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opulmonary Stability on a Patient with Hip Fracture and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esthetized with Lumbar-Sacral Plexus Block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Case Report
1
作者 Uribe Campo Giselle Andrea Perales Caldera Eduardo +3 位作者 Prol Carreiro Adolfo Velazco González Jose Gamaliel Díaz Borjón Efraín Morales Maldonado Rubén Alejandro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22年第10期301-314,共14页
Backgrou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s defined as a mean arterial pressure in the pulmonary artery exceeding 20 mm Hg at rest, measured by means of 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unde... Backgrou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s defined as a mean arterial pressure in the pulmonary artery exceeding 20 mm Hg at rest, measured by means of 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undergoing surgical procedures such as hemiarthroplasty present a high risk of fatal complications. Nonetheless, there are no widely accepted protocols explaining their perioperative care in great detail. Case presentation: We present a case with an 89-years-old patient, with comorbidities such as GOLD 4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nd,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ith signs of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thus requiring of pulmonary vasodilator, that has suffered a subcapital hip fracture requiring urgent surgery. Surgery i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under regional lumbar-sacral plexus block and sedation assisted by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Conclusion: Multidisciplinary specialized treatment, preoperative optimization, as well as the careful selection of both the surgical and anesthetic techniques to be used, are among the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the perioperativ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ith right ventricle systolic dysfunction. Regional lumbar-sacral plexus block plus sedation is a technique that maintains hemodynamic stability;however, these patients require advance measures and 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under intensive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 Fractu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lumbar-sacral Plexus Block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下载PDF
Lumbar-Sacr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versus General Anesthesia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Case Control Study 被引量:3
2
作者 Perales Caldera Eduardo González Lumbreras Aniza Surinam +4 位作者 Uribe Campo Giselle Andrea Fernández Soto José Rodrigo Medina de la Rosa Edoardo Díaz Borjón Efraín Bravo Reyna Carlos César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21年第9期259-268,共10页
<b>Background:</b> Peripheral block techniques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ave been used as an analgesic strategy, only a few studies described it as an anesthetic technique, so the perioperative performan... <b>Background:</b> Peripheral block techniques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ave been used as an analgesic strategy, only a few studies described it as an anesthetic technique, so the perioperative performance and safety are poorly studied. <b>Methods:</b> 78 total hip arthroplasties were prospectively observed in our hospital. Divided into 2 groups: 1) General anesthesia;and 2) Lumbar sacr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Variables measured in both groups were: demographics, conversion to general anesthesia, total opioid doses, surgical tim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pain, use and total dose of vasopressors drugs, transfusion and ICU transfer needs,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T student and chi-square tests were used upon the cas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considered when a value of p < 0.05 was obtain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performed in frequency, percentages, varianc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b>Results:</b> 3 patients (7.3%) anesthetized with combined lumbar sacral plexus block were converted to general anesthesia. When comparing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d general anesthesia, less intraoperative (p = 0.000) and postoperative (p = 0.002) opioid consumption were noted, less postoperative pain in PACU (p = 0.002) and in the first 24 hours (p = 0.005), as well as earlier onset of ambulation (p = 0.008)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 (p = 0.031). <b>Conclusions:</b> In our study, the lumbar and sacr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technique provided anesthetic conditions to perform hip joint arthroplasty and it was proved to be advantageous in comparison to general anesth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sthetic Technique Conversion Opioids Requirements General Anesthesia Regional Anesthesia Lumbar Plexus Block Sacral Plexus Block Lumbar Sacral Plexus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容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桂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桂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和儿茶氨酚(CA)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后15 min(T_(2))、麻醉后30 min(T_(3))时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后5 min(T_(1))、T_(2)、T_(3)、手术结束后(T_(4))时H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Tb)时CA、Co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能稳定血流动力学,缓解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神经刺激仪 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血流动力学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骶骨椎间盘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
4
作者 康志杰 曹振华 +15 位作者 许阳阳 张云凤 金凤 苏宝科 王利东 仝铃 刘清华 方源 沙丽蓉 亮亮 李濛濛 杜奕霏 林琳 王海燕 李筱贺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0-846,共7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风湿免疫类慢性炎症反应疾病,软组织骨化融合及脊柱强直可致生物力学改变。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重建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后凸患者的腰椎-骶骨椎间盘,研究T_(11)-S_(1)节段各椎体活动度及纤维环、髓核的生物力...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风湿免疫类慢性炎症反应疾病,软组织骨化融合及脊柱强直可致生物力学改变。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重建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后凸患者的腰椎-骶骨椎间盘,研究T_(11)-S_(1)节段各椎体活动度及纤维环、髓核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获取1例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后凸患者的影像资料,将连续扫描的脊柱CT原始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分别重建T_(11)-S_(1)。随后将建立好的模型以“Stl”格式导入3-Matic软件进行椎间盘的重建,得到具有纤维性的椎间盘模型。将完善的模型继续导入Hypermesh软件,对椎体、髓核、纤维环、韧带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后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观察T_(11)-S_(1)各椎体在不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并分析各节段纤维环及髓核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1)L_(1)节段在后伸、前屈、旋转(左、右)、侧屈(左、右)工况下的活动度均大于其他椎体,L_(1)椎体前屈时的活动度最大,为2.18°;L_(5)节段后伸工时的活动度最小,为0.12°;(2)L_(2)-L_(3)节段椎间盘前屈时的纤维环应力大于后伸时(P<0.05),L_(3)-L_(4)、L_(4)-L_(5)节段椎间盘前屈时的纤维环应力小于后伸时(P<0.05),L_(1)-L_(2)节段椎间盘左旋转时的纤维环应力大于右旋转时(P<0.05),L_(1)-L_(2)、L_(2)-L_(3)、L_(3)-L_(4)、L_(4)-L_(5)、L_(5)-S_(1)节段椎间盘左侧屈时的纤维环应力大于右侧屈时(P<0.05);(3)T_(11)-L_(12)、L_(1)-L_(2)、L_(2)-L_(3)、L_(3)-L_(4)、L_(4)-L_(5)节段前屈时的髓核应力大于后伸时(P<0.05),T_(12)-L_(1)、L_(3)-L_(4)节段椎间盘左旋转时的髓核应力小于右旋转时(P<0.05),T_(11)-T_(12)、L_(1)-L_(2)、L_(2)-L_(3)节段椎间盘左旋转时的髓核应力大于右旋转时(P<0.05),T_(11)-S_(1)节段椎间盘左侧屈时的髓核应力均大于右侧屈时;(4)结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后凸患者椎体活动度最小值位于后伸工况下的L_(5)椎体,为预防骨折建议避免后伸体位的运动;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后凸患者发病时,纤维环及髓核最大应力部位在L_(1)-L_(2)节段,部位固定且不会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化,后期手术治疗、矫正畸形应着重松解该节段纤维环及髓核的压力,避免纤维环破裂、髓核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骶骨椎间盘 纤维环 髓核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谵妄的影响
5
作者 徐孟婷 张景俊 +2 位作者 刘倩影 陆松虹 徐晖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10-614,61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h组)和全麻组(q组),各40例。2组病人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脑电双频指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h组)和全麻组(q组),各40例。2组病人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比较2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相关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病人术后疼痛情况;于术前(D0)、术后第1(D1)、3(D3)、7(D7)天分别测定病人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与q组相比,h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 h PCA次数、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组术后IL-1β、IL-6、TNF-α、CRP、S100β蛋白水平、CAM评分及PO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q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较单纯全麻,可减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病人麻醉药用量,完善镇痛,降低炎性反应和POD发生率,有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术后谵妄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康思敏 赵秦 +3 位作者 曲玉娟 张杨 魏慧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为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种步行相关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疗效评定提供新思路。方法:共纳入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为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种步行相关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疗效评定提供新思路。方法:共纳入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分别在骶裂孔注射前、第1次骶裂孔注射1周后、第2次骶裂孔注射1周后对20例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R-M腰椎功能问卷(Roland-Mo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要求患者以舒适的速度在平地上规定的路线内行走5m以上的距离,共行走4次,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的运动学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对患者的量表评分及运动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骶裂孔注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总分较治疗前增加,JOA评分、中文版R-M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且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后较第1次治疗后好转(P<0.05);患者的步态数据包括步长、跨步长、步行周期、步速、支撑相百分比、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ROM)、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以及关节运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后距离及时间参数较第1次治疗后好转更为显著(P<0.05),但时空参数在第2次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此外,患者在治疗前后关节活动速度与VA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骶裂孔注射治疗可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进一步改善患者步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维步态分析 骶裂孔注射治疗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鞠翔 李井华 +3 位作者 朱非洲 路传珍 孙盟 郭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79-483,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单侧THA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超声...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单侧THA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麻醉相关指标、麻醉效果、苏醒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1、T6时刻HR、MAP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用药总量、警觉/镇静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麻醉效果优率高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两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联合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可有效维持老年THA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利于提高麻醉效果和苏醒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声引导 腰丛神经 骶丛神经 喉罩 麻醉效果 苏醒质量
下载PDF
肌内效贴联合超声引导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瀛瀛 杜冬峰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超声引导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91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骶裂孔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肌内效贴...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超声引导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91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骶裂孔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肌内效贴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患者进行疼痛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推荐的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腰部功能情况,测定患者腰部活动度(ROM)和腰部屈肌与伸肌肌力,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部屈曲、伸展ROM和屈肌与伸肌肌力大于对照组,血清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超声引导骶裂孔注射治疗LDH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抑炎症反应,促进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裂孔注射 肌内效贴 疼痛 腰椎功能 炎症
下载PDF
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波 俞霆钧 +1 位作者 徐婷 刘双来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传统横向固定治疗,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运动及感觉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位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开感染、骨盆环不稳定、骨折不愈合及术后慢性疼痛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维持骨盆后环纵向稳定性,降低致残率,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 骨盆后环纵向骨折 不稳定骶骨骨折 腰骶髂钉棒系统
下载PDF
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观察
10
作者 牛锋 高慧 +4 位作者 蔡晓辉 徐凯捷 徐建德 詹红生 马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0期158-162,175,共6页
目的观察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TSNRI)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骨伤科治疗的LDH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 目的观察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TSNRI)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骨伤科治疗的LDH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神经根封闭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骶管封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52例患者中2例失访,50例随访时间2~4个月,平均(2.25±0.17)个月,未出现感染病例,2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1例患者后期行开放髓核摘除融合固定术,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Oswestr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TSNRI治疗LDH,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机 椎间孔 神经根封闭 骶管封闭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11
作者 周承亮 徐锋 +4 位作者 张伟刚 陈勇 蒋铭 张强 汤国庆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8期1360-1363,1372,共5页
目的 观察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行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 观察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行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14 d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每个时间节点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 <0.05),对照组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后3、7、14 d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ODI、JO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在治疗后1、3、7 d时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1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每个时间节点ODI评分、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其中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 <0.05),且每个时间节点治疗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 <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结论 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LDH疗效确切且持久,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周围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管封闭 四步松解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骶融合对髋关节间隙的X线影像学参数变化及危险因素研究
12
作者 黄兆海 陈杨宗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0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中多节段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对髋关节间隙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65例腰椎融合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进行了全脊柱X光检查。测量参数包...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中多节段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对髋关节间隙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65例腰椎融合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进行了全脊柱X光检查。测量参数包括: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最小髋关节宽度(MJW),以及腰椎融合节段数量、是否进行骶骨融合、随访时间和髋关节磨损情况(mm/年)。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明确髋关节间隙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纳入的265例(511个髋关节)初次行腰椎融合术患者,男性95例(190个髋关节),女性170例(321个髋关节),年龄(71.1±7.9)岁,术后末次随访时TK(33.8±15.6)°、LL(33.4±16.6)°和SS(26±11.3)°与术前测量值TK(29.3±15.7)°、LL(26.8±16.9)°、SS(23.8±10.9)°相比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时SVA(73.8±55.7) mm、PT(23.3±9.9)°与术前测量值SVA(89.2±64.2) mm、PT(26.1±10.2)°相比显著降低(P<0.05)。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亚组比较:OA进展组中的腰椎融合节段数量显著多于非进展组(P<0.01);而两组在CEA比较中无差异(P>0.05),同时,腰椎融合节段四级或四级以上的患者髋关节间隙磨损(0.15±0.26 mm/年)明显快于三级以下的患者髋关节间隙磨损(0.1±0.17 mm/年)(P<0.05)。结论 多节段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加重HOA的进展,性别、腰椎融合节段数量、骶骨融合和随访时间均是导致髋关节间隙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间隙 骨关节炎 脊柱矢状位 影像学参数 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
下载PDF
宣痹通经方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13
作者 陈聆华 李洋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7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宣痹通经方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经新沂市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以骶管注射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 目的:探讨宣痹通经方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经新沂市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以骶管注射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宣痹通经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情况、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主观症状、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Oswestry、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骶管注射联合宣痹通经方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轻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管注射 宣痹通经方 腰椎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3D STIR SPACE序列CE-MRI腰骶神经根成像在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月萍 周忠洁 +2 位作者 徐雷 程建敏 赵晓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956-1958,共3页
目的探讨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扫描技术(CE-MRI)腰骶神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9例拟诊腰椎间盘突出,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和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扫描技术检查,对腰骶神经的显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对39... 目的探讨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扫描技术(CE-MRI)腰骶神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9例拟诊腰椎间盘突出,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和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扫描技术检查,对腰骶神经的显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对39例患者的腰骶神经增强前和增强后进行比较,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前评为1分有22例,评为2分有18例,评为3分有9例。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后评为1分有5例,评为2分有10例,评为3分有24例。其中2例常规MRI序列上显示正常,仅腰骶神经成像显示局部轻度受压;6例腰椎术后神经根图像清晰显示手术部位神经根情况。结论3D STIR SPACE序列MRI增强扫描技术能准确、直观显示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关系,及其完整性和信号变化,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神经根 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华贵 常炳营 +3 位作者 孙西虎 李宗一 李晖 张继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32-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对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下腰痛组ODI较高。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较大,(P〈0.01).对照组中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存在着相关性。结论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与较高的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正常人群中合适的腰椎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的比值是0.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腰痛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骶管注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温优良 何萃 +1 位作者 陈先武 张大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17-920,共4页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疗法与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疗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诊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骶管注...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疗法与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疗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诊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骶管注射组、压痛点推拿组、联合治疗组及物理治疗组,每组30例。骶管注射组:骶管注射0.9%氯化钠溶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及地塞米松混合液20 ml,共1次。压痛点推拿组:按照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所介绍的腰、骶、臀及腿的压痛点检查方法及强刺激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两次推拿的间隔时间为3 d,共2次。联合治疗组:为骶管注射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两种疗法联合应用,每次骶管注射药物后立即施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1次,隔3~4 d再进行1次。物理治疗组:采用超短波加动态干扰电进行治疗,1次/d,共7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1周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M-JOA)腰痛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急性腰扭伤患者116例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4组患者M-JOA腰痛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4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物理治疗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M-JOA腰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4组患者的VAS评分和M-JOA腰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骶管注射疗法、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及物理治疗均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但骶管注射疗法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联合应用具有止痛迅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所以其疗效最好,建议临床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骶管注射治疗 压痛点 推拿 物理疗法
下载PDF
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江涛 陈检文 +1 位作者 张志明 蔚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患者34例,行X线、CT、MRI检查确诊。均行游离骨块及相应节段椎间盘切除。先行椎间盘切除,扩大椎间隙,构建与离断骨块相适应的沟... 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患者34例,行X线、CT、MRI检查确诊。均行游离骨块及相应节段椎间盘切除。先行椎间盘切除,扩大椎间隙,构建与离断骨块相适应的沟槽,采用咬、刮、凿等技术切除骨块。Takata分型中13例Ⅲ型离断患者行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Ⅰ、Ⅱ型离断患者,单侧出现神经根症状者行患侧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11例;双侧出现神经根损害者行双侧开窗5例;椎管狭窄明显、伴有椎体滑脱行全椎板切除5例。若离断骨块较大,侧隐窝狭窄,脊柱不稳患者同时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11例。随访时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价近期疗效。结果:随访11个月~4.6年,平均2.7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2.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2分,除1例Ⅱ型、1例Ⅲ型离断患者外,其他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优良率94%。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的术前诊断及对离断骨块类型、位置的准确掌握及切除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椎 椎体后缘离断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在腰骶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懋 张耕 +2 位作者 韦峰 王军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较,比较术中出血量。结果球囊组术中出血量(1223±348)ml,术中阻断腹主动脉1~3次,出血多在解除阻断间隙和肿瘤切除术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19±978)ml,其中6例循环波动较大,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2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t=7.491,P=0.000)。结论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利于肿瘤切除,是一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微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肿瘤 骶骨肿瘤 出血 球囊阻断 腹主动脉
下载PDF
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评估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毅 郑明辉 +3 位作者 王翔 任涛 冯仕烽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5-391,共7页
目的 :应用Clavien-Dindo(C-D)并发症分类系统对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脊柱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2例,女75... 目的 :应用Clavien-Dindo(C-D)并发症分类系统对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脊柱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2例,女75例;年龄18~85岁,平均45.7±16.0岁。7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存在合并症29例。病变部位依次为胸椎40例(21.4%)、胸腰段51例(27.3%)、腰椎74例(39.6%)和腰骶椎22例(11.8%)。采用前路手术55例、后路手术98例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34例。使用C-D分类系统对患者术后住院期间(≤30d)并发症进行分级评估,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年龄、性别、吸烟史、术前ASI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病变部位、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沉、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对P<0.2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7.4%(70/187),按照C-D并发症分类,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1%、8.0%、2.7%、2.1%和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前白蛋白与总体并发症相关,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时间、术前白蛋白和手术时间与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为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4),而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为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和P=0.015)。结论 :CD并发症分类系统简单、可以提示并发症严重程度,是评估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前白蛋白低是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是脊柱结核术后早期发生C-D分级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骶椎结核 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Clavien—Dindo分类
下载PDF
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明海 梁国辉 +1 位作者 蔡小利 冯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4例,L46例,L54例,S12例。其中累及3个椎体1例,跳跃病变1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13个月。16例血沉平均40mm/h;14例WBC正常,2例稍高。X线片检查示5例椎间隙破坏变窄,7例出现病椎压缩,1例相邻2个椎体破坏严重,残余骨质嵌插重叠;16例均可见双侧腰大肌脓肿。16例CT扫描可见椎体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及数量不等的死骨。11例MRI显示椎体破坏、脓肿形成并流注到腰大肌内。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抗痨治疗。结果1例术后1个月切口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2~5年,平均29个月。术后即出现双大腿麻木3例,足背伸无力1例,大小便失禁1例,未作特殊处理,2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腹股沟斜疝,未作处理;6例出现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2例出现听力障碍,调整用药后恢复;1例再次出现低热、腰痛,卧床3个月并调整延长应用抗痨药物后痊愈。余患者均无复发。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末期X线片示腰椎、腰骶椎获骨性融合13例,后凸畸形1例,椎体间形成骨桥2例。结论一次手术完成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椎 结核 病灶清除术 脊柱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