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Padua Score Combined with Thrombotic Biomarke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tPAI-1) Detection for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1
作者 Xiaoyun Zhang Xinlong Xi +1 位作者 Wenming Bian Qiang Liu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4年第8期137-144,共8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ing the Padua score with the thrombotic biomarke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tPAI-1)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in patients with p...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ing the Padua score with the thrombotic biomarke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tPAI-1)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eart disease.These patients often exhibit symptoms similar to venous thrombosis,such as dyspnea and bilateral lower limb swelling,complicating differential diagnosis.The Padua Prediction Score assesses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in hospitalized patients,while tPAI-1,a key fibrinolytic system inhibitor,indicates a hypercoagulable state.Clinical data from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 pulmonal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OC curves compare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Padua score,tPAI-1 levels,and their combined model for predicting DVT risk.Results showed that tPAI-1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VT patients compared to non-DVT patients.The Padua score demonstrated a sensitivity of 82.61%and a specificity of 55.26%at a cutoff value of 3.The combined model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UC than the Padua score alone,indicating better discriminatory ability in diagnosing DVT risk.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dua score and tPAI-1 dete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ng DVT risk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eart disease,reducing missed and incorrect diagnoses.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ool for clinicians,enhanc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 pulmonale complicated by DVT.Future research should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in larger samples and explore additional thrombotic biomarkers to optimize the predictiv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ua prediction scor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tPAI-1)detec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or pulmonale) Diagnostic accuracy
下载PDF
Clinical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on th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
2
作者 Miao Gao Na Feng +3 位作者 Xiu-Ping Zuo Mei-Xia Zhang Peng-Bo Zhang Meng X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0年第8期51-55,共5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rate,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fter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Methods:Chinese databases...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rate,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fter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Methods:Chinese databases(Wanfang,Weipu and China Knowledge Network)and English databases(Pubmed,Cochrane and Scopus)were searched and read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research.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iew Manager 5.3.The odds ratio(OR)and the mean difference(MD)were used as the combined effect values of the comparison groups.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changing the effect model or excluding the literature with a large weight ratio,and the symmetry of the funnel plot was observed for publication bias test.Results:A total of 14 Chinese studies included.Compared with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lung cancer treatment[OR=0.16(0.10,0.23)],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OR=6.42(3.32,12.41)]and shorten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MD=-7.41(-8.16,-6.65)],without heterogeneous existing.An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lung cancer patient was undergoing resection or chemotherapy,the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as very significant.Conclusion: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ormation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lung cancer The formation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A-ANALYSIS
下载PDF
Deep Vein Thrombosis:Related to Anemophilous Pollen?
3
作者 周斌 李毅清 +5 位作者 尚丹 党一平 王维慈 盛石 孔祥海 金毕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4期589-590,共2页
The etiology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is still not elucidated nowadays.Based on the accordance between DVT incidence and the anemophilous pollen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we proposed the hypothesis that allergic ... The etiology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is still not elucidated nowadays.Based on the accordance between DVT incidence and the anemophilous pollen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we proposed the hypothesis that allergic reaction induced by anemophilous pollen may cause "idiopathic" DVT,and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rombosi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t deep vein thrombosis
下载PDF
An Unwonted, Pedagogic Case Report on Effort Thrombosis of Right Brachial Vein
4
作者 Sayani Banerjee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22年第1期8-18,共11页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s one or more blood clots formed inside the deep vein in the body resulting in complete or partial blockage of blood flow through the affected vein. Upper Extremity DVT (UEDVT) account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s one or more blood clots formed inside the deep vein in the body resulting in complete or partial blockage of blood flow through the affected vein. Upper Extremity DVT (UEDVT) accounts for 5% - 10% of all cases of DVTs. Previously it was thought to be a rare disorder.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various indwelling intravenous devices, hypercoagulable state like COVID-19, secondary UEDVT did not remain infrequent presentation anymore. Though primary UEDVT, also known as Effort Thrombosis, that takes place without any underlying obvious pathology is a rare form till now. We presented a case of 46 years female who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with complaints of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pain (7 days) and swelling (3 days) of her right forearm since last 7 days following strenuous and heavy work by her dominant/ right h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festival. She initially ignored her condition because of the Durga Puja festival. As her symptoms deteriorated she eventually had to attend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ventually an urgent ultrasonography color Doppler was done on emergency basis which diagnosed underlying DVT of her right brachial vein. She was manag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urgent fasciotomy owning to her impending compartment syndrome. Other tests ruled out any secondary underlying pathology. She improv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on oral anticoagulant. Exigent events in her history were trauma followed by fall on her right elbow 2 months back and then presenting signs & symptoms commencing at the same region following strenuous, tedious activities over 7 days and consequential effort thrombosis of her right brachial vein. All of that compelled us to ruminate on rare differentials of her presentation and eventually come to this rare diagnosis. The author hence brought this pedagogic case to the readers, especially emergency &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nd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intuitive about rare but deadly differentials which come from proficiency &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vein thrombosis Upper limb dvt Effort thrombosis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清FDP、D-D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下肢DVT的预测 被引量:9
5
作者 曹振平 周荣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第4期109-116,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本院分娩的129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16例健康产妇作为...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本院分娩的129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16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产后有无并发DVT,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DVT组与非DVT组产后24h的TEG参数及血清FDP、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DV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EG联合血清FDP、D-D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DVT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凝血时间(R)值、血块动力(K)值低于对照组,斜率值(α)、血块强度(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及血清FD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值分别为16.693、14.787、3.118、6.173、12.098、9.154、14.258,P<0.05);妊娠期糖尿病产妇DVT并发率为15.50%(20/129);DVT组R值、K值均低于非DVT组,α角、MA、CI值及血清FDP、D-D水平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值分别为16.216、15.341、2.288、3.938、4.998、27.154、24.84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产后卧床时间≥2d、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血糖控制不良、血栓弹力图α角、MA值及血清FDP、D-D水平高表达均是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15、1.601、2.346、3.578、1.818、1.176、1.183、6.154、4.021,P<0.05),血栓弹力图R值及K值是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下肢DVT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17、0.723,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TEG及血清FDP、D-D水平联合预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并发DVT的灵敏度(95.00%)、曲线下面积(0.944)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特异度(82.57%)与单独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及血清FDP、D-D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DVT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但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更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血浆D-二聚体 妊娠期糖尿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不同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对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结局的影响
6
作者 蔡成杰 叶敏 +1 位作者 庞文广 刘帝涵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71-375,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对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与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1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术前给药组(n=52)和术...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对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与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1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术前给药组(n=52)和术后给药组(n=59)。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DVT。复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的D-二聚体水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术前给药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μg/L)的比例均低于术后给药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相比,术前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术后D-二聚体水平,不影响凝血功能,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可更好地预防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深静脉血栓 预防 低分子肝素 抗凝
下载PDF
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7
作者 吕梦爽 郑喜灿 +3 位作者 谢素丽 孙志艳 瞿靖芮 刘瑞婷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1-1718,共8页
目的:构建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标准的272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建模组,... 目的:构建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标准的272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建模组,将2022年5月—12月符合标准的151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外部验证组。对病人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室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结果:423例病人中97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2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和是否使用骨水泥是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643,P=0.897。模型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50,最佳临界值为0.079,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6%;外部验证组AUC为0.83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28时,对应的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2%,诊断值为0.165。结论:年龄、体质指数、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和是否使用骨水泥对骨科病人DVT发生情况具有影响,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手术 术中 深静脉血栓(dvt)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护理
下载PDF
肺癌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模型构建与评估
8
作者 方晴晴 唐明 +3 位作者 常新东 贺鸣飞 刘莹 殷世武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9期1019-1025,共7页
目的 构建肺癌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3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DVT发生情况将其分为DVT组(33例)和非DVT组(297... 目的 构建肺癌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3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DVT发生情况将其分为DVT组(33例)和非DVT组(297例)。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肺癌患者合并DVT的风险因素来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准确性、一致性和临床效用。结果 与非DVT组相比,DVT组年龄更大,吸烟、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人数比例更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脱氢酶(LDH)、脑钠尿肽(BN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更高,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VT发生情况为因变量,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高血压、吸烟史、抗血管生成药物、D-二聚体、白蛋白5个肺癌合并DVT的风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AUC(95%CI)=0.880(0.811~0.950)]。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之间保持良好的拟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χ^(2)=6.469,P=0.595)进一步证明了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DCA)结果显示,阈值概率处于0.07~0.95时,该模型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临床影响曲线(CIC)分析结果显示,在阈值概率范围内,预测发生DVT的患者数量总是大于实际发生DVT的患者数量,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出DVT的高危患者。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肺癌合并DVT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性,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深静脉血栓形成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对急性下肢DVT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霍景山 韩新峰 +2 位作者 吴日钊 庄志浩 陶世明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8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联合尿激酶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急性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联合尿激酶行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仅用尿激酶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联合尿激酶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急性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联合尿激酶行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仅用尿激酶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纤溶酶原活性、D-Dimer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PT、APTT、TT、FI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第14天,研究组的PT、APTT、T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纤溶酶原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第14天,研究组的纤溶酶原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DVT疗效显著,通过延长凝血时间、激活纤溶酶原等机制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四妙散 深静脉血栓 溶栓 尿激酶
下载PDF
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DVT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余鸿标 唐杰 +2 位作者 杜敏 王琼 于铭铭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年第11期1122-1124,共3页
目的观察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5~2017-10该科收治的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A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 目的观察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5~2017-10该科收治的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A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照B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依诺肝素钠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穿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对比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 50%,对照A组为30. 00%,对照B组为20. 00%,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肺栓塞发生率为0. 00%,对照A组为17. 50%,对照B组为7. 50%,观察组和对照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支持 低分子肝素 气压治疗仪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检测对脑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研究
11
作者 赵瑾超 王东辉 +4 位作者 刘晓耘 周佩洋 任自敬 赵建忠 李文雄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480-485,490,共7页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联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和D-二聚体检测对脑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联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和D-二聚体检测对脑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基底节出血术后患者113例,根据术后第3天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有DVT分为DVT组(29例)和非DVT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TEG参数、AT-Ⅲ及D-二聚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并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13例患者中,男78例,女35例,年龄23~92岁,平均(59.8±12.8)岁,脑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5.7%。TEG R值越低(OR=0.55,95%CI:0.32~0.85,P=0.014)、TEG MA值越高(OR=1.16,95%CI:1.07~1.28,P<0.001)、AT-Ⅲ越低(OR=0.90,95%CI:0.84~0.94,P<0.001)、D-二聚体越高(OR=1.74,95%CI:1.04~3.05,P=0.041)的脑基底节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越高。基于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患者DVT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I:0.819~0.985)。结论 TEG R值、MA值联合AT-Ⅲ和D-二聚体检测对脑基底节出血术后患者早期DVT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基底节出血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肺朝百脉”理论探讨新冠病毒感染转阴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思路
12
作者 王唱 曹建春 +7 位作者 牛少辉 程亚清 常金霞 宓宝来 杨俏丽 方毅娜 卜雯钰 崔艺箫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可引起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亦可导致肺栓塞,甚者危及生命。有关数据显示,新冠病者感染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升高,可见肺部受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可引起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亦可导致肺栓塞,甚者危及生命。有关数据显示,新冠病者感染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升高,可见肺部受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影响。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长期的实践性及有效性,本文基于“肺朝百脉”理论论述新冠病毒感染转阴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归纳其从肺论治的中医治疗原则,探讨新的辨证思路,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朝百脉 新冠病毒感染 理论探讨
下载PDF
DVT的危险因素及VCFs保护下治疗下肢DVT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广昌 陈学明 +2 位作者 蔡执敏 秦爱红 陈美玲 《医学动物防制》 2008年第6期444-446,共3页
目的探讨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滤器保护下治疗DVT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83例下肢DVT病例予滤器保护下溶栓抗凝治疗,对DVT危险因素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1.病人年龄60岁以上者65.6%;3个月内骨盆或DVT患肢的创伤/骨折占12.0%... 目的探讨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滤器保护下治疗DVT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83例下肢DVT病例予滤器保护下溶栓抗凝治疗,对DVT危险因素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1.病人年龄60岁以上者65.6%;3个月内骨盆或DVT患肢的创伤/骨折占12.0%,有手术史者14.5%,91.6%位于腹盆腔及患肢;有恶性肿瘤史者19.3%,75%位于腹盆腔。2.滤器植入均成功,无移位及穿孔,总有效率98.8%;滤器俘获栓子19例,2例有PE症状,PE发生可能性减少20.5%。结论年龄、创伤/骨折、恶性肿瘤是DVT的重要危险因素;VCFs保护下治疗下肢DVT可有效预防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
14
作者 李盼盼 孙彩凤 项克梅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5期722-726,733,共6页
目的 构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术后发生DVT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发生DVT组),同期选取本院收治的术后未发生DVT... 目的 构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术后发生DVT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发生DVT组),同期选取本院收治的术后未发生DVT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未发生DVT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DVT形成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使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发生DVT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肺腺癌比例、肺癌Ⅲ期比例、术前化疗比例、开胸手术比例、年龄≥70岁比例高于未发生DV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合并糖尿病、肺腺癌、肺癌Ⅲ期、年龄≥70岁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P<0.05);内部验证显示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与一致性(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016,P=0.538);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校准曲线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有良好的一致性及区分度。结论 研究构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DVT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老年肺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平方芳 付新鸽 李艺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612-614,61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DVT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DVT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8例老年肺癌患者共18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08%(18/7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糖尿病、手术方式、辅助化疗与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肿瘤Ⅲ期、糖尿病、开胸手术、辅助化疗为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腺癌、肿瘤Ⅲ期、糖尿病、开胸手术、辅助化疗为老年肺癌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以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DVT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老年群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糖尿病
下载PDF
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杨调 陈世文 +3 位作者 卓灿 刘正强 周振宇 陈海丹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n=55)和非DVT组(n=150),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DVT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DVT的总发生率为26.83%(55/205),其中3例为近端血栓,52例为远端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120,95%CI:1.061,1.183),D-二聚体升高(OR=1.347,95%CI:1.112,1.633),卧床时间延长(OR=1.313,95%CI:1.137,1.516),低蛋白血症(OR=14.380,95%CI:3.957,52.263),输血(OR=5.707,95%CI:1.828,17.820)是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D-二聚体升高、卧床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及输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34、0.884、0.822、0.777、0.760。通过约登指数确定术后D-二聚体、年龄、卧床时间的诊断截断值分别为3.185 mg/L、47.5岁、12.5天。结论: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DVT发生率高,年龄>47.5岁、D-二聚体>3.185 mg/L、卧床时间>12.5天、低蛋白血症及输血是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DVT过程中血浆CGRP水平
17
作者 王春喜 韩丽娜 +2 位作者 赵文光 姚迪 冷津立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21-422,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 0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 30例本病后遗症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人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动态观察其血浆CGRP水平。... 目的 :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 0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 30例本病后遗症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人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动态观察其血浆CGRP水平。结果 :DVT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6h血浆CGRP即明显升高 ,72h达高峰 ,与临床疗效最佳时间相符 ,而 30例后遗症病人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浆CGRP水平可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的一种检测指标 ,并可作为疾病进程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RP 血浆 dvt 中西医结合治疗 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 水平 变化
下载PDF
基于术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水平构建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
18
作者 黄燕惠 罗文军 郑享梅 《右江医学》 2024年第9期840-846,共7页
目的探究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价值,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2021年10月—2023年1月期间... 目的探究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价值,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2021年10月—2023年1月期间于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33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周围血管疾病、内科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史)、病情资料(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和实验室指标(PT、APTT、TT、FIB、D-二聚体),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无DV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年龄、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骨折部位为转子间、受伤至手术时间、FIB、D-二聚体是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OR>1),APTT、TT是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保护因素(OR<1)。模型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敏感度为78.5%,特异性为84.2%,模型校正曲线总体趋势趋近于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χ^(2)=1.895,P=0.388,DCA曲线分析预测模型阈值概率在小于0.78或大于0.90时净获益均大于0。结论以年龄、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骨折部位为转子间、受伤至手术时间、APTT、TT、FIB、D-二聚体为因素构建的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患者发生下肢DVT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深静脉血栓 凝血四项 D-二聚体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王超莹 柴小青 马月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7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经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调查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经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调查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6例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发生DVT 27例(28.1%),未发生DVT 69例(71.9%);将27例发生DVT患者设为DVT组,其余69例患者设为非DVT组,单因素分析:吸烟史、穿刺次数、肿瘤分期、置管肢体活动、合并糖尿病、置管前D-D水平、病理类型、导管尖端位置、体重指数与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高血压、年龄、同步放疗、住院时间与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吸烟史[OR值(95%CI)=2.911(1.123,7.547)]、肿瘤分期Ⅲ~Ⅳ期[OR值(95%CI)=2.631(1.042,6.646)]、置管肢体活动过度或缺失[OR值(95%CI)=10.057(3.354,30.156)]、合并糖尿病[OR值(95%CI)=3.308(1.296,8.439)]、置管前D-二聚体(D-D)水平>0.5 mg/L[OR值(95%CI)=3.632(1.432,9.213)]、腺癌[OR值(95%CI)=5.720(1.940,16.867)]、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2/3[OR值(95%CI)=3.289(1.305,8.294)]、体质指数≥25 kg/m^(2)[OR值(95%CI)=5.444,(1.947,15.221)]是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易发生DVT,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临床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干预,可能减少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 化疗
下载PDF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
20
作者 姜鹏 孙建锋 梅菲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19-22,共4页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起病隐匿、发病急、症状重、死亡率高,在全球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高居第3位。目前急性PTE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凝、溶栓、经皮腔内吸栓和手术取栓等。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首选抗凝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TE推...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起病隐匿、发病急、症状重、死亡率高,在全球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高居第3位。目前急性PTE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凝、溶栓、经皮腔内吸栓和手术取栓等。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首选抗凝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TE推荐抗凝联合全身溶栓治疗,但是出血风险高,溶栓效果有限,因此逐渐被经皮腔内吸栓治疗所取代。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可迅速清除血栓、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以及纠正低氧血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本文通过介绍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治疗PTE的手术操作过程,探讨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栓栓塞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