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atient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Responsive 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1
作者 Takaomi Kessoku Takashi Koide +3 位作者 Katsunori Akiyama Sachiko Irie Tadayuki Ishihara Fumihito Yosh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2年第3期190-193,共4页
We report a 50-year-old woman who developed localized proximal muscle weakness, in addition to transient elevation of antibodies to GM-1 ganglioside, without multifocal conduction block. She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 We report a 50-year-old woman who developed localized proximal muscle weakness, in addition to transient elevation of antibodies to GM-1 ganglioside, without multifocal conduction block. She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nd steroid pulse therapy, which were effective for over 10 years. Her clinical course and laboratory tests were consistent with 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LMNS) with localized proximal muscle weakness. We suggest that some patients diagnosed as LMNS may remain responsive to IVIg or steroid pulse therapy for a lo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LMNS)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MMN) Localized Proximal Muscle WEAKNES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nti-GM1 GANGLIOSIDE Antibody
下载PDF
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张晏宁 石娜 +1 位作者 刘凯 朱崇田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5期86-90,98,共6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rTMS。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S)评分及血清NSE、Hcy、BDNF、NGF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BI评分、FMAS评分、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FMAS评分、FAC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SE、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BDNF、N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N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联合rTMS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NSE、Hcy水平和提高血清BDNF、NG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头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同型半胱氨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起病部位和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党静霞 靳娇婷 +1 位作者 胡芳芳 贾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508,542,共5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害部位的患者进行随访,按照延髓、颈髓及腰髓不同起病部位分组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1首发起病部位局限在延髓、单侧上肢或下肢者149例(94.3%)。2起病部位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与起病部位不同有关,P=0.000,延髓起病者多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65.4%,17/26);颈髓起病者多以一侧上肢的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47.9%,45/94)或合并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52.1%,49/94)为主;而腰髓起病者主要以一侧下肢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体征(83.8%,31/37)为主。3从进展模式上看,延髓起病者以嘴端-尾端垂直型进展多见;肢体起病者,进展类型和起病部位相关,P=0.04,颈髓起病者以循环型(31.5%,28/89)、水平型(30.3%,31/89)和垂直型(21.3%,19/89)进展多见;而腰髓起病者以循环型(47.2%,17/36)进展较多见。4起病后疾病进展率和起病年龄有关,P=0.011,60岁以上起病者进展较快。结论 ALS首发起病部位是在脊髓和大脑皮层运动轴的某个局限部位,首发起病部位不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的分布及程度也不同,临床上应该重视首发起病部位处的体征。ALS发病后主要是沿着相邻体区进展,年龄越大,进展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起病部位 进展类型
下载PDF
Asynchronization in Changes of Electro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Spinal Cord Motor Neurons in Rat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被引量:4
4
作者 Nan Lin Ming-Sheng Liu Si-Yuan Fan Yu-Zhou Guan Li-Ying Cu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1期2919-2925,共7页
Background: Motor dysfunction is common in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ranssynaptic degeneration occurred in the lower motor neurons, while pathological evidence is lacked. Th... Background: Motor dysfunction is common in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ranssynaptic degeneration occurred in the lower motor neurons, while pathological evidence is lacked. This study aimed to combin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ranssynaptic degeneration in the motor system after stroke. Methods: Modified 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assessments were evaluated in rats befor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and at 24 hours, 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MCAO. Paired and independent-sample t-tests were applied to assess the change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Results: Compound motor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 in the paretic sid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nparetic side at both 24 hours (61.9 ± 10.4 vs. 66.6 ± 8.9, P 〈 0.05) and 7 days (60.9 ± 8.4 vs. 67.3 ±9.6, P 〈 0.05) after MCAO. 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 of the paretic sid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nonparetic side (379.0 ± 84.6 vs. 445.0 ±9.5, P 〈 0.05) at 7 days after MCAO. Until 14 days after stroke, the pathological loss of motor neurons was detected. Motor neurons in 14-day MCAO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5.3 ± 0.7 vs. 7.3 ± 1.8, P 〈 0.05). Conclusions: Both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ies showed transsynaptic degeneration after stroke.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asynchronization in changes of electro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The abnormal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function impairment can be det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and recovered quickly, while the pathological loss of motor neuron can be detected only in a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ELECTROPHYSIOLOGY lower motor neurons PATHOLOGY STROKE
原文传递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3-619,共7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质脊髓束、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及锥体束损害,最终导致吞咽及呼吸困难而死亡,15%的ALS患者可以合并有额颞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质脊髓束、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及锥体束损害,最终导致吞咽及呼吸困难而死亡,15%的ALS患者可以合并有额颞叶痴呆。本文简述了ALS临床特点、生存期和影响因素,并重点对近年来ALS的诊断标准、神经电生理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强调本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认识并给予合理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电生理诊断 诊断标准 上/下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与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患者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变化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小璇 樊东升 +2 位作者 张俊 张朔 郑菊阳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确诊级的预后最差,可疑级的患者由于没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又可将其归为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MNS)之中。LMNS中包含一些可治的疾病,如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CMAN),如能尽早将其从LMN...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确诊级的预后最差,可疑级的患者由于没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又可将其归为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MNS)之中。LMNS中包含一些可治的疾病,如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CMAN),如能尽早将其从LMNS中分出并予以相应治疗可改善预后。本文将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改变的角度对典型患者与LMNS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112例ALS患者分为确诊43例,拟诊38例,可疑31例,其中确诊、拟诊的患者代表典型ALS患者,可疑组均为单纯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者。对此112例患者予常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评价典型的ALS患者和LMNS患者的CMAP波幅改变的异同。结果:典型ALS患者的CMAP 波幅下降的例数(35例,81.4%)较可疑患者(14例,45.2%)明显增多(X2=4.938,P<0.05),但二者波幅下降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t=0.815,P>0.05)。在确诊ALS的病例中,同一患者其波幅水平是逐渐下降的,但不同患者的波幅水平与病程无相关性。在可疑患者波幅下降与典型ALS有以下不司:①短期内波幅明显下降者,运动轴索受损的严重程度与肌力不成比例;②发病2年内波幅下降明显者,无广泛肌电图损害;③波幅下降缓慢或保持正常者,病程往往超过2年,肌电图损害广泛。其中①和②部分患者试用免疫抑制剂有效,提示为MMN或CMAN。结论:CMAP波幅在LMNS和典型ALS中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可为二者在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面提供重要的电生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
下载PDF
原发性侧索硬化2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
7
作者 王凤志 何志义 +4 位作者 李蕾 邓淑敏 刘芳 赵奕楠 孟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侧索硬化(PLS)的临床诊断、与经典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关系、神经电生理特点、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LS是隐匿起病,进展缓慢的仅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 目的探讨原发性侧索硬化(PLS)的临床诊断、与经典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关系、神经电生理特点、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LS是隐匿起病,进展缓慢的仅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很多初诊为PLS的患者经过长期随访最后发展为肌萎缩侧索硬化,PLS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容易早期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对于疑诊PLS的患者,明确是否具有局限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十分重要,对患者进行时间的纵断随访对疾病最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侧索硬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经络科学论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人骥 潘其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经络 皮层 内脏相关学说提出经络是独特系统 ,从发育观点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命同一性建立生物实验模型证明人体经络现象。作者通过研究细胞间环境中调节生命活动机理 ,定义经络 ,创建经络科学 ,作为探索和发展中华传统医药学经验的基... 经络 皮层 内脏相关学说提出经络是独特系统 ,从发育观点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命同一性建立生物实验模型证明人体经络现象。作者通过研究细胞间环境中调节生命活动机理 ,定义经络 ,创建经络科学 ,作为探索和发展中华传统医药学经验的基础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科学 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编码-整合-运动神经元 经络分子生物学 经络信息学 中医学
下载PDF
马来熊后肢瘫痪成功治疗一例
9
作者 王建明 苏凯 雷英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3期346-348,共3页
1只雄性马来熊突发后躯瘫痪,初始表现为精神委顿、行动迟缓,继而发展为双后肢肌肉麻痹、瘫软,并伴随大小便失禁,因四肢无力支撑躯体,行动时后肢须拖拉前行。采集患熊的粪、尿镜检,结果未见异常,结合其发病突然的临床特征,诊断为因外力... 1只雄性马来熊突发后躯瘫痪,初始表现为精神委顿、行动迟缓,继而发展为双后肢肌肉麻痹、瘫软,并伴随大小便失禁,因四肢无力支撑躯体,行动时后肢须拖拉前行。采集患熊的粪、尿镜检,结果未见异常,结合其发病突然的临床特征,诊断为因外力损伤造成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是脊髓周围神经或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针对病情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利用冲击疗法肌肉注射泼尼松龙,以抑制神经炎症的蔓延,并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的传递;另一方面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将地塞米松、盐酸普鲁卡因、VB_1和VB_(12)注射液混合均匀后于患熊的"百会穴"注入,直接作用于受损神经周围,使其在刺激下加速修复;同时口服大活络丸,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经过4周左右的积极治疗,该马来熊后肢逐渐恢复,直至站立自如,精神活泼,完全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熊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冲击疗法 穴位注射
下载PDF
下运动神经元瘫与《素问》痿病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东一 《山东中医杂志》 2016年第2期94-95,共2页
下运动神经元瘫临床表现的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与《素问·痿论》所述痿病之足痿不用、爪枯、肉蠕动相似。肉蠕动是指肌束颤动,而非肌肉软弱无力。根据临床表现,痿病应包含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或其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性疾病... 下运动神经元瘫临床表现的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与《素问·痿论》所述痿病之足痿不用、爪枯、肉蠕动相似。肉蠕动是指肌束颤动,而非肌肉软弱无力。根据临床表现,痿病应包含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或其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性疾病,而不包含上运动神经元瘫和肌源性肌萎缩疾病。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应用健脾养胃法治疗此类疾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运动神经元瘫 痿病 健脾养胃 参苓白术汤
下载PDF
刘志顺电针治疗小儿下运动神经元型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经验
11
作者 丁玉龙 王怀玉 刘志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4-698,共5页
总结刘志顺教授电针治疗小儿下运动神经元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证经验。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病-症-位”结合组方选穴思想,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肾,经脉涉及任、督二脉和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选取主穴方1(双侧中... 总结刘志顺教授电针治疗小儿下运动神经元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证经验。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病-症-位”结合组方选穴思想,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肾,经脉涉及任、督二脉和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选取主穴方1(双侧中髎、次髎、会阳)和主穴方2(关元、中极、双侧三阴交),以宣通督脉之阳,刺激任脉之阴,激发膀胱气化。针刺前四步法精准定位次髎、中髎,针刺时重视得气,骶部深刺至病所;基于小儿耐受特点予低频电针刺激和温和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电针 “病-症-位”结合 名医经验 刘志顺
原文传递
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明生 崔丽英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8-911,共4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累及上下云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ALS上下运动神经元存在兴奋性异常,在不同阶段,这种兴奋性异常有所不同,本文对上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累及上下云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ALS上下运动神经元存在兴奋性异常,在不同阶段,这种兴奋性异常有所不同,本文对上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在细胞水平离子通道的变化以及ALS患者临床电生理所见的兴奋性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兴奋性
原文传递
运动神经元病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6
13
作者 廉羚 姚晓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1-846,共6页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类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脊髓性肌萎缩症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诊断主要依...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类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脊髓性肌萎缩症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并排除其他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临床上有时难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本文按照运动神经元病受累部位对各类型MND及其鉴别诊断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宋莎莎 路美 +1 位作者 钟士江 单煜恒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10期78-81,共4页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LMN)综合征是一类定位于脊髓前角细胞及运动神经纤维,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且无感觉受累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LMN综合征可分为变性疾病、遗传相关性疾病及免疫介导性疾病。常见的LMN综合...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LMN)综合征是一类定位于脊髓前角细胞及运动神经纤维,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且无感觉受累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LMN综合征可分为变性疾病、遗传相关性疾病及免疫介导性疾病。常见的LMN综合征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脊髓肌萎缩症、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由于这些疾病的症状多变且诊断标志物相对匮乏,因此临床中的误诊误治非常常见。其中,对免疫介导性LMN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为这一类疾病同其他的LMN综合征在治疗及预后方面截然不同。虽然,目前对于这些疾病的认识已逐渐深入,但LMN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仍是目前临床工作的挑战之一,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病 脊髓肌萎缩症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