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eneral Analysi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1
作者 GUO Yu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9年第8期321-328,共8页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In his short stories,he exposes the crimes of feudalism and describes the plight of the peasants,who have been econ...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In his short stories,he exposes the crimes of feudalism and describes the plight of the peasants,who have been economically exploited and spiritually enslaved.He also depicts the fate of the intellectuals who struggle in the intense social contradictions.His fictio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Lu Xun has created almost all the new forms for Chinese new literature,and enjoys the most prominent status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His writings reflec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literary reform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s short sTOR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me structure style ACHIEVEMENTs
下载PDF
命名与指称:论鲁迅故乡书写多名目的隐秘路径
2
作者 王卫东 程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5-75,共11页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地方的一种方式,便于作者展示所见世界之表面及地方与地方人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此外名称背后还有被作者隐藏着的复杂幽微心曲。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这一独特现象,结合其杂文与书信,从三个角度揭示被“故乡”“启蒙”“批判”等话语遮蔽的复杂丰富的另一面向,即在以“吃人”批判旧物时隐藏在鲁镇中的眷恋与不舍,与二弟决裂后的被迫“看”清与舍弃,潜藏在S城中对弃医从文道路选择的游移与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故乡”之命名 鲁镇 s 名称缺席
下载PDF
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反向互补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庆华 陈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7,共5页
运用对比方法,探讨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反向互补特性,认为创作立场、创作目的、时代环境、个性才情等因素之差异,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反向互补特性:前者旨在救赎灵魂,后者重在观照问题;前者力求洋为中用... 运用对比方法,探讨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反向互补特性,认为创作立场、创作目的、时代环境、个性才情等因素之差异,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反向互补特性:前者旨在救赎灵魂,后者重在观照问题;前者力求洋为中用,后者刻意古为今用;前者为形而上的描神,后者是形而下的画形;前者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后者洋溢出扑面而来的喜剧情调。鲁迅、赵树理所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可谓是物之两面,反向互补,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赵树理 小说 农村题材 反向互补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与空间蒙太奇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小说场景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画面与场景的剪辑来表现小说人物生活的片断,完成小说故事的叙述与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不绝的、变换着的"流动映像"。鲁迅小说大量运用空间倒叙、空间插叙、空间并... 小说场景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画面与场景的剪辑来表现小说人物生活的片断,完成小说故事的叙述与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不绝的、变换着的"流动映像"。鲁迅小说大量运用空间倒叙、空间插叙、空间并叙、空间断叙和空间跳叙等蒙太奇技法,构成了一个星状线网式结构,给人们一种非线性的"类链式"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空间蒙太奇 倒叙 插叙 并叙 断叙 跳叙
下载PDF
吃人的“公共领域”——分析鲁迅小说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克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又残忍可怕,先驱和弱者在这里被迫害,被嘲笑,被奚落。鲁迅借此表达了他对保守、落后的社会及国民的愤怒和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鲁迅小说 公共领域
下载PDF
“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系列研究论文(一) 被引量:1
6
作者 古大勇 袁伟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6-50,共5页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微观政治"是指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微观政治"是指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兼有"国民性"和"人性"二重内涵,体现为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的情感因子,具体表现为恃强凌弱、冷漠残忍、麻木不仁、缺乏爱心的兽性心理,揭示了人的行为所蕴涵的"动物性法则",它往往在"微观政治"中充当扼杀他人精神而非肉体的精神"杀戮者"角色,"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主题在1990年代后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世纪初鲁迅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重任并没有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政治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鲁迅 1990年代后小说 改造国民性
下载PDF
鲁迅小说“隔膜”主题特点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运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46-50,共5页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隔膜主题
下载PDF
隔膜:鲁迅小说的人学主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吉鹏 蒋帅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展望了消除隔膜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情感 隔膜 人学主题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社会环境的书写维度与内涵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谭苏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0-45,共6页
社会环境是反映时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泛环境,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书写具有真实揭露、大胆抨击、无所畏惧的主观意图,展示出"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革命者的悲哀"等丰富的社会内涵。鲁... 社会环境是反映时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泛环境,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书写具有真实揭露、大胆抨击、无所畏惧的主观意图,展示出"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革命者的悲哀"等丰富的社会内涵。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表现:其一,以具体空间环境反映人物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其二,通过人物活动和人际关系反映整体的社会环境;其三,以人物心理环境折射人物精神状态以及人物与时代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社会环境 空间环境 人际关系 心理环境
下载PDF
拟态 物化 丑化——论鲁迅小说身体书写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志明 李雪丹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4-120,共7页
在鲁迅小说中,身体不仅是言说的对象,借以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了言喻社会意识与权力话语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鲁迅运用拟态、物化和丑化等叙事策略来描摹小说人物身体,深刻彰显隐含在身体话语中的人... 在鲁迅小说中,身体不仅是言说的对象,借以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了言喻社会意识与权力话语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鲁迅运用拟态、物化和丑化等叙事策略来描摹小说人物身体,深刻彰显隐含在身体话语中的人格精神、社会思想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身体 拟态 物化 丑化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语码的修辞性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鲁迅对颜色词语的使用非常娴熟,他的小说文本中大量关于"黑色"的描写及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黑色在鲁迅小说中的修辞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维度、形象维度、心理维度,并与"铁屋子""高墙"... 鲁迅对颜色词语的使用非常娴熟,他的小说文本中大量关于"黑色"的描写及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黑色在鲁迅小说中的修辞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维度、形象维度、心理维度,并与"铁屋子""高墙""黑圆圈"等意象相联系,表现出鲁迅是如何通过对黑色的修辞表达以挖掘黑色语码背后的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黑色 修辞 象征 隐喻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翔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27-132,共6页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空间意识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时间空间化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其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六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2-37,共6页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作家精心推敲有意为之,是作家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言含义微妙丰富,在翻译时既要考虑语义,更应重视语体,保留原语的生动形象性;后者是作家成长背景使然,亦属无心之举,既然无法做到完全对译,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译者序言或加注解释说明,让读者明白其中差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功能 翻译 鲁迅小说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与时间蒙太奇
14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88-90,100,共4页
时间蒙太奇打破了物理时间固有的不可更改的矢向,形成了并非连续的连续感。鲁迅大量使用压缩、延长、定格、长镜头等蒙太奇手法来安排小说时间,打破了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线性时间发展序列,从而显示出小说人物瞬间意识的多元化和立体感。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时间蒙太奇 压缩 延长 定格 长镜头
下载PDF
纤尘中见大千——漫议鲁迅小说对“手”的细节描写及其启迪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赖志明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7-19,共3页
在文学作品中,善于捕捉典型的“手”的细节,可以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显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鲁迅小说对“手”的细节描写新颖深刻,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对“手”的细节描写亦不乏真实性与... 在文学作品中,善于捕捉典型的“手”的细节,可以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显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鲁迅小说对“手”的细节描写新颖深刻,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对“手”的细节描写亦不乏真实性与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手" 细节描写 启迪作用 真实性 独创性
下载PDF
觉醒与挣脱: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心理内涵
16
作者 王吉鹏 宋凡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102-105,共4页
通过对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觉醒与挣脱的心理内涵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女性意识发展道路的艰难。《伤逝》中的子君在新文化的熏陶下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进而挣脱家庭的压迫和世俗文化的偏见,大胆... 通过对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觉醒与挣脱的心理内涵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女性意识发展道路的艰难。《伤逝》中的子君在新文化的熏陶下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进而挣脱家庭的压迫和世俗文化的偏见,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与人格独立。《离婚》中的爱姑由于女性惶惑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对漠视女性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企图通过与婆家大闹离婚来挣脱将被抛弃的尴尬境地,捍卫自我的人格尊严。《奔月》中的嫦娥的女性平等意识觉醒后,对美好的性爱生活有了追求与向往,所以不愿忍受苦闷的婚姻生活,最终选择离开丈夫以求挣脱性爱受到极大压抑的婚姻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女性形象 觉醒 挣脱 心理内涵
下载PDF
鲁迅小说杨译本中谓语动词选择研究
17
作者 陶李春 张戈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5年第3期73-77,共5页
鲁迅小说英译本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杨氏夫妇英译本中能挖掘许多新认识和新发现。汉英翻译中句式如何架构,谓语动词如何选择,这些都是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面对的难题。文章通过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英汉句法对比的角度,... 鲁迅小说英译本研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杨氏夫妇英译本中能挖掘许多新认识和新发现。汉英翻译中句式如何架构,谓语动词如何选择,这些都是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面对的难题。文章通过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英汉句法对比的角度,分析和归纳杨氏夫妇在英译鲁迅小说时如何处理句子主谓结构的架设,探讨其谓语动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汉英翻译 英汉动词比较 谓语动词 主谓结构语架设 语料库方法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议论话语修辞的杂文性
18
作者 许祖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7,共9页
在鲁迅的小说中运用了众多议论性话语,这些议论性话语无论其语用修辞,还是话语修辞,以及所采用的具体的修辞手法,都与小说思想表达的目的密切相关,有其艺术的合理性与审美性。同时,这些议论性话语及修辞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它们与鲁迅在... 在鲁迅的小说中运用了众多议论性话语,这些议论性话语无论其语用修辞,还是话语修辞,以及所采用的具体的修辞手法,都与小说思想表达的目的密切相关,有其艺术的合理性与审美性。同时,这些议论性话语及修辞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它们与鲁迅在杂文中使用的语用修辞、话语修辞及修辞手段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甚至完全可以说,鲁迅就是根据杂文的语体特点来书写这些议论性话语并运用修辞手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议论性话语 修辞 杂文性
下载PDF
画出沉睡的国民的魂灵——邓友梅小说中的鲁迅因子
19
作者 王吉鹏 赵一航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1-56,共6页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国民劣根性,进而达到批判封建文化的目的,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立场;在艺术手法上,邓友梅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白描语言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故事和人物的载体,也是对鲁迅艺术手法的承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友梅小说 鲁迅因子 形象塑造 文化精神 艺术手法
下载PDF
用人为符号构筑的自然符号的艺术境界——鲁迅小说的语言与音乐
20
作者 许祖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作为语言艺术的鲁迅小说,主要使用的是人为符号,但这些人为符号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以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自身的神采与魅力,而且还有着音乐般的审美效果与成就。鲁迅在小说中不仅通过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达到了音乐使用自然符号的"真&q... 作为语言艺术的鲁迅小说,主要使用的是人为符号,但这些人为符号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以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自身的神采与魅力,而且还有着音乐般的审美效果与成就。鲁迅在小说中不仅通过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达到了音乐使用自然符号的"真"的境界,而且还在这种真的艺术境界中表达了丰富意味和情感内容,在尽显音乐般的特点与韵味的同时,展示了人为符号的强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语言艺术 音乐效果 人为符号 自然符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