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和MRI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生 孟艳平 王海蛟 《中外医疗》 2011年第19期166-167,共2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复习55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结果发现CT手术符合率76.36%,MRI手术符合率为100%。结论 MRI检查是对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当CT扫描出现不在... 目的探讨CT和MRI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复习55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结果发现CT手术符合率76.36%,MRI手术符合率为100%。结论 MRI检查是对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当CT扫描出现不在椎间盘高度的椎管内阴影,或者CT检查阴性与临床阳性体征不符时,应该常规选择MRI检查。而且MRI检查对于手术方案的确定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CT和mri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MRI与CT诊断及腰椎间盘突出康复与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静 李胜鳌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S01期138-138,142,共2页
目的分析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10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同时给予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根据突出节段分为单节段... 目的分析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10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同时给予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根据突出节段分为单节段与多节段,根据突出程度分为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观察患者治疗后腰椎功能的变化。结果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率为98.0%和100.0%,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节段突出患者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多节段突出患者(P<0.05)。结论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以及康复效果评价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诊断 康复治疗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前后棘间韧带MR影像的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冯宇 杨文东 毕永民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本文利用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观察一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突出节段棘间韧带的信号改变,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疗效提供影像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解除神经根压迫的机理。方法选取2015-08-2... 目的本文利用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观察一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突出节段棘间韧带的信号改变,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疗效提供影像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解除神经根压迫的机理。方法选取2015-08-2016-08于空军总医院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21~53岁(平均41.29±9.78岁);其中病变部位为L_5-S_1的19例,L_(4-5)的27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节段(L_5-S_1或L4-5)棘间韧带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信号强度区域均值及最高值,以及治疗前后的直腿抬高角度(ASLR)、视觉疼痛量表(VAS)、MRI轴位像突出髓核矢状径指数(SI)。结果 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ASLR明显高于治疗前,VAS评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影像学测试指标中:椎间盘突出的SI值在手法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棘间韧带矢状位T_2WI脂肪抑制信号强度区域均值及最高值均在治疗后明显减低(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或消失。MR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棘间韧带炎性水肿消除或减弱提供了量化的影像学依据,与临床疗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核磁共振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
下载PDF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治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郝成俊 崔丙军 +3 位作者 陈磊 崔文峰 杨磊 赵耀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7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术前确诊依据腰椎间盘CT和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术,2例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术前确诊依据腰椎间盘CT和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术,2例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2例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固定术。结果 31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在手术后均立即改善,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患者功能评价在术后3月进行,其中优2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6.8%。结论 CT和MRI是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靠手段,是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可靠依据,诊断明确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游离型 CT和mri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非手术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影响(附30例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锦涛 姜宏 +3 位作者 徐坤林 张志刚 李红卫 马奇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年第11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转归趋势。方法以2007年7月~2009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方法治疗,资料完整的30例为研究对象,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29分法)和MRI吸收率对病人转归进行分析评定...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转归趋势。方法以2007年7月~2009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方法治疗,资料完整的30例为研究对象,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29分法)和MRI吸收率对病人转归进行分析评定。结果JOA评分治疗前平均10.97分,治疗后平均24.90分,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MRI前后对比测量发现,70%(21/30)发生缩小,10%(3/30)没有明显变化,20%(6/30)增大,发生明显缩小的5例中4例为巨大型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而8例突出物中等程度以上缩小的患者,初诊MRI显示突出率多为30%。发生稍微缩小、不变以及增大者,初诊时突出率30%,突出类型多为膨出型以及后纵韧带下型。结论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经非手术治疗后能得到显著改善,突出物的影像学显示能够显著缩小,特别是破裂型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手术 重吸收 mr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