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sults of indirect decompression employing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1
作者 Andrey E Bokov Svetlana Y Kalinina +2 位作者 Mingiyan I Khaltyrov Alexandr P Saifullin Anatoliy A Bulki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8期734-743,共10页
BACKGROUND Indirect decompression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On the other hand,the reported rate of revision surgery after indirect decompression highl... BACKGROUND Indirect decompression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On the other hand,the reported rate of revision surgery after indirect decompression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working out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indirect decompression with assessing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AIM To asses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indirect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enosis of the lumbar spine.METHODS This study is a single-center cross-sectional evaluation of 80 consecutive patients(17 males and 63 females)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combined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al segment.Patients underwent single level or bisegmental spinal instrumentation employing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Radiographic results of the indirect decompression were assessed using computerized tomography,while MacNab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clinical results.RESULTS After indirect decompression employing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using OLIF,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isc space height,vertebral canal square,right and left lateral canal depth were detected(Р<0.0001).The median(M)relative vertebral canal square increase came toМ=24.5%with 25%-75%quartile border(16.3%;33.3%)if indirect decompression was achieved by restoration of the segment height.In patients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upper vertebrae slip,the median of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vertebral canal square accounted for 49.5%with 25%-75%quartile border(2.35;99.75).Six out of 80 patients(7.5%)presented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s because of residual nerve root compression.The critical values for lateral recess depth and vertebral canal square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indirect decompression failure were 3 mm and 80 mm2 respectively.CONCLUSION Indirect decompression employing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is achieved by the increase in disc height along the posterior boarder and reduction of the slipped vertebrae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Vertebral canal square below 80 mm2 and lateral recess depth less than 3 mm are associated with indirect decompression failures that require direct microsurgical de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rect decompression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Centra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Spinal instability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下载PDF
OLIF手术间接减压失败的风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鲁俊杰 张猛 +1 位作者 杨通宝 陈义君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探讨融合器高度和融合器位置等因素对OLIF手术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OLIF术后间接减压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9年3月~2022年3月开展OLIF手术的103例LSS患者资料,手术节段为L2-3节段~L4-5节段;其中单节段手术63... 目的探讨融合器高度和融合器位置等因素对OLIF手术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OLIF术后间接减压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9年3月~2022年3月开展OLIF手术的103例LSS患者资料,手术节段为L2-3节段~L4-5节段;其中单节段手术63例,两节段手术26例,三节段手术14例。测量以下影像学指标:硬膜囊直径,椎管直径,硬膜囊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椎管CSA,左右侧关节下直径,左右侧黄韧带厚度和黄韧带面积,椎间盘突出物的直径,椎间盘高度,节段性前凸角,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等。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间接减压失败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0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OLIF手术,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01)。高度为14 mm的融合器(n=18)置入后,其硬膜囊直径、右侧黄韧带厚度和椎间盘突出物直径的收缩值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高度为10 mm(n=9)和12 mm(n=76)的融合器(P<0.05)。融合器前置(n=48)可获得更好的节段性前凸矫正效果(P=0.041);而融合器后置(n=109)可获得更高的椎间盘后缘高度矫正效果(P=0.018),同时可获得更好的左、右侧关节下直径改善效果(P=0.005,P=0.019),右侧黄韧带厚度的减少程度也更显著(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硬膜囊CSA(OR=0.952)、融合器位置(OR=0.276),均是OLIF手术间接减压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1)术前硬膜囊CSA的最佳截断值是47.3 mm^(2),敏感度为90.7%,特异度为82.9%,AUC=0.869;(2)术前融合器位置的最佳截断值是4.8,敏感度为61.8%,特异度为82.3%,AUC=0.757。结论OLIF手术是治疗LSS有效的间接减压术式,术中将融合器后置可获得更理想的减压效果;但对于术前硬膜囊CSA<47.3 mm^(2)的节段,可能不适合间接减压术式。融合器高度与OLIF手术的减压效果有关,但并不是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间接减压 融合器高度 融合器位置
下载PDF
内镜下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亚坤 何李明 冯皓宇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403-1406,1411,共5页
近年来,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手术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内镜辅助下行ULBD技术,术中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而避免损伤硬膜... 近年来,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手术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内镜辅助下行ULBD技术,术中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而避免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在保留脊柱的生理解剖结构的同时增大了术后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该技术要求术者对解剖结构、手术步骤及器械有足够的认知,所以陡峭的学习曲线已然是该技术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内镜下ULBD技术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应用前景,以及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 内镜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融合 微创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与显微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蒋晟捷 孙广臣 +2 位作者 汝跃方 娄桢祺 蒋毅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0期1493-1495,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与显微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内融合术(TLIF)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58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UBE-TLIF组(25例)和MIS-TILF组(33例)。比较...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与显微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内融合术(TLIF)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58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UBE-TLIF组(25例)和MIS-TILF组(3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引流、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年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价(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椎间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引流、术后血红蛋白丢失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比UBE-TLIF组更短(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所好转,UBE-TLIF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高于MIS-T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腿痛VAS和ODI指数的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ISTILF组椎间融合率达97%,UBE-TLIF组为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TLIF与MIS-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UBE-TLIF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 椎体融合 单侧开窗 双侧减压术
下载PDF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辰 强晓军 +2 位作者 张大鹏 徐鹏 王静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对比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融合术组和减压术组,融合术组予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减压术组予... 目的对比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融合术组和减压术组,融合术组予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减压术组予以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检测2组炎症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腰椎功能相关评分及疼痛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融合术组相比,减压术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切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水平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评分(VAS)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融合术组相比,减压术组腰椎功能(JOA)评分较高(P<0.05)。结论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优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术后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功能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辅助单一体位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应用
6
作者 赵海恩 董鑫 +6 位作者 任坤 乔欢欢 鲍小明 郭卫东 闫康 张小平 廖博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410-416,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内镜减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病人,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0~7...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内镜减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例L5/S1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病人,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0~79岁,平均65.5岁。采用导航辅助下单一体位内镜直接减压联合OLIF间接减压治疗。观察并记录病人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的矢状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椎间融合率和椎间融合器下沉情况等。结果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术中失血量104 m L、下床时间54 h、住院时间10.6 d。术后1年,病人VAS评分、ODI、责任椎体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随访期间腰椎CT显示2级以上(完全融合、坚固融合)融合率为92%(23/25),未发生椎间融合器下沉。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下单一体位实现内镜减压联合O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 椎间孔镜 计算机辅助导航 单一体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单侧TLIF术后继发对侧神经根症状的原因分析
7
作者 李广彬 王在斌 +1 位作者 贺利娜 陈秀民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25-329,344,共6页
目的观察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对侧神经根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该院开展的318例单侧TLIF手术患者资料,统计术后1周... 目的观察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对侧神经根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该院开展的318例单侧TLIF手术患者资料,统计术后1周内的对侧神经根症状发生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将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的患者列入症状组,其余患者列入无症状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功能JOA评分;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间前凸角(segmental angle,SA),椎间盘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孔宽度(foraminal width,FW)和椎间孔面积(foraminal area,FA)。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318例中,术后19例(5.97%)出现新的同一节段对侧神经根症状。其中,因对侧椎间孔狭窄所致10例(52.6%),残余的椎间盘内容物突出至对侧6例(31.6%),血肿形成1例(5.3%),螺钉置入错误2例(10.5%)。12例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神经阻滞后好转,另7例均二次手术后好转。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症状组患者术后的LL、SA和ADH值均显著增加(P<0.05),PDH、FA和FH值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症状组患者术后的FH、FW和FA值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侧TLIF术后的对侧神经根症状并不少见,但多可通过非手术措施得到缓解。其发生原因,以对侧椎间孔狭窄最为常见,其次为残余的椎间盘组织自对侧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也可见置钉错误和血肿压迫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对侧神经根症状 椎间孔狭窄 单侧减压
下载PDF
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效果
8
作者 郭亮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4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浠水县中医院治疗的9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减压术)与观察组(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各49...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浠水县中医院治疗的9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减压术)与观察组(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各49例,对比两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指标[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椎体滑移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C反应蛋白(CRP)]、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椎体滑移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椎体滑移度、滑脱角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椎间盘高度、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TNF-α、IL-1α、CRP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S接受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9
作者 郑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96-499,共4页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侧方组(40例),将经椎板间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椎板间组(4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腰椎功能[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手术时间短于侧方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长于侧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ODI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ODI指数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侧方及经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中均可取得较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但经椎板间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且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选择性减压术 全可视脊柱内镜 经侧方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2
10
作者 何勍 阮狄克 +3 位作者 侯黎升 张超 李海峰 李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199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61例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单纯减压组(A组)和减压加融合内固定组(B组),A组28例,B组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术前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椎体滑脱程度及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单纯行椎板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B组行椎板扩大开窗、后外侧或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获2年以上随访,其中A组25例随访4~12年,平均6.8±4.7年;B组31例随访4~11年,平均6.5±4.1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滑脱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滑脱程度变化。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大于A组(P〈0.05)。A组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1例;B组并发症6例.其中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术后根性疼痛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A组再手术3例,其中2例因腰痛加重伴影像学滑脱加重至Ⅱ度分别于术后5年和6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腰痛缓解;1例因腰痛改善不满意于术后3年行内固定融合术,再手术后症状缓解;B组无再手术病例。术后2年A、B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馏%和9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和87.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腰痛VAS评分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增加(P〈0.05),B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B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腿痛VAS评分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滑脱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2年(P〈0.05),滑脱程度术后2年时较术前无加重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时增加(P〈0.05);B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部分复位,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无丢失(P〉0.05)。结论:单纯开窗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I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前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但中远期效果下降,而后者能更好维持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 退行性 减压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超 阮狄克 +3 位作者 何勍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退行性 长节段减压 短节段内固定 融合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光磊 路世勇 +6 位作者 魏勇 朱海波 段强民 吕云亮 常西海 李福东 闫德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607-1609,共3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椎管手术减压范围及固定融合原则。[方法]对本院2000年2月~2006年10月158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检查腰椎正侧位,前曲后伸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手术采用后路减压...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椎管手术减压范围及固定融合原则。[方法]对本院2000年2月~2006年10月158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检查腰椎正侧位,前曲后伸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或横突植骨融合,1周后根据内固定情况戴支具或不戴支具下床活动,6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活动。[结果]术前椎管横截面积56~114mm^2,平均74mm^2,术后椎管横截面积204~296mm^2,平均221mm^2,比术前扩大3倍。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3.7分,术后平均13.2分,症状体征改善率85%,术前术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根据改善率优108例,良46例,可3例,差1例,全组优良率97.5%。[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周定,植骨融合,可有效的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解除患者症状,是目前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 腰椎不稳 椎管减压 内固定 植骨融合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3
作者 朱迪 李危石 +4 位作者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固定融合术 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光磊 魏勇 +6 位作者 齐尚锋 朱海波 段强民 吕云亮 路世勇 李福东 徐宏光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2期130-131,共2页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统计分析,在西方国家约有50%~80%的成人患有腰痛,其中1/4需要就诊。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脊柱外科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的研究,腰椎不稳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统计分析,在西方国家约有50%~80%的成人患有腰痛,其中1/4需要就诊。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脊柱外科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的研究,腰椎不稳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功能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患者15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腰椎不稳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强 邹德威 +1 位作者 马华松 海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14-81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腰椎侧后方对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80例,男28例,女52例;...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腰椎侧后方对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80例,男2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融合2个节段者56例,3个节段者20例,4个节段者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前症状完全缓解。经6个月~6a(平均2a)随访,除5例患者外都获得了牢固的椎间骨性融合;临床疗效:优62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5%。[结论]采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能够恢复椎问高度,重建腰椎轴向排列和载荷,能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牢固,POLAr术式是一种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神经根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不稳 神经根管减压 脊柱椎间融合术 POLAR
下载PDF
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开窗减压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文天林 刘秀梅 +3 位作者 杜培 张天阳 王飞 李放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8期658-662,共5页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1±4.31)岁;减压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9例.B组50例,采用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53±4.28)岁;减压1个节段38例,2个节段12例.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痛、腿痛和行走耐受性(行走距离和耐受程度).结果:82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8个月(10.9~43.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狭窄节段、术前腰腿痛VAS和OD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手术时间比B组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B组少.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在保留后方稳定结构的前提下使神经结构得到充分减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在把握严格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减压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通道辅助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海龙 贺石生 +7 位作者 顾广飞 顾昕 蔡晓冰 赵杉 周旭 袁超群 吴卫平 扶青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微创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双侧减压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双侧经皮内...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34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微创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双侧减压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双侧经皮内固定手术;B组11例采用单侧入路潜行双侧减压同时行椎间融合加单侧经皮内固定手术;c组11例采用扩张通道辅助单侧入路潜行多节段双侧减压术。评估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ODI,根据JOA、ODI改善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80±28)min,(220±31)min和(120±20)min;A、B、C组出血量分别为(290.5±20.9)ml,(270.7±18.7)ml和(120.3±22.6)ml。34例随访14.4~27.6月,平均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3组JOA改善率分别为:A组(70±21)%,B组(73±17)%和c组(63±18)%;ODI改善率分别为A组(69±22)%,B组(71±19)%和c组(68±24)%;满意率3组分别为A组83.3%,B组81.8%和c组72.7%。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影像学表现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条件来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减压 多节段
下载PDF
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和椎间融合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琦 廖胜辉 +3 位作者 魏威 刘耀生 石仕元 汪翼凡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571,共6页
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而分析减压手术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盘融合的效果。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自适应划分网格并交互生成附属组织结构,同时... 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而分析减压手术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盘融合的效果。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自适应划分网格并交互生成附属组织结构,同时构建正常腰椎模型和三种手术治疗模型,用相同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复杂性LSS模型活动度比正常模型减少20%左右;而单纯减压模型出现不稳,活动范围增加近40%;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稳定性部分提高、活动范围只增加25%,而进一步结合椎体间盘融合后腰椎弯曲刚度超过正常模型。在应力方面,单纯减压的应力出现较大增加、达到1.7倍左右,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和椎体间盘融合有比较明显的减压作用。显示单纯的减压手术虽然可以缓减神经疼痛,但可能进一步造成腰椎稳定性的破坏,结合椎弓根内固定不能提供全面的稳定性,进一步结合椎体间盘融合的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手术 椎间融合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开放减压手术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疗效对比 被引量:39
19
作者 尹西盟 穆胜凯 +4 位作者 吴岩 孙赫非 宫数一 王景续 邬波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93-297,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获完整随访的老年性腰...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获完整随访的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手术方法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行传统开放减压、PLIF,B组35例行PTED。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cual aneli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X线照射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随访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24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B组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 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与电子显微镜下微创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雪鹏 宋成 +2 位作者 桑平 王子予 郭梓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088-3093,共6页
目的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电子显微镜下行微创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并与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融合手术治疗的1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 目的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电子显微镜下行微创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并与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融合手术治疗的1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电子显微镜导航行微创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患者58例作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患者52例为传统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MacNab标准于术后末次随访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较之于传统手术组,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明显更短或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减压融合术,电子显微镜导航下微创后入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等诸多优势,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电子显微镜 微创 椎管减压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