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 Xun's Classical-Style Poetry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3期317-336,共20页
The extent of Lu Xun'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ists who worked to bring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ever since the year after his death when his brot... The extent of Lu Xun'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ists who worked to bring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ever since the year after his death when his brother Zhou Zuoren emphatically denied his membership in the Guangfu Hui. The scholars who think he did joi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at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rely on attributions to Lu Xun by third parties who conversed with him late in his life, but Lu Xun never actually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in his written or published works and, despite hi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with Zhang Taiyan (and therefore by inference the Tokyo and Zhejiang branches of the Guangfu Hui), no one has ever brought forth archiv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laim of his membership. Here I will examine the classical-style poetry Lu Xun wrote before and after the event in order to gauge through first-hand evidence his disposition toward the Republican revolution and the historic transition it signaled fo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u xun's classical-style poetry Guangfu Hui TongmengHui 1911 Revolution zhang taiyan
原文传递
Translating Lu Xun's MSra: Determining the "Source" Text, the "Spirit" versus "Letter" Dilemma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Conundrums 被引量:1
2
作者 Jon Eugene y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422-440,共19页
Not long after he withdrew from medical studies at Sendai and returned to Tokyo in 1906, Lu Xun bega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produc... Not long after he withdrew from medical studies at Sendai and returned to Tokyo in 1906, Lu Xun bega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produced five treatises he eventually published in an archaistic classical prose style influenced by that of Zhang Taiyan. Central to, and the longest among these essays is Moluo shi li shuo (On the power of Mara Poetry), which focuses on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in particular, the Byronic poet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legacy. In translating, annotating, and analyzing this essay, one meets with a number of quotations and terms derived originally from Western sources, sometimes through a secondary Japanese, German, or 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issues that arise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at essay, in particular on the question of determining the source text, what bearing that has or should have on scholarly translation and how the study of textual issues can shed light not only on texts but also on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t offers an analysis of Lu Xun'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s as well as conclusions reflecti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terary career and broader 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Mara Poetry zhang taiyan Chinese-English literarytranslation BYRON CAIN NIETZSCHE Satanic school Demoniac Poets
原文传递
鲁迅的“魏晋文章”与章太炎——论鲁迅思维与文风的形成之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鲁迅"魏晋文章"风格的形成,源于他早年在越地对"魏晋文章"的喜爱。章太炎则提升了他对"魏晋文章"的自觉,并以一种既严密锋利又博大深厚的文风,影响到鲁迅对于"魏晋文章"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鲁迅 “魏晋文章” 章太炎 文风
下载PDF
“破名者的姿态”--评金理《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亦聪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4-37,共4页
中国近世文化的一个痼疾是名与实的高度分离,新文化运动以后,此种痼疾并未消失,反而与新的文化资源、社会思潮结合产生了“现代名教”。金理的《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以章太炎、鲁迅、胡风、胡适为... 中国近世文化的一个痼疾是名与实的高度分离,新文化运动以后,此种痼疾并未消失,反而与新的文化资源、社会思潮结合产生了“现代名教”。金理的《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以章太炎、鲁迅、胡风、胡适为中心,就他们对现代名教的批判展开研究,一方面立足文学史视野对现代思想史进行反观,另一方面也是站在现代思想史的角度提示我们现代文学的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理 《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现代名教 “名” 章太炎 鲁迅 胡风 胡适 文学史 思想史
下载PDF
“清远本之吴魏,风骨兼存周汉”——章太炎“魏晋文章”之源流及影响初探
5
作者 高俊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5-58,共4页
章太炎的“魏晋文章”有师承渊源的因素,即远承汪容甫、李申耆,近袭谭献;章太炎的“魏晋文章”在近现代文学的过渡之际,对于一代文风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周氏兄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的两大风格。
关键词 章太炎 魏晋文章 源流 现代散文 影响
下载PDF
鲁迅论章太炎
6
作者 程凯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0-95,共6页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太炎先生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原则,本着“吾爱吾师,吾...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太炎先生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原则,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对太炎先生一生的功过作了宏观和科学的评价,有颂扬,有批评,有肯定,有否定,为我们评价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颂扬 批评 章太炎 功过
下载PDF
从《齐物论释》到《故事新编》——章太炎、鲁迅与先秦思想关系略论(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芬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5-84,共10页
在晚清诸子学以来的学术氛围中,章太炎是较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诸子思想乃至《齐物论释》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和其弟子鲁迅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实际上有着较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章太炎的诸子思想论与鲁迅文学创作尤其是《故事新编... 在晚清诸子学以来的学术氛围中,章太炎是较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诸子思想乃至《齐物论释》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和其弟子鲁迅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实际上有着较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章太炎的诸子思想论与鲁迅文学创作尤其是《故事新编》进行比对分析,洞察其中幽微是一件有趣的事。接续上篇,在此范围内,通过《出关》《采薇》《起死》等篇与章太炎历史史料之论证、"齐物"思想之比较分析,揭示鲁迅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化解主体困境的努力,而《故事新编》的创作,可谓这种努力的文学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章太炎 《齐物论释》 《出关》 《采薇》 《起死》
下载PDF
从《齐物论释》到《故事新编》——章太炎、鲁迅与先秦诸子思想关系略论(上)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芬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5-33,共9页
在晚清诸子学以来的学术氛围中,章太炎是较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诸子思想乃至《齐物论释》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和其弟子鲁迅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实际上有着较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章太炎的诸子思想论与鲁迅文学创作尤其是《故事新编... 在晚清诸子学以来的学术氛围中,章太炎是较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诸子思想乃至《齐物论释》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和其弟子鲁迅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实际上有着较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章太炎的诸子思想论与鲁迅文学创作尤其是《故事新编》进行对比分析,洞察其中幽微是一件有趣的事。在此范围内,从《明独》到《孤独者》《铸剑》,从论荀、墨乃至《非攻》均可在二人的思想和文字理路背后寻找到某种共通的文化基因,这有利于我们以更广泛而深刻的角度去理解鲁迅的思想质地和文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先秦诸子 《齐物论释》 《故事新编》
下载PDF
章太炎对文学家鲁迅及《狂人日记》的深度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郝雨 田乐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28,共8页
近世以来,西学东渐,逐步形成融会之势。在融会中西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寓世界文明建设于中国建设,是近世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潮流。章太炎的文明批判与礼教批判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很大,归国后的鲁迅仍然延续着对章太炎的... 近世以来,西学东渐,逐步形成融会之势。在融会中西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寓世界文明建设于中国建设,是近世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潮流。章太炎的文明批判与礼教批判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很大,归国后的鲁迅仍然延续着对章太炎的学习。通由章太炎,鲁迅大量接触释、庄思想,这使得鲁迅得以实现转识成智并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所谓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即不通过条分缕析去说教,而是通过智慧领域的诗与寓言加以暗示,将道理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去启迪人,使人自悟,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作圣之功"。从章太炎与鲁迅的案例里可以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场冒失的、突然的运动,也并不是一场仅仅局限在中国的运动,它是一大批前代思想家对于世界文明作出总结反思之后的思想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文明批判 礼教批判
下载PDF
追寻文明的“新力”--晚清文明论潮流中的《摩罗诗力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尧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鲁迅早年推崇富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强调其诗歌力量对于复兴中国文明的意义。通过回顾古文明的兴衰史,鲁迅指出文明和野蛮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同于晚清学界对19世纪西方文明的简单崇拜,鲁迅认为野蛮蕴含着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本... 鲁迅早年推崇富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强调其诗歌力量对于复兴中国文明的意义。通过回顾古文明的兴衰史,鲁迅指出文明和野蛮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同于晚清学界对19世纪西方文明的简单崇拜,鲁迅认为野蛮蕴含着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本源力量。受章太炎、尼采影响,鲁迅对文明和野蛮的关系作出了全新解释并彰显出野蛮作为“内在文明”的意义。鲁迅提倡的“摩罗诗力”深化了晚清尚力思潮,他的理想是借助“摩罗诗力”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勇于战斗、进取的生机和活力,完成文明再造与民族革命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 文明 野蛮 尼采 章太炎
下载PDF
章太炎的学术与革命--从“哀”至“寂寞”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跃(译) 张宪生(校)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2,共12页
章太炎是第一位以探寻国粹(历史)的方法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学者,他从历史探求走向革命,又由革命促进历史探求。他所说的历史是包括语言、风俗在内统一的历史,也被称为国粹,这关涉到章太炎接受的小学、史学、礼学三个学术传统,在其手中将... 章太炎是第一位以探寻国粹(历史)的方法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学者,他从历史探求走向革命,又由革命促进历史探求。他所说的历史是包括语言、风俗在内统一的历史,也被称为国粹,这关涉到章太炎接受的小学、史学、礼学三个学术传统,在其手中将小学和礼学统一于“史”中,而对章太炎来说,“史”的实践性就是光复中国自己历史的革命。但这个理论是一把双刃剑,即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太炎在面临反帝反封建任务时,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代表欧美列强扶植清政府使中国处于陪隶状态。对于这一矛盾,章太炎找到了唯识论,但只是在唯识论里将民族主体性历史相对化,升华为无的世界。后随着刘师培的变节,章太炎脱离了革命的漩涡,由此也完成了“哀”的思想生命历程;鲁迅则发现了无产阶级,沿着章太炎的历史追问之路在“寂寞”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刘师培 革命 国学
下载PDF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所受章太炎影响述论
12
作者 朱建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6-45,共10页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写作,一方面说明鲁迅与章太炎在文学观念上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与深层影响。鲁迅关于文字之观点,以及汉文字与汉文学的内在关联,处处可见受章太炎“文字文化论”与“文学复古”思...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写作,一方面说明鲁迅与章太炎在文学观念上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与深层影响。鲁迅关于文字之观点,以及汉文字与汉文学的内在关联,处处可见受章太炎“文字文化论”与“文学复古”思路之影响。但鲁迅从来不是被动性地接受,而是体现出作为一名文学史家的学术“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章太炎 《汉文学史纲要》 文学复古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章太炎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振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6,共10页
章太炎《齐物论释》所推崇的"不齐而齐"原则,与新文学标举的诸如个性,思想,创作的独立、自主等重要价值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章氏的"俱分进化论",丰富和深化了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认知。我们从鲁迅身上,... 章太炎《齐物论释》所推崇的"不齐而齐"原则,与新文学标举的诸如个性,思想,创作的独立、自主等重要价值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章氏的"俱分进化论",丰富和深化了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认知。我们从鲁迅身上,尤其是《野草》所代表的异常复杂、深刻的作品背后,从沈从文始终不愿放弃的"乡下人"写作立场背后,都不难辨认出由章氏对"现代性"的复杂认知,作为一种隐性精神结构贯穿其间的印迹。章氏的复古文学观,撇开六朝以来如《文选》所拟定的偏重文"章"的取径,重新确立重心,立足于文"字"的文学观。而"字"一方面是以"个"作为立足点,另一方面,章氏又致力于将"字"返回到它最初的状态上去理解和定义。这些思路,都是新文学"个性发现"和力求叙述、抒情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的写作原则的重要思想学术来源之一。《国故论衡·文学总论》将六朝作了专门限定的"文学",重新泛化(拆解?解放?)为一切著于竹帛的文字范围,既是对中国自六朝以后渐成"典范"的传统"文学"观的一个有分量的批评,同时也暗含了对来自西方、后来几乎成为主宰近现代中国文学观的"律则"和"原理"的西方近代文学观的质疑性回应;此外,章氏这一对"文学"作了特殊解释和理解的"文学观",还是鲁迅对杂文、周作人对"杂学"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文学自信的极为重要的思想学术支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章太炎 周氏兄弟
原文传递
章太炎的文学复古与鲁迅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5
14
作者 任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0-128,共9页
作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思想发源地,清末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潮以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格的生成。尤其是章太炎以国粹为中心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想,秉持"自性"、"自心",... 作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思想发源地,清末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潮以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格的生成。尤其是章太炎以国粹为中心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想,秉持"自性"、"自心",致力于重建民族固有的生活样式和文化形态,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立足于民族内部寻求文化复兴力量的思路。《民报》时期,在章氏富有生命质感的思想启发下,鲁迅对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的理解、体验愈益成熟,他把主观精神作为西方文明之本,并由此走向中国文人传统的反面——民族内面生活。他文学中无所不在的复仇情绪虽然注入了现代西方的反抗精神,但更主要的是源自长久压抑在中国正统文化之下的不平之气,这就在文学样式下对《民报》时期反复申辩复仇正当性的章太炎作了一个并不遥远的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文学复古 国粹
原文传递
鲁迅与章太炎:跨世纪的文化对话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庆 顾琅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章太炎、鲁迅的文化选择都表现出"取今"、"复古"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帮助章太炎形成了富于五四意义的文化多元思想,但是其内在的文化正统思想的束缚,又使他以破击经学殿堂始,以成为孔门儒学的守护神终。鲁迅则要求... 章太炎、鲁迅的文化选择都表现出"取今"、"复古"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帮助章太炎形成了富于五四意义的文化多元思想,但是其内在的文化正统思想的束缚,又使他以破击经学殿堂始,以成为孔门儒学的守护神终。鲁迅则要求"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新宗"乃"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道术,因而鲁迅的文化选择是与其以立人为旨归的启蒙主义方略有机融合为一的,这使鲁迅始终在极严峻的批判中寻求文化"固有之血脉",从而真正将章太炎的文化多元思想推进到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文化 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