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Short Stories ofNam Cao (Viemam) and Lu Xun (China)
1
作者 Van-Dau Quach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8期895-900,共6页
Nam Cao and Lu Xun are among high-profile writers who gain wide appreciation. The movements of literary assert this over the latter half of recent century in our country. That reality persistently points us to an urge... Nam Cao and Lu Xun are among high-profile writers who gain wide appreciation. The movements of literary assert this over the latter half of recent century in our country. That reality persistently points us to an urgent need for researches on Nam Cao and Lu Xun. Tints of literary worldviews of Nam Cao and Lu Xun, though upon which numberless research works,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have provided multi-directional insights and exploration of artistic creativities, remain misevaluated. B ich Thu, the author of Nam Cao, His Life and Legacies, counted out 191 articles and books themed Nam Cao. They were edited by writers of Nam Cao's generation namely Nguyen Huy Tuong, Nguyen Dinh Thi, To Hoai and Nguyen Hong, and even distinguished scholars such as Ha Minh Duc, Phong Le and Nguyen Dang Manh, so on. Regarding Lu Xun,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of his brilliant artistic ideology. Although Vietnamese readers have gained a late knowledge of him for just a half of century, his name is laid somewhere in the heart of our people, integrally and consistently. Vietnam's reader generations restlessly learn about and research on Lu Xun. A pioneering merit badge should be rewarded to the renowned literary critic Dang Thai Mai, for his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of Lu Xun to Vietnamese readers since 1943. The most interesting coincidence of Nam Cao and Lu Xun is that their profiles are imbued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ir compositions. Mentioning Lu Xun cannot help a reference to AQ, meanwhile the name ofNam Cao apparently recalls a Philistine Chi. AQ as well as Philistine Chi have become characters of the society's spiritual life and long live with the eternal brilliance of their two creators. That coincidence draws countless number of researchers. The "matching point", referring to the subject of farmers and intellectuals, between Nam Cao and Lu Xun's works has been explored to some certain extent. This elicitly invites us for deeper studie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n response to such invitation, delves into the subject with respect to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Nam Cao and Lu Xun's short st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 cao lu xun INTELLECTUALS CHARACTERIZATION short stories
下载PDF
Who Invited Lu Xun to Hong Kong?: An Examination of Two Accounts and Some New Materials
2
作者 Chiu-yee Cheu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3期392-407,共16页
Lu Xun visited Hong Kong in 1927 for two days and gave two very important lectures, but for several decades little was known about who made the invitation and who organized the trip. In 1981 Liu Sui claimed that it wa... Lu Xun visited Hong Kong in 1927 for two days and gave two very important lectures, but for several decades little was known about who made the invitation and who organized the trip. In 1981 Liu Sui claimed that it was Dr. Wong San-yin who invited Lu Xun, and Liu Sui himself was part of a reception team headed by Dr. Wong. In 1993 Zhao Jinsheng revealed that he was the person who had invited Lu Xun and organized his trip and lectures. Recently materials supporting both claim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two claims, concluding that Zhao Jinsheng's account is more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Hong Kong Liu Sui Wong San-yin cao Yanshen
原文传递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潞河游记》与曹雪芹朋友圈——兼及“松斋”批语的文献价值
3
作者 张昊苏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新的数字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复原曹雪芹的交游情况和生活世界,推进对以往红学疑案的认识。从地理活动范围、人际关系疏近、生活时间范围推算,敦诚《四松堂集》卷四《潞河游记》出现的“松斋白筠”并非在脂本上撰写评语的“松斋”。从《红... 新的数字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复原曹雪芹的交游情况和生活世界,推进对以往红学疑案的认识。从地理活动范围、人际关系疏近、生活时间范围推算,敦诚《四松堂集》卷四《潞河游记》出现的“松斋白筠”并非在脂本上撰写评语的“松斋”。从《红楼梦》早期流传渠道看,墨香不可能通过松斋阅读到脂本系统的《红楼梦》。可见,即使是在相对较小的曹雪芹泛交游圈中,同名异人情况也是常见的。运用数字人文视角有助于提醒学者关注“例外”、通过可视化方法深化推演精度,并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复原“曹雪芹的朋友圈”及“诸公”的小说评点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潞河游记》 曹雪芹 脂砚斋 松斋
下载PDF
当代三曹诗歌译介的复杂适应系统阐释
4
作者 董丽娜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81-85,共5页
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复杂的译介环境,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考察了新历史语境下译介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整体性、适应性和互动性。在结合当代三曹诗歌译介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思维范式揭示了其译介活动的整... 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复杂的译介环境,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考察了新历史语境下译介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整体性、适应性和互动性。在结合当代三曹诗歌译介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思维范式揭示了其译介活动的整体性思维、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以及多元互动的译介主体,以期摆脱局部、被动、封闭的思维模式禁锢,构建更加整体、适应、多元、互动的译介观,为三曹诗歌的译介、中国声音的海外传递铺路搭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三曹诗歌译介 整体性 适应性 互动性
下载PDF
论曹丕《典论·论文》 被引量:9
5
作者 汪春泓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8-42,共5页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的《典论·论文》提供了许多新内容。"诗赋欲丽"把诗赋文体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推到极致。但作于建安末年的《典论·论文》,其主旨却是要消弭受儒家经学浸淫至深的士人的抵抗情绪,使士人与...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的《典论·论文》提供了许多新内容。"诗赋欲丽"把诗赋文体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推到极致。但作于建安末年的《典论·论文》,其主旨却是要消弭受儒家经学浸淫至深的士人的抵抗情绪,使士人与世无争,惟以著述为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典论·论文》 曹植
下载PDF
曹丕与陆机的文体学思想比较论略——兼及魏晋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3
6
作者 効天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3-127,共5页
西晋文学理论家陆机的文体学思想是曹丕文体学思想的承传发展,本文拟从文体种类变化、文体秩序安排、文体特征阐释、体系建构等四个方面,分析陆机对曹丕文体学思想的继承发展性,并从中探讨魏晋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曹丕 陆机 文体学 文学思潮 发展轨迹
下载PDF
王粲“为两公子楼护”质疑——王粲和曹丕、曹植关系论 被引量:3
7
作者 黄燕平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8期147-150,共4页
关于王粲与曹丕、曹植关系,学界多囿于旧论,认为王粲"为两公子楼护",婉娈于曹氏两兄弟之间,与二人分别保持相等的距离,且同时受到他们的尊爱。但从曹丕、曹植对建安诸子的排位,王粲与二人的诗文交往情况及曹氏两兄弟悼念王粲... 关于王粲与曹丕、曹植关系,学界多囿于旧论,认为王粲"为两公子楼护",婉娈于曹氏两兄弟之间,与二人分别保持相等的距离,且同时受到他们的尊爱。但从曹丕、曹植对建安诸子的排位,王粲与二人的诗文交往情况及曹氏两兄弟悼念王粲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则显示出王粲实际上是亲曹植,疏曹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粲 曹丕 曹植 排列位置 诗文交往 悼念方式
下载PDF
曹操立嗣问题考述——从一个侧面看曹操与世族的斗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永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50-55,共6页
曹操立嗣看重诸子的才能 ,不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意。曹操最早有意传位于庶子曹冲。这是一位天才。曹冲早死 ,他又看上了曹植 ,但年长的曹丕在朝廷内外广泛交结 ,赢得了世族元老的支持 ,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曹操支持曹植组织力... 曹操立嗣看重诸子的才能 ,不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意。曹操最早有意传位于庶子曹冲。这是一位天才。曹冲早死 ,他又看上了曹植 ,但年长的曹丕在朝廷内外广泛交结 ,赢得了世族元老的支持 ,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曹操支持曹植组织力量 ,与曹丕相抗 ,引起了激烈的纷争。因此 ,在曹丕、曹植争嗣的表象背后 ,隐藏着曹操与世族势力的冲突。为了顾全大局 ,曹操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嗣 世族 曹操 曹冲 曹丕 曹植 政治斗争 历史研究
下载PDF
从文学传播角度看曹氏兄弟地位差异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静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0-117,128,共9页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再到文学接受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家地位和作品影响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在起作用。对于那些生前文学成就相差不远的作家来说,后来地位距离的逐渐拉大,传播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指挥棒...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再到文学接受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家地位和作品影响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在起作用。对于那些生前文学成就相差不远的作家来说,后来地位距离的逐渐拉大,传播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指挥棒。曹丕、曹植兄弟即是一例,二人生前各拥才赋,难分轩轾。但历代以来,二曹不再并肩驱驰,曹植风骚独步。这其中,文学传播对二人的地位差异之形成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播 曹植 曹丕 文学地位
下载PDF
骨肉相残 孰是孰非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家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06-111,共6页
三国时期 ,曹丕虐待曹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于是 ,历代文人皆归咎曹丕。然而 ,笔者发现 ,曹植是曹丕地位的争夺者 ,政治的反对者 ,名誉的诋毁者 ,在骨肉相残的过程中 ,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曹植 曹丕 三国时期 政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中的父子母题(上)——以鲁迅、曹禺等人作品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重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6-89,共4页
 文章分析了鲁迅、曹禺等二、三十年代作家对父子母题的处理及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父子母题的处理在新文学中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意义:它既背负着反传统的精神使命,又融入了日常亲情和人生伦理的意味。这种取向的混杂使其意义显得...  文章分析了鲁迅、曹禺等二、三十年代作家对父子母题的处理及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父子母题的处理在新文学中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意义:它既背负着反传统的精神使命,又融入了日常亲情和人生伦理的意味。这种取向的混杂使其意义显得隐晦难明。因而,疏理这种意义隐晦的情形,并借此揭示新文学在精神开掘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就成了文中之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父子母题 鲁迅 曹禺
下载PDF
论“操诗属汉音、丕植诗属魏响”——兼及“文学自觉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文不直接论述目前学术界热烈争论的“文学自觉说”,而是以考察汉魏诗歌之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的不同,对“操诗属汉音、丕植属魏响”之说的合理内核予以挖掘,兼及“
关键词 汉魏诗歌之异 操诗属汉音、丕植属魏响 文学自觉说
下载PDF
曹丕苛禁宗室政策考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战利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34,共8页
曹丕苛禁宗室政策不断受到儒家政治哲学的批评,成为后人指责其无友于之情的口实,并将其作为曹魏速亡的主要原因。但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则该政策的实施乃为当时政治形势使然,是经过长期酝酿和政治考量而推行的稳定统治的措施。
关键词 曹丕 曹植 宗室 苛禁政策
下载PDF
《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战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102,共4页
曹植《七步诗》传播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去曹植时代愈近,文献记载愈少。刘宋时出现此诗,唐人有曹植集为据不甚重视,北宋时渐有争议,南宋时著录和引之作典日盛,此后遂真假难辨。刘宋和赵宋时是反曹浪潮的两个高峰,《七步诗》的托名... 曹植《七步诗》传播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去曹植时代愈近,文献记载愈少。刘宋时出现此诗,唐人有曹植集为据不甚重视,北宋时渐有争议,南宋时著录和引之作典日盛,此后遂真假难辨。刘宋和赵宋时是反曹浪潮的两个高峰,《七步诗》的托名和盛传与这两个朝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步诗 托名 曹植 曹丕
下载PDF
李陵《答苏武书》的真伪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3,共5页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标榜“情采”,自汉至梁同情李陵的声音绵绵不绝,是《答苏武书》在六朝及后世受到注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陵 《答苏武书》 《李陵传》与《苏武传》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下载PDF
曹植《白马篇》的原型蠡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应斌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1-44,共4页
一般认为曹植《白马篇》是作者“自况”,但实际上它的原型却当是少年英雄曹丕。曹丕有《白马篇》那样非凡的箭术和武艺,他的英雄事迹还传扬四方。当然,曹丕与曹植不和,二人因争夺继承权而水火不容,但这是后来的事,兄弟二人早年关系亲密... 一般认为曹植《白马篇》是作者“自况”,但实际上它的原型却当是少年英雄曹丕。曹丕有《白马篇》那样非凡的箭术和武艺,他的英雄事迹还传扬四方。当然,曹丕与曹植不和,二人因争夺继承权而水火不容,但这是后来的事,兄弟二人早年关系亲密,《白马篇》成于早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白马篇》 原型 曹丕
下载PDF
新文学的复仇书写论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关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5,共5页
复仇是新文学的一大母题。近现代中国贫弱和耻辱的灰色境遇激发了以家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悲壮和忧愤的民族自觉,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铸剑》的重心和巧妙在于复仇过程和复仇方式上的设计,"后复仇"情节成了... 复仇是新文学的一大母题。近现代中国贫弱和耻辱的灰色境遇激发了以家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悲壮和忧愤的民族自觉,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铸剑》的重心和巧妙在于复仇过程和复仇方式上的设计,"后复仇"情节成了复仇之上的复仇。巴金是在复仇的沉思中完成了思想和启蒙的另一种文学选择。汪曾祺复仇者为父报仇的永恒模式成了心灵扭曲和罪恶的象征。曹禺借复仇书写生命的原始强力,同时也写了人的现代困境。茅盾《参孙的复仇》的意义是多重的,除复仇的多向外,还有对女性和自己的复仇。近现代中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集体记忆使得复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便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复仇书写 鲁迅 巴金 汪曾祺 曹禺 茅盾
下载PDF
曹丕、曹植文学批评建树比较观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新楚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5-53,共9页
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还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几乎一边倒地看重曹丕的《典论·论文》,而有意淡化曹植的文学批评建树,以致在建安文学研究中,出现种种"扬丕抑植"的偏见。本文立足于现有文本研究,兼及曹丕、曹植... 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还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几乎一边倒地看重曹丕的《典论·论文》,而有意淡化曹植的文学批评建树,以致在建安文学研究中,出现种种"扬丕抑植"的偏见。本文立足于现有文本研究,兼及曹丕、曹植有关文章面世时间的考订,既从文学批评史的宏观角度,又从特定文本既有内涵的微观角度,比较分析了这兄弟二人的文学批评建树,得出的结论是:曹植的建树胜过曹丕一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曹植 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文心雕龙》建安三曹论评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凡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9-105,共7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三曹,多成为后世评论三曹文学贡献的理论根据,多有可资学习借鉴之处。刘勰对三曹作品的批评,系将其安放到整个文学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去做动态的具体考察;对于曹操的文学成就,刘勰并无故意贬抑的偏见,但由于时代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三曹,多成为后世评论三曹文学贡献的理论根据,多有可资学习借鉴之处。刘勰对三曹作品的批评,系将其安放到整个文学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去做动态的具体考察;对于曹操的文学成就,刘勰并无故意贬抑的偏见,但由于时代的影响,其对于曹操文学存在某些认识不足之处;关于丕、曹兄弟文学,刘勰认为应将政治地位等因素加以排除,这有其合理性,刘勰肯定曹丕乐府诗的特定贡献,认为其理论建树优于曹植,而在诗文创作方面,则给予曹植"独冠群才"的高度评价,都是合乎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曹操 曹植 曹丕
下载PDF
曹植黄初初年获罪事由探隐 被引量:2
20
作者 邢培顺 《滨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81-84,共4页
黄初初年,曹植两次获罪朝廷,几乎被杀。关于这两次获罪的经过,人们已作了较详细、清晰的考证,但获罪的具体事由尚不明朗。在诸贤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可以发现,曹植第一次获罪的真正事由是其在父亲曹操去世周年之际违诏私祭,为监国... 黄初初年,曹植两次获罪朝廷,几乎被杀。关于这两次获罪的经过,人们已作了较详细、清晰的考证,但获罪的具体事由尚不明朗。在诸贤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可以发现,曹植第一次获罪的真正事由是其在父亲曹操去世周年之际违诏私祭,为监国谒者所阻挠,因而发生冲突;第二次获罪的具体原因是曹植暗派属下前往邺城私祭父亲曹操,被王机等人诬告为私祭甄后。这也就是《责躬诗》中"茕茕仆夫,于彼冀方。嗟予小子,乃罹斯殃"的真正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获罪 私祭 《责躬诗》 曹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