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changes and succession dynamic of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fter severe fire interference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滨凡 刘广菊 王志成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23-130,I0002,共9页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uccession law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fter severe fire interference in recent 20 years we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deducing time series from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vegetatio...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uccession law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fter severe fire interference in recent 20 years we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deducing time series from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vegetation in Heihe region, Heilongjiang, China. Two typical and widely distributed forest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namely forest type A and forest type B,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Forest type A is pure broadleaf forest or broadleaf mixed forest mainly composing of superior Betula platyphylla and Populus davidiana in the area with gradient 〈25°, while forest type B is pure forest or mixed forest composing of superior Quercus mongolica and Betula davurica in the area with gradient 〉25°. Species richness, vegetation coverage, important value, and similarity index of commtmity in different layers (Herb, shrub, small tree, and arbor laye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two typical for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fire interference,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verage in each layer in forest type A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forest type B. Both for forest type A and B, with elapse of post-fire years,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verage of herbs and shrubs showed a decline tendency, while those of arbor layer present a rising tendency.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important values of species in each layer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post-fire vegetation succession for forest type A and B was separately determined. Post-fire 80 years' succession tendency of forest type A is B. platyphylla and Larix gmelinii mixed forest. Its shrub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rylus heterophylla and Vaccinium uliginosum, and herb layer is dominated by Carex tristachya, Athyrium multidentatum, and Pyrola incarnate; whereas, the post-fire 80 years' succession of forest type B is Q. mongolica and B. davurica mixed forest. Its shrub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lespedeza bicolar and corylus heterophylla and herb layer is dominated by Carex tristachya, Asparagus densiflorus, and Hemerocallis min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vegetation succession fire interference burned areas species richness important value similarity index succession law.
下载PDF
Structure changes and succession dynamic of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fter severe fire interference
2
作者 LIU Bin-fan1,2, LIU Guang-ju2 , WANG Zhi-cheng3 1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P.R.China 2Heilongjiang Forest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Harbin 150081, P.R.China 3Heilongjiang Forest Fire Prevention Office, Harbin 150090, P.R.Chin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A2期123-130,共8页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uccession law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fter severe fire interference in recent 20 years we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deducing time series from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vegetatio...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uccession law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after severe fire interference in recent 20 years we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deducing time series from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vegetation in Heihe region, Heilongjiang, China.Two typical and widely distributed forest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namely forest type A and forest type B,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Forest type A is pure broadleaf forest or broadleaf mixed forest mainly composing of superior Betula platyphylla and Populus davidiana in the area with gradient <25°, while forest type B is pure forest or mixed forest composing of superior Quercus mongolica and Betula davurica in the area with gradient >25°.Species richness, vegetation coverage, important value, and similarity index of community in different layers(Herb, shrub, small tree, and arbor laye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two typical forests.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fire interference,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verage in each layer in forest type A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forest type B.Both for forest type A and B, with elapse of post-fire years,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verage of herbs and shrubs showed a decline tendency, while those of arbor layer present a rising tendency.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important values of species in each layer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post-fire vegetation succession for forest type A and B was separately determined.Post-fire 80 years' succession tendency of forest type A is B.platyphylla and Larix gmelinii mixed forest.Its shrub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rylus heterophylla and Vaccinium uliginosum, and herb layer is dominated by Carex tristachya, Athyrium multidentatum, and Pyrola incarnate;whereas, the post-fire 80 years' succession of forest type B is Q.mongolica and B.davurica mixed forest.Its shrub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lespedeza bicolar and corylus heterophylla and herb layer is dominated by Carex tristachya, Asparagus densiflorus, and Hemerocallis min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vegetation succession FIRE INTERFERENCE burned areas species richness important value SIMILARITY index succession law.
下载PD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and the Natural Vegetation Re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a Forest Fragment Located in a Cuesta Relief Area, State of São Paulo, Brazil
3
作者 Luiz Alberto Blanco Jorge Vanessa Rodrigues Pereira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5年第6期621-635,共15页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in one of the five natural vegetation fragments at the Experimental Farm Edgardia, in Botucatu, S&#227o Paulo State, Brazil. In the past the forest fragment suffered disturbanc...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in one of the five natural vegetation fragments at the Experimental Farm Edgardia, in Botucatu, S&#227o Paulo State, Brazil. In the past the forest fragment suffered disturbances due to the selective exploita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the use of part of the surface as pastur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valuate the structure and the dynamics of natural vegetation. Three phytosociological surveys (2006, 2010 and 2014) were carried out in a sampled area of one hectare.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were mapped in 2014, in a sampling unit with two hectares. Individuals of 37 families and 110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The oscillation of the basal area observed through the forest inventories was due to the instability caused by disturbances. Only two out of the seven most abundant species mapped showed exponential diameter distribution. The unimodal distributions shown by the other five spec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vegetation has been occupying the most open spaces through regeneration in cycles. There was 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ispersion syndrome for five out of the seven most abundant species. Three species have zoochoric dispersion, showing that wild animals populations have accomplished their function in the dispersion of seeds/frui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four out of the seven most abundant specie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of how the regenera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is being processed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succession DIAMETER Distribution Spatial STATISTICS vegetation Structure
下载PDF
崇明东滩围垦堤内植被快速次生演替特征 被引量:43
4
作者 葛振鸣 王天厚 +1 位作者 施文彧 赵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77-1681,共5页
崇明东滩湿地98大堤内的生态示范区由于人工排水而干涸,芦苇塘成为次生裸地,土壤条件发生变化,呈明显的旱化和盐渍化,植被群落结构呈典型的次生演替,适宜旱地的耐盐植物獐茅和碱蓬等先锋植物出现.文中分别于2003年秋季、冬季和2004年春... 崇明东滩湿地98大堤内的生态示范区由于人工排水而干涸,芦苇塘成为次生裸地,土壤条件发生变化,呈明显的旱化和盐渍化,植被群落结构呈典型的次生演替,适宜旱地的耐盐植物獐茅和碱蓬等先锋植物出现.文中分别于2003年秋季、冬季和2004年春季沿植被带对塘内各种植物的生物量、高度、密度等指标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堤内植被群落已形成明显的带状獐茅草-獐茅草/碱蓬-碱蓬/芦苇-芦苇旱生植被群落.碱蓬在裸地中2003年秋季平均生物量达到415.4 g.m-2、2004年春季为391.53 g.m-2,成为裸地的优势种,并向芦苇中扩散,生物量和高度逐渐增加,密度逐渐稳定,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植被群落 次生演替 生物量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群落生物量及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86
5
作者 杜峰 梁宗锁 +2 位作者 徐学选 山仑 张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3-1683,共11页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长特性的测定,分析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过程、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探讨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效应,并利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养分对群落生物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除速效磷外,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NO3-N、NH4-N和速效钾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步调基本一致。(2)从撂荒年限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0~20、20~40cm土壤层NO3-N含量与撂荒年限相关显著,说明演替过程中有机质、速效磷和NO3-N有较为明显的植被土壤效应,而其它土壤养分与撂荒年限相关不显著,不能排除演替初始条件和植物暂时固定的影响;从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群落生物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NO3-N、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正效应,而对NH4-N具有负效应,但都不显著。(3)通径分析说明撂荒年限、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变异量对生物量表现为正的直接作用,其中以撂荒年限和土壤水分波动量作用较大,土壤养分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以土壤全氮最大,全钾和速效钾影响较小;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盖度和群落组成种的生态学特性造成的(撂荒年限较大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于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波动造成的(撂荒年限通过土壤水分的间接负作用)。(4)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幂函数递减过程,演替后期群落根冠比有增加的趋势,演替后期序列种根冠比和根长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生物量积累和有机质分解等,进而会影响到植被土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演替 群落生物量 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树森 余新晓 +3 位作者 班嘉蔚 张振明 鲁绍伟 王计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50,共3页
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 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密度和乔木树种的最大株数比例的胸径范围呈不断降低趋势。群落的乔木、灌木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先升高后降低。除了栎树林乔木和平榛灌丛的乔灌木的均匀度较低外,乔木、灌木和乔灌木其他群落的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次生演替
下载PDF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 Ⅰ.植被现状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进 刘贵华 +2 位作者 潘明清 翟波 何建龙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231-238,共8页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次生植被,其主体是小叶栎+樟林(面积18.187hm2)、火炬松+樟林(5.479hm2)、锐齿槲栎+槲栎林(2.711hm2)和水松+水杉+池杉林(2.410hm2),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21.45%。20群系中9个群系的建群种可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珈山 次生植被 群系 现状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2 位作者 许明祥 李小利 周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4,109,共5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草灌过渡灌木初期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当植被次生演替进展到草灌过渡灌木初期,除土壤含水量外,土壤容重、孔隙度、稳定入渗和水稳性团聚体都好于对照白羊草地,表明灌木树种定居的土壤物理条件一...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草灌过渡灌木初期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当植被次生演替进展到草灌过渡灌木初期,除土壤含水量外,土壤容重、孔隙度、稳定入渗和水稳性团聚体都好于对照白羊草地,表明灌木树种定居的土壤物理条件一般要高于草本群落。植被演替的过程是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复杂变化的过程,它们的相互反馈也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随着植物群落的变化土壤也发生着不同程度变化。其中,土壤物理性质各个因子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团聚体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线性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次生演替 土壤物理性质 灌木
下载PDF
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与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被引量:18
9
作者 阎传海 徐科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101,共8页
徐连过渡带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当南北要冲,为一典型的生态过渡带;低山丘陵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任重道远。基于 10个样地 4 650m2 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包括 2个植被型组、3... 徐连过渡带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当南北要冲,为一典型的生态过渡带;低山丘陵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任重道远。基于 10个样地 4 650m2 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包括 2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2个群系。根据建群种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分析了 12个森林植被群系间的演替关系,构建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以次生演替模式为指导,论述了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连过渡带 低山丘陵 森林植被 次生演替模式 生态恢复重建
下载PDF
千岛湖天然次生林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余树全 李翠环 +1 位作者 姜礼元 谢吉全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根据千岛湖次生林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采用极点排序将千岛湖次生林群落划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 4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群落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比较 ,认为随着演替的发展 ,群落... 根据千岛湖次生林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采用极点排序将千岛湖次生林群落划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 4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群落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比较 ,认为随着演替的发展 ,群落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 ,4种群落类型的均匀度值依次为 69 6,81 6,82 8和 89 6,多样性指数依次为2 33,2 82 ,2 67和 2 75 ;生态优势度下降 ,其值从 0 30 7下降到 0 1 5 8,但并不是演替的最高阶段物种多样性最大 ;通过对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分析 ,认为封山育林是千岛湖区森林植被进展演替的有效途径 ,目前森林植被正在向演替系列的更高阶段发展 ,同时由于立地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同一空间存在着不同的演替系列。图 2表 3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次生林 植物群落 演替 植被恢复 千岛湖
下载PDF
黑石顶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阳小成 陈章和 周先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下降,而群落的均匀度基本上保持比较高而稳定的状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样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多数环境因子对研究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太明显,只有群落的透光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 植被恢复 次生演替 物种多样性 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热带森林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臧润国 丁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292-6304,共13页
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和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植被类型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热带森林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消失最快和生态功能退化最为严重... 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和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植被类型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热带森林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消失最快和生态功能退化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如何有效地保护现存的热带森林不再进一步退化,以及如何使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尽快得到恢复是生态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不同方式、规模和强度的干扰对热带林的破坏程度及其以后的恢复过程产生的影响不同。除少数大型自然干扰事件外,采伐、刀耕火种、农业开发用地等人为干扰是造成当前热带森林植被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多种干扰交互作用、杂草与外来物种入侵、退化植被和土壤状况、残存植被组分及土壤种子库、退化植被周围的景观格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都能够影响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速度和方向。基于功能群的研究思想将可能为物种丰富的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植被恢复 次生演替 干扰体系
下载PDF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 Ⅱ.植被演替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进 刘贵华 +2 位作者 潘明清 翟波 何建龙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32-338,共7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武昌珞珈山植被的演替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主体植被类型小叶栎、马尾松林自 1 95 6年首次调查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乔木层内小叶栎的份额基本未变 ( 级以上立木由 69.0 1 %略降为 67.4 6% ) ,而马尾松则由 2 ...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武昌珞珈山植被的演替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主体植被类型小叶栎、马尾松林自 1 95 6年首次调查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乔木层内小叶栎的份额基本未变 ( 级以上立木由 69.0 1 %略降为 67.4 6% ) ,而马尾松则由 2 1 .1 3%骤降至 5 .1 5 % ,小叶栎的高度和胸径增长速率大于后者。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消退 ,常绿阔叶树已侵入林中。武昌珞珈山植被由 1 92 8年全面绿化前的草丛和灌草丛 ,经人工栽培而成为马尾松、小叶栎混交林和少量针叶林 ,1 962~ 1 964年已发展到 2 1群系。与现存的 2 0群系相比 ,植被类型变化最大的是亚热带竹林植被型、栽培植被型中的木本亚型、沼泽和水生植被的消失 ,灌丛草地大面积衰退 ;杂木林和人工针叶林面积有所增加。预计本区植被最终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珈山 次生植被 次生演替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煤矿次生裸地植被演替规律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德成 齐鹏春 +3 位作者 吴祥云 祁崇祝 甘作勋 孟宪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08,共4页
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0年的天然植被和8年的人工植被进行演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植物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不同.在天然植被演替进程中,蒺藜是先锋草种,... 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0年的天然植被和8年的人工植被进行演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植物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不同.在天然植被演替进程中,蒺藜是先锋草种,而披碱草、芦苇、水稗草是重要的优势草种;人工刺槐林和白榆林下的狗尾草重要值最大;人工覆土模式的虎尾草重要值最大.以植被演替流程图为参考依据,适时选择对应排矸年限的优势物种建立植被群落,能明显加快矿区植被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次生裸地 排土场 植被模式 重要值 植被演替规律 生态重建 流程图
下载PDF
香港石鼓洲植物传播与植被次生演替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林 武艳芳 +1 位作者 陈定如 邢福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1-656,共6页
在香港石鼓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岛的324种植物的果实类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该岛植物的果实类型可划分为13类,主要是核果、浆果、蒴果和荚果四类,分别占总数的19.75%、18.83%、16.98%和11.11%。岛上植物种子... 在香港石鼓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岛的324种植物的果实类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该岛植物的果实类型可划分为13类,主要是核果、浆果、蒴果和荚果四类,分别占总数的19.75%、18.83%、16.98%和11.11%。岛上植物种子传播的类型主要有4种,即动物传播(含鸟类传播和其它动物传播)、风传播、人力传播和水流传播,分别有植物233种、74种、39种及22种,动物传播中鸟类传播的有139种,其它动物传播的有156种。有86种植物有2种以上的自然传播方式(不包括人力传播)。此外,还对石鼓洲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与植被次生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石鼓洲火烧之后岛上残存植物物种是目前植被的基础,鸟类和其它动物的传播作用对岛上的植被的次生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石鼓洲 果实类型 种子传播 植被 次生演替
下载PDF
苏北低山丘陵区森林群落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芳燕 于法展 +1 位作者 李淑芬 卞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6-1548,1572,共4页
对苏北低山丘陵区森林群落次生演替的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杂木林多样性最高,物种多样性指数(SD,)1.52~2.39,群落均匀度指数(CEI)0.55~0.89,生态优势度指数(EDI)0.16~0.40;刺槐林多样性最低,S... 对苏北低山丘陵区森林群落次生演替的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杂木林多样性最高,物种多样性指数(SD,)1.52~2.39,群落均匀度指数(CEI)0.55~0.89,生态优势度指数(EDI)0.16~0.40;刺槐林多样性最低,SD,0.07~0.17,CEI0.08~0.12,ED10.92~0.97;栎类林和温性松林的多样性分居2、3位。相对而言,苏北东北部低山丘陵区生物多样性较西北部低山丘陵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森林次生演替 苏北低山丘陵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次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祖荣 古德洪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5,共5页
对四面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植被类型进行了典型样地的土壤调查,结果表明,在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中,随着进展演替的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于人工林演替序列而言,从幼林到中龄林、再到成熟林都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逐渐退化... 对四面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植被类型进行了典型样地的土壤调查,结果表明,在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中,随着进展演替的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于人工林演替序列而言,从幼林到中龄林、再到成熟林都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逐渐退化,从成熟林到过熟林土壤理化性质又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山植被 次生演替 土壤特性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高原苜蓿草地撂荒过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茹茹 杨磊 +2 位作者 李宗善 卫伟 张钦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618-8626,共9页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土壤水分随植被演替的变化规律是阐明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分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基础。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小流域苜蓿草地撂荒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2018年生长季苜蓿群落、苜...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土壤水分随植被演替的变化规律是阐明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分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基础。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小流域苜蓿草地撂荒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2018年生长季苜蓿群落、苜蓿+赖草群落、赖草群落和长芒草群落四种草地群落0—1.8 m土壤水分进行动态监测以及0—5 m深度土壤水分测定,分析不同演替阶段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探讨土壤水分对苜蓿草地撂荒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苜蓿草地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随群落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降水的年际动态显著影响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水分响应;(2) 0—0.4 m土壤水分主要受降水影响,使得各草地群落在这一层次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1 m以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则主要受植被类型的影响,各草地群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 0—5 m深层土壤水分随群落的演替,1 m以下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表明撂荒过程中使土壤水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研究结果揭示了苜蓿草地撂荒过程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撂荒演替 土壤水分 草地群落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废弃采石矿区次生植被演替动态变化研究(英文)
19
作者 童丽丽 许晓岗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6-71,共6页
为了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废弃矿区的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采用了"空间与时间相对等"的方法,选取了9个长江沿岸不同时期的废弃采石矿区的崖壁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情况均与采石场废弃的时间呈显著相关性... 为了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废弃矿区的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采用了"空间与时间相对等"的方法,选取了9个长江沿岸不同时期的废弃采石矿区的崖壁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情况均与采石场废弃的时间呈显著相关性。在植被的早期恢复阶段,前3个优势科有菊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大部分植物的定居与采石矿场在开采的过程中形成崖壁上的空洞与裂纹有关。大多数乔木可以直接到达并定居在崖壁上一些不规则的、微凹或微地形处,因此那里的植被能够演替到乔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植被演替 废弃采石矿区 次生植被
下载PDF
山东省济莱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植被恢复过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海波 舒安平 李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9,共7页
以山东省中部半干旱地区济青南线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部分石质边坡客土喷播生态防护试验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样方调查法对试验研究区内的路堑岩石边坡原生和次生生态恢复植被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客土喷播和植生带绿化等是实现... 以山东省中部半干旱地区济青南线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部分石质边坡客土喷播生态防护试验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样方调查法对试验研究区内的路堑岩石边坡原生和次生生态恢复植被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客土喷播和植生带绿化等是实现开挖山体坡面的快速植被恢复的边坡生态防护措施,次生植被恢复演替进程比自然植被恢复明显加快。从植被种群的物种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计测结果发现,在次生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紫花苜蓿、高羊茅、紫穗槐、多年生黑麦草、马棘等为主的重要值较高的草灌型植被,演替趋势为豆科草向豆禾草演替,多草型向草灌型演替,种间资源竞争不强证明边坡植被恢复1.5a时期的植被仍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莱高速 生态护坡 植被恢复 次生演替 生态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