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醚醚酮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腰椎非融合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涛 俞兴 +7 位作者 关健斌 杨永栋 赵赫 杨济洲 曲弋 王逢贤 赵丁岩 赵子义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6-683,共8页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7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PEEK棒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51~79(62.4±6.8)岁;L1-L3节段1例,L2-L4节段7例,L3-L5节段20例,L4-S1节段6例。钛棒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52~81(65.2±7.3)岁;L1-L3节段3例,L2-L4节段11例,L3-L5节段19例,L4-S1节段7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22~34(26.8±5.6)个月。PEEK棒组手术时间(142.2±44.7)min和术中出血量(166.5±67.4)ml,低于钛棒组的(160.7±57.3)min和(212.8±85.4)ml(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和钛棒组患者腰痛VAS[(0.8±0.4)分vs(1.0±0.5)分]、腿痛VAS[(0.7±0.4)分vs(0.8±0.5)分]和ODI[(9.8±1.6)%vs(12.1±1.5)%],与术前[(5.8±1.1)分vs(6.0±1.1)分]、[(7.2±1.7)分vs(7.0±1.6)分]、[(68.5±8.9)%vs(66.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棒组和钛棒组术后12个月ODI[(15.5±2.1)%vs(18.4±2.4)%]及末次随访[(9.8±1.6)%vs(1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后均有下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腰椎整体活动度与同时期钛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固定节段活动度均有下降,PEEK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5±4.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1±1.9)°,钛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8±4.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有增加,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上位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内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用于腰椎非融合手术,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同期钛棒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聚醚醚酮棒 非融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1
2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4 位作者 沈梓维 詹世强 曾时兴 尹东 郑晓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2-1078,共7页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Coflex组),53例采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融合组),手术节段均为L4/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JOA评分、ODI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手术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采用UCLA评分评价相邻节段退变情况;记录并发症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Coflex组随访时间为5.43±0.21年,融合组随访时间为5.52±0.28年。术后2年及5年随访时JOA评分、ODI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术后2年、5年的上位椎间活动度及术后5年下位椎间活动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位椎间活动度均大于Cofl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5年上位节段椎间高度小于术前,与Coflex组术后5年椎间高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融合组为9.4%;Coflex组再手术率为8%、融合组为5.6%,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手术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3.2%,Coflex组为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似,且能有效避免融合手术所致的手术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过大问题,但对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有待更长期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COFLEX 非融合技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蒋毅 宋华伟 +1 位作者 王东 杨明连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815-817,共3页
目的分析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应用JOABPEQ调查问卷对腰痛、腰部功能... 目的分析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OABPEQ)对非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应用JOABPEQ调查问卷对腰痛、腰部功能、行走功能、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5个方面进行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术前JOABPEQ量表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增高(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腰痛、腰部功能、行走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JOABPEQ调查问卷在多个方面能良好地表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作为评价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效果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狭窄症 非融合 评价
下载PDF
Dynesys系统结合PLIF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胡炯 陈哲 +1 位作者 曹延广 魏家森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1期982-987,共6页
目的 :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PLIF治疗的4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9... 目的 :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PLIF治疗的4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9例;年龄38-68岁,平均(56.38±11.63)岁。手术节段:L2-L516例(6例融合L4,5,10例融合L3,4、L4,5);L3-S130例(11例融合L5S1,19例融合L4,5、L5S1)。术后分别指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分析内容包括: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3.23±7.34)个月,术后3次随访腰痛、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邻近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融合手术节段术后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非融合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邻近非融合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时活动度增加(P〈0.05)。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PILF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中个体化选择。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预防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发生,但长期临床疗效还需长时间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晓青 昌耘冰 +2 位作者 李梦远 何宇翔 郑秋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348,353,共6页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期>5年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5例,其中Coflex组54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SF-36评分;比较...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期>5年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5例,其中Coflex组54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SF-36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增加量、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及Pfirrmann分级评定。结果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Coflex组明显(P<0.01);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进展较Coflex组明显(P<0.05)。结论 Coflex植入术和融合术临床疗效相当,并能延缓影像学上的邻近节段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腰椎管狭窄症 非融合技术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肇辉 侯铁胜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90-394,共5页
为避免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相继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相关基础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总结了当前对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包括其对腰椎的活动度、椎间盘内压力、腰椎小关节... 为避免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相继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相关基础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总结了当前对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包括其对腰椎的活动度、椎间盘内压力、腰椎小关节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指出后路非融合技术可以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腰椎 非融合 后路器械
下载PDF
Coflex装置防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忠海 徐浩 +4 位作者 赵杰 张海龙 王聪 陈志明 侯铁胜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总结Coflex棘突间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短期疗效。方法对本组2008年以来应用Coflex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4~65岁,平均为50.2岁。行微创减压+Coflex植入者14例,行... 目的总结Coflex棘突间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短期疗效。方法对本组2008年以来应用Coflex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4~65岁,平均为50.2岁。行微创减压+Coflex植入者14例,行椎间融合内固定+融合节段上方Coflex植入术者4例。其中L3-4节段6例,L4-5节段12例。术后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80~190min,平均120.5min。术后椎间隙高度得到恢复,末次随访高度未见明显丢失。VAS评分由术前的(7.9±1.1)分减至末次随访的(2.6±0.7)分,ODI由术前的(58.2±9.6)%减至末次随访的(26.8±3.4)%。在随访期间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恢复,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腰椎退行性疾患微创减压术后植入Coflex棘突间稳定装置,在腰痛、神经源性跛行以及患者满意度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腰椎管狭窄 非融合 棘突间稳定装置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Coflex^(TM)与Wallis临床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刘斌 尹东 +6 位作者 王巧民 昌耘冰 詹世强 曾时兴 柯雨洪 王义生 肖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55-2458,共4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双节段2例;50例采用Wallis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7例,双节段3例。分别采用下腰椎JOA评分系统、Oswestry残疾指数和VAS疼痛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近期疗效。结果 CoflexTM平均手术时间64.55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1.82ml;Wallis平均手术时间82.71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9.66ml。术后与术前比较,下腰椎JOA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oflexTM与Wallis两种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WALLIS 非融合 棘突间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昌耘冰 王义生 +3 位作者 柯雨洪 詹世强 曾时兴 肖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7-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8年10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8例。观察其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8年10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8例。观察其病变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的变化、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81.1±4.9)min(55~125min),术中出血量(70±9.2)ml(30~200ml)。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0±0.41。术前、术后2周内和术后6个月PDH:(10.01±0.43)、(11.99±0.39)和(10.44±0.36)mm。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的PDH有明显差别(P<0.05)、与术后6个月PDH则无显著差异(P=0.209)。术前、术后ROM值分别为:(23.69±2.58)°、(18.35±1.39)°,术后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allis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退变性疾病 Wallis系统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棘突间植入物Coflex动态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迟晓飞 孙永新 +2 位作者 赵钢 吴汝舟 姜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植入物Coflex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应用指征及安全性。方法 2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Coflex内固定术。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探讨棘突间植入物Coflex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应用指征及安全性。方法 2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Coflex内固定术。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5个月),VAS疼痛评分术前6.6~9.5分(平均8.5分),术后0~5.2分(平均2.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31~84分(平均67分),术后0~63分(平均35分)。无内植物松动和脱落。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16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达88.9%。结论棘突间植入物Coflex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良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植入物 脊柱非融合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永新 尹利荣 +2 位作者 李燕莉 宋长兴 牛增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1期1594-1596,共3页
目的探讨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采用病变责任节段融合结合邻近退变节段动态固定术(观察组),30例采用单纯融合术(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采用病变责任节段融合结合邻近退变节段动态固定术(观察组),30例采用单纯融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e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神经功能(JOA)评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CT及MRI检查,椎间盘分级根据腰椎MRI矢状位T2相参照Pfirrmann分级法评定,关节突关节退变利用CT进行判断。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F-36量表得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F-36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Pfirrmann分级升高3例(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例(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突关节退变2例(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充分减压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临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固定 非融合固定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与非融合固定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卫秀洋 董卫星 +3 位作者 陈勇忠 王金星 黄哲 邹仪强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比较融合与非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集49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两组,观察组21例使用弹性棒非融合固定术,对照组28例椎间融合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比较融合与非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集49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两组,观察组21例使用弹性棒非融合固定术,对照组28例椎间融合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6~34个月,平均26.7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上、下位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退变不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下位节段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减少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非融合术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 融合 非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黄卫国 海涌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93-298,共6页
目的 通过对Ⅱ、Ⅲ度成人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72例成人Ⅱ、Ⅲ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Ⅱ度滑脱52例,Ⅲ度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症24例... 目的 通过对Ⅱ、Ⅲ度成人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72例成人Ⅱ、Ⅲ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Ⅱ度滑脱52例,Ⅲ度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症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8例;男18例,女54例;年龄39 ~ 78岁,平均60.2岁.所有患者均行减压、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椎间或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以滑脱复位率作为评价腰椎滑脱复位的程度,分别是完全复位组29例,滑脱复位率100%;部分复位组38例,滑脱复位率82.5%;未复位组5例,滑脱复位率0.分别测出三组的术前滑移程度,术后滑移程度;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24 ~ 66个月,平均38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50例,良14例,可8例,优良率达88.89%.术后与术前VAS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滑移程度、腰椎滑脱复位率和临床疗效满意率,未复位组与完全复位组和部分复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三组间2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腰椎滑脱症复位程度越完全越有利于患者症状解除和明显改善,未复位组原位融合与完全复位和部分复位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腰椎滑移程度对远期腰椎融合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复位 未复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Topping-of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成 徐建广 +2 位作者 连小峰 李浩 邱满乐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评价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采用Topping—off技术即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联合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置入术治疗18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 目的评价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采用Topping—off技术即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联合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置入术治疗18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0~63岁,平均5().3岁;L5~S1融合和L4~5Coflex装置置入16例,L4-5融合和L3-4。Coflex装置置入2例。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r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计算恢复率。经x线片检测腰椎整体活动度(L2~S1 ROM)、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活动度(R()M)及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经MRI图像计算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椎间盘髓核相对信号强度(RSI)。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ODI由术前52.60±5.80降至末次随访时16.90±5.70,VAS由术前8.30±0.85降至末次随访时1.60±0.87,JOA腰椎功能评分由术前11.5±3.70提高至23.80±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例患者术后恢复率评定均为显效,显效率为100%。L2~Sl ROM由术前20.10°±5.30。降至末次随访时16.30°±5.20°(P〈0.05),Coflex装置置入节段ROM由术前8.80°±1.90°降至末次随访时8.20°±1.80°(P=0.19),DHI由术前0.25±0.0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0.34±0.03(P〈0.001),RSI由术前0.70l±0.058改善至末次随访时0.867±0.062(P%0.01)。结论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Coflex装置对置人节段椎间盘修复及防止其退变的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腰椎椎间融合 非融合 动态固定
下载PDF
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义忠 刘宝平 +3 位作者 何强 范先东 李铁军 王锋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7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作者采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及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0例。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9(6~50)个月的随访,采用... 目的探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作者采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及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0例。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9(6~50)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手术后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术后VAS及ODI分值改善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有效减缓了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滑脱症 融合固定 非融合固定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预防腰椎相邻节段退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斌 伍骥 +5 位作者 郑超 黄蓉蓉 崔玉明 张新合 初冬 虞攀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2期117-120,125,共5页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有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因此提出了非融合技术。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erspinous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IDSS)植入在预防相邻节段...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有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因此提出了非融合技术。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erspinous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IDSS)植入在预防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0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IDSS)治疗单纯L4-L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例患者,男13例,女20例;年龄30~63岁,平均(46.2±12.3)岁。临床疗效采用腰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价。摄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以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2个月,平均32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1.4)分降至随访时的(2.5±1.6)分,ODI由术前的(69.3±8.5)%减至随访时的(27.3±9.4)%,术前与随访时的VAS、OD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节段DH由术前(9.6±1.1)mm增至随访时(9.9±1.5)mm,ROM由术前的(14.2±1.7)°减少至随访时为(7.8±2.5)°,两者术前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下相邻节段的DH、ROM术前与随访时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WIDSS在有效治疗DLBP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一定活动度,不增加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及退变发生率,对相邻节段的退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非融合 Wallis系统 椎间盘源性腰痛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忠海 王诗媛 +3 位作者 唐昊 马辉 张秋林 侯铁胜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动态固定
下载PDF
抑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融合手术近期预后的不良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文武 刘鲜华 +2 位作者 柳申鹏 刘睿 梁秋冬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融合手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接受侧(后)路脊柱内镜下突出髓核摘除、后路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或后路开窗单纯髓核摘除并纤维环缝合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术前按贝克抑... 目的探讨抑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融合手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接受侧(后)路脊柱内镜下突出髓核摘除、后路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或后路开窗单纯髓核摘除并纤维环缝合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术前按贝克抑郁自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均较为均衡。术后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腰椎活动度改变、责任间隙高度丢失;临床疗效评价包括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3个月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10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0.65±5.04)个月。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术后腰椎活动度改变(0.65±1.11)°和(0.59±1.19)°、责任间隙高度丢失(0.21±0.95)mm和(0.14±0.8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下降(3.59±1.00)分和(5.35±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DI较术前评分分别下降为(43.41±5.42)%和(52.2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术后BDI评分与术前比较,分值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抑郁状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融合手术后的疼痛缓解及功能障碍指数改善有不良影响,术后疼痛缓解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融合手术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经椎弓根螺钉动力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和力学测试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晓勇 赵东升 +3 位作者 马远征 张智 吴广森 侯树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4期75-80,I0002,共7页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经椎弓根螺钉动力内固定系统,并测试其对失稳腰椎的稳定性效果及对相邻节段的作用.方法 1采用6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测试各个节段的活动度,为新型动力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参数支持.2以钛合金棒、钛缆和钛合金碟片弹...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经椎弓根螺钉动力内固定系统,并测试其对失稳腰椎的稳定性效果及对相邻节段的作用.方法 1采用6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测试各个节段的活动度,为新型动力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参数支持.2以钛合金棒、钛缆和钛合金碟片弹簧为主要结构,根据正常腰椎各节段的活动度,参照文献报道的相关测试结果,设定动态连接棒屈曲范围0~10°;,旋转范围0~5°,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力学测试.3制作腰椎失稳模型,测试新型动力内固定系统固定后失稳腰椎固定节段及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并与坚强固定对比,同时测定其上邻节段软骨终板下压力,探讨其稳定性及对相邻节段的作用.结果 与完整脊柱相比,新型动力内固定系统固定后屈伸和侧屈方向的ROM和NZ较完整脊柱减小(P<0.05),但旋转方向的ROM和NZ与完整脊柱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坚强固定组相比,新型动力内固定组三个主方向的ROM和NZ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疲劳试验后的结果表明,固定节段在三个主方向上的ROM和NZ均较疲劳前显著增加(P<0.05),但与失稳脊柱相比,差异仍具有显著性意义,与完整脊柱相比,动力内固定屈伸方向的ROM和NZ仍较小,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侧屈与旋转方向的ROM和NZ与完整脊柱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新型动力内固定系统可控性强、可靠性好、能够提供足够的活动度.新型动力内固定系统能对失稳腰椎提供各方向上的稳定性,尤其对前屈后伸的稳定效果最好,疲劳试验后也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相邻节段的ROM和上邻节段终板下压力与固定方式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内固定 非融合技术 腰椎 生物力学
下载PDF
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明 马远征 +4 位作者 李大伟 黄凤山 杨达宇 王天天 郭磊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2期113-116,99,共4页
背景:长期以来,脊柱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坚强的后路固定器械和椎间融合牺牲了腰椎的活动度,并造成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一部分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可引起临床症状,影... 背景:长期以来,脊柱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坚强的后路固定器械和椎间融合牺牲了腰椎的活动度,并造成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一部分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成为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潜在的长期并发症。目的:探讨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Wave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4.8±7.9)岁。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不融合、植入WavefleX系统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简化McGill疼痛评分(SF-MPQ)、疼痛视觉类比(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整个腰椎以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范围(ROM),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17.0±1.6)个月。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60.0±7.4)min,术中出血量150~700ml,平均(300.0±8.3)ml。术后SF-MPQ、VAS评分、ODI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WavefleX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对病变节段能提供稳定力学环境,同时保留部分活动度,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不大,可能延缓邻近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 腰椎间盘 退变性疾病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