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疗法通过机械-化学偶联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1
作者 张佳乐 王富森 +4 位作者 邱镇锐 樊鑫铭 邹吉龙 毕郑刚 孙佳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77-2384,共8页
背景:目前运动疗法是非药物治疗腰痛的有效方法,运动疗法可通过骨骼和肌肉之间的机械-化学偶联维持腰椎的稳定,但目前尚无关于运动疗法通过机械-化学偶联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之间研究进展及最佳治疗方案的明确阐述。目的:综述运动疗... 背景:目前运动疗法是非药物治疗腰痛的有效方法,运动疗法可通过骨骼和肌肉之间的机械-化学偶联维持腰椎的稳定,但目前尚无关于运动疗法通过机械-化学偶联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之间研究进展及最佳治疗方案的明确阐述。目的:综述运动疗法时椎旁肌通过机械-化学偶联影响腰椎稳定性进而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最佳方案。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腰椎稳定,椎旁肌,运动疗法”为中文检索词,以“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lumbar stabilization,paravertebral muscle,exercise therap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9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运动疗法可以通过适当的机械刺激作用于椎旁肌和骨骼并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运动疗法主要通过机械-化学偶联方式来提高椎旁肌的质量,进而维持腰椎稳定,从而更好地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是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重要干预措施。但是,对于运动疗法通过腰椎稳定来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确切有效方案尚无明确报道。个体化运动方案的制定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和预后尤为重要。同一个体的肌肉质量与骨骼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影像学评估椎旁肌的质量和体积对于疾病的发现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学偶联 运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稳定 椎旁肌
下载PDF
腰痛患者L_(5)椎体发育不良与腰椎退行性变的关系
2
作者 李翔 俞君 +1 位作者 钱磊 王骏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L_(5)椎体发育不良(L_(5)vertebral dysplasia,L_(5)VD)的发生率及其与腰痛患者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L_(5)VD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5比例从剩余患者中选择335例非L_(5)V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L_(5)椎体参数、L_(4... 目的探讨L_(5)椎体发育不良(L_(5)vertebral dysplasia,L_(5)VD)的发生率及其与腰痛患者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L_(5)VD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5比例从剩余患者中选择335例非L_(5)V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L_(5)椎体参数、L_(4-5)椎间盘退变、L_(5)-S_(1)椎间盘退变、L_(5)椎体上下终板Modic变化、L_(5)峡部裂和椎体滑脱的发生率。结果L_(5)VD检出率为1.97%。研究组L_(5)椎体前后位直径、L_(5)椎体后缘高度低于对照组,L_(5)椎体楔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_(4-5)、L_(5)-S_(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高级别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上、下终板Modic样变化的高级别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L_(5)椎体峡部裂和腰椎滑脱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地门诊腰痛患者L_(5)VD的发生率为1.97%,L_(5)VD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终板退行性变的风险因素,L_(5)VD患者更易发生峡部裂和椎体滑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发育不良 腰痛 腰椎退行性变
下载PDF
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疼痛干预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下肢放射痛的影响
3
作者 蒋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疼痛干预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下肢放射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疼痛干预... 目的探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疼痛干预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下肢放射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疼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下肢放射痛和腰椎活动度、核心稳定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下肢放射痛及腰椎活动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单桥耐力试验时间长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疼痛干预能够有效缓解老年LDH患者的下肢放射痛,提高腰椎功能,并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及稳定性,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老年 腰部核心肌力训练 疼痛干预 腰椎功能 下肢放射痛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在下腰椎前髂血管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蒲清平 郭涛 +1 位作者 施向春 田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86-1792,共7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探究下腰椎前方髂血管分布,为下腰椎前方入路手术提供血管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行腹部CT血管成像男、女性患者影像资料各100例,进行观察、测量研究;(1)观察记录腹主动脉分叉点...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探究下腰椎前方髂血管分布,为下腰椎前方入路手术提供血管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行腹部CT血管成像男、女性患者影像资料各100例,进行观察、测量研究;(1)观察记录腹主动脉分叉点及髂总静脉汇合点位置分布;(2)测量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夹角顶点到L_(5)~S_(1)椎间隙上缘距离,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内侧缘之间位于L_(5)~S_(1)椎间隙上缘、下缘的距离。结果(1)腹主动脉分叉点平L_(4)椎体男性占64%、女性占68%。髂总静脉汇合点平L4椎体男性占42%、女性占46%,平L_(4-5)椎间隙男性占40%、女性36%。(2)腹主动脉分叉角男性:(51.45±9.21)°,女性:(50.51±7.92)°;髂总静脉汇合角男性:(58.82±11.81)°,女性:(61.88±11.97)°;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夹角男性:(64.81±11.77)°,女性:(67.21±11.58)°。(3)髂总静脉汇合点平L4椎体、L_(4~5)椎间隙、L_(5)椎体时:(1)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夹角顶点到L_(5)~S_(1)椎间隙上缘距离分别为:(26.51±8.11)mm、(16.18±6.70)mm、(7.82±4.26)mm;(2)左髂总静脉、右髂总动脉内侧缘于L_(5)~S_(1)椎间隙上缘的距离分别为:(32.52±9.95)mm、(28.63±11.48)mm、(16.27±7.71)mm;(3)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内侧缘于L_(5)~S_(1)椎间隙下缘的距离分别为:(43.88±9.86)mm、(41.55±11.05)mm、(33.17±9.40)mm。(4)“髂血管三角”面积分别为:(486.32±246.26)mm^(2)、(263.94±178.47)mm^(2)、(85.49±71.45)mm^(2)。(5)L_(5)~S_(1)椎间隙手术窗分别为:(496.98±114.48)mm2、(488.89±127.69)mm_(2)、(344.32±166.63)mm^(2)。结论(1)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汇合点位置存在明显解剖变化;腹主动脉分叉点多平L_(4)椎体,髂总静脉汇合点多平L_(4)椎体及L_(4~5)椎间隙。(2)髂总静脉汇合点平L_(4)椎体时,此时下腰椎前拥有足够的血管安全区供手术操作;髂总静脉汇合点位平L_(4~5)椎间隙时,此时下腰椎前有一定的血管安全区供手术操作;髂总静脉汇合点平L_(5)椎体时,此时下腰椎前血管安全区无法满足手术操作。(3)髂总静脉汇合点平L_(4)椎体、L_(4~5)椎间隙时,前路L_(5)~S_(1)椎间隙均拥有足够的手术血管安全区,但血管安全区进行性缩小。术前CT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血管安全区有助手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髂总动脉 髂总静脉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快速优质康复对糖尿病患者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5
作者 魏佳 任奕 +1 位作者 郭攀 田国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673-676,681,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优质康复对糖尿病患者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糖尿病合并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进行快速优质康复将患者分为干预... 目的探讨快速优质康复对糖尿病患者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糖尿病合并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进行快速优质康复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51)和对照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相关指标(血清D-二聚体水平、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的复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腰椎骨折类型、脊髓损伤情况、骨折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干预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复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优质康复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腰椎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同时能够明显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双下肢周径差,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优质康复 糖尿病 腰椎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下载PDF
下腰椎前方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康忠山 王文军 +2 位作者 曹琼钦 朱一平 晏怡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量与腰椎前方血管位置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三维CT重建图像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39.1mm,女性平均37.4m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27.1mm,女性平均25.9m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6.7mm,女性平均34.6mm;腹主动脉分叉角男性平均56.3°,女性平均58.9°;髂总静脉汇合角男性平均63.1°,女性平均65.7°;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夹角男性平均53.6°,女性平均57.3°。结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位置具有多变性,以腹主动脉分叉点为甚,术前行腰椎3D-CTA检查能明确血管解剖,为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腹腔镜 腰椎间融合 三维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烽 段广超 +3 位作者 王素春 陈兵乾 居建文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微创 椎体间融合术 血管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下腰椎侧前方静脉的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陆声 钟世镇 +3 位作者 徐永清 丁自海 候东生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共干汇流到髂总静脉等4种形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可能导致它们的破裂,并且在暴露血管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结论: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是下腰椎很重要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显露下腰椎时应注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暴露和结扎这两个静脉,是手术避免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下腰椎 腰升静脉 髂腰静脉
下载PDF
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烽 段广超 金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59-861,I0001,共4页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神经距相邻下位椎间盘、腹主动脉后缘(左侧手术窗)和下腔静脉后缘(右侧手术窗)的距离。结果: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逐渐增大;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XLIF在L3/4、L4/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微创 椎体间融合术 血管神经应用解剖
下载PDF
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志文 丁真奇 +2 位作者 周亮 黄哲元 芮昊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2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体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下腰椎98例,其中椎间盘脱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1例,腰椎不稳4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体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下腰椎98例,其中椎间盘脱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1例,腰椎不稳45例,椎管狭窄12例。结果10例失访,88例术后随访12—56个月,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腰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论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及融合效果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下腰椎 椎弓根钉内固定 脊柱疾病/外科学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微创联合补阳还五汤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成冬 范新星 +3 位作者 詹碧水 陆骞 蒋雪生 周国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6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微创联合补阳还五汤在椎体间融合术(Interbody fusion,L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2011年5月,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表现为单侧下肢神...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微创联合补阳还五汤在椎体间融合术(Interbody fusion,L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2011年5月,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表现为单侧下肢神经根症状的下腰椎病变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6~67岁,平均(50.69±7.68)岁;病变节段:L3~44例,L4~515例,L5~S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2次/d,2周为1个疗程。根据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所用时间85~165 min,平均(123.98±18.39)min;术中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69.76±112.28)mL;术后引流量50~310 mL,平均(198±63.88)mL。VAS疼痛评分术前为(7.28±1.27)分,术后3月随访时为(2.39±0.88)分,随访终止次时为(1.99±0.59)分;ODI评分术前为(38.12±5.61)分,术后3月时为(18.71±4.79)分,末次随访时为(13.21±4.11)分,以上3个时间点VAS、ODI评分统计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后14个月完成随访,检查中影像学显示椎间骨性融合良好。结论:微创TLIF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腰椎疾患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较实用并容易推广的腰椎后路"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疾患 微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补阳还五汤
下载PDF
下腰椎前方血管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广超 张烽 金国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4,F0002,共3页
目的为微创下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4/5椎间隙及L5椎体上半(86.7%);而腹主动脉分叉点位置变异较大,相对... 目的为微创下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4/5椎间隙及L5椎体上半(86.7%);而腹主动脉分叉点位置变异较大,相对分散。L5/S1椎间隙手术窗平均男36.07mm,女34.64mm。结论(1)微创ALIF在L5/S1间隙是可行的;(2)微创ALIF在L3/4、L4/5间隙进行必须充分游离牵开下腰椎前方血管及毗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下腰椎 椎体间融合术 血管应用解剖
下载PDF
棘突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对下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雷 于秀淳 鲁成林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3期55-60,71,72,共8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时对下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健康成年男性L4-5节段CT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软件Simpleware4.2、GeomagicStudio10.0及Abaqus10.0建立L4-5有限元模型(INTACT)。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单侧椎弓根... 目的探讨棘突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时对下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健康成年男性L4-5节段CT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软件Simpleware4.2、GeomagicStudio10.0及Abaqus10.0建立L4-5有限元模型(INTACT)。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UPS)、双侧椎弓根螺钉/钛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BPS)和棘突间融合装置固定联合椎间融合(ISF)三种手术模型。对各模型实加500N预载荷的同时以2N.m为间隔,自2N.m开始逐级累加至最大10N.m,观测其应力分布、相邻节段的角位移。结果各工况下三种手术组的角位移(ROM)均较INTACT组明显减小,减小的程度BPS最高,而ISF除右侧弯方向上均高于UPS;三种手术组范氏应力云图显示,BPS组与ISF组相似,UPS组存在较高的应力集中,范式应力峰值无论在椎间融合器还是在内固定器械上由大到小依次均为:UPS>ISF>BPS。结论 ISF联合椎间融合能够为下腰椎脊柱重建提供适度且足够的稳定性,因而可以为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内固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棘突间融合装置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有限元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 被引量:1
14
作者 蓝旭 许建中 +2 位作者 罗飞 刘雪梅 葛宝丰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本组均有不同程度腰背痛和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神...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本组均有不同程度腰背痛和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矫形满意,前路清除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确切,植骨融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下腰椎 结核 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成人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荣魁 陈昌红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73-374,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进行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以上的34例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ASIA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术... 目的探讨成人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进行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以上的34例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ASIA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5年以上,ASIA神经损伤评分明显改善,无加重病例发生,术后X线示: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椎体高度80%~95%,磁共振(MR)检查:椎管无明显狭窄,伤椎局部硬膜囊无明显致压物存在。结论椎体爆裂骨折伴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通过早期行后路椎板减压、马尾神经回纳、硬膜修补、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骨折 马尾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下腰椎上关节突及椎弓峡部相关解剖结构测量 被引量:2
16
作者 阮彩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采用影像学的方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椎弓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并分析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范围以及其与患者的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腰椎正侧位x线片正常的成年人300例,男女各150例,采用Digimize... 目的采用影像学的方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椎弓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并分析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范围以及其与患者的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腰椎正侧位x线片正常的成年人300例,男女各150例,采用Digimizer软件测量第3~5腰椎(L3~5)椎体的上关节突的宽度、长度、深度、峡部深度、植骨长度以及绝对深度,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的升高、体重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男、女上关节突的宽度、长度、深度以及峡部的深度和绝对深度与患者的体重和身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植骨床的长度与身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与体重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影像学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能够为腰椎后路植骨手术操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椎弓峡部 上关节突 解剖结构 放射学 成人
下载PDF
15d-6°头低位卧床女性腰椎X线影像变化及防护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林杰 张丽芬 +8 位作者 窦跃龙 周湘杰 陈文娟 袁敏 赵琦 刘书娟 唐国华 李莹辉 白延强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研究下体负压/自行车功量计锻炼对15 d头低位卧床女性腰椎功能失调的防护作用。方法对22名女性志愿者分为对照组(CON,n=8)、下体负压锻炼组(LBNP,n=7)、下体负压联合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组(LBNP+ERGO,n=7),在卧床前和卧床后第4天,采用... 目的研究下体负压/自行车功量计锻炼对15 d头低位卧床女性腰椎功能失调的防护作用。方法对22名女性志愿者分为对照组(CON,n=8)、下体负压锻炼组(LBNP,n=7)、下体负压联合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组(LBNP+ERGO,n=7),在卧床前和卧床后第4天,采用X线对脊柱状态进行了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卧床前后腰椎总长度,每节腰椎椎间隙长度及腰椎前凸曲度的变化。结果 LBNP组卧床后L5/S1腰椎椎间隙宽度增加;CON卧床后腰椎前凸曲度降低,ERGO+LBNP组卧床后腰椎前凸曲度增加。结论下体负压/自行车功量计锻炼可改善女性15 d头低位卧床引起的腰椎卸负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头低位卧床 腰椎 下体负压 自行车功量计锻炼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廖传军 原标 张望德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60-62,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下肢ASO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表现为下肢疼痛15例,...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下肢ASO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表现为下肢疼痛15例,下肢麻木6例,下肢发凉4例;查体均发现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外院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经踝肱指数测定,结合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ASO。18例行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3例行杂交手术,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术,余2例仅予药物保守治疗,随访1年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下肢ASO的认识,认真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以提高本病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误诊 椎间盘移位 腰椎
下载PDF
超前干预性艾灸对腰椎麻醉下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患者首次排尿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海莲 齐志敏 +1 位作者 陈东琴 莫桂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5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观察超前干预性艾灸对腰椎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首次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9月本院收治的288例腰麻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147例)及对照组(141例)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超前干预性艾灸对腰椎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首次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9月本院收治的288例腰麻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147例)及对照组(141例)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术前1天开始行超前干预性艾灸,两组均治疗均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尿潴留发生率及S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缩短、首次排尿量明显增多、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3 d的S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的SAS评分明显较术前1 d及术后2~4 h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前干预性艾灸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腰麻下肢术后患者首次排尿时间、增加首次排尿量、减少尿潴留发生率,较好地缓解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干预 艾灸 下肢手术 腰椎麻醉 首次排尿
下载PDF
应用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钱军 荆珏华 +2 位作者 田大胜 许新忠 吕浩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观察研究下腰椎前方、侧方毗邻的血管结构的位置及走行,并测量各节段手术空间的大小,为腹腔镜下行腰椎手术提供安全区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5例成人尸体标本(男9例,女6例),记录腰椎前方和侧方毗邻的主要血管解剖学参数,并测量出... 目的观察研究下腰椎前方、侧方毗邻的血管结构的位置及走行,并测量各节段手术空间的大小,为腹腔镜下行腰椎手术提供安全区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5例成人尸体标本(男9例,女6例),记录腰椎前方和侧方毗邻的主要血管解剖学参数,并测量出相应的结果。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汇合点主要集中在L4-5之间;骶正中动脉均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叉处后壁,在骶前沿中线左或右侧下行,骶正中静脉与之伴行;L5-S1节段前路手术安全区间位于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L3动静脉走行变异小,始终走行于腰椎体侧方中部的凹沟内,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约33%走行于L4-5椎间隙表面;腰升静脉纵行于腰椎两侧的椎弓根外侧的凹沟内,髂腰静脉由髂总静脉和腰静脉汇合而成;L3-S1节段左右侧方均有无血管神经分布的区域,可以满足手术需要的空间,且该区域面积左侧较右侧大。结论应用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是可行的,各节段通过不同的入路能获得镜下操作所需求的手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下腰椎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