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共享基因特征和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治疗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数据集,分析得到二者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对这些...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共享基因特征和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治疗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数据集,分析得到二者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并检测网络中的枢纽基因,将其与铁死亡基因集取交集。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计算肥胖和正常对照之间,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正常对照之间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通过人类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NA)疾病数据库和StarBase数据库获得与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miRNA及其相应的靶基因。最后利用获得的靶基因和共享基因的交集,构建与这2种疾病相关的miRNAs-mRNAs调控网络。结果在GSE15653和GSE1242722个数据集中共筛选得到250个差异共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信号转导、对内质网应激的反应、细胞外外泌体、细胞质、蛋白质以及蛋白激酶结合可能与肥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肥胖诱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PPI网络构建表明,肥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可能与JUN、HIF1A、ALDH18A1、MCM6、DLGAP5、BARD1和WRN等靶基因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肥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共享关键基因和通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共同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disc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disc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测定2组标本的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根据MRI显示的信号差异按Schneiderman分级法确定各个体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无、轻、中、重4组。分析病例对照组中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中小于45岁(包括45岁)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中FokⅠ和Tru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F59.4%,f40.6%和T79.2%,t20.8%;病例组中FokⅠ和TruⅠ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53.7%,f46.3%和T80.9%,t19.1%,二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分组中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组中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和汉族人LDD无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共享基因特征和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治疗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数据集,分析得到二者的差异共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并检测网络中的枢纽基因,将其与铁死亡基因集取交集。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计算肥胖和正常对照之间,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正常对照之间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通过人类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NA)疾病数据库和StarBase数据库获得与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miRNA及其相应的靶基因。最后利用获得的靶基因和共享基因的交集,构建与这2种疾病相关的miRNAs-mRNAs调控网络。结果在GSE15653和GSE1242722个数据集中共筛选得到250个差异共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信号转导、对内质网应激的反应、细胞外外泌体、细胞质、蛋白质以及蛋白激酶结合可能与肥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肥胖诱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PPI网络构建表明,肥胖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可能与JUN、HIF1A、ALDH18A1、MCM6、DLGAP5、BARD1和WRN等靶基因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肥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共享关键基因和通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肥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共同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文摘[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disc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测定2组标本的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根据MRI显示的信号差异按Schneiderman分级法确定各个体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无、轻、中、重4组。分析病例对照组中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中小于45岁(包括45岁)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中FokⅠ和Tru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F59.4%,f40.6%和T79.2%,t20.8%;病例组中FokⅠ和TruⅠ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53.7%,f46.3%和T80.9%,t19.1%,二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分组中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组中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和汉族人LDD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