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Stories
1
作者 周世培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期143-144,共2页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stories, translated by Julia Lovell and the Rangs, are to be studied from the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is made to figure...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stories, translated by Julia Lovell and the Rangs, are to be studied from the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is made to figure out how the two translators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make adaptive sele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Lu Xun's stories—In other words, how the eco-environment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two translators' decisions to make adaptations and choices i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aspects.The thesis discovers that the eco-environment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Lu Xun's stories into English and eco-translatology is feasible to analyze the two translations, that both the Yangs and Lovell have offered successful translations by making adaptive selections and selective transformations. Therefore, neither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is superior or inferior to one another in different translational eco- environments. Hopefully, the thesis may enrich current researches on the Yang's and Lovell's translations and may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applying eco-translatology to studies on other translators and their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s stories Yang Xianyi Julia Lovell the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Adaptive SELECTIONS
下载PDF
A Survey of Feautures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2
作者 GUO Yu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3年第8期322-325,共4页
Lu Xun(1881-1936)has been acclaimed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e 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His stori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 Lu Xun(1881-1936)has been acclaimed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e 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His stori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Call to Arms(1923)and Wandering(1926)represent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story-writing at that time.Since the 1920’s,Lu Xun’s storie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published throughout the world,enjoying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chosen are different with various features,especially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urposes and towards different English rea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s short stories Wang’s version the Yangs’version Lyell’s version
下载PDF
A Survey of Major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3
作者 GUO Yu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3年第7期260-263,共4页
Lu Xun(1881-1936)has been acclaimed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e 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His stori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 Lu Xun(1881-1936)has been acclaimed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He 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His stori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Call to Arms(1923)and Wandering(1926)represent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story-writing at that time.His short stories are not only profound in thinking,but also worthy of admiration for their great value and innovation in art.Since the 1920’s,Lu Xun’s storie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published throughout the world,enjoying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Only their English vers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are discussed within this paper.These versions are different with various features,especially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urposes and towards different English rea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s short stories Wang’s version the Yangs’version Lyell’s version
下载PDF
A General Analysi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4
作者 GUO Yu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9年第8期321-328,共8页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In his short stories,he exposes the crimes of feudalism and describes the plight of the peasants,who have been econ...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In his short stories,he exposes the crimes of feudalism and describes the plight of the peasants,who have been economically exploited and spiritually enslaved.He also depicts the fate of the intellectuals who struggle in the intense social contradictions.His fictio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Lu Xun has created almost all the new forms for Chinese new literature,and enjoys the most prominent status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His writings reflec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literary reform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s short stor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ME structure style ACHIEVEMENTS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Short Stories ofNam Cao (Viemam) and Lu Xun (China)
5
作者 Van-Dau Quach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8期895-900,共6页
关键词 知识分子 CAO 短篇小说 鲁迅 表征 中国 文学评论 NAM
下载PDF
发现“讽刺”与“类型”:周作人论《阿Q正传》
6
作者 王海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在《阿Q正传》诞生初期的阐释史上,周作人写作的同题评论文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推动鲁迅小说“经典化”的关键环节。面对“索引癖”式的接受语境对于文本的误解,周作人以舶来的知识系统为“讽刺”之概念正名,将它从晚清以... 在《阿Q正传》诞生初期的阐释史上,周作人写作的同题评论文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推动鲁迅小说“经典化”的关键环节。面对“索引癖”式的接受语境对于文本的误解,周作人以舶来的知识系统为“讽刺”之概念正名,将它从晚清以降文坛的污名化理解中打捞出来,并且以之为契机从观念上撬动层年累月塑造的文类习见与文学成规。周作人对讽刺中“类型描写”的概括则开辟了文学典型性的论域,使得《阿Q正传》能够摆脱驱遣一己私意的指摘,创造出一条具备强大公共效力,凝聚时代共名的意义路径。在这种分析思路的干预下,读者能够从作品中看取与“五四”初期纯粹生命主体不同的社会性主体形象,后者以“复数”而非“单体”的形式出现。“阿Q”的典型性不仅意味着它是一个指涉中国社会“真实性”的文化能指,更在于知识者围绕此一形象的思想阐释,能够激发出改变现实的“方向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鲁迅 《阿Q正传》 讽刺 类型
下载PDF
节日叙事、批判视角与文本关联——鲁迅《头发的故事》的镜像书写
7
作者 范桂真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4-31,共8页
《头发的故事》是鲁迅受邀为《学灯》国庆专辑创作的一篇小说,“双十节”不仅作为小说的背景而存在,它也进一步引发了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融入了对革命青年的纪念、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思想,并与《呐喊》中的《药》《风波》《... 《头发的故事》是鲁迅受邀为《学灯》国庆专辑创作的一篇小说,“双十节”不仅作为小说的背景而存在,它也进一步引发了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融入了对革命青年的纪念、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思想,并与《呐喊》中的《药》《风波》《阿Q正传》等文本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另外,小说中对自由平等话语的反思以及N先生的义愤心理,也受到鲁迅当时正在翻译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并且这种思想的发展也反映在鲁迅稍后创作的《伤逝》《孤独者》等小说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文本关联。在这种关联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在孤独、寂寞中呐喊的沉痛心理以及在“爱与憎”中的挣扎、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头发的故事》 镜像
下载PDF
On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1930s Viewed Through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8
作者 XU La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7年第7期446-449,共4页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LI5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193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sociological theory. It elaborates on his text selection and his strategy choice in particular and finds ...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LI5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193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sociological theory. It elaborates on his text selection and his strategy choice in particular and finds out that hisunique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determined by his translation habitus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his tim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translation habitu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s, political stand, and loftypatrio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ield HABITUS
下载PDF
作为经典的《阿Q正传》——从文化维度看《阿Q正传》经典性之生成
9
作者 黄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小说经典性的生成,除要在文学共通性、艺术通感性上获得认同外,还需要在文化共通性上获得普遍的认可、认同和接受。尽管文化的观念和形态有所不同,但在人性的层面上,小说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尤其是描写人性的弱点和变异(异化)的种种情态,... 小说经典性的生成,除要在文学共通性、艺术通感性上获得认同外,还需要在文化共通性上获得普遍的认可、认同和接受。尽管文化的观念和形态有所不同,但在人性的层面上,小说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尤其是描写人性的弱点和变异(异化)的种种情态,就往往能够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和接受,进而促成经典性的生成。正是在文化维度和层面上,鲁迅的《阿Q正传》创作,完成了经典性生成的全过程,具有恒久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共通性 经典性
下载PDF
农村知识青年之间的代际传承与裂变--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西京故事》中的罗甲成为例
10
作者 申朝晖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9-28,共10页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西京故事》中的罗甲成,因两者之间二三十年的时代差异导致他们身上呈现出代际关系中的传承共性与裂变冲突。孙少平与罗甲成都是出身于底层农村家庭的知识青年,都有着出人头地、改换门楣的强烈诉求与愿景。...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西京故事》中的罗甲成,因两者之间二三十年的时代差异导致他们身上呈现出代际关系中的传承共性与裂变冲突。孙少平与罗甲成都是出身于底层农村家庭的知识青年,都有着出人头地、改换门楣的强烈诉求与愿景。他们在追求目标的拼搏过程中,苦苦寻觅着灵魂的栖息地,最终超越了现实困境实现了精神蜕变。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变迁、个人的性格、作家的理念,导致孙少平与罗甲成之间的代际差异也是深刻且全方位的,在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上、在对体力劳动的认知上、在对爱情婚姻的理解上,代际之间的裂变与冲突体现得尤为明显。孙少平与罗甲成交织于代际之间的传承与裂变,实质上反映了路遥与陈彦这两位陕西作家在创作理念与文学实践之间的代际关系,并由此彰显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纷纭变幻的社会现实问题与知识分子对底层社会的书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陈彦 《平凡的世界》 《西京故事》 代际
下载PDF
从改造国民的精神到精神的自我改造--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11
作者 石小寒 方晓雨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5-121,共7页
《阿Q正传》对精神胜利法的否定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精神工程的怀疑与动摇,体现出启蒙落潮后的精神危机。鲁迅用小说的方式回应这场精神危机,他让本无闻乡间的阿Q成为一时瞩目的被砍头者,然而对阿Q“假革命”的揭示也预示了知识分... 《阿Q正传》对精神胜利法的否定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精神工程的怀疑与动摇,体现出启蒙落潮后的精神危机。鲁迅用小说的方式回应这场精神危机,他让本无闻乡间的阿Q成为一时瞩目的被砍头者,然而对阿Q“假革命”的揭示也预示了知识分子继续寻求“真出路”的努力。对出路的重新探索彰显了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的精神到精神的自我改造的心向转变,也体现出中国思想界从启蒙主义的自我认识过渡到富有革命精神的社会干预阶段转向。主题的变化导致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改变,鲁迅用精神胜利法的概括性弥合启蒙与被启蒙的界限,故而削弱了“看与被看”的平衡结构;为凸显对寻求出路的渴望,营造出“打破团圆”的召唤结构。《阿Q正传》发表百年之际,回顾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精神”到“精神自我改造”的变化轨迹,不仅有助于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思想界的变动,也有助于今天人文精神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晚明曲家陆世廉考补
12
作者 潘明福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21-30,共10页
晚明曲家陆世廉的生平及著述情况,尚有不甚明了之处。依据郑敷教《前中大夫陆晚庵小传》及其他一些相关材料,对陆世廉的生平、交游及著述等情况进行钩沉,可以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陆世廉其人其事,对深入研究其戏曲作品亦有一定的助益。
关键词 晚明 陆世廉 生平 交游 著述
下载PDF
作为“正信”的阿Q“精神胜利法”
13
作者 孙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2-62,共11页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德行品质重建的重要问题。赵太爷所代表的旧乡绅和假洋鬼子所代表的新的知识阶层都缺少“正信”品质,而这恰构成了阿Q精神胜利的底气。这种状况与宋以来理学的发展历史,尤其与清紧密相...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德行品质重建的重要问题。赵太爷所代表的旧乡绅和假洋鬼子所代表的新的知识阶层都缺少“正信”品质,而这恰构成了阿Q精神胜利的底气。这种状况与宋以来理学的发展历史,尤其与清紧密相关。清朝统治者将程朱理学作为统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承接明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经过有清一代的理学教化,“民”严守礼法,“士”言行分离。晚清西学东渐,留学生逐渐接替旧乡绅成为新的统治阶层,但依然延续着无法得到民的认同的老问题。作为经过教化、遵守礼法已成为主观无意识的底层农民阿Q,其言行严格按照圣经贤传,但内在观念与基本生存的矛盾,使其只得以“精神胜利法”来弥补两者间的裂隙。阿Q的言行分离和名实不符是被动的,与赵太爷代表的士阶层的“伪”不同。面对“士”“民”分离,如何发挥理学中“正信”的积极价值,从而有效吸纳消化外来文化,是百年新文学持续思考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 理学 “正信”
下载PDF
《阿Q 正传》敬隐渔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14
作者 刘美娟 乔媛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3年第3期32-42,共11页
1926年,敬隐渔将《阿Q正传》翻译成法语,推动了鲁迅在海外的译介,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先河。本文借用“译者主体性”相关理论,从敬隐渔翻译前的选材、翻译过程中的策略以及翻译后为译作出版做出的努力,探究敬隐渔的译者主体... 1926年,敬隐渔将《阿Q正传》翻译成法语,推动了鲁迅在海外的译介,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先河。本文借用“译者主体性”相关理论,从敬隐渔翻译前的选材、翻译过程中的策略以及翻译后为译作出版做出的努力,探究敬隐渔的译者主体性。文章一方面为鲁迅外译研究提供一些支撑材料,推动鲁迅海外传播研究;另一方面提出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翻译前和翻译中,也体现在翻译后,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鲁迅 敬隐渔 译者主体性 法译
下载PDF
《出关》的互文:“历史中的老子”与“漫画化的老子”
15
作者 王苾妍 张武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17,共8页
在小说《出关》中,鲁迅对老子的改写态度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小说以《史记》《庄子》为故事依据,重点对老子和众人的语言及形象进行改写,最终将老子漫画成一个徒作大言的“空谈家”形象。联系鲁迅的老庄研究专章《汉文学史纲要·... 在小说《出关》中,鲁迅对老子的改写态度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小说以《史记》《庄子》为故事依据,重点对老子和众人的语言及形象进行改写,最终将老子漫画成一个徒作大言的“空谈家”形象。联系鲁迅的老庄研究专章《汉文学史纲要·老庄》,将其笔下作为客观历史人物存在的老子与被漫画化的老子形象进行对读,还可构成重新解读《出关》文本的互文角度。在两篇文章中,鲁迅分别就老子的“无为”表达了自己的肯定与批判态度,看似是两次相互矛盾的评价,实则展现了鲁迅对老子思想的整合认识。比起思索过去,鲁迅更急于将历史打破,寻找于“现在”有利的药方,而《出关》即是在《汉文学史纲要·老庄》基础上的一次颠覆与整合,并将抽象的传统哲学纳进现实作最后的观照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出关》 《汉文学史纲要》 互文
下载PDF
语言与物质:阿Q的生活世界
16
作者 曹清华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然的“他者”,而遭到这个系统的驱逐乃至清除。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他者”,阿Q与性、姓氏、名字相关联的基本欲望、权利与位置得不到认可与保护,这个系统却步步紧逼向阿Q合围过来,阿Q的身体与精神受到无以复加的摧残。阿Q与外部世界一直维持着物质与物欲上的联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面对来自身外之物的围困与攻击,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扭曲的语言表达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生活世界 语言 物质
下载PDF
《阿Q正传》中的法律问题与涉法书写
17
作者 平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4,共6页
鲁迅《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涉法文学的代表作。《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作为施害者、受害者、起意者、目击者、言说者的涉案人物形象,营建“施害与受害”的多维关系,表现出人在多重法律问题下的艰难困境。通过透视未庄作为法律场域的内... 鲁迅《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涉法文学的代表作。《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作为施害者、受害者、起意者、目击者、言说者的涉案人物形象,营建“施害与受害”的多维关系,表现出人在多重法律问题下的艰难困境。通过透视未庄作为法律场域的内在机理,小说揭示出传统司法文化对现代法律变革的异化影响,指出“化现代”式司法变革的问题所在。鲁迅对法律问题的复杂态度与其本人的法律体验密切相关,《阿Q正传》以彰显主体精神、关心具体的人、杂语交织的文学之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法律路径进行反思、弥补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阿Q 涉法文学 文学与法律
下载PDF
《阿Q正传》日译本的历史回顾与探讨——以藤井省三的新译本为中心
18
作者 盐旗伸一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3年第3期108-119,129,共13页
《阿Q正传》日译本自1929年在『グロテスク』上刊登以来,至今已有17位译者,90多种版本,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中最广为普及的是竹内好的两种“岩波文库”本。在此基础上,藤井省三于2009年出版了“古典新译文库”本《故乡/阿Q... 《阿Q正传》日译本自1929年在『グロテスク』上刊登以来,至今已有17位译者,90多种版本,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中最广为普及的是竹内好的两种“岩波文库”本。在此基础上,藤井省三于2009年出版了“古典新译文库”本《故乡/阿Q正传》。在其自跋中藤井省三评价以往的译作,尤其是竹内好的翻译,通过采取“归化”的译法,使译文比鲁迅原文更为“精简而干脆”,具有“本土化”的翻译风格。而藤井省三则采用了“异化”的译法,旨在遵循鲁迅原文的长句法,“传达其心灵深处的苦恼”,达成译文的“鲁迅化”风格。藤井省三在鲁迅作品的翻译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和新的译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他的“新译本”对鲁迅作品日译历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本土化 异化 日译本
下载PDF
叙事策略与文学效果——重读鲁迅的《阿Q正传》
19
作者 李侠(译) 《华文文学》 2023年第6期5-16,共12页
如何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是贯穿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的精读,阐明阿Q本是具有欲望与本能的生命存在,对阿Q的描写源于作者同情与怜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叙事策略。在探讨阿Q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可能性时,论证... 如何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是贯穿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的精读,阐明阿Q本是具有欲望与本能的生命存在,对阿Q的描写源于作者同情与怜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叙事策略。在探讨阿Q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可能性时,论证其并非源于文本中所描述的阿Q人格,而是出自作者的叙事策略在文本和读者之间产生的文学效果。阿Q作为具有欲望与本能的生命存在,如果对他的刻画能够突破“精神胜利法”,这并不是因为阿Q在文本中的觉醒,而是源于读者在文本之外的觉醒。尤其是阿Q因对死亡感到恐惧的本能觉悟而呐喊“救命……”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声音正好重合,而如何拯救“灵魂被咬”阿Q的精神觉醒则留给了读者。总之,由于作者的叙事策略在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了文学效果,从而使《阿Q正传》的文本具备了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叙事策略 文学效果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语料库驱动下的译者风格研究——以《阿Q正传》两英译本为例
20
作者 郭文杰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81,共7页
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体可读性、词汇和句子3个层面对梁社乾与蓝诗玲英译《阿Q正传》两译本进行考察。从译者个体差异、翻译目的和时代变化3个角度对译者风格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蓝诗玲译本词汇丰... 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体可读性、词汇和句子3个层面对梁社乾与蓝诗玲英译《阿Q正传》两译本进行考察。从译者个体差异、翻译目的和时代变化3个角度对译者风格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蓝诗玲译本词汇丰富度高于梁社亁译本;蓝诗玲译本整体阅读难度大于梁社亁译本,梁社亁译本平均句长大于蓝诗玲译本。整体而言,梁社亁译本风格简单全面,忠实质朴;蓝诗玲译本风格精致简洁,流畅易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阿Q正传》 梁社乾 蓝诗玲 鲁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