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北山敖包呼图仁斑状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潘志龙 张欢 +6 位作者 陈超 王硕 张金龙 田粉英 刘策 张立国 李庆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1-316,共16页
敖包呼图仁斑状正长花岗岩体出露于内蒙北山地区石板井北西一带,侵入古元古代北山岩群及早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该岩体富SiO2(70.41%-76.05%)、K2O(3.85%~5.22%),K2O/Na2O=1.42—2.23,铝饱和指数A/CNK为0.97—1.1... 敖包呼图仁斑状正长花岗岩体出露于内蒙北山地区石板井北西一带,侵入古元古代北山岩群及早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该岩体富SiO2(70.41%-76.05%)、K2O(3.85%~5.22%),K2O/Na2O=1.42—2.23,铝饱和指数A/CNK为0.97—1.10,MgO#为14~32。稀土总量较高(∑REE=179.2×10^-6~332.2×10^-6),轻稀土富集(La/Yb)N=11.1~22.7,Eu负异常明显(δEu=0.25~0.75)。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中,富集Rb、Th、K,亏损Nb、Ta、Sr、P、Ti。(Ga/A1)×10^4较高,为2.6—4.0,具A型花岗岩特征。锆石饱和温度较高,为822.8℃-893.1℃。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形成年龄为398.15±0.85Ma,地质时代为早泥盆世。锆石εHf(t)为0.3~7.8,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1376—894Ma。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显示,敖包呼图仁斑状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后碰撞构造环境,是岩石圈伸展过程中软流圈上涌致使中下地壳物质增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后碰撞北山
下载PDF
鲁西地区新太古代地壳增生事件--来自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跃 周奇明 +1 位作者 张金龙 周光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3-485,共23页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探讨了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背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U Pb年龄主要为2537和2566Ma.花岗岩(TA1802)εHf(t)值为-1.4~2.9,平均值为0.65,二阶段模式年龄约为2.9Ga;二长花岗岩(TA1812)εHf(t)值为-0.4~2.7,平均值为1.31,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073~2886 Ma,平均值约为2.9Ga;二长花岗岩(TA1817)εHf(t)值为0.3~4.7,平均值为3.3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032~2762Ma,平均值约为2.8Ga.在εHf(t)t图解上,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年龄演化线均落在2.9~2.8Ga地壳演化线上,且与二阶段模式年龄大致相同,即表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源于2.9~2.8Ga的古老地壳重融.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表现为高w(SiO2)、w(Al2O3)和富Na2O特征,大部分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且中重稀土元素出现分馏.花岗岩样品中,有两个样品(TA18011与TA1824)表现出Ta富集,其余样品均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二长花岗岩也同样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部分熔融残余矿物存在石榴石、金红石以及少量斜长石、角闪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构造背景为同碰撞背景,该构造模式是大陆地壳有效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 新太古代 花岗岩类 地球化学 U Pb年代学 lu hf同位素 碰撞
下载PDF
甘肃北山中带早泥盆世的构造-岩浆作用:来自公婆泉花岗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6
3
作者 郑荣国 吴泰然 +2 位作者 张文 徐操 孟庆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3-616,共14页
为加深对北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选取甘肃省北山公婆泉花岗岩体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公婆泉花岗岩体位于北山中带,明水一小黄山蛇绿岩带与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岩带之间。根据花岗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 为加深对北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选取甘肃省北山公婆泉花岗岩体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公婆泉花岗岩体位于北山中带,明水一小黄山蛇绿岩带与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岩带之间。根据花岗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类型:1)淡色花岗岩含石榴石、原生白云母和电气石等特征矿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La/Yb)N=1.38-1.93,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9~0.28),同时富集Cs,Rb,Th,U,K,P和Hf,亏损Ba,Nb,Nd和Ti;2)二长花岗岩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A/CNK值平均大于1.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La/Yb)N=2.74~22.78,具轻微的Eu异常(δEu=0.83~1.07),同时富集Cs,Rb,Ba,Th,U和K,亏损Nb,Ta,P和Ti。公婆泉两类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公婆泉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402.2±3.0Ma,代表其岩浆结晶年龄,eHf(t)值介于0.1~2.9之间,暗示幔源物质的加入。公婆泉后碰撞花岗岩体与北山造山带西段相关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证实,北山中带的俯冲过程于早泥盆世之前在西段结束,并且此时在区域上处于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 淡色花岗岩 后碰撞 LA-ICP MS hf同位素
下载PDF
甘肃北山音凹峡南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 MS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文 冯继承 +4 位作者 郑荣国 吴泰然 罗红玲 贺元凯 荆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9-1661,共13页
本文对位于甘肃北山南带的音凹峡南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81.7±2.9Ma,εHf(t)=+4.4~+7.8,平均+5.9;Hf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613~771Ma。音凹峡南花岗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 本文对位于甘肃北山南带的音凹峡南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81.7±2.9Ma,εHf(t)=+4.4~+7.8,平均+5.9;Hf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613~771Ma。音凹峡南花岗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偏铝质-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特征,具有较高的SiO2(72.84%~74.59%)、Na2O+K2O(6.54%~9.06%),富钠(Na2O/K2O>1);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上,具相对平缓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稀土配分模式,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且相对亏损,Eu具有弱负异常,δEu=0.58~0.81。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亏损Nb、Ba、P、Ti,富集Rb、Pb、K。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可以认为音凹峡南花岗岩体是壳幔混合成因的,形成于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体制下,进而认为音凹峡地区可能在晚石炭世洋盆闭合进入碰撞作用阶段,可以确定在早二叠世晚期进入后碰撞的裂谷伸展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 花岗岩 二叠纪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音凹峡 北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