在静息状态、3次/min、6次/min、15次/min、30次/min时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6.83±1.84)、(18.09±2.05)、(21.19±3.80)、(25.83±3.21)、(28.87±2.74)cm/s;B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5.54±1.62)、(16.60±1.31)、(19.32±2.09)、(22.93±2.89)、(25.82±1.95)cm/s。A组和B组股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同频率踝泵运动A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次/min运动结束到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到基线时间长于3次/min、6次/min、1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6次/min、15次/min的运动结束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到基线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30次/min频率主动踝泵运动感到吃力,运动持续时间为172(158,199)s。结论不同频率的主被动踝泵运动均可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且快频率踝泵运动的效果更明显,以30次/min频率、持续3 min左右最佳。不同频率踝泵运动后瘫侧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低于健侧;因此更应尽早给予瘫侧被动踝泵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泵运动 脑出血偏瘫 股静脉 血流速度 运动频率 持续时间
下载PDF
探讨基于Padua量表的分级管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干预效果
10
作者 张彧钰 吴竞 张陈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910-913,951,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Padua量表的分级管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 目的 探讨基于Padua量表的分级管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常规护理与DVT预防措施,观察组采用基于Padua量表的分级管理。记录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DP)水平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116例SAP患者中发生下肢DVT 13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3.44%vs.18.97%)更低(P<0.05)。干预后,两组APTT、PT、FDP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APTT[(36.84±6.43)vs.(42.24±6.56)]、PT[(12.34±1.12)vs.(13.41±1.33)]、FDP[(12.09±3.11)vs.(16.39±3.5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流峰速度[(63.82±6.37)vs.(51.39±6.19)]、血流平均速度[(32.72±4.79)vs.(26.84±5.03)]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χ^(2)=3.567,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6.55%(56/58)vs.82.76(48/58)]高于对照组(χ^(2)=5.949,P<0.05)。结论 基于Padua量表的分级管理应用于SAP患者,能够明显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 Padua量表 分级管理 凝血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何春磊 张帅杰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7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77%(3/52),低于对照组的21.57%(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D-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气压治疗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塞通注射液 气压治疗仪 股静脉血流 凝血功能
下载PDF
B-Flow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丁正东 周佳 +3 位作者 唐焱 王颖 蒋迪 李媛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5期706-708,共3页
目的探讨B-Flow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B-Flow显示模式对2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分别用B-Flow、2D-B、CDFI和PD等4种显示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例病例中,B-Flow显示在血... 目的探讨B-Flow技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B-Flow显示模式对2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分别用B-Flow、2D-B、CDFI和PD等4种显示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例病例中,B-Flow显示在血管内见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充填或部分充填血管腔,并能清晰地显示血栓形态、大小、血栓与管壁的关系,无血流外溢伪像。完全性栓塞血管段内无B-Flow信息显示,不完全性栓塞血管段内B-Flow信息变窄或表现为细窄不规则间断性血流信息。结论B-Flow技术具有高分辨力和全景显示功能,在2D-B、CDFI、PD检查基础上能提供更多和较准确的信息,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是一种新型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low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贾婉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 目的:研究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主动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气压按摩治疗仪。比较两组干预2 w后患肢肿胀程度、干预前、干预2 w后患肢周径及患侧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量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干预2 w后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FAM评分、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股静脉Vm、腘静脉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压按摩治疗仪联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程度,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临床症状,调节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按摩治疗仪 主动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 下肢血流速度
下载PDF
Effect of Physical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ng Upp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PIC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被引量:2
14
作者 Chunmei Li Xin Liang +2 位作者 Shulong Shulong Cao Hong Zhou Haiyuan Zhang 《Yangtze Medicine》 2020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methods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strong>Methods:</stro...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methods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strong>Methods:</stro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eting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following databases: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Ovid, CBM, CNKI, Wanfang, VIP, then Review Manage (RevMan) 5.3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strong>Results:</strong> A total of 24 RCTs including 3496 patie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various forms of upper limb movements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PICC [<em>RR</em> = 0.23, 95% <em>CI</em> (0.16, 0.33), <em>P</em> < 0.01], upper limb movements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basilic vein [<em>MD</em> = 1.65, 95% <em>CI</em> (1.19, 2.11), <em>P</em> < 0.01]. <strong>Conclusion:</strong> Upper limb movement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phlebothrombosis and improve the mean flow velocity of basilic vein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PICC. Other forms of physical prevention method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due to insufficient sample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Upper Limb Movements venous Thrombosis blood flow velocity META-ANALYSIS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振华 赵振蓓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6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IVCF置入术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根据静脉通畅程度将其分为静...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IVCF置入术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根据静脉通畅程度将其分为静脉通畅组32例和静脉不畅组3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患者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DVT分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不畅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占比和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静脉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WBC、PLT、FIB水平升高均为下肢DVT患者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WBC、PLT、FIB水平升高均为下肢DVT患者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静脉不畅 影响因素 糖尿病 高血压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基于D-D、MMP-1、IR水平分析急性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的效果及下肢DVT危险因素
16
作者 闫蕾 杨莉 +3 位作者 韩金涛 赵冉冉 张永刚 张秀飞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438-444,535,共8页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对急性中毒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效果及对D-二聚体(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胰岛素抵抗(I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在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诊治的160例急性中毒患者血...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对急性中毒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效果及对D-二聚体(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胰岛素抵抗(I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在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诊治的160例急性中毒患者血清展开研究。16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常规组均为80例患者。常规组使用血液净化治疗方案,研究组应用血液净化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方案,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D-D、MMP-1、IR水平差异,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K-S检验显示所有计量资料均呈正态分布(P>0.05),两组的D-D均呈降低趋势变化且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2)两组的MMP-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变化且研究组的变化幅度更大(P<0.05)。(3)两组的IR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变化且研究组的变化幅度更大(P<0.05)。(4)相比于常规组,研究组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年龄≥60岁、BMI≥24kg/m 2、中度以上中毒者、D-D≥0.5mg/L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是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可以改善急性中毒患者的D-D、MMP-1、IR水平,同时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针对存在下肢DVT风险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重点看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达比加群酯 急性中毒 下肢深静脉血栓 胰岛素抵抗 基质金属蛋白酶-1
下载PDF
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17
作者 徐岁云 王文旭 +3 位作者 韩艳 高炀 郭磊 闫先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35-138,181,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加压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被动活动干预,加压组使用空气压力波加压干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min后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于置管前、置管2周后,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记录两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0 min后,两组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加压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2周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高于本组置管前,且高于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组置管前、置管2周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的观察期内,加压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通过增加置管侧静脉血流速度,能有效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上肢PICC相关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压力波干预 被动活动 血流速度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下载PDF
三种不同手势对女性PICC置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8
作者 孙鑫 章萍 谌丽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19期2992-2995,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PICC置管的女性肿瘤患者,分别在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势下,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探索有效提高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握拳方式,为PICC置管后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最佳握拳方... 目的 对比观察PICC置管的女性肿瘤患者,分别在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势下,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探索有效提高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握拳方式,为PICC置管后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最佳握拳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9-12月医院PICC置管女性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进行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部姿势,使用彩超分别检测PICC置管患者三种手部姿势下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峰值流速。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患者手掌张开、普通握拳、握大鱼际三种手势状态下,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握大鱼际时血流速度最快,手掌张开时最慢。结论 女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进行握大鱼际肌手势能提高患者PICC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握拳运动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贵要静脉 肱静脉 头静脉 血流峰值流速
下载PDF
俯卧位不同摆放方式对胸腰椎手术患者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小花 邹旗 +5 位作者 金文杰 戴荣兄 张倩 周炜 唐琳 冯建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1-54,63,共5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不同摆放方式对胸腰椎手术患者术中血液循环的影响及预防压力性损伤(PI)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87例行胸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 目的探讨俯卧位不同摆放方式对胸腰椎手术患者术中血液循环的影响及预防压力性损伤(PI)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87例行胸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DVT)、PI情况。分别记录摆俯卧位前平卧时(T_(0))、摆放俯卧位稳定后即刻(T_(1))、手术0.5 h(T_(2))、手术1 h(T_(3))、手术1.5 h(T_(4))、手术2 h(T_(5))、手术结束缝皮时(T_(6))、手术结束恢复仰卧位稳定后即刻(T_(7))时点下肢静脉压(LEVP)、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与T_(0)时点比较,观察组患者T_(1)~T_(6)时点的LEVP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点比较,对照组患者T_(1)~T_(7)时点的LEVP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_(1)、T_(7)时点LEVP与T_(0)时点LEVP的差值(ΔLEV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例数1例,未发生者41例;对照组下肢DVT发生例数7例,未发生者38例。2组患者术后3 d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侧和右侧髂部PI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I严重程度均为Ⅰ期。2组头面部、前胸部、膝部的P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胸腰椎手术患者俯卧位不同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下肢低角度摆放较传统角度能有效减小手术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有利于DVT的预防。分散俯卧位支撑点面积能够减轻髂部压力,显著降低PI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胸腰椎手术 下肢静脉压 深静脉血栓 压力性损伤 血液循环
下载PDF
血流限制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雅丽 文方林 +3 位作者 周谊 叶雯雯 肖志民 殷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1-33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限制(blood flow restriction,BFR)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BFR联合运动训练组(BRE-ET)(试验组)和运动训练组(ET)(对照组)。患者在每日常规康复基础上,试验... 目的:探讨血流限制(blood flow restriction,BFR)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BFR联合运动训练组(BRE-ET)(试验组)和运动训练组(ET)(对照组)。患者在每日常规康复基础上,试验组接受运动训练和BFR联合运动训练,对照组接受每日2次运动训练。治疗前、治疗中(10天)、治疗后(20天)采用Brunnstrom分期、肌力(MMT)、肌张力(MAS)、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3次评估。结果:治疗20天后,两组偏瘫侧踝跖屈AROM与髋外展肌力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P=0.048)。两组FMA-LE、TUGT、MBI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01)。治疗后试验组TUGT与治疗中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结论:BFR结合运动训练较常规运动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对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更好临床治疗效果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 运动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