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 Xun' s prose poem Revenge II resolution
1
作者 李秀芝 《克拉玛依学刊》 2010年第5期293-293,共1页
下载PDF
“后五四”时期的启蒙、爱情与“生活者”鲁迅——再读《伤逝》及其周边
2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论文重新阐释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启蒙者”鲁迅和“生活者”鲁迅的逻辑关系,提出不仅是“文学者”鲁迅,“生活者”鲁迅也是“启蒙者”鲁迅得以凸显和成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生活者”鲁迅更强调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参与,鲁迅式的... 论文重新阐释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启蒙者”鲁迅和“生活者”鲁迅的逻辑关系,提出不仅是“文学者”鲁迅,“生活者”鲁迅也是“启蒙者”鲁迅得以凸显和成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生活者”鲁迅更强调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参与,鲁迅式的启蒙正是通过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诚实参与而实现的,他和这生活进行肉搏、挣扎,深入其中,复又挣脱出来,并在这生活的锻造中塑型他对启蒙问题的思考。涓生和子君的关系体现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接受环境和接受主体的检视,同时,他对“后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伦理悖论和异化危机亦进行了反省,这两种思考的杂糅造成了涓生独白的混杂交响和文本的复杂性。《伤逝》既是鲁迅启蒙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连环,也是他又一次以“生活者”的态度直面“后五四”时期启蒙问题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五四” 启蒙 爱情 “生活者”鲁迅
下载PDF
从《呐喊·自序》到《野草·题辞》——鲁迅特定时段生命体验片谈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留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对于鲁迅而言,从1922年到1927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鲁迅在1922年写成了《呐喊·自序》,1927则写出了《野草·题辞》。鲁迅在这期间的生命体验值得研究。鲁迅的《呐喊·自序》,既是他1922年时刻特定心理的映射,也是他... 对于鲁迅而言,从1922年到1927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鲁迅在1922年写成了《呐喊·自序》,1927则写出了《野草·题辞》。鲁迅在这期间的生命体验值得研究。鲁迅的《呐喊·自序》,既是他1922年时刻特定心理的映射,也是他此前生命与创作的总结。而《野草·题辞》,不仅是他在1927年时刻心境的流泻,更是他“彷徨期”生活与创作的回望。在此时段,他做了告别旧我,走向新我的艰难探索,其心理变迁值得研究,而多次出现的“大欢喜”意象是《野草·题辞》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野草·题辞 鲁迅 生命体验 大欢喜
下载PDF
“带了镣铐的进军”:“且介亭杂文”的生成与艺术特征
4
作者 张洁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7,188,189,共10页
鲁迅以“且介亭杂文”命名自己1934—1936年间的杂文,强调此间写作与“周围的情形”的密切关联。鲁迅用“且介亭”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 鲁迅以“且介亭杂文”命名自己1934—1936年间的杂文,强调此间写作与“周围的情形”的密切关联。鲁迅用“且介亭”为题强调半租界的环境,不仅强调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上的杂糅与交叉,更强调资本市场与专制政府的合谋,尤其是其联手对革命文学进行的压制。在这样的压迫下,鲁迅的反抗也就具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如何在“且介亭”中想方设法写出诗史般的杂文并使之与读者见面,如何“带着镣铐进军”,是鲁迅彼时最重要的任务。换句话说,“且介亭杂文”本身就是鲁迅在这一阶段反抗和突破文网的成果,它们既是“且介亭”处境的体现,也是这一处境的产物,因而独具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特征。“且介亭杂文”一方面是“含胡”的,以迂回、智慧的斗争方式面对审查;另一方面,鲁迅在杂文和《故事新编》里都使用了借古论今的方式,取道历史而批判现实,这也成为其后期杂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且介亭 后期杂文 艺术特征
下载PDF
语言与物质:阿Q的生活世界
5
作者 曹清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然的“他者”,而遭到这个系统的驱逐乃至清除。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他者”,阿Q与性、姓氏、名字相关联的基本欲望、权利与位置得不到认可与保护,这个系统却步步紧逼向阿Q合围过来,阿Q的身体与精神受到无以复加的摧残。阿Q与外部世界一直维持着物质与物欲上的联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面对来自身外之物的围困与攻击,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扭曲的语言表达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生活世界 语言 物质
下载PDF
《祝福》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人的存在论视角是阐释和理解鲁迅小说《祝福》的新视角,可惜在国内研究界并未得到理想展开,迄今仍未有标志性的代表成果。《祝福》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象征之作,"阶级论"、"礼教吃人论"、"人性拷问论... 人的存在论视角是阐释和理解鲁迅小说《祝福》的新视角,可惜在国内研究界并未得到理想展开,迄今仍未有标志性的代表成果。《祝福》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象征之作,"阶级论"、"礼教吃人论"、"人性拷问论"等都无法真正窥探到《祝福》的真意。《祝福》的象征是人的整体象征,而其象征的最大"支点"则是祥林嫂。祥林嫂是人的意义困境或存在论悖谬性的"哲学化身",她的遭遇使人的意义的悖谬性被逼出了历史的地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人学思想谱系"后来被扭曲为与人的存在有悖的"道德人学"和"皇权政治人学",《红楼梦》翻古开新创建了"贵情、尚真"的新人学,而鲁迅文学则是《红楼梦》新人学的真正后继者,《祝福》是这种新人学文学的新篇章、新的重大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祝福》 存在论阐释 新人学文学 存在主义 生命哲学
下载PDF
鲁迅疾病叙事与中国现代生命伦理的发生 被引量:6
7
作者 谭桂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4,共10页
鲁迅文学中的疾病叙事不仅体现着鲁迅的医学背景、人格影响,而且灌注着鲁迅自己对生命的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张安乐死,能医的就医,不能医的就帮助他死得没有痛苦;二是反对酷刑与虐杀,批判国民性中对科学的精... 鲁迅文学中的疾病叙事不仅体现着鲁迅的医学背景、人格影响,而且灌注着鲁迅自己对生命的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张安乐死,能医的就医,不能医的就帮助他死得没有痛苦;二是反对酷刑与虐杀,批判国民性中对科学的精神没有兴趣,而把聪明才智都挥洒在这种给被害人带来无穷而难忍的痛苦的虐杀与酷刑上;三是尊重残疾者但反对滥施同情,体现出肉体之小与精神之大的辩证认知。鲁迅的这种生命伦理观念既是鲁迅自身疾病纠缠的生命体验的升华,也是科学精神与生命哲学互织的结晶。鲁迅在其一生中对生命伦理现代化的思考与践行,体现出的正是他对《新青年》催生"最后觉悟之觉悟"即伦理觉悟的启蒙方略的主动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疾病叙事 生命伦理 现代性
下载PDF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7,共17页
"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 "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包括老祖母讲的猫是老虎师父的故事,长妈妈渲染的女阴能使敌军大炮变哑,《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散播着鬼世界的诙谐,父亲的病埋下了中医现代化的质疑,《天演论》建构了现代思想的新维度,辛亥畸人范爱农引发了对革命变味的反思。这些早年经验,都提供了鲁迅思想母题的最初萌蘖。鲁迅在"后五四",拾起了"前五四"的思想母题之花蕊,把玩思量,与中年时的人事藤蔓纠结翻滚,蹦出了许多"嘎嘎"乱叫的生命。《朝花夕拾》遂成了现代中国最有生命趣味的回忆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重读 童年经验 回到原本
下载PDF
看取有价值的人生——《孔乙己》散论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3,共5页
结合鲁迅文化思想的宏观背景 ,探讨了《孔乙己》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形式。认为《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 ,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回击了当时文坛利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的逆流。《孔乙己》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 结合鲁迅文化思想的宏观背景 ,探讨了《孔乙己》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形式。认为《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 ,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回击了当时文坛利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的逆流。《孔乙己》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完美性 ,集中展现了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的天才 ,是世界短篇说小说中的艺术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孔乙己》 思想内蕴 艺术形式 人生价值 文学评论 小说 孔乙己形象
下载PDF
鲁迅:对生存隐秘的凝视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5,共6页
鲁迅的文学活动,具有复杂的多向度的意味。他赞美摩罗诗人,欣赏的是他们对人间隐秘的发现,其文字都是失败或抗拒失败的内心的外露。小说中呈现的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杂文中对人世间本质的关注和虚妄的颠覆,对假象的警觉,都说明鲁迅... 鲁迅的文学活动,具有复杂的多向度的意味。他赞美摩罗诗人,欣赏的是他们对人间隐秘的发现,其文字都是失败或抗拒失败的内心的外露。小说中呈现的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杂文中对人世间本质的关注和虚妄的颠覆,对假象的警觉,都说明鲁迅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存隐秘 美学观
下载PDF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与《中国小说史略》的编纂 被引量:6
11
作者 温庆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9,共9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对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有着重要影响。从鲁迅整理古代小说文献到具体编纂《史略》时将小说作为历史现象来解读、再到其授课意图及效果,均可证明其借"国民性批判"的视角确立"立人"思想以主导...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对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有着重要影响。从鲁迅整理古代小说文献到具体编纂《史略》时将小说作为历史现象来解读、再到其授课意图及效果,均可证明其借"国民性批判"的视角确立"立人"思想以主导《史略》编纂之目的意图。而贯穿于鲁迅小说创作始末的"为人生"文学观,促使《史略》从小说客体的描写对象与创作主体两方面切入,以设定由写神的向写人的演进、由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等两大小说规律;"有意为小说"的提法并非完全属于文体判断,而是基于对"为人生"文学观的表现程度多寡而言。"为人生"文学观是《史略》有关古代小说之思想性论断、艺术性评判等评骘的潜在价值标准;尤其是,认为《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系"为人生"文学观延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立人 为人生 市井细民写心
下载PDF
论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76,共7页
对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学界虽有论及,多语焉不详,或未纳入特定的历史语境。从鲁迅把浪漫主义划分为“主智”派、“罗曼”派、“知感圆满”派、“意力”派四种;从他对诗意人生的思考与追寻;“纯文学”及“文章不用之用”观点的确... 对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学界虽有论及,多语焉不详,或未纳入特定的历史语境。从鲁迅把浪漫主义划分为“主智”派、“罗曼”派、“知感圆满”派、“意力”派四种;从他对诗意人生的思考与追寻;“纯文学”及“文章不用之用”观点的确立;对文学的天才灵性、形象直觉性、契合自然的倡导;以及对信仰、宗教及神话象征的认同等,可以看出,鲁迅对浪漫主义美学形成相对系统的、完整的观念。由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其观念中出现启蒙功利性和纯文学审美自律性的整合,确立启蒙理性主体和维护感性自由主体的共在,构建浪漫主义理论体系和运用现代主义创作技艺的并行等矛盾现象,这需缜密地、慎重地辨析,方能趋近鲁迅美学观念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浪漫主义 美学观念
下载PDF
鲁迅,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浅论鲁迅在“看客小说”中的参与方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铜虎 陈小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6-110,共5页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看客小说 参与方式
下载PDF
从浪漫的质疑到自我的否定: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美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鲁迅早期主要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对现代西方文明扼杀人的个性、禁锢人的心灵进行了批判。中后期,他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对启蒙价值观念引进到中国后产生的移植性、空幻性问题进行了思考。鲁迅还对自我的启蒙者身份进行拷问,批判了启蒙... 鲁迅早期主要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对现代西方文明扼杀人的个性、禁锢人的心灵进行了批判。中后期,他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对启蒙价值观念引进到中国后产生的移植性、空幻性问题进行了思考。鲁迅还对自我的启蒙者身份进行拷问,批判了启蒙者的偏执与狂热,揭示了启蒙者被迫放弃启蒙无路可走的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浪漫主义 启蒙 《狂人日记》 《新生》 五四运动
下载PDF
长子文化背景下的鲁迅和周作人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瑞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4-88,共5页
周氏兄弟在童年时期几乎共同经历了家庭败落、丧父等一系列人生遭际,承接着几乎相同的文化滋养,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兄弟排行位置的不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长子的文化规约,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周氏兄弟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识... 周氏兄弟在童年时期几乎共同经历了家庭败落、丧父等一系列人生遭际,承接着几乎相同的文化滋养,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兄弟排行位置的不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长子的文化规约,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周氏兄弟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担当和人生体验的迥异,致使他们最终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人生体验 责任担当 长子文化
下载PDF
启示“虚无体验” 邀约“战士”人生——论鲁迅杂文蕴含的生命信仰路标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小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44-49,共6页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路标":启示"虚无体验"、呼吁"虚无超越"、邀约"战士"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生命信仰 虚无 “战士”人生
下载PDF
科学理性的生命观照——论鲁迅早期的科学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学谦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鲁迅的科学思想基于其生命主义立场。鲁迅看到了科学理性的理性特征,但他更愿意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性,把生命意识看作是科学理性的本体。据此,鲁迅认为科学理性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长时段”的而非急功近利的。这正是... 鲁迅的科学思想基于其生命主义立场。鲁迅看到了科学理性的理性特征,但他更愿意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性,把生命意识看作是科学理性的本体。据此,鲁迅认为科学理性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长时段”的而非急功近利的。这正是鲁迅否定洋务派思想的主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科学理性 生命意识 内部历史 外部历史
下载PDF
鲁迅死亡意识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国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死亡意识的研究历经社会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几个层面的探掘,形成了从现实生存的危机与反思到孤独个体的向死而在,再到鲜活个体心理的微观贴近,最终形塑了鲁迅经由多重反复观照的立体成像,从而由此一问题域完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死亡意识的研究历经社会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几个层面的探掘,形成了从现实生存的危机与反思到孤独个体的向死而在,再到鲜活个体心理的微观贴近,最终形塑了鲁迅经由多重反复观照的立体成像,从而由此一问题域完成了鲁迅形象的某种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死亡意识 生命意识 向死而生
下载PDF
鲁迅生命的两种形态及底色——《雪》新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玉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86-90,共5页
《雪》的内涵是最难发掘的。诗人鲁迅分别以"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隐喻了自我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青春时期和孤魂似的"当下",而以"雨的精魂"这一意象,将二者联结、容纳进来:在先驱者人近... 《雪》的内涵是最难发掘的。诗人鲁迅分别以"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隐喻了自我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青春时期和孤魂似的"当下",而以"雨的精魂"这一意象,将二者联结、容纳进来:在先驱者人近暮年的"当下"及其孤独决绝的挑战姿态中,实质上已然包孕着诗人青年期的某种青春、热情和人生价值,并且被其作为一以贯之的生命底色(精魂)而滋润着,也因此,这颗灵魂才那么深厚,那么骁勇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雪》 青春 挑战 生命
下载PDF
鲁迅杂文中“路”的意象和“走”的人生哲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雪飞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86-87,共2页
分析了鲁迅笔下的"路"和"走",认为其透出了鲁迅追求光明的探索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愫和胜利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 鲁迅杂文 意象 人生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