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fossil and paleovegetation records of paleosol S4 and adjacent loess layers in the Luochuan loess section, NW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ZHANG HuCai YANG MingSheng +4 位作者 ZHANG WenXiang LEI GuoLiang CHANG FengQin PU Yang FAN Hong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echnique, a series of biomarkers were identi- fied, including n-alkanes, n-alkane-2-ones, isoprenoid etc. from the loess-paleos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4 and a...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echnique, a series of biomarkers were identi- fied, including n-alkanes, n-alkane-2-ones, isoprenoid etc. from the loess-paleos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4 and adjacent L5, L4 of the Luochuan loess section, Northwestern China. Based on these data, especially n-alkanes and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rain size data, the pa- leoenvironment and paleovegetation history during S4 was reconstructed. The CPI (Carbon Predomi- nance Index)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n-alkane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rain size data dem- onstrated that the molecular fossils in paleosol and loess layers can reflect 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during the loess-paleosol formation, if the allochthonous organic inputs could be excluded reasonably. The ACL (average chain length) index is correlated well with pale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rain size variations, displaying their good synchrony with warm and humid climate. However, it relatively lagged behind the pale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grain size variations when the climate began to deteriorate. During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paleosol, the n-alkanes was dominated by C31 homologue, indicating that the primary organic input originated from herbs. Our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herbs were more flourish than wood plants in Loess Plateau, especially in the Luochuan area during the warm and humid phase, and there was no typical forest vegetation developed in the studied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ENVIRONMENT PALEOSOL S4 luochuan loess SECTION biomarker PALEOVEGETATION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
2
作者 侯会延 李彤 +2 位作者 贾宝全 张秋梦 房有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 [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化、转移过程、空间冷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1)2009—2019年,洛川县生态用地总量增加了4703.87 hm^(2),其中林地和果园增加面积最大,分别为23103.4,9025.31 hm^(2)。(2)全县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达108583.1 hm^(2),其中北部的低峁丘陵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比达到了90.04%。中部塬区与南部残塬沟壑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生产性生态用地类型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各区域稳定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4.35%,45.7%。(3)生态用地占比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9年和2019年两个年度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聚集度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生产性生态用地的空间聚集格局变化较大,其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增加了6079.64,10792.11 hm^(2),统计不显著区域减少了18309.15 hm^(2)。(4)以园地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变化直接促进了整个县域生态用地格局的变化,其中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减少了18262.62,8373.14 hm^(2),统计不显著区域增加了27725.61 hm^(2),并显著提高了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论]洛川县以果园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对该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果业生产对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生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 空间统计学 黄土高原 洛川县
下载PDF
软塑黄土层对浅埋黄土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3
作者 姜函 郭光旭 +2 位作者 贾伟 邓斌 高松 《铁路技术创新》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为解决在建西延高铁洛川隧道长大距离穿软塑黄土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围岩变形数值模拟分析,建立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模型,软塑黄土层分布在拱顶、边墙、拱底时,不同层厚(1、3、5 m)对拱顶下沉及拱腰收敛变形产生影响,结合监控量... 为解决在建西延高铁洛川隧道长大距离穿软塑黄土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围岩变形数值模拟分析,建立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模型,软塑黄土层分布在拱顶、边墙、拱底时,不同层厚(1、3、5 m)对拱顶下沉及拱腰收敛变形产生影响,结合监控量测数据提出合理的变形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对软塑黄土层不同分布以及不同厚度工况下围岩位移进行对比,发现软塑黄土层的存在增大了围岩位移,软塑黄土层分布较其厚度影响更明显,当软塑黄土层位于隧道拱顶上方且厚度为5 m时,影响最大。(2)浅埋软塑黄土隧道在超前管棚作用下,围岩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相较于无管棚超前支护时位移减小,在穿软塑黄土层施工时要及时做好防护。(3)拱顶下沉及拱腰收敛随开挖均呈断崖式急剧变形、持续缓慢变形和变形趋于平稳3个阶段。因此,实际施工时应及时开展开挖初期急剧变形阶段的变形控制,并加强围岩监控量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延高铁 软塑黄土 黄土层分布 黄土层厚度 管棚 黄土隧道 围岩变形 洛川隧道
下载PDF
Master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分析数据可靠性检验及意义——以洛川剖面S4层古土壤为例 被引量:44
4
作者 雷国良 张虎才 +6 位作者 张文翔 牛洁 杨明生 陈玥 樊红芳 常凤琴 李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9,共9页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仪器测量与前处理过程,其中前处理过程的影响是粒度测量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同时证明,单次测量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可靠的粒度参数需经多次测量平均获得。但是,此过程会导致某些快速变化信息的丢失和因峰态的平滑而造成粒度变化所反映的变化幅度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剖面 S4 粒度分析 面积差异 测量误差
下载PDF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卫朋 刘起 +4 位作者 鲜锋 李娟 孔祥辉 骆菲菲 康志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3-599,共7页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产权分离、广泛融资等发展战略,以期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 国家地质公园 SWOT 数字博物馆 产权分离
下载PDF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_1SS_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 被引量:25
6
作者 杨明生 张虎才 +5 位作者 雷国良 张文翔 樊红芳 常凤琴 牛洁 陈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6-984,共9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剖面 末次冰期间冰段 分子化石 古植被与古环境
下载PDF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上部土层水分入渗规律与含水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景波 王长燕 +1 位作者 刘护军 张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4-129,134,共7页
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洛川L1—S4各层土壤水分入渗特点,并利用各层孔隙度、磁化率、CaCO3含量资料研究了各层土壤含水空间发育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洛川城西剖面黄土层稳定入渗率大于红褐色古土壤层,水分入渗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 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洛川L1—S4各层土壤水分入渗特点,并利用各层孔隙度、磁化率、CaCO3含量资料研究了各层土壤含水空间发育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洛川城西剖面黄土层稳定入渗率大于红褐色古土壤层,水分入渗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比红褐色古土壤层长。黄土层孔隙度高,含水空间较大,利于形成含水层;红褐色古土壤层孔隙度低,含水空间较小,利于形成隔水层。土层含水空间的大小是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成壤作用强弱造成的。黄土层含水性较好是冷干气候决定的成壤作用较弱造成的,红褐色古土壤层隔水性较好是温湿气候决定的成壤作用较强造成的。对剖面渗水实验数据用3个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发现通常采用的3个经验公式均适用于描述L1—S4土壤入渗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黄土与古土壤 入渗规律 含水性 隔水性
下载PDF
洛川黄土剖面中矿物固定态铵的分布 被引量:6
8
作者 饶文波 李晓彪 +1 位作者 高振敏 罗泰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5-688,共4页
对洛川黄土中的固定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黄土古土壤层中,固定铵态氮含量在130-1之间变化。黄土中的固定铵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古土壤。13万a以来洛川黄土剖面中固定铵的分布呈~210现三次大的低高值的振荡特征,即末次间... 对洛川黄土中的固定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黄土古土壤层中,固定铵态氮含量在130-1之间变化。黄土中的固定铵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古土壤。13万a以来洛川黄土剖面中固定铵的分布呈~210现三次大的低高值的振荡特征,即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含量最高,其次为冰后期的S0古土壤层,末次冰期形成的马兰黄土中固定铵态氮含量最低;在马兰黄土中同样体现出三次小的低高值的波动特征。黄土与μm组分的分布具有相似性,这些特征反映了洛川黄土中固定铵态氮的含量变化与气互层的古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分布与黄土高原区气候的冷暖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13万a以来洛川黄土剖面中固定铵的分布与磁化率和<2候条件有紧密的联系,揭示了黄土中固定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指示黄土高原区古气候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黄土-古土壤 黄土剖面 冰后期 矿物 间冰期 古气候 铵态氮 固定态铵 黄土高原区
下载PDF
洛川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红外释光信号异常衰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晓妮 卢演俦 王旭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3-558,共6页
对洛川末次冰期的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红外释光(IRSL)信号异常衰减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预加热只能部分消除异常衰减对等效剂量测定的影响,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IRSL异常衰减过程也许存在着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组分;2)对16个已知... 对洛川末次冰期的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红外释光(IRSL)信号异常衰减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预加热只能部分消除异常衰减对等效剂量测定的影响,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IRSL异常衰减过程也许存在着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组分;2)对16个已知年龄的马兰黄土(15~70ka)样品细颗粒混合矿物天然IRSL信号的ED值与期望ED值的比较初步显示,马兰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IRSL信号异常衰减不断发生,导致混合矿物IRSL的年龄测定值可能被低估达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 混合矿物 红外释光信号 热作用 异常衰减
下载PDF
洛川黄土结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再强 林山 +2 位作者 李宏儒 张龙 兰官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64-68,共5页
众所周知,不同分布区域的黄土,由于各地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不同,使得黄土的结构特性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土层位置的黄土,其结构特性也是存在差异的。另外,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涉及更深层次的黄土,因此,考虑... 众所周知,不同分布区域的黄土,由于各地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不同,使得黄土的结构特性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土层位置的黄土,其结构特性也是存在差异的。另外,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涉及更深层次的黄土,因此,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开展不同沉积时代黄土的结构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洛川标准剖面的Q1、Q2、Q3、Q4黄土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和常规三轴试验,分析不同土类黄土的结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洛川黄土的结构特性随着取土深度的减小,呈减弱的趋势;洛川Q2黄土的结构特性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呈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 结构特性 初始含水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MIS 3时期蜗牛化石记录的温湿气候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陈晓云 吴乃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4-161,共8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较高分辨率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深海氧同位素第3期(MIS3)(59~29kaB.P.)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MIS3c时期,气候总体相对温暖湿润,但暖湿程度远不及全新世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两次...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较高分辨率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深海氧同位素第3期(MIS3)(59~29kaB.P.)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MIS3c时期,气候总体相对温暖湿润,但暖湿程度远不及全新世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两次比较温湿的气候波动,西峰最温湿的时期发生在约48~46kaB.P.,其次在约54kaB.P.,洛川较温湿的时期出现在约57kaB.P.;MIS3b时期,西峰气候比较寒冷,但具有一定的湿度,洛川总体上气候比较冷湿,但较之于西峰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要高一些;MIS3a时期,西峰的气候从温凉变得冷干,洛川出现频繁的气候波动。研究认为黄土高原MIS3c时期较温湿气候状况可能是受控于这一时期地轴倾角控制的太阳辐射梯度的变化,地轴倾角增大,中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强度高于低纬度的辐射强度,使得中低纬度之间夏季太阳辐射梯度增加,低纬度海洋向中纬度大陆传输的热量和湿度增加,夏季风加强,从而改善了黄土高原的温湿度状况,喜暖湿的蜗牛种类得以在冰期的环境中生长发育。蜗牛化石的研究结果显示MIS3时期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与现今气候格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存在更大的气候环境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蜗牛化石 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 太阳辐射梯度
下载PDF
洛川黄土序列时间标尺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1
12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杨文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谐的方法...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谐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洛川黄土地层的时间标尺。通过古地磁场倒转时间的检验以及与宝鸡黄土序列时间标尺对比,表明本文所论述的时间标尺适用于该地区古环境演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时间标尺 轨道调谐 古土壤 古气候
下载PDF
洛川Q_2黄土残余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再强 林山 +1 位作者 李宏儒 张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6-11,共6页
自然界存在许多天然黄土边坡,当它们发生滑动时,发现这些滑坡的滑动面上的平均剪应力,比它们的抗剪强度小得多,发生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的残余强度问题,因此研究黄土的残余强度具有深刻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环剪仪是目前测量土... 自然界存在许多天然黄土边坡,当它们发生滑动时,发现这些滑坡的滑动面上的平均剪应力,比它们的抗剪强度小得多,发生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的残余强度问题,因此研究黄土的残余强度具有深刻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环剪仪是目前测量土残余强度最符合实际的仪器,单级剪切是作为测量土残余强度的首选剪切方式;洛川Q_2黄土的初始结构对其残余强度几乎无影响;洛川Q_2重塑黄土的残余强度参数c_r、φ_r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洛川Q_2重塑黄土的残余强度参数cr、φr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洛川Q_2重塑黄土的残余黏聚力cr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残余内摩擦角φ_r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 环剪仪 残余强度
下载PDF
洛川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亚楠 李晨曦 +1 位作者 林国伟 李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6期106-112,共7页
[目的]揭示洛川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优化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农地、荒草地以及8,13,15,24,28和30a果龄的苹果园0—10m剖面的土壤水分,对比分析各样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 [目的]揭示洛川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优化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农地、荒草地以及8,13,15,24,28和30a果龄的苹果园0—10m剖面的土壤水分,对比分析各样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储水量及土壤干燥化特征。[结果](1)0—10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荒草地>农地≈8a果园>13a果园≈15a果园>24a果园≈30a果园>28a果园;≥24a果园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而其他样地的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逐渐接近田间持水量。(2)以农地为参照,不同果园4—10m土壤水分减少量明显高于0—4m减少量,与农地的差异性随果龄增大而越发显著。(3)农地和荒草地转化为不同年限果园后出现水分亏缺现象,亏缺量占田间持水量的12%~46%。(4)24,28和30a果园分别出现轻度、中度和轻度干燥化现象。[结论]农地和荒草地转变成不同年限果园后,出现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并导致一定厚度的干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干燥化 洛川塬区
下载PDF
洛川塬区晚中更新世以来沟谷发育与土壤侵蚀量变化初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桑广书 甘枝茂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洛川塬区土壤侵蚀变化表现出不同的侵蚀期,土壤侵蚀过程就是沟谷的发育过程。通过分析洛川塬区晚中更新世以来洛河阶地和沟谷黄土、古土壤记录的古地貌形态得出,560~460kaB.P.的第一侵蚀期洛河一级支流开始广泛形成;洛河较大的二级支... 洛川塬区土壤侵蚀变化表现出不同的侵蚀期,土壤侵蚀过程就是沟谷的发育过程。通过分析洛川塬区晚中更新世以来洛河阶地和沟谷黄土、古土壤记录的古地貌形态得出,560~460kaB.P.的第一侵蚀期洛河一级支流开始广泛形成;洛河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于250~200kaB.P.的第二侵蚀期;140~95kaB.P.的第三侵蚀期洛河形成了三级支流;洛川塬区众多的冲沟主要是全新世(10~0kaB.P.)以来形成的。分析了洛川塬区不同侵蚀期形成的沟谷地貌形态。以黑木沟为例,具体分析了黑木沟的发育过程和土壤侵蚀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沟谷 中更新世 形成 蚀变 古地貌 古土壤 土壤侵蚀量 发育过程 谷地
下载PDF
洛川黄土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博亚 张云翔 +1 位作者 弓虎军 岳乐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 目的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进行粒径测量。结果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存在大量碎屑锆石,除L24层黄土外,其余黄土层中的锆石粒度均显示出相似的分布特征,主要粒级分布于20~60μm之间,与全岩粒度相比,其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均有差异,但L9与L15层中锆石中值粒径与全岩差异最小,红黏土中差异最大。结论成壤作用对粉尘沉积物全岩粒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对稳定重矿物锆石粒径影响较小。第四纪黄土L9与L15层全岩粒度分析中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应归因于此时粉尘沉积物土壤化过程中成壤作用减弱。新近纪红黏土粗颗粒锆石百分含量的增加,并不预示着此时冬季风的明显加强,而是与周缘裸露的基底岩石提供了近距离的物源有关。L24层黄土在各项粒度指标均显示出其特殊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古土壤 红黏土 碎屑锆石 粒度 古气候意义
下载PDF
YTT事件在洛川黄土中的记录:来自固定铵和速效钾的证据 被引量:2
17
作者 饶文波 罗泰义 +2 位作者 李晓彪 朱丹 周明忠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5-329,共5页
Toba火山活动是第四纪最大的火山事件,其中最年轻的约0.074 Ma的火山活动被称为YTT事件(TheYoungest Toba Tuff)。已有的研究表明,YTT事件对第四纪的环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黄土S1/L1界面处的磁化率和粒度等因子突变所反映的夏季... Toba火山活动是第四纪最大的火山事件,其中最年轻的约0.074 Ma的火山活动被称为YTT事件(TheYoungest Toba Tuff)。已有的研究表明,YTT事件对第四纪的环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黄土S1/L1界面处的磁化率和粒度等因子突变所反映的夏季风迅速回撤可能响应了这一事件。对洛川黄土S1/L1界面处的固定铵和速效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TT在洛川黄土S1/L1界面处有很清楚的记录,具体表现为固定铵和速效钾的特殊异常。固定铵的异常主要记录了YTT事件所产生的酸雨沉降,速效钾的异常则是由于YTT微细火山灰尘在黄土剖面及其广阔的物源区伴随酸雨沉降的结果,厚达1 m的异常带表明末次冰期冬季风逐渐强盛和南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铵 速效钾 YTT事件 洛川黄土
下载PDF
轨道调谐建立洛川黄土地层的时间标尺 被引量:10
18
作者 鹿化煜 杨文峰 +1 位作者 刘晓东 安芷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04-810,共7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厚140m黄土剖面进行了黄土层间隔5cm、古土壤层间隔3cm的采样,在室内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以磁化率变化作为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利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B/...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厚140m黄土剖面进行了黄土层间隔5cm、古土壤层间隔3cm的采样,在室内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以磁化率变化作为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利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B/M界线处的年龄是772KaB.P,午城黄土与离石黄土分界线的年龄为1348KaB.P,黄土堆积底界的年龄为2471KaB.P..通过和古地磁场倒转点绝对年龄对比以及与太阳辐射量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交叉谱分析,证明了新时间标尺的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时间标尺 轨道调谐 磁化率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RH孔和洛川黄土记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滨 王苏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根据若尔盖盆地RH孔的研究成果,具体地将该孔的21个阶段和洛川黄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探讨了高原不同隆升阶段自身环境特点及其对邻近西北干旱区的影响.
关键词 RH孔 洛川黄土记录 中更新世 青藏高原 地层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果草吸水深度研究:以洛川塬不同果−草复合系统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露 赵妮 +2 位作者 戈建珍 程积民 金晶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6-737,共12页
洛川塬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因而水分已成为洛川塬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分析植物对不同深度土层的水分利用情况,对改进、推广果园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研究洛川... 洛川塬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因而水分已成为洛川塬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分析植物对不同深度土层的水分利用情况,对改进、推广果园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研究洛川塬不同果−草复合系统[苹果(Malus domestic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苹果−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中果树木质部水以及白三叶、黑麦草茎部水与不同层位土壤水氢同位素比率δD值特征,分析探讨不同果−草复合系统对果树水分来源及对不同层位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白三叶和黑麦草分别提高0−50和5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且水分均来源于10−20 cm土层,与果树不存在水分竞争,同时白三叶和黑麦草均提高果树对40 cm以下土壤水的利用率,增幅分别为27%和9%;在7月,白三叶、黑麦草的水分主要来源于浅层和深层土壤,与果树存在水分竞争,但白三叶与果树的竞争效应小于黑麦草。同时,白三叶和黑麦草分别提高果树对40 cm以下土壤水和0−20 cm土壤水的利用;在8月和10月白三叶提高0−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以及果树对0−40 cm土壤水的利用率。结果说明,种植白三叶比黑麦草能更好地调节果树水分利用层位及各土壤层位的利用率,使果树最大程度吸收水分。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壤−植物系统水分循环的驱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洛川塬果−草复合系统林下间作牧草品种的选择、果园水分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分来源 白三叶 黑麦草 苹果园 洛川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