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c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dissolu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physical propertie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n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Huizhou-Lufeng area, Zhu I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1
作者 JIN Zihao YUAN Guanghui +4 位作者 ZHANG Xiangtao CAO Yingchang DING Lin LI Xiaoyan FU Xiaoh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were identified through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in and trace elements.The impacts of dissolution of different tuffaceous component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through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four typ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the study area,which are acidic,intermediate,basic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acid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alteration and weak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with a large amount of kaolinite precipitated during alteration to disenable the improvement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e intermediate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and strong alteration of residual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reated intergranular pores,but the alteration products such as autogenic quartz,apatite and illite deteriorated the pore structure;ultimately,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but no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The bas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dominantly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to strong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both tuffaceous components between particles and laumontite generated from alteration can be strongly dissolved to create pores;thu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I Depression Huizhou Sag lufeng Sag tuffaceous component DISSOLUTION physical property respons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下载PDF
双酶法优化禄丰香醋糖化工艺
2
作者 陈乾睿 赵锐环 +1 位作者 徐志强 谷大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8,共9页
为提高禄丰香醋的生产效率,通过添加α-淀粉酶与糖化酶,对禄丰香醋生产过程中糖化工艺进行优化。糖化工艺包括液化工艺与糖化工艺两部分:液化实验以还原糖为指标;糖化实验以还原糖为主要指标,黄酮类物质、氨基酸态氮为次要指标。在单因... 为提高禄丰香醋的生产效率,通过添加α-淀粉酶与糖化酶,对禄丰香醋生产过程中糖化工艺进行优化。糖化工艺包括液化工艺与糖化工艺两部分:液化实验以还原糖为指标;糖化实验以还原糖为主要指标,黄酮类物质、氨基酸态氮为次要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禄丰香醋糖化过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禄丰香醋的最佳糖化工艺参数为α-淀粉酶添加量2.272%、液化pH 4.9、液化温度50℃、液化时间43 min,此条件下还原糖含量为5.372 g/100 g。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当糖化酶添加量为2.336%、糖化pH为4、糖化温度为55℃、糖化时间为60 min、蒸煮时间为1 h、料液比为1∶3时得到还原糖含量为13.614 g/100 g,黄酮含量为6.867 mg/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101724 g/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香醋 糖化 工艺优化 双酶法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沉积古环境恢复及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雁兵 雷永昌 +3 位作者 邱欣卫 肖张波 郑仰帝 刘冬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76,共18页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古气候、古水深和古氧相的纵横向演变规律,并探讨部分钻井出现盐度异常的原因及三芳甲藻甾烷、球藻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结合TOC、古生产力和陆源输入变化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陆丰南地区始新统文昌组沉积期水体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层段盐度微弱增加,垂向上,从文四段向文一+二段水体盐度逐渐降低,横向上,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5洼水体盐度最高,文三段—文一+二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体盐度较高。推测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水体盐度变化受到海侵影响,文四段沉积期,海侵影响主要集中在陆丰15洼,文三段沉积期,海侵影响扩大至陆丰15洼和陆丰13东洼东侧,进入文一+二段沉积期,受海侵影响程度较小。球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在研究区不能作为水体咸化或者海侵的判别指标,球藻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关系密切,受古盐度变化影响有限。陆丰南地区文四段沉积期古气候温湿,古水深最大,还原性最强,进入文三段、文一+二段,气候温湿程度、水深和还原性均有所降低;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深最大,其次为陆丰15洼,还原性陆丰13东洼最强,其次为陆丰13西洼。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生产力和古陆源输入,其次受古气候和古水深控制,古氧相变化对有机质富集控制作用较弱,高古生产力主导着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及分布,主要发育生产力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文昌组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古环境 光面球藻 古生产力 烃源岩
下载PDF
惠陆低凸起东侧早文昌期源-汇系统分析与勘探实践
4
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3 位作者 吴琼玲 朱红涛 肖张波 李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428,共16页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凸起发育完整的受古地貌控制的源-汇系统,研究区古近纪下文昌组进一步可划分为A—H共8个凸起群单元,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之上,8个凸起群单元共划分出17个由独立流域和对应沉积区组成的源-汇系统。惠陆低凸起东侧发育流域1—6组成的6个独立的源-汇系统,其中流域2、4和6剥蚀范围大,基底受剥蚀能力强,水系发育数量多且相对汇聚,是主要的优势物源供给区。2号流域(陆丰13东洼缓坡中部)大的剥蚀面积、花岗岩和喷出岩母岩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优势储层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个水系和平面上的优势汇聚为优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提供了良好的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陆低凸起 陆丰凹陷 源-汇体系 早文昌期 勘探实践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海上低渗油田压裂实践与认识——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为例
5
作者 罗迪 李黎 +5 位作者 马逢源 谢明英 冯沙沙 文恒 高阳 张士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7,共14页
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的重要成藏区,低渗油气资源量巨大。陆丰凹陷L44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整装压裂开发的低渗油田,为提升开发效益,采用压裂等储层改造方式,但压裂后存在改造规模未达预期、裂缝起裂机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建立... 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上低渗油气的重要成藏区,低渗油气资源量巨大。陆丰凹陷L44油田是南海东部首个整装压裂开发的低渗油田,为提升开发效益,采用压裂等储层改造方式,但压裂后存在改造规模未达预期、裂缝起裂机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解释、测井、地质相结合的海上低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方法,使裂缝扩展延伸更加准确。对研究区开展了三维地质力学建模和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提出了适用于海上低渗油田压裂设计的储层射孔段长度上限,对C3井重新进行了压裂方案设计和产能模拟,经二次压裂投产后产量水平与设计预期基本相符。研究结果表明:(1)低排量条件下,射孔段长度由4m增至16m,单段裂缝长度平均减少30m,前5年单井累计产能减小88%;(2)射孔段长度的增大对改造规模起到抑制作用,射孔段长度大于6m时,改造范围大幅减小,射孔段长度小于6m时,改造范围减小幅度不大,最优射孔段长度不应大于6m;(3)射孔段长度小于6m时,施工排量每提升1m^(3)/min,储层改造体积平均增幅为10.97%,提高施工排量可实现进一步增大压裂改造体积的目标。建立的海上低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方法为南海东部低渗油田的开发方案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了全新认识,有利于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低渗油田 裂缝扩展 压裂参数优化 陆丰凹陷
下载PDF
砂岩储层中凝灰质溶蚀效应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6
作者 李晓艳 彭光荣 +4 位作者 丁琳 远光辉 张琴 吴琼玲 靳子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为认识埋藏过程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中凝灰质的溶蚀改造效应及控制因素,选取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设计开展了岩心尺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成分分析、物性... 为认识埋藏过程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中凝灰质的溶蚀改造效应及控制因素,选取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设计开展了岩心尺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成分分析、物性表征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实验前后不同流体流速、不同凝灰质含量条件下砂岩储层的溶蚀作用和物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性流体环境中凝灰质溶蚀现象普遍,但不同实验条件下,凝灰质溶蚀强度及储层物性响应不同:成岩体系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决定凝灰质的溶蚀作用强弱。相同岩石和相同酸性流体条件下,高流速开放体系中凝灰质溶蚀量高于封闭体系,且低流速相对封闭体系中溶蚀产物趋于沉淀,溶蚀作用增孔效应有限。凝灰质含量显著影响溶蚀效应,富凝灰质砂岩中溶蚀作用有限,含凝灰质砂岩和贫凝灰质砂岩能够溶蚀增孔,且含凝灰质砂岩的溶蚀增孔效率更高。凝灰质含量相对中等—较低的储层中,中浅层埋藏阶段的开放成岩流体体系最有利于粒间凝灰质溶孔的发育。经历晚期酸性流体溶蚀改造后,较易形成次生溶蚀型优质储层,这一认识有助于不同地区的溶蚀型储层甜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溶蚀蚀变 成岩体系 溶蚀模拟实验 惠州—陆丰地区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乡村生活圈可持续供给的规划路径与实践
7
作者 李立峰 梁伟研 +1 位作者 祝文明 张秋仪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基于级差地租、城乡要素流动规律等理论基础和农村“三块地”制度变革等政策背景,分析乡村地区在“级差扰动、要素循环、服务升级”方面产生可持续供给方式的内在潜力,探索乡村生活圈推进可持续供给的转变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乡村振... 基于级差地租、城乡要素流动规律等理论基础和农村“三块地”制度变革等政策背景,分析乡村地区在“级差扰动、要素循环、服务升级”方面产生可持续供给方式的内在潜力,探索乡村生活圈推进可持续供给的转变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与乡村生活圈“圈带协同”的规划路径,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空间的增值收益,支持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营建,并从空间载体、梯度联动、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思路演绎与实践论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圈 乡村振兴示范带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共同富裕 陆丰市
下载PDF
不同贮藏年份禄丰香醋细菌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赵锐环 陈乾睿 +1 位作者 谷大海 徐志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5,共8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个不同贮藏年份(2017、2018、2019、2020年)禄丰香醋的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样品中的细菌菌群组成差别较大;2017、2018、2019年的细菌菌群多样性更高,主要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个不同贮藏年份(2017、2018、2019、2020年)禄丰香醋的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样品中的细菌菌群组成差别较大;2017、2018、2019年的细菌菌群多样性更高,主要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优势细菌属主要为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肥杆菌属(Hafnia-Obesumbacterium)、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包西氏菌属(Bosea)。而2020年的优势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细菌属主要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_homohiochii)。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都表明细菌菌群的多样性与贮藏时间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预测分析表明,禄丰香醋中的有益菌群在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之间起着重要作用,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发现了不同贮藏年份禄丰香醋中细菌菌群多样性的变化,为禄丰香醋细菌多样性分析、优质菌种资源选育及发酵食醋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香醋 高通量测序技术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陆丰油田古近系低渗高温深层储层自源闭式强化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刘成林 任杨 +4 位作者 孙林 刘伟新 匡腊梅 张强 马喜超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受海上平台空间、作业成本、注水水源、施工工艺等条件限制,如何高效注水开发陆丰油田古近系低渗高温深层储层面临挑战。以陆丰油田古近系储层试验井为例,开展了注水可行性分析,优选了合适的水源层位和注入层;采用了同井自源类水层补充... 受海上平台空间、作业成本、注水水源、施工工艺等条件限制,如何高效注水开发陆丰油田古近系低渗高温深层储层面临挑战。以陆丰油田古近系储层试验井为例,开展了注水可行性分析,优选了合适的水源层位和注入层;采用了同井自源类水层补充地层能量的自源闭式注水工艺,研发的配套配水器可满足调节扭矩≤5 N·m、耐压差35 MPa,测调仪器可满足耐温175℃、耐压60 MPa的性能要求,实现了海上平台深层一井多用、无须地面设备的注水新方式;采用了电缆传输的爆燃压裂工艺,实现快速、高效作业,措施的时间控制在14 h以内,时效提高10倍以上,火药密度超过6 kg/m;通过强溶缓速酸酸化复合增效。自源闭式强化注水技术已在陆丰油田试验井M10井取得成功应用,注水高效,受效井增产降水效果明显。本文研究成果有效拓展了注水技术在低渗、深层、高温储层中的应用,可为类似储层规模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油田 自源闭式注水 古近系储层 深层 爆燃压裂 酸化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10
作者 雷永昌 彭光荣 +4 位作者 何雁兵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赵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9,共13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衍射等分析化验数据,对文昌组和恩平组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具有高石英、低长石和低岩屑含量的特征,文昌组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为特低-低孔隙度、超低-低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15%,平均渗透率10.93×10-3μm2;恩平组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低-中孔隙度、特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5.23%,平均渗透率为139.53×10-3μm2;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但文昌组溶蚀孔占比高。古近系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对减孔起决定性作用,胶结作用降低储层物性,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储层物性。陆丰凹陷古近系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1)母岩区石英含量高,搬运距离较远,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杂基含量低,单层砂体厚度大;(2)强流体改造改善储集空间,长石溶蚀对古近系尤其是文昌组储层改善明显,拥有良好断裂沟通源岩或临近源岩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强;(3)凝灰质充填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低火山活动影响区更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优质储层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成岩相及发育模式
11
作者 李晓艳 丁琳 +4 位作者 李小平 肖张波 吴琼玲 张月霞 刘金良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而凝灰质发育导致储层致密,渗透率呈现低渗、特低渗特征。由于凝灰质影响,该区成岩作用及其展布表现出特殊性。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凝灰质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而凝灰质发育导致储层致密,渗透率呈现低渗、特低渗特征。由于凝灰质影响,该区成岩作用及其展布表现出特殊性。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凝灰质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自生矿物转化及孔隙类型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孔渗测试及测井资料分析,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成岩相及其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灰质蚀变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依据各种成岩作用强度及其组合,储层整体可以分为5种成岩相:①中压实--弱胶结--凝灰质中等溶解相(Ⅰ类);②中强压实--弱胶结--凝灰质强溶解相(Ⅱ类);③中强压实--磷灰石中强胶结--中等溶解相(Ⅲ类);④中强压实--高岭石中强胶结--弱溶解相(Ⅳ类)和⑤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解相(Ⅴ类)。其中Ⅰ类成岩相为优质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3.4%、渗透率均值为5.4×10^(-3)μm^(2)),Ⅱ类成岩相为有利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5.4%、渗透率均值为1.5×10^(-3)μm^(2)),Ⅲ类和Ⅳ类成岩相为潜在有利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5.0%、渗透率均值为1.0×10^(-3)μm^(2)),Ⅴ类成岩相为不利成岩相。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等影响,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主要发育Ⅱ-Ⅲ-Ⅳ-Ⅴ和Ⅰ-Ⅴ两种成岩相组合模式。成岩相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通过识别优质成岩相可以预测有利储层分布,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低渗储层 成岩演化 成岩相 文昌组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2-A油田“断-脊-盖”耦合远源成藏模式
12
作者 孙阳子 张向涛 +4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肖张波 阙晓铭 贾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陆丰12-A油田 “断-脊-盖”耦合 油气运移 远源成藏
下载PDF
曲波域并联减多次波压制技术在陆丰凹陷的应用
13
作者 易浩 肖张波 +2 位作者 张志伟 张明 赵越 《华南地震》 2024年第2期110-117,共8页
陆丰凹陷海水深度200~400m,地震资料受自由表面、海底及灰岩强界面影响,多次波极为发育,造成弱有效反射被强多次波完全覆盖,严重影响古近系内幕成像。体现复杂构造—地层圈闭难以落实、断裂交切关系难以厘定、沉积储层形态不清晰,进而... 陆丰凹陷海水深度200~400m,地震资料受自由表面、海底及灰岩强界面影响,多次波极为发育,造成弱有效反射被强多次波完全覆盖,严重影响古近系内幕成像。体现复杂构造—地层圈闭难以落实、断裂交切关系难以厘定、沉积储层形态不清晰,进而影响洼陷结构研究、构造岩性圈闭评价以及储层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DWD与GSMP曲波域并联减多次波压制技术压制与自由面、海底及灰岩相关多次波,通过与时间域其他方法的对比,该方法具有较好保真性:在保持有效反射信息不损伤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压制近中道多次波,较好地改善道集质量,降低了近道多次对偏移剖面的影响,取得很好的成像效果,满足资料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多次波 曲波域 自由表面
下载PDF
古近系文昌组湖盆古环境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15洼为例
14
作者 郑仰帝 彭光荣 +3 位作者 肖张波 黄鑫 何雁兵 杨兴业 《华南地震》 2024年第1期11-24,共14页
文昌组湖相泥岩是珠江口盆地陆丰15洼的主力源岩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湖盆的古环境,进一步探索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对洼陷内L15-1井的文昌组泥岩开展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昌... 文昌组湖相泥岩是珠江口盆地陆丰15洼的主力源岩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湖盆的古环境,进一步探索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对洼陷内L15-1井的文昌组泥岩开展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各层段古环境差异显著,文一~文三段及文五段沉积期水体相对较浅,主要为充氧远源的滨浅湖环境,古生产力水平一般;文四段沉积期水体较深,半深湖—深湖环境,古生产力水平最高。陆丰15洼文昌期古湖盆在淡水—微咸水介质条件下,烃源岩的质量与古水深、古生产力以及古氧相之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文昌组沉积期古气候整体差异不大,温暖湿润的气候对优质烃源岩发育有利。古生产力及古氧相是陆丰15洼文昌组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实际上是古生产力与保存条件良好的匹配,共同控制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氧相 古生产力 优质烃源岩 文昌组 陆丰15洼
下载PDF
陆丰凹陷古近系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及源汇特征对比
15
作者 李敏 雷永昌 +1 位作者 邱欣卫 石宁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37-40,共4页
陆丰凹陷古近系为断陷湖盆沉积,文昌组三角洲类型多样,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储层均获得了商业性产能,通过它们的沉积特征、储集性能的对比研究,曲流河三角洲为细粒型三角洲,前三角洲-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旋回发... 陆丰凹陷古近系为断陷湖盆沉积,文昌组三角洲类型多样,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储层均获得了商业性产能,通过它们的沉积特征、储集性能的对比研究,曲流河三角洲为细粒型三角洲,前三角洲-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旋回发育,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呈S型前积反射;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均属于粗粒型三角洲,厚层河道砂岩相互叠置,而河口坝、远砂坝少见,呈斜交前积反射。曲流河三角洲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储集性能最优。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种三角洲源汇耦合特征对比,建立了长轴-斜坡-曲流河三角洲、短轴-斜坡-辫状河三角洲和短轴-断坡-扇三角洲3种源汇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三角洲 古近系 沉积 源汇
下载PDF
基于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分析的礁滩灰岩储层裂缝及次生溶蚀的精细表征——以珠江口盆地陆丰油田为例
16
作者 高永明 何理鹏 +2 位作者 曲长伟 李伸专 吴金龙 《华南地震》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陆丰X-1油田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勘探发现的优质礁滩灰岩油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灰岩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及非均质性极强,为储层评价及油田整体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将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引入对礁滩... 陆丰X-1油田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勘探发现的优质礁滩灰岩油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灰岩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及非均质性极强,为储层评价及油田整体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将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引入对礁滩灰岩沉积构造特征、裂缝精细表征、次生溶蚀定量计算及产能主控因素的研究中。结果表明:陆丰X-1灰岩油层纵向上可细分为ZJ10A及ZJ10B灰岩段,ZJ10A灰岩段主要为礁灰岩沉积,沉积构造主要表现为块状及层状特征;ZJ10B灰岩段主要为生物碎屑滩沉积,沉积构造以层状结构为主。以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资料为基础,确定了ZJ10A灰岩段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缝,裂缝有效性及纵向沟通性好;ZJ10B灰岩段裂缝类型以溶蚀缝及孤立缝为主,裂缝有效性及纵向沟通性相对较差。陆丰X-1灰岩油层发育斑杂状、团块状、蜂窝状及顺层状等多种次生溶蚀类型,利用电阻率频谱分析方法及PoroTex方法对陆丰X-1灰岩油层次生溶蚀孔隙度及视面孔率进行了定量计算,优质储层段次生溶蚀孔隙度及视面孔率均较高。综合电阻率成像测井解释成果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陆丰X-1灰岩油层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次生溶蚀对产能是正向贡献而高角度构造缝则是负向贡献。高分辨率成像测井技术在陆丰X-1油田礁滩灰岩层段的成功应用既满足了储层精细表征的需求,又为陆丰X-1油田后续整体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灰岩 成像测井 沉积环境 裂缝表征 溶蚀评价 主控因素 陆丰油田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文昌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成藏贡献
17
作者 郑仰帝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52-54,共3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钻揭文昌组泥质烃源岩的钻井多达30余口,为解决文昌组各段源岩的地化特征、生烃潜力和成藏贡献问题,开展了烃源岩的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及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色谱-质谱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陆丰13洼文昌组发育文三...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钻揭文昌组泥质烃源岩的钻井多达30余口,为解决文昌组各段源岩的地化特征、生烃潜力和成藏贡献问题,开展了烃源岩的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及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色谱-质谱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陆丰13洼文昌组发育文三段和文四段两套湖相烃源岩,文四段为主力源岩层系,有机质丰度为好-很好,以腐泥型有机质为主;文三段稍差,属于中等-好源岩,混合型有机质。文昌组整体处于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烃源岩排烃门限深度为3600 m。文四段烃源品质最优,热演化程度更高,成藏贡献大。该研究证实了文昌组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和潜力,进一步坚定了洼陷周边油气勘探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化特征 文昌组 排烃门限深度 陆丰13洼
下载PDF
古近系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以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为例
18
作者 赵庆 邱欣卫 +3 位作者 肖张波 雷胜兰 贾连凯 何雁兵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陆丰13洼古近系断裂多且复杂,不同断块内原油储量丰度差别较大,开展断裂控藏作用定量研究,厘清断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从供油能力、输导能力、充注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断裂的控藏作用,进行定量化表征... 陆丰13洼古近系断裂多且复杂,不同断块内原油储量丰度差别较大,开展断裂控藏作用定量研究,厘清断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从供油能力、输导能力、充注能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断裂的控藏作用,进行定量化表征,并建立了断裂控藏作用综合评价表征模型,应用证实,该模型中的耦合系数与油田储量丰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符合实际地质规律。在该定量评价方法的指导下于陆丰13洼发现了一个中型油田(C-9油田),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可为富生烃断陷盆地古近系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古近系 输导能力 断裂控藏 定量评价
下载PDF
陆丰、惠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微体古生物与沉积相分析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19
作者 许冠军 吴梓源 +7 位作者 龙桂 方梓彬 陈浩权 唐海燕 陈禹聪 刘岳昕 涂华 赖忠平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1-43,共13页
粤东地区是研究华南沿海地区古地貌变迁及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本文提供了汕尾及揭阳惠来地区实测沉积物粒度组成数据和微体古生物组合数据,为进一步开展该区域第四纪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所含的有孔虫... 粤东地区是研究华南沿海地区古地貌变迁及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本文提供了汕尾及揭阳惠来地区实测沉积物粒度组成数据和微体古生物组合数据,为进一步开展该区域第四纪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所含的有孔虫、介形虫和硅藻化石均属于第四纪常见种.综合结果表明,陆丰钻孔LFZK05和惠来钻孔HLZK02的岩芯中可能存在三个海相层,说明汕尾陆丰和揭阳惠来地区在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过三次海侵.推测最年轻的海侵层沉积于全新世.该全新世海侵层见于陆丰螺河沿岸的钻孔LFZK04中,但在更为上游的钻孔LFZK03中却没有发现,这可能说明汕尾陆丰地区全新世海侵范围没有到达钻孔LFZK03(自海岸线沿螺河上游约10 km处)的位置;但也不能排除钻孔LFZK03之前存在的海侵层被河流活动侵蚀而未能保存的可能性.上述推论需要结合年代数据进一步厘定.本文提供了汕尾及揭阳惠来地区第一批发表的沉积物粒度分布数据和微体古生物数据,为进一步开展该区域第四纪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 惠来 粒度分析 沉积相 海侵期次
下载PDF
汕尾非遗文化陆丰皮影融合文旅的UI界面设计
20
作者 林芷菁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5期61-63,共3页
陆丰皮影作为潮州皮影戏唯一的幸存者,以细腻薄透、经久耐用的特点著称,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当地特色、文化传承年龄断层及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陆丰皮影的特点和汕尾陆丰当地红色人物结合作为创新点,制作一站式汕尾旅行APP,基... 陆丰皮影作为潮州皮影戏唯一的幸存者,以细腻薄透、经久耐用的特点著称,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当地特色、文化传承年龄断层及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陆丰皮影的特点和汕尾陆丰当地红色人物结合作为创新点,制作一站式汕尾旅行APP,基于当地数据调研、用户画像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构建框架,进行Logo设计、字体设计和界面设计等设计方案,从而使陆丰皮影更具多元化、年轻化,提升非遗和文旅融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皮影 非遗文化 红色文化 界面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