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圆”与“破圆”--鲁迅小说循环叙事的现代性转化
1
作者 廖高会 武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鲁迅循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尼采永恒轮回哲学理论、进化论思想以及现实生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鲁迅采用了时间的虚指化或模糊化、空间的典型化或象征化、人名的类型化或特征化等让故事时间非历史化的修辞策略,以此凸显循环时空的强大... 鲁迅循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尼采永恒轮回哲学理论、进化论思想以及现实生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鲁迅采用了时间的虚指化或模糊化、空间的典型化或象征化、人名的类型化或特征化等让故事时间非历史化的修辞策略,以此凸显循环时空的强大与顽固。鲁迅充分调动循环轮回与线性进化两种充满张力的时间结构元素,巧妙地借助循环时间或传记时间以“画圆”,借助线性时间或传奇时间以“破圆”,并以现代时间意识和美学观念改造了传统循环叙事,使循环观念转化成了叙事的结构方法和增强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段,同时赋予了循环时空结构鲜明的反思批判功能和意识形态性质,开创了全新的现代循环叙事模式,完成了循环叙事的现代性转化,从而把循环叙事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循环叙事 时空结构 现代性转化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的“宽恕”问题及其意义面向
2
作者 李乾熠 林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04-109,共6页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以往研究多立足鲁迅本人的立场。从“他者”出发思考“忏悔”与“宽恕”的关系,可以发现“我”的忏悔在本质上是无法被小说主人公所宽恕的。忏悔不能弥补“我”对主人公造成的创伤,主人公对错误的宽恕、忘却...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以往研究多立足鲁迅本人的立场。从“他者”出发思考“忏悔”与“宽恕”的关系,可以发现“我”的忏悔在本质上是无法被小说主人公所宽恕的。忏悔不能弥补“我”对主人公造成的创伤,主人公对错误的宽恕、忘却亦难以修复原初的时间经验。“我”作为忏悔主体在空间上虽是在场的,但主人公作为宽恕主体则因死亡而缺席。隐含作者代替施害者的忏悔,既不符合宽恕的原义,在施害者的无悔过面前也最终成为鲁迅个人的“呐喊”与“彷徨”。宽恕的悖论性不否认鲁迅的忏悔表达;宽恕之于“正义”的绝境式追寻,正指向鲁迅往“希望”之极限迫近的“绝望”精神。鲁迅与德里达的跨文化对话也在这一向度上得到照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宽恕” 悖论 跨文化
下载PDF
关联、异同、比照、影响——赛珍珠与鲁迅的中国小说观比较
3
作者 朱希祥 王从仁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从4个方面对赛珍珠与鲁迅的中国小说评述言语与理论的关系及其两者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即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关联、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异同、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评论的比照、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学术影响等,借以... 从4个方面对赛珍珠与鲁迅的中国小说评述言语与理论的关系及其两者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即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关联、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异同、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评论的比照、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学术影响等,借以认识鲁迅与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念与论说的重要意义,希冀引起更全面、深入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鲁迅 中国小说观
下载PDF
鲁迅小说辞格教学策略探析
4
作者 张滟霞 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8-51,共4页
辞格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文本内涵,又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作品中所运用的辞格,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小说辞格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辞格... 辞格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文本内涵,又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作品中所运用的辞格,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小说辞格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辞格教学的动态性原则,创新多种小说辞格教学方法,重视小说辞格教学的课后训练,以此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小说辞格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辞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鲁迅小说 辞格教学
下载PDF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精神价值论
5
作者 李雯静 田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2-106,F0003,共6页
鲁迅和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家,其人与其文所呈现出的真诚而不虚伪、独立而不附庸、呐喊而不逃避、反思而不沉默、创新而不守旧的精神,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审视当下的生活和价... 鲁迅和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家,其人与其文所呈现出的真诚而不虚伪、独立而不附庸、呐喊而不逃避、反思而不沉默、创新而不守旧的精神,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审视当下的生活和价值观,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广大读者在阅读和反思中养成探索创新、独立求真的品格是迫切且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沈从文 乡土小说 精神价值
下载PDF
启蒙与回响:鲁迅与日本的文学因缘
6
作者 陈岸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青年鲁迅留日期间是其开阔眼界与吸收各国文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屈辱的求学经历益加坚定其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并转入对国民性改造的探索。鲁迅译介日本小说与日本启蒙思想乃其文明“盗火”之始,同时他又将日本启蒙思想的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 青年鲁迅留日期间是其开阔眼界与吸收各国文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屈辱的求学经历益加坚定其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并转入对国民性改造的探索。鲁迅译介日本小说与日本启蒙思想乃其文明“盗火”之始,同时他又将日本启蒙思想的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而且他的不少小说也受了当时日本作家的影响。《狂人日记》发表以后,日本学界立即予以热情译介,这对确立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莫大的帮助。战败后的日本又以鲁迅作为反省与自强的导师。鲁迅与日本的文学因缘是20世纪中日两国最先锋的跨国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本 启蒙 翻译 小说
下载PDF
鲁迅乡土小说空间诗学发生探源
7
作者 朱玉珠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鲁迅是勘探现代乡土小说空间诗学发生的最好样本。从其空间观发生、形成路径来看,是不断将个人空间体验与乡土、民族、国家、世界等大概念交织在一起,空间板块渐次裂变,结构层次逐层丰富,而后又在整一的空间观念中返回到最小板块起点的... 鲁迅是勘探现代乡土小说空间诗学发生的最好样本。从其空间观发生、形成路径来看,是不断将个人空间体验与乡土、民族、国家、世界等大概念交织在一起,空间板块渐次裂变,结构层次逐层丰富,而后又在整一的空间观念中返回到最小板块起点的空间认知漫游旅程。鲁迅在熔铸了刻骨铭心生命体验的空间哲学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空间诗学。多维、综合的诗学体系表征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际遇、人类的精神困境,以诗学方式呼应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也为今天的乡土小说书写提供了高度与向度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乡土小说 空间诗学 发生
下载PDF
政治小说的变容:希腊古史与近代东亚国族意识的构建
8
作者 时嘉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小说与儒教文化圈的史传文体融合而形成了史传体政治小说的亚文类。此类小说多以域外史事为背景,以小说的虚构技法补苴历史细节。日人矢野文雄的《经国美谈》及其中文译本、戏曲改编本,与鲁迅的《斯巴达之魂》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小说与儒教文化圈的史传文体融合而形成了史传体政治小说的亚文类。此类小说多以域外史事为背景,以小说的虚构技法补苴历史细节。日人矢野文雄的《经国美谈》及其中文译本、戏曲改编本,与鲁迅的《斯巴达之魂》是史传体政治小说的代表。深析二文,可见出这类政治小说的文体价值。文中的虚构片段能够印证近代中日两国的政治实情,呈现希腊古史在近代东亚传播时被编织入现代民族国家构想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国美谈》 《斯巴达之魂》 “政治小说” 鲁迅 希腊古史
下载PDF
鲁迅小说创作中“读者”与“作者”经验探赜
9
作者 王会青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典范,鲁迅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学史价值成为学人研究的重地。研究者通常聚焦于鲁迅作为“作者”的身份而忽视“读者”“译者”“杂文家”等多重身份赋予鲁迅丰富而复杂的个体经验,从而遮蔽了多重经验...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典范,鲁迅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学史价值成为学人研究的重地。研究者通常聚焦于鲁迅作为“作者”的身份而忽视“读者”“译者”“杂文家”等多重身份赋予鲁迅丰富而复杂的个体经验,从而遮蔽了多重经验对鲁迅文学产生的能动的创造作用与补充意义。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观照鲁迅“读者”与“作者”双重经验在小说创作的完整序列中所进行的初探与转化,可探明鲁迅对《故事新编》“取古作文”的行为背后是对于《呐喊》《彷徨》的整体反思与重构,是在小说思考框架之内进行的另一个向度的文学实践的开拓,由此所作的考察不失为鲁迅小说研究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接受美学 读者经验 作者经验
下载PDF
“渡河”与“引路”:接受美学视域下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10
作者 王会青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积极推进者和建构者,将其关注现实、关怀生命的人生美学融入鲁迅小说的跨媒介叙事,有效改变了鲁迅小说受众接受的精英化格局,使鲁迅小说更贴近普通大众,与时代大众的阅读趣味、文化程度、审美能力相适应,受众... 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积极推进者和建构者,将其关注现实、关怀生命的人生美学融入鲁迅小说的跨媒介叙事,有效改变了鲁迅小说受众接受的精英化格局,使鲁迅小说更贴近普通大众,与时代大众的阅读趣味、文化程度、审美能力相适应,受众的接受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跨媒介叙事 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 文图转译
下载PDF
缺失、成长与另一种真实--论路文彬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11
作者 赵琪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从女性书写来看,路文彬于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遗留中书写出了女性主体上的缺失。而开掘从非存在到存在道路的渴求,则使他在对女性主体缺失的检视中,发掘出多条唤回女性主体的道路。这无疑是路文彬“相对正确地贴近女性的世界”的努力与... 从女性书写来看,路文彬于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遗留中书写出了女性主体上的缺失。而开掘从非存在到存在道路的渴求,则使他在对女性主体缺失的检视中,发掘出多条唤回女性主体的道路。这无疑是路文彬“相对正确地贴近女性的世界”的努力与突破。不过,学者型作家的身份、伦理学领域的多年深耕,使得路文彬的女性书写并未止步于此。随后,他直接将一些超脱了庸常真实的个体放置在读者面前,以求建构更加合理的女性乃至个体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文彬 女性书写 小说
下载PDF
鲁迅、周作人兄弟与日本现代文坛的接触——以《现代日本小说集》、芥川龙之介、江马修、《罗马字小说集》等为线索
12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合编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日本现代文学选集,收录了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5位作家的30篇小说。它的意义很深刻,但一直以来几乎为学界所忽视。从《现代日本小说集》周边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探讨,并分... 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合编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日本现代文学选集,收录了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5位作家的30篇小说。它的意义很深刻,但一直以来几乎为学界所忽视。从《现代日本小说集》周边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探讨,并分析中国作家如何接触日本文坛,又如何通过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和文艺杂志来吸收和消化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坛与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现代日本小说集》 芥川龙之介 江马修 《罗马字小说集》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与鲁迅小说的互文性——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
13
作者 李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为读者阅读提供... 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意义的存在与产生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文本,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元”文本才能获得对应的实际意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于文学精神的诠释、文学内容的解读、文学价值的营造与其之后创作的现代小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学性对照,而这种互文性探究为我们进入鲁迅作品打开一种全新的视角,为中国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性 《呐喊·自序》 鲁迅小说 细节复刻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鲁迅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琼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读者意识 否定之否定 历史中间物
下载PDF
命名与指称:论鲁迅故乡书写多名目的隐秘路径
15
作者 王卫东 程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65-75,共11页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地方的一种方式,便于作者展示所见世界之表面及地方与地方人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此外名称背后还有被作者隐藏着的复杂幽微心曲。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这一独特现象,结合其杂文与书信,从三个角度揭示被“故乡”“启蒙”“批判”等话语遮蔽的复杂丰富的另一面向,即在以“吃人”批判旧物时隐藏在鲁镇中的眷恋与不舍,与二弟决裂后的被迫“看”清与舍弃,潜藏在S城中对弃医从文道路选择的游移与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故乡”之命名 鲁镇 S城 名称缺席
下载PDF
“翻新小说”的破体与“四大奇书”的近代经典化
16
作者 温庆新 张晶晶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3-149,F0003,共8页
近代“翻新小说”以新的文本结构与意义体系对“四大奇书”展开“翻新”和“反演”。相关创作采用拟古论今的策略,促使“四大奇书”在“翻新小说”的文本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尤其是陆士谔以“诙谐”笔墨与“游戏”态度,抓住“有奇... 近代“翻新小说”以新的文本结构与意义体系对“四大奇书”展开“翻新”和“反演”。相关创作采用拟古论今的策略,促使“四大奇书”在“翻新小说”的文本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尤其是陆士谔以“诙谐”笔墨与“游戏”态度,抓住“有奇何妨共赏”进行“四大奇书”文本的新构,推动了“四大奇书”被架空的文本体系与近代“价值系统”之间的契合度。“翻新小说”以人物故事的可感形象与可读趣味深化了“四大奇书”文本特征与意义的多元性。此类创作现象不仅增加了“四大奇书”的关注度亦有文本的扩容,有助于强化“四大奇书”的经典性及其在近代的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翻新小说 陆士谔 经典化
下载PDF
论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对鲁迅《故乡》的再生产
17
作者 温明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20,共12页
基于“失乡”和“父亡”等经验结构的相似,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情境”和“原型”,并实现了对它的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又是以“反故乡”的方式展开,其中既有对鲁迅《故乡》的接受,也存在许多变异。黄锦树的“... 基于“失乡”和“父亡”等经验结构的相似,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情境”和“原型”,并实现了对它的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又是以“反故乡”的方式展开,其中既有对鲁迅《故乡》的接受,也存在许多变异。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回避了鲁迅《故乡》的启蒙主题,在“哀怒”向“哀悼”的变异中,传达了他对马来西亚华人处境的深切忧虑;同时,黄锦树也改写了鲁迅《故乡》中关于“路”的叙事及隐喻,他从离散华人的立场出发,视“路”为“一种潜在的历史叙述”,以此反观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鲁迅 “旧家”系列 《故乡》 再生产
下载PDF
思想与美学的双重聚焦——评胡志明《凝视与想象:鲁迅小说身体诗学论》
18
作者 余新明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3-39,共7页
《凝视与想象:鲁迅小说身体诗学论》是鲁迅小说研究的全新收获。该著提出的“鲁迅小说身体诗学”概念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鲁迅小说“身体”书写的本质:鲁迅小说的身体书写是以国民性改造为目的的“现代中国想象”。鲁迅小说以... 《凝视与想象:鲁迅小说身体诗学论》是鲁迅小说研究的全新收获。该著提出的“鲁迅小说身体诗学”概念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鲁迅小说“身体”书写的本质:鲁迅小说的身体书写是以国民性改造为目的的“现代中国想象”。鲁迅小说以女性身体、儿童身体、知识分子身体为重点“凝视”对象,这些内容均在该著的思想、美学、艺术等多维探究下得到清晰的、本质性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身体诗学” 想象 凝视 现代性
下载PDF
论贾平凹小说的“生活流”式叙事——以《秦腔》《古炉》《暂坐》为例
19
作者 刘潇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3-110,共8页
贾平凹并非先锋作家,但他却一直走在艺术形式探索与实验的路上。从《秦腔》起,贾平凹扭转其“辞章灿烂,情趣盎然”的文风,开始选择对叙事对象进行“原生态”的描摹与呈现。叙事方式的重新选择,意味着贾平凹审视世界的角度与思维方式逐... 贾平凹并非先锋作家,但他却一直走在艺术形式探索与实验的路上。从《秦腔》起,贾平凹扭转其“辞章灿烂,情趣盎然”的文风,开始选择对叙事对象进行“原生态”的描摹与呈现。叙事方式的重新选择,意味着贾平凹审视世界的角度与思维方式逐步发生变化或调整,作家的审美方式随之出现“拐点”。他执着地对文本细部进行密集而厚实的精雕细刻,以真正植根于土地,呈现生活内部丰盈而繁杂的结构与肌理。这些极具个性色彩的叙事细节与叙事语言等,蕴蓄出了贾平凹充满个性化和独创性的“生活流”叙事,凝聚成贾平凹小说“细部的力量”。自然地透视与还原出存在世界的本相、与日常生活肌理的契合与统一、对于暴力与苦难的“观照”与“救赎”等创作意旨,都在“生活流”叙事中得到充分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生活流”叙事 《秦腔》 《古炉》 细部的力量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江苏获奖小说研究——以获得“鲁奖”“茅奖”作品为考察对象
20
作者 施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收获多个奖项。短篇小说获奖的连续性、长篇小说获奖的异军突起,以及作家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区域小说获奖的均衡格局,是江苏小说获奖的主要特点。江苏获奖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在农村乡土、农民工与城...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收获多个奖项。短篇小说获奖的连续性、长篇小说获奖的异军突起,以及作家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区域小说获奖的均衡格局,是江苏小说获奖的主要特点。江苏获奖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在农村乡土、农民工与城镇底层生活以及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平常性、现实性、深刻性和正向性等特点。获奖小说艺术表现丰富多样,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精致的细节描写、严谨的小说结构以及个性、诗性与智性语言,构建了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整体的审美风貌。未来江苏小说创作应更加注重小说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新变、独特形象的塑造、地方文化的融入,以推进江苏文学创作和江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获奖小说 “鲁奖” “茅奖” 新时期 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