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可影响脊柱矢状面的失衡
1
作者 史浩冉 关海山 +1 位作者 王悦勇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6-1961,共6页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时可以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方法:以“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平衡,手术治疗,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agittal balance,risk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主要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造成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生下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切实有效的方法。(2)以往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重点在于彻底神经根探查松解、滑脱椎体复位以及牢靠的内固定,而对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注较少。(3)随着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普及,因脊柱矢状面失衡造成的并发症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差,甚至二次手术风险增加。(4)以往的研究仅讨论腰椎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未深入研究造成脊柱矢状面失衡的相关因素。(5)文章结果表明,开放式腰椎固定融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选用较粗的椎弓根螺钉、选用较大型号融合器以及自体骨移植是维持矢状面平衡的有利因素,而融合节段数越多、融合节段平面越高,是影响矢状面失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 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 融合固定 脊柱 内固定
下载PDF
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建立
2
作者 连振刚 刘鹏飞 李祎 《骨科》 CAS 2024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究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LDDD)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19例拟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以7∶3比例分为建模组(223例)... 目的探究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LDDD)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19例拟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以7∶3比例分为建模组(223例)与验证组(96例);建模组又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SD分为ASD亚组和非ASD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建模组223例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中,有57例发生ASD(2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146,95%CI(1.163,14.782),P=0.028]、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OR=4.581,95%CI(1.409,14.891),P=0.011]、多节段融合[OR=7.825,95%CI(2.036,30.083),P=0.003]、融合程度不良[OR=4.077,95%CI(1.265,13.143),P=0.019]是病人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术前骨盆入射角[OR=0.831,95%CI(0.772,0.894),P<0.001]是病人术后发生ASD的保护因素。该模型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65[95%CI(0.932,0.99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678);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971[95%CI(0.949,0.99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697)。结论年龄大、BMI高、融合节段多、融合程度不良是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术前骨盆入射角为保护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能直观预测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钱哲 夏涵 +1 位作者 朱庭辰 梁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DLS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量表评分改善率分为康复不良组及康复良好组。分析...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DLS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量表评分改善率分为康复不良组及康复良好组。分析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7例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发生率为17.00%。两组年龄、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级、远端邻近节段小关节Fujiwar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远端邻近节段小关节Fujiwara分级、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级是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1-P)]=0.576×年龄+1.021×远端邻近节段小关节Fujiwara分级+0.887×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级+1.154。回归方程预测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696~0.979,P<0.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60%和97.60%。结论DLS患者术后康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远端邻近节段小关节Fujiwara分级、多裂肌脂肪浸润Goutallier分级,且联合预测对DLS患者术后下肢康复训练效果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邻近节段退变 康复训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聚醚醚酮棒与钛棒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中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杰 曹帅 +4 位作者 郭栋 张琼弛 贺西京 李浩鹏 卢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445-3450,共6页
背景:聚醚醚酮棒是一种新型的半刚性固定材料,但是其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仍不清楚。目的:对比聚醚醚酮棒与钛棒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尝试回答聚醚醚酮棒是否有潜力成为钛棒的替代品,尤其在前柱支... 背景:聚醚醚酮棒是一种新型的半刚性固定材料,但是其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仍不清楚。目的:对比聚醚醚酮棒与钛棒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尝试回答聚醚醚酮棒是否有潜力成为钛棒的替代品,尤其在前柱支撑不充分的情况下。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构建完整的人腰椎(L)模型,并进一步构建4个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模型:①聚醚醚酮棒+cage;②钛棒+cage;③聚醚醚酮棒+纯植骨;④钛棒+纯植骨。比较不同模型中节段活动度、相关结构应力以及应变。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手术模型在限制L节段活动度方面无明显差异;②与钛棒相比,聚醚醚酮棒增加了椎间植骨的平均应变、增加了终板以及cage的峰值应力,同时降低了螺钉以及骨-螺钉界面的峰值应力;聚醚醚酮棒的峰值应力与屈服应力之比为6%-26%,高于钛棒的3%-12%;③在L节段上,聚醚醚酮棒仅轻微地降低了节段活动度与椎间盘峰值应力;④因此与钛棒相比,聚醚醚酮棒可能降低假关节、螺钉断裂与松动的风险,但是也可能导致终板塌陷、cage损坏以及棒断裂的风险更高;聚醚醚酮棒在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中可能较钛棒有微弱的优势;在不使用cage而仅采用骨移植物进行椎间融合时,聚醚醚酮棒也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棒 钛棒 后路腰椎间融合 有限元分析 应力遮挡 纯植骨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早期疗效
5
作者 蔡毅 彭小忠 +2 位作者 卓祥龙 武振国 李兵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因腰椎融合术后ASD行OLIF治疗的患者资料。患... 目的观察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因腰椎融合术后ASD行OLIF治疗的患者资料。患者首次手术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24~240个月发生ASD,应用单纯OLIF或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或联合侧方内固定进行治疗。评估其手术情况,并评价术后疗效和相关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4~30个月,OLIF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手术方式采用stand alone 5例,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例,联合侧方固定8例。手术时间为70(50,115)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136)mL。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影像学测量显示,患者术后手术节段的椎间隙腹侧和背侧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OLIF是治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有效方式,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邓俊森 张迪 +1 位作者 张文明 李俊辉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73-375,468,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A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CLIF手术治疗的37例腰椎ASD患者纳入研... 目的观察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A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CLIF手术治疗的37例腰椎AS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女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面积均获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进一步改善(P<0.05),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也有所丢失(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采用CLIF手术治疗腰椎ASD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获得良好的LL和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的疗效
7
作者 李修智 李玉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0期2873-2877,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D)和通道下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D)和通道下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病变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单侧突出患者共37例,18例采用PTED治疗(孔镜组),19例采用通道下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开窗组)。孔镜组,男8例,女10例,年龄(48.50±9.49)岁;开窗组,男9例,女10例,年龄(48.15±9.75)岁。所有病例均行腰椎正侧位片、腰椎过伸过屈侧位片及MRI检查确诊,影像学显示相邻节段退变的椎间盘向椎管内偏一侧突出或脱出,硬膜囊及同侧神经根受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临床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下腰痛29分法标准(JOA)评分评定,患肢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孔镜组的手术时间(49.44±10.65)min、术中出血量(7.44±1.97)ml、住院时间(4.61±1.03)d、术中透视次数(13.83±2.03)次,开窗组分别为(50.89±9.63)min、(117.00±54.48)ml、(12.31±1.79)d、(1.15±0.37)次,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6),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方面,开窗组高于孔镜组,但在透视次数方面孔镜组高于开窗组。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窗组出现2例脑脊液漏,孔镜组未出现脑脊液漏病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及神经根损伤病例。末次随访时,术后X线片检查两组均未见脊柱失稳。结论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PTED可以取得和开窗减压手术一样的临床疗效,同时避开原手术入路的瘢痕组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可作为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病变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孔镜 椎间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微创
下载PDF
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8
作者 王展 李宗阳 +5 位作者 万顺 张新胜 来佳辉 简磊 史家兴 罗建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 目的: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和单纯TLIF手术治疗的双节段LDD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n=36)和对照组(行TLIF手术,n=3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随次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隙高度,在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MRI上记录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术后的LL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对照组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硬膜撕裂、断钉断棒和融合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治疗双节段LDD能够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腰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TLIF手术,早期可以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IntraSPINE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早期疗效
9
作者 谷千江 赵冠武 付高峰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早期疗效。方法以本院2017年4月~2020年8月开展PTED手术治疗的2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早期疗效。方法以本院2017年4月~2020年8月开展PTED手术治疗的26例ASD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ASDis组;同时选取同时期行PTED手术治疗的26例单纯LDH患者作为对照人群,纳入LDH组。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临床指标和总体疗效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与LDH组患者比较,ASDis组患者的X线透视次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ASDis组的优良率为88.46%,LDH组的优良率为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TED手术治疗ASDis患者,其手术获益情况与单纯LDH患者相近,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MIS-TLIF术后椎弓根钉与小关节面损伤的风险分析
10
作者 尹伟 欧阳振 +1 位作者 周娟 卫永鲲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中L4和L5水平螺钉相关性上关节面损伤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MIS-TLIF手术治疗的...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中L4和L5水平螺钉相关性上关节面损伤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MIS-TLIF手术治疗的127例腰椎滑脱(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螺钉侵犯小关节面(Facet joint surface is invaded by the screv,FASV)将患者分为FASV组和非FASV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结果127例患者L_(3-4)关节面FASV发生率为10.24%(13/127),L_(4-5)关节面FASV发生率为12.60%(16/127)。L_(3-4)关节面和L_(4-5)关节面的FASV组和非FASV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减压侧、小关节OA分级、横向椎弓根峡部(transverse pedicle isthmus,TPI)、椎弓根角度(pedicle angle,PA)、小关节面角度(facet facet angle,FA)、FA-PA、椎弓根螺钉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_(3-4)关节面和L_(4-5)关节面的FASV组椎体中线与插入螺钉长轴之间的角度(pedicle screw angle,PSA)均显著低于非FAS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预测L_(3-4)节段FASV的灵敏度为76.92%,特异性为92.98%,最佳截断值为13.1°,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I为0.826~0.941;PSA预测L_(4-5)节段FASV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性为84.68%,最佳截断值为14.1°,曲线下面积为0.948,95%CI为0.854~0.958。结论标准的PSA在避免FASV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靠近下外侧的入钉点有助于减少FASV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邻近关节退变 上关节面损伤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魏巍 王天昊 +4 位作者 刘建恒 毛克亚 李慧 潘春昂 赵永飞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24-328,334,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立单纯融合模型(fusion model,Fm)、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LIFm)、切除上邻近节段PLC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LC resect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R&PLIFm),在相同的预载荷和力矩加载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分析比较4组模型手术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有效的腰骶椎有限元模型及3种融合模型。3种融合模型均出现邻近节段ROM和椎间盘应力的不同程度增加,PLIFm和PR&PLIFm在邻近节段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的增加更显著,切除PLC在前屈时对上邻近节段所受影响更大。结论腰椎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负荷的增加,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导致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邻近节段退变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40
12
作者 郑晓勇 侯树勋 +3 位作者 李利 王华东 郭继东 史亚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472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患者,436例患者得到了随访。平均随...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472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患者,436例患者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13个月(26~114个月),病人根据融合节段的多少分为3组:1个节段、2个节段、3个及3个以上节段。腰椎节段的退变等级根据UCLA椎间隙退变等级标准,临床疗效的判定根据侯树勋等制定的标准。[结果]58例患者出现了ASD,其中A组14例,B组27例,C组17例。发生在融合节段以上者49例,融合节段以下者9例。A组的14例患者中,ASD发生节段UCLA等级全部都是增加1级。B组的27例患者中,16例患者UCLA等级增加1级,7例患者增加了2级,4例患者增加了3级。C组的17例患者中,4例患者增加1级,8例患者增加了2级,5例患者增加了3级。临床疗效方面,A组有7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B组的27例患者中,13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C组的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结论]ASD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疗效越差,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多节段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与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9
13
作者 施荣茂 王浩明 +6 位作者 陈道森 李瀚卿 邸宁 代飞 罗飞 许建中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 目的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邻近节段保护 腰椎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柏龄 魏富鑫 +3 位作者 植山和正 三户明夫 刘少喻 廖鹰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郭昭庆 陈仲强 +3 位作者 李危石 曾岩 齐强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痛症状的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资料比较,并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片显示融合的上方(1个节段7例,2个节段1例)或下方(1个节段2例)邻近节段出现了退变,首次术前及术后上述邻近节段均未见退变征象。8例MRI显示邻近节段出现了新的椎管狭窄,且有明显的神经压迫。采用后路术式,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经7~36个月平均12.1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0%。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者,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黄觅 于淼 +4 位作者 刘晓光 姜亮 韦峰 吴奉良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门诊随访2~4年,平均3.4年。测量术前融合节段角度(fusion angle,FA)、融合节段头尾端相邻节段角度(proximal angle,PA;distal angle,D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融合与非融合相邻节段移位距离(slip distance,SD)等参数。以术后2年时站立位X线片相邻节段滑移≥3mm定义为ASD,将患者分为退变组(A组)和非退变组(B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等。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18例(16.5%),B组91例(83.5%)。发生ASD患者均为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退变。A组患者术前LL为29.8°±12.5°,B组为32.4°±11.2°;A组SS为31.5°±12.1°,B组为37.4°±13.4°;A组FA为18.3°±9.0°,B组为14.8°±10.5°; A组PA为6.8°±3.2°,B组为7.2°±5.2°;A组PI为42.3°±9.8°,B组为49.9°±9.8°;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及D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与ASD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SS、LL、FA、PA与A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ASD的诸多因素中,过小的PI值可能是导致ASD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骨盆入射角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佳佳 龚沈初 +5 位作者 保国锋 沈为光 张金龙 徐冠华 孙郁雨 崔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83-888,共6页
目的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 目的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组)44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40个关节突关节;髓核摘除组(B组)40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22个关节突关节。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退变发生率,依据Weishaupt分级系统对FJ进行分级,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随访时间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J退变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软骨下囊肿、关节突关节对位不良、关节突关节空气征、关节突关节积液、关节突再塑形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A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2.9%、31.4%,术后为75.7%、62.1%;B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1.6%、30.3%,术后为63.9%、50%。两组患者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术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Weishaupt分级,A组140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3个,1级95个,2级34个,3级8个,退变发生率为97.9%;术后0级1个,1级49个,2级59个,3级31个,退变发生率为99.3%;B组122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4个,1级82个,2级30个,3级6个,退变发生率为96.7%;术后0级2个,1级60个,2级39个,3级21个,退变发生率为98.4%,两组手术前后退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术后退变程度加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组术前FJ退变程度与B组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后FJ退变程度评分较B组术后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关节间隙狭窄和软骨下骨的侵蚀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关节突关节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许斌 陈跃先 +2 位作者 赵建宁 王与荣 吴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49-251,I0002,共4页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后正中暴露兔腰4~6椎板及横突,用0.8mm钢丝行双侧腰4~6横突间8字内固定,然后用骨水泥包绕横突及钢丝。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L3-4椎间盘即有退变性改变,退变程度按Miyamoto分级为2级,至术后6个月时则退变更加明显,达3级。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啸 杨晓松 +2 位作者 于淼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73例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7.2±10.3岁(40~60岁),手术节段:L2/3 6例,L3/4 10例,L4/532例,L5/S1 25例。应用DIERS脊柱云纹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收集并计算融合节段与上、下邻椎旋转角度的差值(相对旋转角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通过腰椎X线测量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根据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将患者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患者融合椎与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5.2°±2.1°和3.1°±2.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邻椎的旋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8.8°±4.9°和5.9°±3.2°,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大于下邻椎(P<0.05),其中L2/3融合时,上、下邻椎(L1、L4)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最明显。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退变组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为10.6°±3.0°,非退变组为8.2°±2.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退变组与非退变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1.4±0.7分和1.2±0.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1.0分和1.3±0.7分,ODI分别为(10.3±8.2)%和(9.5±6.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及ROM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动态相对旋转度增大,尤以上邻椎明显,与腰椎屈伸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相比,相邻节段旋转角度可能是预测邻近节段退变更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相邻节段退变 疗效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文涛 梅伟 +2 位作者 王庆德 郭润栋 李格 《中医正骨》 2017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患者的资料,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中位数28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断钉,3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吸收,其余141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141例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17/79)与女性(14/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0);年龄≥60岁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7/89)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3,P=0.000);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2/67)高于术前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0);多节段融合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1/54)高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P=0.000)。结论:年龄大、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多节段腰椎融合,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