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iferous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Luliang arc: evidence from geochemistry and petrography of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Luliang Uplift,NW China
1
作者 Sijie Han Shuxun Sang +2 位作者 Wenfeng Wang Jinchao Zhang Guanlong Zh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02-622,共21页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experienced extensive subduction and a complex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resulting in a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Junggar Basin.In this s...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experienced extensive subduction and a complex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resulting in a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Junggar Basin.In this study,the Carboniferous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Luliang arc was described by exploring the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collected from well Y-2 and outcrop WW' in the northern Luliang Uplift.The distribution,types,and formation ages of these volcanic rock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volcanic sequence in well Y-1 was divided into upper and lower parts according to vertical variations in selected geochemical data.Then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different volcanic rocks were evaluated and this was used to infer the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Luliang arc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Carboniferous high-K calc-alkali andesite-dacite associ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ern Luliang Uplift,and Lower Carboniferous calc-alkali basalt-dacite-rhyolite assemblages are preserved in its east.(2) The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s in wells Y-1 and Y-2 were derived from calc-alkali basaltic magma through melting of the juvenile lower crust,and geochemical variations indicate increasing addition of slab melting in a subduction-related arc environment.The bimodal volcanic rocks from outcrop WW' were derived from lithospheric underplating of basaltic magma in an intra-arc extensional setting.(3)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Keramaili Oceanic basin occurred before the Early Carboniferous,and the tectono-mag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the northern Luliang Uplift appeared before the Carboniferous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setting Bimodal volcanic rocks CARBONIFEROUS Keramaili oceanic basin SUBDUCTION Northern luliang arc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Wulungu-Luliang area, Junggar basin: constraints on magma source and tectonic setting 被引量:2
2
作者 Wei Liu Kuihua Zhang +2 位作者 Guanlong Zhang Peiming Zhou Qizh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15-524,共10页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the Wulungu-Luliang area are mainly andesites of medium- to high-K calc-alkalic series. Volcanic rock samples have relatively high alkali(Na2O + K2 O = 4.7 % to 6.8 %) and low Ti O2...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the Wulungu-Luliang area are mainly andesites of medium- to high-K calc-alkalic series. Volcanic rock samples have relatively high alkali(Na2O + K2 O = 4.7 % to 6.8 %) and low Ti O2contents(0.7 % to 0.9 %), relatively high Mg O(2.5 % to 3.4 %) and Mg#(49.9 % to 67.1 %), high rare earth element(REE) contents, and relatively high K2 O contents(1.7 % to 3.1 %).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show light REE enrichment((La/Yb)N= 4.15 to 5.19)with weak Eu anomalies(d Eu = 0.75 to 0.92). These samples are enriched in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but relatively 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The trace elements and REE patter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Setouchi and central Ryukyu high-Mg andesites, indicating a highMg andesite source. Relatively high Y contents(16.7 to24.4 ppm), and relatively low Sr/Y ratios(17.2 to 38.8) and Ti O2contents(0.7 % to 0.9 %)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slab melting. Low Sr/Nd(16.6 to 42.8), Ba/Th(66.4 to266.8), and U/Th(0.2 to 0.3)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slab-derived fluids is low. The ratios of Ce/Th(4.9–7.3), Ce/Pb(1.8–4.2), Ba/Rb(7.99–22.03), Ba/Th(66.4–266.8), and La/Sm(3.6–4.3) are similar to ratios found in subducting sediment melts. Relatively high ratios of K/Nb(1357–3258),Th/La(0.28–0.42), Zr/Nb(8.8–27.1), and especially Th/Nb(0.48–1.25) suggest that the magma was assimilated and contaminated by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ratios of La/Yb, Sc/Ni, Th/Yb, Ta/Yb,Ce/P2O5, and Zr/Ti O2, demonstrate that the earlier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the Wulungu-Luliang area were generated in a continental island-arc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石炭系 岩浆源 准噶尔盆地 构造背景 古陆 高钾钙碱性系列
下载PDF
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空气辅助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3
作者 刘晓丽 李阳 +5 位作者 白雷 吴丛文 王红波 马挺 姜振学 万云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筛选了乳化效果好的采油功能菌株H3;通过对主要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磷源的筛选,开展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可实现原油乳化分散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复合粉激活体系;研究了底水油层“船底形”剩余油富集特征,形成了“微生物乳化+空气提效+稠化剂封堵”提高采收率驱油模式,明确了提高采收率幅度与注入菌体浓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正相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实施“4注20采”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矿场先导试验,注入微生物激活剂0.13倍孔隙体积,2017至2023年阶段增油5.6×104 t,采收率提高4.0个百分点,增油效果好的井主要分布在总菌浓度高、石油地质储量大、构造高部位、油层厚度大、底水薄、采出程度较高的区域。研究成果对丰富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序列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 边底水油藏 剩余油 激活体系 采收率 准噶尔盆地 陆梁油田
下载PDF
陆梁油田侏罗系油藏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4
作者 连志刚 刘鑫焱 +2 位作者 马匡 黄会会 张斌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9-384,共6页
陆梁油田侏罗系油藏具有一定开发潜力。侏罗系西山窑组自上而下为3段,含油层为西山窑一段,据段内多个泥岩隔层分布进一步将西一段划分为2个油层组5个小层,具“一砂一藏”特点。由于5~10 m薄砂层很难直接在地震剖面上成像,为侏罗系西山... 陆梁油田侏罗系油藏具有一定开发潜力。侏罗系西山窑组自上而下为3段,含油层为西山窑一段,据段内多个泥岩隔层分布进一步将西一段划分为2个油层组5个小层,具“一砂一藏”特点。由于5~10 m薄砂层很难直接在地震剖面上成像,为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的薄储层精准预测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解油层及薄储层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特征,本次研究基于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以三维叠后地震数据的子波主频,建立研究区地震记录波形与合成记录波形两个信号的互相关函数计算衰减系数Qf,并完成时-频衰减高精度合成记录标定。通过确定地震波阻抗识别门槛值,结合薄储层地震振幅属性数据体与岩性解释的储层特征分析资料,输出西山窑组西一段地震波阻抗反演剖面及油层厚度图。预测结果表明,开发井油层厚度为5~8 m薄砂体,与实际资料准确率达90%,为油藏开发扩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衰减系数 薄储层 地震振幅属性 波阻抗反演 预测方法 开发部署
下载PDF
吕梁市道路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5
作者 王莹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8期139-141,153,共4页
通过采集吕梁市离石区、方山县、柳林县、中阳县不同功能区的道路尘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土壤中镍、铜、铅、锌、镉的含量,并评价其污染程度。地累积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吕梁市道路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是Cd>Pb>Ni>Zn&... 通过采集吕梁市离石区、方山县、柳林县、中阳县不同功能区的道路尘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土壤中镍、铜、铅、锌、镉的含量,并评价其污染程度。地累积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吕梁市道路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是Cd>Pb>Ni>Zn>Cu。其中Pb属于较重污染,Cd属于严重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表明:道路尘中重金属元素达到严重生态危害,重金属元素Pb、Cd污染严重,浓度超标可能与工业生产、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市 道路尘 重金属污染 评价
下载PDF
陆良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与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6
作者 韩家宝 董瑜 +9 位作者 农尚健 金家全 冯永洪 张雁 高秋美 张艳艳 李恺 高斯源 张国洪 李晓婷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为探明陆良烟区植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分布状况,以烟区450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该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8-2021年陆良县植烟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 为探明陆良烟区植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分布状况,以烟区450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该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8-2021年陆良县植烟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6.01、2.64%、108.47 mg/kg、41.69 mg/kg和200.93 mg/kg,除pH中等变异外均属于强变异;且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适宜,但需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有机质和氮肥的占比分别为37.42%、27.62%和37.64%;同时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且丰富和适宜范围内占比分别达到89.09%和83.07%。陆良县植烟土壤时间上整体表现为pH和有机质年份间无显著差异,但呈现降低趋势;碱解氮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空间上pH呈现西部低到东部适宜过渡,而北部和南部稍偏高趋势;有机质由西部向中部再向东部逐渐增加趋势;碱解氮处于90~120 mg/kg范围面积最多,有效磷位于高和很高范围内面积最大,速效钾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升高;且pH、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由人为因素等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良县 土壤养分 丰缺评价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权重确定——以陆良县为例
7
作者 王朝贵 李正亭 《绿色科技》 2024年第9期268-273,278,共7页
为了了解云南省陆良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以陆良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农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德尔菲法,由8位相关专家进行群体决策,最终确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3个维度,以及3个维度下的15个评价指标,并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分值,... 为了了解云南省陆良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以陆良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农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德尔菲法,由8位相关专家进行群体决策,最终确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3个维度,以及3个维度下的15个评价指标,并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分值,进而构建出该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明确了各指标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程度,进而降低了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内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以及评价其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所有指标中权重最大,其次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恩格尔系数,这3个指标同属于准则层中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在准则层中也高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指出了在专家判断中,评价某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看该地农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即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云南陆良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水平测度
下载PDF
陆良县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及防控对策
8
作者 高昆瑞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掌握了目前入侵陆良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9种外来入侵物种,阐述了紫茎泽兰、喜旱莲子草、垂序商陆等8种陆生植物以及1种昆虫红火蚁等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分布、危害治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宣传及监测预警、...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掌握了目前入侵陆良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9种外来入侵物种,阐述了紫茎泽兰、喜旱莲子草、垂序商陆等8种陆生植物以及1种昆虫红火蚁等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分布、危害治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宣传及监测预警、分类综合防治等管理建议,为今后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湿生态系统 外来入侵物种 防控对策 云南陆良
下载PDF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的裂陷型火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9
作者 耿元生 万渝生 杨崇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4,共8页
吕梁山中部的古元古代吕梁群 (2 3 0 0Ma)和野鸡山群 (2 10 0Ma)均由下部的碎屑建造和上部的火山建造组成。在火山建造中以基性火山岩为主 ,酸性火山岩较少。该区的玄武岩中MgO和P2 O5含量低 ,而Feo ,K2 O +Na2 O和LREE含量高 ,类似于... 吕梁山中部的古元古代吕梁群 (2 3 0 0Ma)和野鸡山群 (2 10 0Ma)均由下部的碎屑建造和上部的火山建造组成。在火山建造中以基性火山岩为主 ,酸性火山岩较少。该区的玄武岩中MgO和P2 O5含量低 ,而Feo ,K2 O +Na2 O和LREE含量高 ,类似于大陆溢流玄武岩。酸性火山岩则以LIL和ΣREE富集和高 (La/Yb) N 比值为特点。沉积环境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吕梁群和野鸡山群火山岩形成于陆内或大陆边缘裂谷环境。正的εNd(tDM)值 (+ 3 .0左右 )说明玄武岩的母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 ,而近于零的εNd(tFM)值则表明原始岩浆曾受到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古元古代裂谷型火山作用的出现意味着在此之前 (太古宙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火山作用 裂谷 吕梁地区 岩浆 地球化学 酸性火山岩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27
10
作者 查明 陈中红 +2 位作者 张年富 张越迁 胡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5-322,共8页
陆梁地区内水文环境从深部到浅部有明显变化 ,发育多向型水化学剖面。深部为较高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浅层为较低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中层发育低—高矿化度的NaHCO3型水。地层水的这种剖面分布形式与深层逆断裂和中 浅部的正... 陆梁地区内水文环境从深部到浅部有明显变化 ,发育多向型水化学剖面。深部为较高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浅层为较低矿化度的CaCl2 型地层水 ,中层发育低—高矿化度的NaHCO3型水。地层水的这种剖面分布形式与深层逆断裂和中 浅部的正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 3个水文地质旋回 ,每个旋回有着不同的水化学特征及发育不同的水化学剖面。研究区的水动力场与油气运聚关系十分密切 ,早期主要流向是西北至东南及西南至东北方向 ,中 晚期主要流向是西南至东北方向 ,与油气运移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地区 水文环境 水化学特征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陆9井油源与成藏分析 被引量:43
11
作者 王绪龙 杨海波 +2 位作者 康素芳 张越迁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区域构造发展史和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确定了陆9井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并以后者为主,提出了西山窑组油藏为早白垩世末至第三纪异地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头屯河组油藏为原地中晚侏罗世风城组生成原油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生成原油两次成藏,白垩系油藏为第三纪异地两次成藏油藏破坏后再次运聚成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成藏 隆起 准噶尔盆地 油源 早白垩世 区域构造 油藏 原油 盆地模拟
下载PDF
山西吕梁群和其主变质作用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58
12
作者 于津海 王德滋 +1 位作者 王赐银 李惠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3-408,共6页
本文用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山西吕梁群的火山岩和宽坪村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吕梁群上部的双峰式火山岩喷发于大约2100Ma前,表明吕梁群形成于早元古代。而其主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元古代晚期,即1806Ma左右。
关键词 铝石 年龄 变质作用 吕梁群
下载PDF
吕梁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框架 被引量:100
13
作者 耿元生 万渝生 +2 位作者 沈其韩 李惠民 张如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6-223,共8页
通过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的吕梁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是:界河口群形成在2600~2400Ma期间。吕梁群近周峪组火山岩形成在2360~2350Ma期间,2124Ma时野鸡山群白龙山组火山岩喷发。赤坚岭杂岩约在2150Ma时侵位... 通过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的吕梁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是:界河口群形成在2600~2400Ma期间。吕梁群近周峪组火山岩形成在2360~2350Ma期间,2124Ma时野鸡山群白龙山组火山岩喷发。赤坚岭杂岩约在2150Ma时侵位,随后发生了钾质花岗岩的侵入(2031 Ma左右),界河口群和吕梁山群都受到这次构造热事件的影响。芦芽山紫苏花岗岩在1800Ma左右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前寒武纪 同位素年代学 地质事件 吕梁地区
下载PDF
山西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晋鹏 上官铁梁 +3 位作者 孟东平 郭东罡 马晓勇 徐建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5-619,共5页
运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吕梁山南段云邱山的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分类将74个样方划分为18个群丛;分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 运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吕梁山南段云邱山的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分类将74个样方划分为18个群丛;分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对74个样方和优势种的DCA排序表明影响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是水分和土壤,而认为干扰加剧了该区域植被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吕梁山 云邱山
下载PDF
陆梁隆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9
15
作者 张年富 张越迁 +2 位作者 徐常胜 王斌 查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1-283,共3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具深层断裂和中浅层断裂两大断裂系统。陆南、基东和基南3条区域大断裂是连接油源的主要断层,陆南和基东断裂均具上正下逆结构。基南断裂为逆断层,浅部未发育正断层。基东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可形成断层侧...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具深层断裂和中浅层断裂两大断裂系统。陆南、基东和基南3条区域大断裂是连接油源的主要断层,陆南和基东断裂均具上正下逆结构。基南断裂为逆断层,浅部未发育正断层。基东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可形成断层侧向封堵油气藏;陆南断裂上部正断层侧向封堵较差,纵向也是开启的。基南断裂活动期与风城组烃源岩主要生油期即第一次成藏期匹配较好,三叠纪该断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基东断裂和陆南断裂底部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成藏匹配关系与基南断裂相似,而其上部正断层活动期与乌尔禾组主要生油期即第二次成藏期匹配关系较好,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燕山运动期断裂对原生油藏保存、改造与破坏以及对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改造起着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梁隆起 断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吕梁地区2.2~2.1Ga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16
作者 杜利林 杨崇辉 +3 位作者 任留东 宋会侠 耿元生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51-2769,共19页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作用非常强烈,其成因与构造环境对客观恢复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杜家沟长石斑岩、吕梁群近周峪组中基性火山岩和恶虎滩片麻岩进行了较系统研究。2个杜家沟长石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作用非常强烈,其成因与构造环境对客观恢复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杜家沟长石斑岩、吕梁群近周峪组中基性火山岩和恶虎滩片麻岩进行了较系统研究。2个杜家沟长石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89±6Ma和2186±3Ma,恶虎滩闪长质片麻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82±5Ma。杜家沟长石斑岩为A型花岗岩,具有造山后花岗岩特征;吕梁群近周峪组中基性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恶虎滩片麻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综合分析华北克拉通2.2~2.0Ga的岩浆岩构造性质认为,吕梁地区岩浆性质的复杂性可能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古元古代吕梁地区可能位于华北克拉通古陆块边缘,其2.2~2.1Ga的岩浆岩可能经历岛弧和裂谷两种体制的共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2.1Ga岩浆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吕梁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基底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63
17
作者 王方正 杨梅珍 郑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6,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地陆梁隆起基底火山岩岩性为富钠玄武岩及流纹岩,总体显示出板内双峰火山岩特点。玄武岩的特征是:岩石的斑晶和基质中普遍出现橄榄石;辉石为普通辉石;斑晶和基质中的长石为偏酸性的斜长石(平均牌号为30~50);全岩化学成分C... 准噶尔盆地腹地陆梁隆起基底火山岩岩性为富钠玄武岩及流纹岩,总体显示出板内双峰火山岩特点。玄武岩的特征是:岩石的斑晶和基质中普遍出现橄榄石;辉石为普通辉石;斑晶和基质中的长石为偏酸性的斜长石(平均牌号为30~50);全岩化学成分CIPW计算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含有Ne(2.8%~4.6%),均含有O1(19.3%~10.1%)和Di(10.2%~24.6%),标准矿物分子组合为Ne+O1+Di+An;在全碱-SiO2图上玄武岩投影于碱性区;Mgu<65;REE总量为110.29~158.06μg/g。(La/Y)N变化范围为3.10~4.51。δEu变化于0.93~1.04;玄武岩的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为LILE相对于LREE适度富集,Nb,Ta相对于LREE和LILE亏损。Ni,Gr含量略低于原始岩浆的参考值;以上特征表明,玄武岩总体上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具有较高正的εNd(t)和低的87Sr/86Sr,而流纹岩则具有较低的εNd(t)和较高的87Sr/86Sr,反映它们的同源性和遭受陆壳物质同化混染程度的不同。同位素Rb-Sr等时线年龄和单颗粒铬石蒸发年龄集中在323~395Ma。以上特点表明,陆梁玄武岩来自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和陆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其形成于板内环境,与泥盆纪-石炭纪区域伸展作用有关,因此,陆梁隆起带基底很可能是一个大陆裂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火山岩 碱性橄榄玄武岩 流纹岩 断陷作用 陆梁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 被引量:47
18
作者 赵俊峰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晓梅 马艳萍 黄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3-672,共10页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原始沉积面貌、中生代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以来与相邻地堑发育耦合关系等的分析,并结合裂变径迹测年与热史模拟,认为吕梁山地区在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是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同步沉降—抬升过程。晚白垩世以来是吕梁山地区主要的隆升期,可进一步分为缓慢隆升(100-21±2Ma)、加速隆升(21±2-8Ma)及强烈隆升(8Ma以来)3个隆升演化阶段。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与相邻鄂尔多斯盆地的抬升消亡及其周边断陷盆地的发育从属统一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主要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活动和演化息息相关,同时受更广阔的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 鄂尔多斯盆地 隆升 裂变径迹 盆山耦合
下载PDF
吕梁地区18亿年的后造山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和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51
19
作者 耿元生 杨崇辉 +1 位作者 宋彪 万渝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77-487,共11页
对吕梁地区的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锆石SHRIMP的U -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 ,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在Y +Nb对Rb和Y对Nb图解中均位于板内花岗岩区 ,在花岗岩的R1-R2图解... 对吕梁地区的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锆石SHRIMP的U -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 ,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在Y +Nb对Rb和Y对Nb图解中均位于板内花岗岩区 ,在花岗岩的R1-R2图解上 ,芦芽山含辉石石英二长岩位于后碰撞隆升 (post collisionuplift)花岗岩区 ,云中山花岗岩位于晚造山 (lateorogenic)花岗岩区 ,它们都属于后造山花岗岩。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的锆石SHRIMPU -Pb年龄为 1794±13Ma ,云中山花岗岩的年龄为 180 1± 11Ma。 18亿年后造山花岗岩的确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造山花岗岩 18亿年 同位素年代 地球化学 吕梁地区
下载PDF
吕梁-五台地区晚太古宙—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性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0
20
作者 陈斌 刘树文 +1 位作者 耿元生 刘超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6-304,共9页
报道了五台地区一个晚太古代片麻状富钾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09±7.4Ma。该年龄与前人获得的年代学数据一起,进一步限定了晚太古期间五台-吕梁地区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的年代框架。为了探讨晚太古宙—古元古代不同类型的花... 报道了五台地区一个晚太古代片麻状富钾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09±7.4Ma。该年龄与前人获得的年代学数据一起,进一步限定了晚太古期间五台-吕梁地区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的年代框架。为了探讨晚太古宙—古元古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的源区性质和演化,特别是当时的陆壳增生机制和古老陆壳性质,本文在锆石U-Pb年代学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Hf同位素原位测量。结果表明,晚太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可能代表发育在古老克拉通(东部陆块?)上的弧岩浆作用产物。碰撞后(1.8 Ga)花岗岩的形成与加厚的造山带发生垮塌性伸展有关,后者导致幔源物质底侵,并引起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质岩石。这些壳源花岗质岩浆再以不同比例与幔源岩浆混合而形成吕梁-五台地区成分复杂的碰撞后岩浆岩(花岗质为主)。锆石Hf同位素还表明,吕梁-五台地区可能存在老于2.7Ga的古老克拉通物质(2.9Ga?),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这么老的碎屑锆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花岗岩 晚太古-早元古代 吕梁-五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