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 Ⅰ.植被现状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进 刘贵华 +2 位作者 潘明清 翟波 何建龙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231-238,共8页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次生植被,其主体是小叶栎+樟林(面积18.187hm2)、火炬松+樟林(5.479hm2)、锐齿槲栎+槲栎林(2.711hm2)和水松+水杉+池杉林(2.410hm2),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21.45%。20群系中9个群系的建群种可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珈山 次生植被 群系 现状
下载PDF
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 Ⅱ.植被演替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进 刘贵华 +2 位作者 潘明清 翟波 何建龙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32-338,共7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武昌珞珈山植被的演替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主体植被类型小叶栎、马尾松林自 1 95 6年首次调查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乔木层内小叶栎的份额基本未变 ( 级以上立木由 69.0 1 %略降为 67.4 6% ) ,而马尾松则由 2 ...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武昌珞珈山植被的演替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主体植被类型小叶栎、马尾松林自 1 95 6年首次调查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乔木层内小叶栎的份额基本未变 ( 级以上立木由 69.0 1 %略降为 67.4 6% ) ,而马尾松则由 2 1 .1 3%骤降至 5 .1 5 % ,小叶栎的高度和胸径增长速率大于后者。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消退 ,常绿阔叶树已侵入林中。武昌珞珈山植被由 1 92 8年全面绿化前的草丛和灌草丛 ,经人工栽培而成为马尾松、小叶栎混交林和少量针叶林 ,1 962~ 1 964年已发展到 2 1群系。与现存的 2 0群系相比 ,植被类型变化最大的是亚热带竹林植被型、栽培植被型中的木本亚型、沼泽和水生植被的消失 ,灌丛草地大面积衰退 ;杂木林和人工针叶林面积有所增加。预计本区植被最终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珈山 次生植被 次生演替
下载PDF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校园历史地段保护发展研究——以武汉市珞珈山片区为例
3
作者 洪孟良 柳应飞 张汉生 《中外建筑》 2020年第12期126-128,共3页
校园历史地段是我国早期教育建筑集中遗存地,它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协调历史地段与校园以及城市之间的关系,实现其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是部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历史地段是我国早期教育建筑集中遗存地,它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协调历史地段与校园以及城市之间的关系,实现其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是部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双修"是我国进入城市化转型发展阶段提出的关于城市更新的创新举措。本文试图在辨析"城市双修"与校园历史地段的内涵关系基础上,以武汉市珞珈山片区历史地段为例,探索校园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经验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历史地段 保护控制 珞珈山
下载PDF
商圈功能多样性对其活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雯 匡耀求 +2 位作者 周敏丹 何晔宇 阮柱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59-1271,共13页
探究功能多样性如何影响商圈活力,可为城市用地功能结构优化调整和商圈功能改造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促进城市混合功能有序开发、提升城市活力。已有关于功能多样性与活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街道活力等方面,对于商圈活力研究很少涉及... 探究功能多样性如何影响商圈活力,可为城市用地功能结构优化调整和商圈功能改造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促进城市混合功能有序开发、提升城市活力。已有关于功能多样性与活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街道活力等方面,对于商圈活力研究很少涉及,且大多利用单一的熵指数反映功能多样性。在利用夜光数据对活力的研究中,大多选取城市或更大区域尺度作为研究单元,无法精准地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功能多样性与城市内部活力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广州市主城区为例,以商圈作为基本研究单元,融合城市设施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和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希尔数模型从多维视角测度商圈功能多样性特征,并以此来探究其与商圈活力的定量化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仅用熵指数来反映多样性是不足的,其与商圈活力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相关性,需结合希尔数多样性指数从多视角度量商圈功能多样性,以弥补单一熵指数测度方法的不足;②广州商圈功能丰富度指数与其活力净相关系数为0.382,提高功能丰富度以增加商圈各功能间互补性、异质性或混合性,从而具备足够的功能多样性,促进各类功能间的协同与竞争,形成良好的兼容性混合,以更好的满足多数人的消费需求,激发商圈活力;③广州商圈规模效应与其活力净相关系数为0.507,对比大于集聚效应的0.371,表明广州商圈发展遵循新经济地理学的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即商圈规模越大对于提升商圈活力的效用越大,而商圈功能集聚度对于提升商圈活力的效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圈 功能多样性 希尔数模型 POI数据 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 广州主城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