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tigraphy and TL Dating of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Luonan Basin,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 She jiang(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Xi’an, P. R. China 710054) HUANG Pei hua(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7-77,共11页
Between 1995 and 1999 the Longyadong cave site and 50 open air Paleolithic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xcavated in the Luonan Basin of China. A total of 1?751 stone artifacts were collected from open air sites, and f... Between 1995 and 1999 the Longyadong cave site and 50 open air Paleolithic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xcavated in the Luonan Basin of China. A total of 1?751 stone artifacts were collected from open air sites, and fossils from about 20 animal species as well as 65?000 lithic artifacts were excavated from the cave site.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ite lithic stratigraphics in their geologic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thermoluminescence (TL) dating. The TL dates of five soil samples place the sites into the middle to late period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Q 2 2—3 ). Upon further taking into account strata relationships, three cultural periods were identified in Longyadong cav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L dates and stratigraphy from Zhoukoudian Locality 1, loess deposits in Shaanxi Luochuan, red earth in Anhui and deep sea records, Longyadong is in the range of 500—250 kyr,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frame as Zhoukoudian Locality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GRAPHY TL dating PALEOLITHIC Longyadong Cave Open air Sites luonan basin
下载PDF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the Luonan Basin
2
《China Today》 1998年第5期48-49,共2页
ArchaeologicalFindsintheLuonanBasinAwealthofinformationisbeingunearthedincentralChinaByWANGSHEJIANGSINCE1995... ArchaeologicalFindsintheLuonanBasinAwealthofinformationisbeingunearthedincentralChinaByWANGSHEJIANGSINCE1995,theShaanxiInst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the luonan basin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F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OF LUONAN BASIN
3
作者 Zhou Houyun 1, Han Mukang 2, Hou Jianjun 3 2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 Dep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32-332,共1页
Luonan Basin, formed duri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is one of the small block basins in East Qinling Mountain. Three faults, Tieluzi Fault, Dajing\|Guojiayuan Fault and Beisi Fault bound it.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 Luonan Basin, formed duri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is one of the small block basins in East Qinling Mountain. Three faults, Tieluzi Fault, Dajing\|Guojiayuan Fault and Beisi Fault bound it.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n is higher than the east part. The elevation, usually more than 1100meters in the west, decreases gradually to less than 800meters in the east. The Cenozoic deposit in Luonan Basin is thin in the west part and becomes increasingly thick towards the east part. The total thickness of both the Eogene and the Neogene is only more than 100meters at Dajing. At Duishan, a place close to Luonan county town, it is about 400meters, and at Gucheng, it becomes nearly 1750meters. The strata crop out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n, usually the Eogene and the Neogene, are old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 part which are usually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pattern of the Cenozoic deposits in Luonan Basin is similar to that in Shangzhou Basin (Li Kaosh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 basin locating just to the south of Luon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QINLING Mountain luonan basin TOPOGRAPHY CENOZOIC deposits structural LANDFORMS Tieluzi fault eastwards movement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and vegetation in Luonan Basin, Eastern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被引量:5
4
作者 ZHANG Wenchao LI Chunhai +4 位作者 LU Huayu TIAN Xianhua ZHANG Hongyan LEI Fang TANG Ling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427-445,共19页
The catchment of South Luohe River in Central China i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investigating modern polle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 an env... The catchment of South Luohe River in Central China i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investigating modern polle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 In this study, 40 surface samples under ten vegetation types were collect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vege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reflect the vegetation quite well. In forest topsoils, the average of arbo- real pollen content is greater than 40%, and the Selaginella sinensis spore is high. As to sparse forest grassland and shrub community, the average arboreal pollen is 13.2% and 16.6% respectively, and the shrub pollen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assland samples. The grassland and farml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percentage of tree and shrub pollen (〈10% and 〈1%), and high percentage of herbs (〉80%). Pinus, Quercus and some other arboreal pollen can indicate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dispersal ability. Quercus pollen is under-representative and so is Pinus. Artemisia pollen is significantly over-represented, has poor correlation with the plant coverage, and may reflect human dis- turbance. Gramineae can indicate plant quite well, but with low representation. High content of Chenopodiaceae probably suggests human impact. Predominant Selaginella sinensis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forest environment.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pollen assemblages can distinguish forest and non-forest vegetation well. The former method is better at separating pine and mixed forests, while the latter is more stable and could better differentiate farmland and other non-forest area. The first axis of PCA mainly reflects the hum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pollen vegetation type cluster analysis PCA luonan basin
原文传递
Cosmogenic nuclide burial dating of Liuwan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Luonan Basi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8
5
作者 WANG Kexin XU Xinghua +5 位作者 SUN Xuefeng TU Hua ZENG Qiongxuan LU Yiming LU Huayu WANG Shej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The Luonan Basin is a key region of early human settlement in Central China with more than 300 discovered Paleolithic sites. Artifact layer 1 of the Liuwan site was dated to approximately 0.6 million years (Ma) based ... The Luonan Basin is a key region of early human settlement in Central China with more than 300 discovered Paleolithic sites. Artifact layer 1 of the Liuwan site was dated to approximately 0.6 million years (Ma) based on correlation with the well-dated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is study reassessed the age of the Liuwan artifact layer via an absolute dating method, namely, <sup>26</sup>Al/<sup>10</sup>Be burial dating. We determined the burial age of artifact layer 1, which was most likely at least 0.60 ± 0.12 Ma (1ơ), using three simple burial ages. The new burial age confirmed the previous estimated age and provided a considerably accurate age rang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e use of the <sup>26</sup>Al/<sup>10</sup>Be burial dating method in thin loess-covered Paleolithic sites around the Qinling Mountain Range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early human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onan basin loess PALEOLITHIC artifact Middle PLEISTOCENE COSMOGENIC NUCLIDES
原文传递
陕西洛南盆地延岭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葭萌 王社江 +6 位作者 孙雪峰 鹿化煜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改课 夏文婷 别婧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延岭地点 洛南盆地 秦岭
下载PDF
东秦岭南洛河上游黄土地层年代的初步研究及其在旧石器考古中的意义 被引量:61
7
作者 鹿化煜 张红艳 +4 位作者 王社江 R.Cosgrove 赵存法 T.Stevens 赵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9-567,共9页
近年来,在东秦岭南洛河流域发现了大批旧石器地点,该区域被认为是中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但是,早期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时间和环境背景尚不清楚。由于第四纪黄土的定年方法相对成熟,旧石器遗址的黄土堆积可为解决这些问... 近年来,在东秦岭南洛河流域发现了大批旧石器地点,该区域被认为是中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但是,早期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时间和环境背景尚不清楚。由于第四纪黄土的定年方法相对成熟,旧石器遗址的黄土堆积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证据。对洛南盆地上白川和刘湾两个遗址的黄土剖面进行土壤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以及光释光年龄和磁化率测定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黄土堆积可能从11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地层有明显的黄土-古土壤旋回,指示了气候和环境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的变化。黄土地层下部出土的石制品表明,至少在约80万年前后人类就在这一带活动并制作工具。石制品两面加工技术被广泛采用,大量制作精美的手斧和薄刃斧等Acheulian工业类型工具的发现,显示洛南盆地的旧石器工业可能已经突破了“莫氏线(Movius Line)”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洛南盆地 黄土堆积 光释光测年 磁性地层 石制品
下载PDF
洛南盆地1995—1999年野外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社江 沈辰 +3 位作者 胡松梅 张小兵 王昌富 Richard Cosgrove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103,共17页
本文研究了1995─1999年期间在洛南盆地南洛河及其支流两侧阶地发现的5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1751件石制品。这些野外地点分布在第2级阶地者41处,第3级阶地4处,第4级阶地3处,另外还有2处分布于较高的第5级古老的阶地上。石制品的统计... 本文研究了1995─1999年期间在洛南盆地南洛河及其支流两侧阶地发现的5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1751件石制品。这些野外地点分布在第2级阶地者41处,第3级阶地4处,第4级阶地3处,另外还有2处分布于较高的第5级古老的阶地上。石制品的统计分析显示洛南盆地野外地点是以大中型石片和第二次加工修理的大型石片及砾石工具为代表的、两面加工技术发达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 石制品 地点 野外 盆地 洛南 旧石器时代 二次加工 统计分析 加工技术 阶地 分布
下载PDF
洛南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其与洛川、西峰黄土对比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普 刘卫国 +2 位作者 鹿化煜 周卫健 赵存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42,共9页
以往黄上-古土壤碳同位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弧季风控制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而对于秦岭南部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鲜有报道。对比两种气候条件下的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更广泛... 以往黄上-古土壤碳同位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弧季风控制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而对于秦岭南部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鲜有报道。对比两种气候条件下的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更广泛和深入地认识黄土碳同位素所指示的生态环境变化。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位于秦岭南麓的洛南上白川、刘湾两剖面,剖面厚度分别为7.4m和10m,以20cm间距采集上白川剖面38个样品,刘湾剖面51个样品。采用高温灼烧氧化法对全部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并将结果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西峰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上白川剖面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变化范围为-24.43‰~-21.30‰,刘湾剖面的变化范围为-24.70‰~-20.52‰,洛川剖面的变化范围为-23.37‰~-18.72‰,西峰剖面的变化范围为-23.68‰~-19.47‰。末次问冰期位于半湿润地区的上白川和刘湾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峰值较半干旱地区洛川、西峰剖面偏负1‰~2‰,即上白川和刘湾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峰值分别较洛川剖面的峰值偏负1.8‰和1.9‰,较西峰剖面的峰值偏负1.3‰和1.4‰。因此,该区的植被覆盖应是以C,植物为主的C3和C4混合草原植被类型;从整体上来看,洛南削面古土壤层碳同位素较相邻黄土层的碳同位素偏正,因此,古土壤形成时期C4植被相对比例增加。末次间冰期洛南上白川和刘湾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峰值较洛川、西峰剖面的峰值偏负1‰多,表明受东亚季风控制的半干旱-半湿润的黄土区,暖季节降水对C4/C1植被相对比例增加的趋势和幅度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暖季节降水的增加有利于C4植被相对比例的增高,同时降水的季节性分布和/或降水最的增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同位索所记录的C。植被相对比例及其增加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碳同位素 黄土-古土壤
下载PDF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社江 张小兵 +2 位作者 沈辰 胡松梅 张学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110,共18页
1995─1997年,经过连续3年对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的发掘,获得20余种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动物化石以及包括人类生活踩踏面、灰烬层、烧石、烧骨和77000余件石制品在内的大量的人类文化遗迹和遗物。本文是1995年度龙牙洞内顶部扰动... 1995─1997年,经过连续3年对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的发掘,获得20余种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动物化石以及包括人类生活踩踏面、灰烬层、烧石、烧骨和77000余件石制品在内的大量的人类文化遗迹和遗物。本文是1995年度龙牙洞内顶部扰动层及第4层上部出土的18608件各类石制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石制品是以中小型石片和简单的石片工具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龙牙洞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早期人类居住类型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人类行为 洛南盆地 花石浪龙牙洞 遗址 化石
下载PDF
洛南盆地槐树坪地点2013年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青瑶 王社江 +11 位作者 SHEN Chen 鹿化煜 COSGROVE Richard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文超 WEI Ming 王晓勇 刘全玉 孙雪峰 邢路达 夏文婷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洛南盆地槐树坪旧石器地点最初发现于1999年,该地点位于南洛河左岸(北部)支流石门河及石门河的二级支流东麻坪河(石门河一级支流为麻坪河)之间的第四级阶地上,是洛南盆地高阶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2004年4~5月和2006年6~... 洛南盆地槐树坪旧石器地点最初发现于1999年,该地点位于南洛河左岸(北部)支流石门河及石门河的二级支流东麻坪河(石门河一级支流为麻坪河)之间的第四级阶地上,是洛南盆地高阶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2004年4~5月和2006年6~7月,槐树坪地点曾历经两次小规模试掘。2013年4~6月,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发掘面积56 m^2,出土石锤、石料、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30件。本文对2013年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槐树坪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遗址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层中的砾石,其中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也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采用锤击法,偶见砸击法和碰砧法。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工具多为石片加工而成的刮削器,偶见手斧、薄刃斧、石刀等大型工具。石器加工方向以正向居多。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槐树坪地点埋藏石制品地层堆积物形成年代大约为距今8~9万年到1.3万年之间,其中7~8万年段的地层堆积物中包含石制品较多。槐树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的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洛南盆地高阶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情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第四级阶地 槐树坪地点 旧石器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划分及年代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社江 黄培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9-237,共9页
1995— 1999年 ,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 5 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 ,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 ,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 ,并进行了热释光 (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 1995— 1999年 ,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 5 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 ,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 ,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 ,并进行了热释光 (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及所测 5个样品结果判断 ,龙牙洞及二级阶地地层年代属中更新世中晚期 (Q22— 3 ) ,与北京直立人洞穴堆积层相当 ,绝对年代距今 2 5— 5 0万年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热释光年代 旧石器遗址 洛南盆地
下载PDF
陕西洛南龙牙洞小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永项 胡松梅 +1 位作者 王社江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50,共19页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a cf.O.alpina,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艾克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始鼢鼠Eospalax sp.,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姬鼠Apodemus sp.,马来豪猪(华南亚种)Hystrix brachyura subcristata,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 cuvieri等。该动物群同时包括南方型和北方型动物,其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其中峨眉鼩鼹和似高山鼠兔为新发现的化石种。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类似于龙牙北洞,显示出比较古老的性质,时代上多为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但龙牙南洞遗址含化石地层对应的热释光(TL)年龄结果分别为(356.6±17.8)ka BP,(273.9±13.7)ka BP和(210.5±10.5)ka BP,最近新的回授光释光(TT-OSL)测年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获得的地层年代亦为距今40~20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龙牙南洞 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化石
下载PDF
洛南盆地的薄刃斧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2-342,共11页
薄刃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Acheulian)石器工业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以前的研究结论认为在东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遗址中缺乏薄刃斧,有的学者经过细致的甄别后从华北一些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它的踪迹。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的旧石器遗址中也... 薄刃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Acheulian)石器工业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以前的研究结论认为在东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遗址中缺乏薄刃斧,有的学者经过细致的甄别后从华北一些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它的踪迹。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的旧石器遗址中也不乏薄刃斧发现的报道。尽管如此,如同对手斧的认识一样,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对该类器物认识模糊的问题,另外,国内报道的薄刃斧的数量偏少、含薄刃斧的遗址分布范围有限、制作方面也不如西方典型。本文简单梳理了西方学者对薄刃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1995─2004年期间在陕西省秦岭山地东部洛南盆地南洛河及其支流两侧阶地63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发现的119件薄刃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刃斧 器物界定 旧大陆 旷野旧石器地点 洛南盆地 陕西省 中国
下载PDF
洛南盆地的大型石刀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33,共8页
以大型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修背石刀是非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石器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未见报道。1995年春夏之交至2004年2月,在位于陕西省秦岭山地东部的洛南盆地南洛河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两侧... 以大型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修背石刀是非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石器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未见报道。1995年春夏之交至2004年2月,在位于陕西省秦岭山地东部的洛南盆地南洛河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两侧阶地共发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268处,获得各类石制品13 581件,从中甄别出大型石刀24件,本文对这类器物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其加工制作的方式,比较了大型石刀与薄刃斧以及重型刮削器之间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对洛南盆地19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中所发现的大型石刀进行了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石刀 定义 旷野旧石器地点 洛南盆地 陕西省 中国
下载PDF
东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陆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3,159,共7页
通过对洛南—栾川断裂构造特征的考察、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及其演化史分析,认为该断裂是一条长期发育的、位于华北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岩石圈大断裂。在新元古代—中奥陶世,其控制了洛南—栾川、云架山—二郎坪裂陷盆地的发育;志留... 通过对洛南—栾川断裂构造特征的考察、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及其演化史分析,认为该断裂是一条长期发育的、位于华北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岩石圈大断裂。在新元古代—中奥陶世,其控制了洛南—栾川、云架山—二郎坪裂陷盆地的发育;志留纪末期—泥盆纪初,断裂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晚古生代,断裂处于不活动状态;中三叠世末—早白垩世早期,造山带逆冲系前锋不断向北推进;晚白垩世,北秦岭地区处于右旋走滑背景,沿洛南—栾川断裂形成拉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分盆地 裂陷盆地 逆冲推覆构造 洛南—栾川断裂 东秦岭
下载PDF
陕西洛南盆地夜塬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13
17
作者 邢路达 王社江 +3 位作者 张改课 于青瑶 张小兵 刘拓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共13页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以颜色不同的石英岩及石英为主,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偶有使用。石制品尺寸多为小型及中型,但工具中修理精致的手斧、薄刃斧和石刀等大型工具尺寸较大。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砸击法与碰砧法也少量应用,石核剥片率较高。工具毛坯主要为石片,刃缘多两面修理。根据以往在洛南盆地的相关研究推测,该地点石制品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夜塬地点新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地区的旧石器材料,有益于进一步探讨莫维斯线以东含阿舍利技术遗址的文化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夜塬地点 旧石器 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阿舍利
下载PDF
南洛河流域洛南盆地表土孢粉与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文超 李春海 +4 位作者 鹿化煜 田先华 张红艳 雷昉 唐领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13,共16页
选取南洛河上游洛南盆地10种植被类型下40处样点表土苔藓开展孢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土中孢粉组成能很好地反映植被类型。森林表土中乔木植物花粉含量平均值大于40%,且有较高含量的中华卷柏孢子;疏林草原、灌丛群落中乔木植... 选取南洛河上游洛南盆地10种植被类型下40处样点表土苔藓开展孢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土中孢粉组成能很好地反映植被类型。森林表土中乔木植物花粉含量平均值大于40%,且有较高含量的中华卷柏孢子;疏林草原、灌丛群落中乔木植物花粉平均含量分别为13.2%和16.6%,灌木植物花粉相对草丛群落含量较高;草丛群落和农田中乔木花粉平均含量均<10%,草本植物花粉>80%,灌木植物花粉<1%。洛南盆地表土孢粉总浓度平均为1.42×105粒/g,与植被覆盖度关系较弱,而与植被类型有一定联系,能辅助植被类型的辨识。聚类分析和PCA分析都能较好区分森林和非森林植被,前者能较好地区分松林和混交林,后者能较好地区分农田和灌、草丛植被,且比聚类分析更加稳定。松属、栎属等乔木花粉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能指示区域植被,松属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超代表性,栎属具有低代表性;蒿属花粉与植被覆盖度间的相关关系较差,具有明显的超代表性,其大量出现与人类的干扰有一定的联系,禾本科花粉具有很好的植被指示性和低代表性,藜科花粉的高含量主要指示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中华卷柏孢子在地层中的大量出现具有指示森林或松林环境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组合 植被类型 聚类分析 PCA分析 洛南盆地
原文传递
洛南盆地旧石器早期遗址聚落形态解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社江 沈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0,共12页
根据对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和268处旷野类型地点两种不同旧石器类型遗址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认为龙牙洞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早期人类居住类型遗址,旷野类型地点则是早期人类获取动植物资源的场所,它们与中心居住营地一起构成区域... 根据对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和268处旷野类型地点两种不同旧石器类型遗址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认为龙牙洞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早期人类居住类型遗址,旷野类型地点则是早期人类获取动植物资源的场所,它们与中心居住营地一起构成区域性的人类文化聚落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龙牙洞 野外地点 遗址功能 聚落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