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的本质
1
作者 曾子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07-110,共4页
新文化运动后,以鲁迅和梁实秋为代表的两派之间的翻译论战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探究这场论战的本质和爆发原因,不仅涉及到对鲁迅和梁实秋翻译思想的研究,还涉及到对当时中国文学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情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是以翻... 新文化运动后,以鲁迅和梁实秋为代表的两派之间的翻译论战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探究这场论战的本质和爆发原因,不仅涉及到对鲁迅和梁实秋翻译思想的研究,还涉及到对当时中国文学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情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是以翻译角度为视角对文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因此,文章基于操纵学派理论,认为此次论战是新旧文学系统碰撞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鲁迅 硬译 操纵学派 多元系统理论 控制论
下载PDF
The Shaping of Lu Xun’s Public Image and His Portrait Images
2
作者 HONG Seuk-pyo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9年第4期584-629,共46页
After Lu Xun published“A Madman’s Diary”(Kucmgren riji)and“The True Story of Ah Q”(A Q zhengzhuan),through the active introduction by modern Korean mass media,Lu Xun enjoyed the highest popularity of all modern C... After Lu Xun published“A Madman’s Diary”(Kucmgren riji)and“The True Story of Ah Q”(A Q zhengzhuan),through the active introduction by modern Korean mass media,Lu Xun enjoyed the highest popularity of all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author in Korea Peninsula.“A Madman’s Diary”translated by Ryu Sooin,was published in the magazine Donggwang(The oriental light)in 1927.Yang Baekhwa's translation of“The True Story of Ah Q”was serialized in The Chosun llbo(The Korea daily)in 1930.“Lu Xun and His Works”by Jeong Raedong,who conduct systematic criticism on Lu Xun's literature,was published in The Korea Daily in 1931.Lu Xun was thu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so-called “Zhou Brothers”and claimed a place of his own as a representative Chinese writer.After that,Lu Xun’s various works were translated into Korean,and he was acknowledged as“a Chinese literary master”and“a world-class writer”in the Korean literary world.Lu Xun’s literature was hence widely acknowledged.Lee Kwangsoo even created another character called“Park Seondal”based on the motif of“Ah Q.”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people were eager to see Lu Xun's personal image.In the 1930s,major Korean media,such as The Shin Dong-a(The new East Asia),The Dong-a llbo(The East Asia daily),The Chosun llbo(The Korea daily),The Maeil Sinbo(The daily report),Chokwang(The morning light)and Samcheonli(Three thousand miles),successively published Lu Xun’s portraits and photos,helping visualize Lu Xun’s image and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haping the public image of Lu Xun and his literature.Through these major media in Korea,Lu Xun’s works and his reputation became widely known,and his portrait images were also circulated.In February 1938,the Hwarang Garden Troupe staged the play The True Story of Ah Q.Considering the commercial nature of the theatre at that time,the public performance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ndicates that Lu Xun and his works had achieved a solid foothold in the public mind.However,Korean people’s access to Lu Xun’s literature was blocked after March 1938,when Japanese imperialists imposed a blanket ideological clampdown.With the advent of liberation on August 15,1945,the modern Korean public strongly needed Lu Xun's life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spirit as enlightenment.Hence,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Lu Xun’s literary works became active again.In particular,in 1946,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of Lu Xun(Volumes 1-2),jointly translated by Kim Kwangju and Lee Yongkyu,which included Lu Xun’s major works,Korean people were able to gain a more systematic access to Lu Xun’s literature.The inspirational value of Lu Xun’s literature was re-ignited after Korea's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Lu Xun was thus once again praised as“a literary giant”and“a great wri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modern Korea public IMAGE PORTRAIT IMAGE KOREAN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works
原文传递
Collisions of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Texts, and History
3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81-615,共35页
这篇文章由在中国诗的翻译以后明白表示一个新观点开始,主张在 Yan Fu ( 1854-1921 )也就是构画出的中国诗的翻译的三个著名困难最重要,忠诚( xin ),运输( da ),并且优雅(你)应该事实上是最不经常被讨论的, da 。作者主要作为传... 这篇文章由在中国诗的翻译以后明白表示一个新观点开始,主张在 Yan Fu ( 1854-1921 )也就是构画出的中国诗的翻译的三个著名困难最重要,忠诚( xin ),运输( da ),并且优雅(你)应该事实上是最不经常被讨论的, da 。作者主要作为传送心情然后原来的工作的意思进目标语言解释 da。这个位置然后被特定的例子从陆 Xuns (1881-1936 ) 说明感情、高度暗指的古典风格的诗,关于它的注解的迷人的问题,对圣经的解释,和用文学、学术的汉语产生了的翻译盘旋。自从感情方面的图象的推广经常被指定了为中国诗的一个必要、区分的特征,作者建议那,进西方的语言的诗必须作一个努力与简单地诉诸的原来的 imagesnot 从事的汉语的翻译解释或 substitutionsand 断定在翻译的诗能在目标语言的文学上有重要、持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碰撞 历史 文本 目标语言 古典风格 诗歌 中国
原文传递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被引量:26
4
作者 崔永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3-149,共7页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的翻译理论 异化 翻译的文化定位 解构主义
下载PDF
图形—背景理论下颜色隐喻的英译研究——以《鲁迅小说选》两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汪珍 胡东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30-36,共7页
文学作品中颜色纷呈,构成文章风格迥异的主题基调。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对于译者把握篇章隐喻的凸显和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转换有一定的帮助。《鲁迅小说选》和英译本中的隐喻颇多且多带有色彩变换或重叠,因此运用图形—背... 文学作品中颜色纷呈,构成文章风格迥异的主题基调。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对于译者把握篇章隐喻的凸显和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转换有一定的帮助。《鲁迅小说选》和英译本中的隐喻颇多且多带有色彩变换或重叠,因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莱尔两个英译本中天色、脸色两大主题颜色隐喻的译法进行探讨,可凸显作品中的篇章隐喻,有效避免翻译中图形背景的错位,进而构成主题凸显的句型,使译本达到和原作一样的篇章隐喻效果,以促进文学译本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颜色隐喻 《鲁迅小说选》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莱尔译本 篇章隐喻
下载PDF
翻译的政治与翻译的艺术——以瞿秋白和鲁迅的翻译观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翻译,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鲁迅的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鲁迅 翻译论争 翻译理论
下载PDF
鲁迅与傅雷翻译观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田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8,共3页
鲁迅的基本翻译观可以概括为"功利翻译观",即其翻译是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原则的;傅雷的翻译观也带有这一印迹,但他更强调为艺术而翻译。两种主导思想差异较大,但在二人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读者观等四个方面,... 鲁迅的基本翻译观可以概括为"功利翻译观",即其翻译是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原则的;傅雷的翻译观也带有这一印迹,但他更强调为艺术而翻译。两种主导思想差异较大,但在二人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读者观等四个方面,也不乏差异之外的共性。从这四个方面对二者的翻译观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两人的翻译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傅雷 翻译观 功利性 艺术
下载PDF
鲁迅小说杨译本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4
8
作者 魏家海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7-26,共10页
杨宪益夫妇的鲁迅小说英译是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值得总结的案例。杨译本首先是作为外宣翻译由国家翻译机构主导出版的,然后通过“外文版”衍生出国外版和香港版。外文社版译本和美国版译本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杨宪益夫妇的鲁迅小说英译是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值得总结的案例。杨译本首先是作为外宣翻译由国家翻译机构主导出版的,然后通过“外文版”衍生出国外版和香港版。外文社版译本和美国版译本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外文社版译本经历了从遇冷到经典化、再到大众化的过程。研究发现,杨译的外文社版在美国更受汉学家或鲁迅研究者的关注,而杨译香港版和美国版更受美国普通读者的喜爱。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外文社版以其悠久的出版和传播史在美国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而美国版和香港版以其封面设计和流通速度赢得了美国青年读者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译鲁迅小说 传播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重释鲁迅翻译之“硬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 被引量:5
9
作者 胡莉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0-15,共6页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翻译伦理探讨译者对翻译职责及其翻译标准的厘定。鲁迅"硬译"问题近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如翻译策略、文化因素、意识形态等。...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翻译伦理探讨译者对翻译职责及其翻译标准的厘定。鲁迅"硬译"问题近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如翻译策略、文化因素、意识形态等。文章将从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来探讨鲁迅翻译中的"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鲁迅:硬译
下载PDF
论鲁迅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秀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9-172,共4页
鲁迅丰富的翻译理论思想,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回顾鲁迅的观点和思想时,发现鲁迅的翻译思想科学而完整,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融会西方译论,建设自己的翻译学体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鲁迅 翻译理论 接受美学
下载PDF
鲁迅的苏联文学理论翻译与左翼文学运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48,共5页
1929~1930年鲁迅集中翻译了四部苏联的文学理论著作.面对纷纷扰扰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争论,翻译这些理论著作成为鲁迅廓清自己思想的重要手段.在翻译的过程中,鲁迅对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左翼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并... 1929~1930年鲁迅集中翻译了四部苏联的文学理论著作.面对纷纷扰扰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争论,翻译这些理论著作成为鲁迅廓清自己思想的重要手段.在翻译的过程中,鲁迅对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左翼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并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翻译 左翼文学 文学理论 文艺政策
下载PDF
鲁迅翻译思想的创新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宝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43-145,共3页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历史上 ,鲁迅翻译思想常遭误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创新所致。他的翻译思想中充满了理性的创新。正是这种理性创新造就了他坚韧的个性。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上的创新作一探讨。
关键词 翻译思想 鲁迅 创新性 理论家 翻译家 理性
下载PDF
汉语认同对鲁迅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小佳 史可欣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0-93,116,共5页
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分析鲁迅翻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动因,研究表明:鲁迅主张"直译"与"硬译"策略,在后期"硬译"策略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时代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的期待等客观历史"事实... 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分析鲁迅翻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动因,研究表明:鲁迅主张"直译"与"硬译"策略,在后期"硬译"策略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时代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的期待等客观历史"事实"的规约所致,且译者及其所代表群体的共同价值认同心理将在其践行翻译思想的过程中予以反映与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鲁迅翻译 “硬译” 汉语认同危机 反思
下载PDF
改良大众,“雅俗”共赏:论瞿秋白鲁迅翻译思想的共性与分歧 被引量:2
14
作者 韦建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4-99,共6页
瞿秋白和鲁迅同为"左翼文化运动"领导者和白话文学积极倡导者,其翻译思想有着共性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分歧。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学术文献,对两位文学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思想中的共性与分歧进行对比性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 瞿秋白和鲁迅同为"左翼文化运动"领导者和白话文学积极倡导者,其翻译思想有着共性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分歧。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学术文献,对两位文学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思想中的共性与分歧进行对比性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扬二人在译介国外先进文化过程中深邃的翻译思想、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务实求真的学术批评态度,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服务。研究表明:瞿秋白和鲁迅翻译思想的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翻译的政治功用性目的、"信"的"直译"翻译观、"翻译可输入新的表现法"等方面的一致性;分歧则主要表现在对翻译的标准与方法、接受美学解读基本特征的侧重点和对严复的翻译观等方面的不同认识,焦点在于对"顺"的深层次理解,以及是否实现、如何实现翻译语言的大众化,让翻译为改良民族大众服务。瞿秋白和鲁迅关于翻译思想的讨论,留给人们的是辩证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鲁迅 翻译思想 共性与分歧 哲学思考
下载PDF
评价理论视野下鲁迅小说方言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8-101,共4页
以评价理论为译评标准,评估王际真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三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中绍兴方言的处理方法以及所达到的语义效果,考察不同译者处理绍兴方言以及有关绍兴地域文化内容的主要策略,为翻译等值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评价理论 鲁迅小说 绍兴方言 英译
下载PDF
鲁迅翻译思想今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2-45,共4页
鲁迅先生翻译思想虽然在形式上流于散论,但其内容却涉及到翻译的许多重要方面,如翻译目的、翻译原则、重译、翻译批评以及翻译本质等,而且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可说是折射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
关键词 鲁迅 翻译思想 教益
下载PDF
意译的意义:鲁迅早期翻译实践得失——以《裴彖飞诗论》为例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坚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
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了匈牙利文学史家籁息的学术著作《匈牙利文学史》中关于裴多菲的内容,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裴彖飞诗论》,这是鲁迅先生首次翻译的西方文学史著作。从鲁迅翻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鲁迅试图归化翻译的努力,鲁迅没有纠缠... 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了匈牙利文学史家籁息的学术著作《匈牙利文学史》中关于裴多菲的内容,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裴彖飞诗论》,这是鲁迅先生首次翻译的西方文学史著作。从鲁迅翻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鲁迅试图归化翻译的努力,鲁迅没有纠缠于诗歌的直译,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巧妙而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不过由于翻译时间及条件的限制,其中一些细节的翻译仍然值得细细推敲。研究鲁迅早期翻译实践可以为探究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起到溯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裴彖飞诗论》 翻译实践 意译
下载PDF
鲁迅翻译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旷爱梅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90-92,共3页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个阶段。他的翻译从根本上说归属功能翻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转化,而在于要完成社会与历史所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翻译选材 翻译思想
下载PDF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莉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牵涉到译者、文本和读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主人公、文本主人公意识与社会意识以及译本与读者的对话角度来审视鲁迅文学翻译之&q...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牵涉到译者、文本和读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主人公、文本主人公意识与社会意识以及译本与读者的对话角度来审视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理论 统觉背景 鲁迅文学翻译 硬译
下载PDF
“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文学翻译思想演变的文化解读之一 被引量:7
20
作者 骆贤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翻译思想 文化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