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丁香切花保鲜技术研究
1
作者 李红英 李世峰 +1 位作者 李云飞 孔令芳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96-100,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预处理对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 Hook.鲜切花的保鲜效果,为其销售及运输提供依据。方法:以滇丁香鲜切花为实验材料,低温及乙醇溶液为2个预处理因素,每个因素各设4个水平,未经预处理的材料为对照,预处理结束后分别用1%蔗糖... 目的:探讨不同预处理对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 Hook.鲜切花的保鲜效果,为其销售及运输提供依据。方法:以滇丁香鲜切花为实验材料,低温及乙醇溶液为2个预处理因素,每个因素各设4个水平,未经预处理的材料为对照,预处理结束后分别用1%蔗糖+100 mg/L 8-羟基喹啉的保鲜液进行瓶插实验。测定不同预处理下鲜重变化率、水分平衡值、开花率、衰败率、瓶插寿命等形态指标以及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结果:预冷24 h的切花瓶插寿命最长,达20.67 d,开花率、鲜重变化率和水分平衡值保持正值的时间均高于对照,瓶插效果最好。结论:预冷24 h能有效提高滇丁香切花的开花率,延长切花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花 滇丁香 预处理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滇丁香茎段的离体培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俐 龙春林 杨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46-447,共2页
将滇丁香的茎段接种于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结果表明:MS+6-BA3.0mg/L+NAA0.03mg/L对芽的分化、增殖效果最好;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2.0mg/L+AC0.3%。
关键词 滇丁香 离体培养 茎段 MS培养基 生根培养基 激素浓度 增殖效果 接种
下载PDF
滇丁香萜苷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康文艺 郝小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606-2609,共4页
目的:对滇丁香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研究。方法:色谱技术进行分离,MS,NMR,2D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Vogeloside(1),epi-Vogeloside(2),Loganoside(3),Loganin(4),Cineholieacid28-O... 目的:对滇丁香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研究。方法:色谱技术进行分离,MS,NMR,2D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Vogeloside(1),epi-Vogeloside(2),Loganoside(3),Loganin(4),Cineholieacid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Cincholicacid-3-O-β-D-glue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6),Cinch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三萜苷 萜苷
下载PDF
滇丁香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董晓东 李继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3-55,63,共4页
本文报道了滇丁香繁殖试验结果。1.种子繁殖于3月上旬以湿沙为基质播种,可获得80—90%的发芽率;2.种子保存以风干低温瓶装贮藏为好,保存一年后种子萌发率仍可达77.5%以上;3.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8—250C,此时发芽率达91%以上;4.扦插繁殖... 本文报道了滇丁香繁殖试验结果。1.种子繁殖于3月上旬以湿沙为基质播种,可获得80—90%的发芽率;2.种子保存以风干低温瓶装贮藏为好,保存一年后种子萌发率仍可达77.5%以上;3.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8—250C,此时发芽率达91%以上;4.扦插繁殖于7—8月份采顶部枝条作插穗,以湿沙为基质,成活率仅为33.33%,但如以IAA处理,成活率可提高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发芽率 扦插繁殖 成活率
下载PDF
茜草科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传粉精确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燕 王顺雨 +4 位作者 游贤松 胡德美 姚仁秀 汤晓辛 王晓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654-6664,共11页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花型多态性现象,其适应意义在于提高不同花型间传粉精确性,从而促进异交。为检验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是如何促进异交并确定有效传粉者的类型,实验统计自然种群中长、短柱型的植株数量,...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花型多态性现象,其适应意义在于提高不同花型间传粉精确性,从而促进异交。为检验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是如何促进异交并确定有效传粉者的类型,实验统计自然种群中长、短柱型的植株数量,测量花部特征,统计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的型间花粉落置的数量和比例,比较型内、型间花粉的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比较不同人工授粉处理结实情况,观察传粉昆虫类型并测量虫体特征。结果表明(1)滇丁香自然居群中长、短柱型植株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长柱型的筒深、筒直径、开口直径、雄蕊长和柱头长均显著小于短柱型,而长柱型的叶片长和宽、雌蕊长、花药体积、花粉粒体积、柱头厚均显著大于短柱型。(2)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型间花粉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型内花粉的比例。(3)型间授粉的花粉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均大于型内授粉和混合授粉。(4)型间授粉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型内授粉的结实率,型内授粉具有一定的结实。(5)夜行性长喙条背天蛾(Cechenena lineosa)是滇丁香的有效传粉者,其吻长和滇丁香的花筒深相适应。本研究表明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主要是通过与其花部特征相匹配的长喙天蛾实现有效的传粉,通过促进型间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而有利于型间授粉结实,提高传粉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传粉精确性 二型花柱 花部结构 繁殖策略
下载PDF
红花滇丁香新品种‘红福’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宏 万友名 +2 位作者 刘秀贤 赵振刚 李正红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67-2068,共2页
‘红福’是从滇丁香(Luculiapinceana Hook.)野生种群的天然变异植株中选育而来。多年生常绿灌木,株高可达2~3 m,株形开张;叶片革质,椭圆形,叶形指数2.6;聚伞花序;开花时萼片半开张,红褐色,背面无毛;花冠管长(3.23±0.35)cm,花冠直... ‘红福’是从滇丁香(Luculiapinceana Hook.)野生种群的天然变异植株中选育而来。多年生常绿灌木,株高可达2~3 m,株形开张;叶片革质,椭圆形,叶形指数2.6;聚伞花序;开花时萼片半开张,红褐色,背面无毛;花冠管长(3.23±0.35)cm,花冠直径(3.86±0.28)cm,深紫粉色,花冠裂片间有片状附属物;短花柱;观赏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红花 品种
原文传递
滇丁香新品种‘金雨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秀贤 马宏 +2 位作者 万友名 赵振刚 李正红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9-200,共2页
‘金雨点’是从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Hook.)野生种群的天然变异植株中选育而来。株形直立;叶片薄革质,卵圆形,叶形指数1.81;聚伞花序;开花时萼片半反转,淡绿色,背面无毛;花冠管长(3.52±0.13)cm,花冠直径(2.87±0.27)cm,淡... ‘金雨点’是从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Hook.)野生种群的天然变异植株中选育而来。株形直立;叶片薄革质,卵圆形,叶形指数1.81;聚伞花序;开花时萼片半反转,淡绿色,背面无毛;花冠管长(3.52±0.13)cm,花冠直径(2.87±0.27)cm,淡粉红色,花冠裂片间有较小片状附属物;长花柱;观赏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品种
原文传递
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二态和单态种群间花部形态变异模式(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伟 李德铢 王红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521,共9页
花部形态特征在植物交配系统的演化与维持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交配方式的转变将可能伴随着相应花部形态的调整。为探寻交配系统与花形态变异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对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的二态和单态种群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 花部形态特征在植物交配系统的演化与维持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交配方式的转变将可能伴随着相应花部形态的调整。为探寻交配系统与花形态变异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对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的二态和单态种群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部形态在两种不同花型构造的种群间分化程度显著大于花型构造相同的种群间变异。相对于二态种群而言,长花柱的单态种群中雌雄异位距离缩小,且个体间雌雄生殖器官在空间上的非法重叠程度增高,花部形态的调整能够同时促进自交和同型异交。在异型花柱物种内,异交为主的二型花柱种群向单态种群转变过程中自交比率预期上升,本研究表明花部形态的变异模式与交配系统转变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花部形态变异 二型花柱 二态 单态
原文传递
低温胁迫对滇丁香生理效应影响及抗寒性的诱导 被引量:2
9
作者 孔令芳 杨志愿 李世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69-3075,共7页
以滇丁香为试材,在低温胁迫(6℃)下,探究滇丁香生理生化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外源激素诱导抗寒性的作用。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脯氨酸(Pro)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叶... 以滇丁香为试材,在低温胁迫(6℃)下,探究滇丁香生理生化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外源激素诱导抗寒性的作用。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脯氨酸(Pro)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则持续下降。低温胁迫下,100 mg/L的水杨酸(SA)和1000 mg/L肌醇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减缓了滇丁香的相对电导率的大小、Pro含量和MDA含量增加速度,增加了叶绿素的积累,增强了POD酶的活性,提高了滇丁香的抗寒性,为滇丁香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了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丁香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 抗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