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任应秋早期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谢有良
王勇
任廷革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1078-1080,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讨陆渊雷对任应秋早期学术思想的影响。方法:根据文献,分析任应秋早期治学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特点。结果:任应秋早期的学术思想曾受陆渊雷的影响,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代表著作具有"中医科学化"的痕迹。结论:陆渊雷对任应秋早期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
关键词
任应秋
陆渊雷
中医科学化
-
Keywords
Ren Yingqiu
lu yuanlei
TCM scientific
-
分类号
R2-031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章太炎医界弟子考论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东方
周明鉴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27-530,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8700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Q063)~~
-
文摘
[目的]搜寻章太炎先生在医界的弟子,探讨太炎先生对弟子学术思想、学术方法的影响。[方法]全面搜集、研读民国期刊,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考证章太炎弟子的姓名、事迹等,并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氏与弟子之间的学术承继关系。[结果]章太炎先生的医界弟子较多,以江浙人氏为主,且均取得很大的成就,著名的有陆渊雷、徐衡之、章次公、陈存仁、张破浪、余云岫、孙世扬等。这些弟子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太炎先生"贯习群方、用资证验"、"以长沙为宗师"、"兼综远西之说,以资攻错"、借鉴日本汉方医学、重视考据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结论]医学界章氏弟子数量众多,且均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考证章太炎先生及其医界弟子,有助于梳理吴越医学发展史,值得深入研究。
-
关键词
章太炎
民国中医
陆渊雷
徐衡之
章次公
陈存仁
学术传承
中医学术史
-
Keywords
Zhang Taiy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u yuanlei
Xu Hengzhi
Zhang Cigong
Chen Cunren
academic inheritance
history of TCM academy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胡秀莲
傅延龄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459-461,共3页
-
文摘
[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医案》及《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血证治法的科学性认识,并归纳陆渊雷治咳血证所累积的治疗特色与用药经验,扼要分析其医案;总结陆渊雷对便血证的诊断与证治,以及黄土汤的临证运用。[结果]陆渊雷论治血证有五大特色:论治血证有三个阶段;论治血证有病气病血之说;临证注重正气为转归;根据病证善用柴胡;注重止血不留瘀,有3组常用止血专药的药对。其医案注重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精简有验。对于便血证的诊治,陆渊雷提出鉴别肠出血的三大独到见解,并针对病机,灵活运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结论]陆渊雷对血证治疗经验丰富,善治咳血证与便血证,其宝贵的诊治思想与临证用药经验,既突显其中医科学化的学术观点,亦对后世医家有重要启发。
-
关键词
陆渊雷
陆渊雷医案
血证
咳血
便血
临床经验
中医科学化
-
Keywords
lu yuanlei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hemorrhage
hemoptysis
hematochezia
clinical experienc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
分类号
R54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
-
题名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谈——陆渊雷(上)
被引量:3
- 4
-
-
作者
蔡定芳
-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科研究所
-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5期5-9,共5页
-
基金
上海市卫计委"上海中西医结合流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ZY3-CCCX-1-1015)
-
文摘
导读陆渊雷(1894—1955)为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的二代传人,更是民国时期上海中西医汇通界的中流砥柱。本文记述渊雷先生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主要学术观点及著作。陆氏天资聪颖,酷好科学,兼习百家,一生致力于国医改良及中医教育事业,为捍卫及发展中医鞠躬尽瘁。渊雷先生深得其师铁樵先生中西医汇通之真传,并又有所发挥。“以今日之理释古人之法”是渊雷先生中西医汇通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关键词
陆渊雷
生平
著作
中西医汇通
-
Keywords
lu yuanlei
biography
book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分类号
R192.3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
-
题名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谈——陆渊雷(下)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蔡定芳
-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科研究所
-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6期6-9,27,共5页
-
基金
上海市卫计委“上海中西医结合流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ZY3-CCCX-1-1015)
-
文摘
前文记述了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二代传人陆渊雷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本文分六个方面总结渊雷先生的学术成就。(1)独步国医改良:先生一方面强烈反对废止中医,一方面又强烈提倡改良中医,认为中医执业者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并从政府层面进行督管考核;提出改良中医的第一步为统一中医病名,并在后期自我修正了'中医不识病能治病'的观点。(2)质疑《黄帝内经》:主张从西医解剖生理学解释中医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徒事空洞说理,而于药方治病的原理几乎一字不提;极力反对《黄帝内经》的气化学说。(3)今释仲景古法:尊崇仲景之学,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并以之授课,力倡以今日之理释仲景之法。(4)师范《医案》《医话》:医案中主张以西医病名诊断,重视临床症状的描述;医话中有论药,有论医,或答疑,或明理,真知灼见,不胜枚举。(5)领航中西汇通:主张改良中医,实行中西汇通,著《生理补正》《病理补正》《诊断治疗学》《流行病须知》《细菌学补编》等并以之授课,重视医理今释,强调识病诊断,以求提高疗效。(6)潜心佛学书法:译《法海搜珍》,著《书法浅说》《题文明书局影印兰亭十二种》,反映了其佛学修养及书法功底。
-
关键词
陆渊雷
学术成就
著作
中医改良
中西医汇通
-
Keywords
lu yuanlei
academic achievement
book
improvement of TCM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分类号
R2-031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 6
-
-
作者
胡秀莲
傅延龄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283-285,共3页
-
文摘
[目的]研究中西医汇通派大家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相关学术思想与运用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两大代表学术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伤寒论》附子相关条文的科学性分析与比较,以及其对仲景运用附子的主要归纳,同时总结陆渊雷运用附子的病证时机以及更广泛的实证经验。[结果]陆渊雷归纳仲景使用附子有三大主要药法。运用科学方法论述附子药性功用;对照生附子与炮附子之运用;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可相对照显示炮附子不同用量的运用,并有陆渊雷理论实验相结合者,如附子治阳虚水肿以及桃花汤加附子治伤寒肠出血。[结论]陆渊雷基于当时中医科学化的强烈企图,运用自己学有涵养的国学知识,以今知释仲景经文。其于附子药法的学术观点与论治思想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其科学与积极求是的精神仍能鼓舞当代。
-
关键词
陆渊雷
附子
经方
伤寒论今释
金匮要略今释
张仲景
中医科学化
中西医汇通
-
Keywords
lu yuanlei
Aconit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present explanation of Shang Han lun
present explanation of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TCM scientification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民国时期围绕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
被引量:6
- 7
-
-
作者
郝先中
-
机构
安徽省皖西学院政法系
-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0-14,共5页
-
文摘
民国时期中医存废之争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存废两派的文字论战确是双方一种重要而又尖锐的斗争方式。这场论战围绕阴阳五行、医学教育、取消中医、“国医问题”等内容展开,持续数年,范围由医学界扩展到舆论界乃至政界。论战的性质也不断升级,逐渐由原先的学理之争,演变为思想文化范畴乃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
关键词
中医废存之争
余云岫
杜亚泉
陆渊雷
傅斯年
-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bate on abolish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 Yunxiu
Du Yaquan
lu yuanlei
Fu Sinian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
[医药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