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cheological crop marks identified from Cosmo-SkyMed time series: the case of Han-Wei capital city, Luoyang, China
1
作者 Aihui Jiang Fulong Chen +8 位作者 Nicola Masini Luigi Capozzoli Gerardo Romano Maria Sileo Ruixia Yang Panpan Tang Panpan Chen Rosa Lasaponara Guolin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17年第8期846-860,共15页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technology declares that the golden era of SAR remote sensing in archeology is approaching;however,nowadays its methodology framework is still lacking due to ...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technology declares that the golden era of SAR remote sensing in archeology is approaching;however,nowadays its methodology framework is still lacking due to the inadequate case studies validated by ground-truth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rop marks using multi-temporal Cosmo-SkyMed data acquired in 2013 by applying a twostep decision-tree classifier in conjunction with a spatial analysis in an area of archeological interest nearby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Han-Wei capital city(1900–1500 BP),in Luoyang,China.The time-series backscattering anomalies related to the wheat growth cycle were identified and then further validated in two zones by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and electrical measurements)and in a third zone by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s made after the SAR data acquisition.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relic detection,shallowly buried and covered by the crop vegetation,by temporal crop marks on spaceborne SAR images.We also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a satellite-to-ground methodology frame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in arch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crop mark archeological prospection luoyang hanwei capital city geoarcheology
原文传递
“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2
作者 李东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8,共8页
北魏在扩建都城平城时,为应对大规模移民的聚居问题,采用“方割”为名的规划建设方式,后在北魏洛阳城推行。“方割”的初衷是保证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却表现出“融合”趋势。目前规划史研究并未关注。根据历... 北魏在扩建都城平城时,为应对大规模移民的聚居问题,采用“方割”为名的规划建设方式,后在北魏洛阳城推行。“方割”的初衷是保证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却表现出“融合”趋势。目前规划史研究并未关注。根据历史文献,将北魏洛阳城的居民划分为胡汉士庶四个等级阶层,以《洛阳伽蓝记》为数据来源。研究发现,各城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阶层混居;里坊间的阶层差异虽然高于城区间的差异,但里坊内也有民族、士庶、南北朝等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居现象。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在统一的“方割”底图上,总体上呈现出城区尺度的居住混合与里坊尺度的居住隔离相交织的结构特征。长期推行的汉化政策是主要原因;汉化政策又通过影响阶层认知和城市规划建设方式,进一步影响了社会融合。其中“方割”而成的里坊,以统一的形制对社会空间分异起到了消弭作用。研究能够丰富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史,并为认识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方割 社会分层 社会融合 里坊 居住空间分异
下载PDF
都城水系营建及其对区域景观的影响——以汉魏洛阳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诗阳 王向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7-132,共6页
水系营建对传统城市区域人居环境的整体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汉魏洛阳都城区域为例,结合古籍记载与考古成果,梳理并示意性复原了汉魏洛阳城郊与城池水系,同时归纳各自营建策略,并分析水系对各类区域景观(城池、城郊景观及生态环境)的... 水系营建对传统城市区域人居环境的整体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汉魏洛阳都城区域为例,结合古籍记载与考古成果,梳理并示意性复原了汉魏洛阳城郊与城池水系,同时归纳各自营建策略,并分析水系对各类区域景观(城池、城郊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汉魏洛阳城郊水系包含引、传、蓄、泄四大部分,体现出规划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充分理解,城池水系则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合各部分的区位、功能及水利特性,汉魏洛阳水系在不同尺度上对其区域中的居住景观、支撑景观、皇家园林及生态环境等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水系营建 区域景观 汉魏洛阳 都城
下载PDF
东汉时期的两都之争:以班固《两都赋》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成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3,共7页
在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中,汉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西汉立国之初,基于政治和军事、地理的考虑,定都于长安,但由于关中之地与"暴秦"的历史关联,这一帝都长期难以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与此相比较,洛阳城营建于西周初年,是周王朝... 在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中,汉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西汉立国之初,基于政治和军事、地理的考虑,定都于长安,但由于关中之地与"暴秦"的历史关联,这一帝都长期难以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与此相比较,洛阳城营建于西周初年,是周王朝的都城,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这样,长安与洛阳,也就分别成为秦制与周制的象征,所谓的两都之争,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论争的表象形式。西汉王朝自武帝始,国家政治日益儒家化,迁都洛阳遂成为儒家士人日益强烈的政治冲动。东汉之后,国家新都定于洛阳,这可视为儒家士人政治理想的实现,但同时却又激起了"关中耆老"的情感反弹。班固的《两都赋》是东汉明帝时期为洛阳辩护的典范文本。在现实层面,这一作品加固了洛阳作为帝都的位置,在观念层面,则全面昭示了汉代儒家理想王城的建制方式。就中国城市史研究而言,它提示人们,中国古代城市的设置和建设,虽然奠基于经济和军事的考虑,但最终却是要在政治、伦理、哲学层面确立正当性。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或哲学、政治观念的物态形式,它承担着"器以藏礼"或"以器显礼"的重大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两都之争 班固 《两都赋》 王城理想 洛阳
下载PDF
邺都、洛阳宫阙与汉魏六朝诗的高楼意象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德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6,共7页
汉魏六朝诗中有很多高楼或高台意象,广泛分布于登览、闺情、游仙等题材。但这些意象来历不明,不知何指。从历史地理、都城建设和文学的关系看,魏初邺都西北的铜雀台和洛阳北宫是汉魏古诗中西北高楼的原型。高楼意象来源于这两都的城市... 汉魏六朝诗中有很多高楼或高台意象,广泛分布于登览、闺情、游仙等题材。但这些意象来历不明,不知何指。从历史地理、都城建设和文学的关系看,魏初邺都西北的铜雀台和洛阳北宫是汉魏古诗中西北高楼的原型。高楼意象来源于这两都的城市建筑与文人生活。当城市建筑和文人生活对接时,文学就在这里发生交集,魏晋间第一批写城市风光和宫廷建筑的作品就此诞生。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分为登临览胜赋物写景,意象较浅;一部分系比兴象征,感慨较深。此后之作则是对汉魏诗的模拟,但仍有审美构建及题材拓展、主题深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 邺都 洛阳 宫阙 高楼意象
下载PDF
北魏洛阳城洛汭里和洛滨里方位考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静 《唐都学刊》 2020年第1期75-78,共4页
现存北魏裴谭墓志出现"洛汭里"地名的记载,鄯乾墓志出现"洛滨里"地名的记载,均属于同时期洛阳城坊里新见资料。以《魏书》《洛阳伽蓝记》等文献中记载的"归正里""洛滨"等相关资料为依据,结合... 现存北魏裴谭墓志出现"洛汭里"地名的记载,鄯乾墓志出现"洛滨里"地名的记载,均属于同时期洛阳城坊里新见资料。以《魏书》《洛阳伽蓝记》等文献中记载的"归正里""洛滨"等相关资料为依据,结合考古资料如"地形图""影像图"等做出考证,以及利用现代科学常识进行逻辑推理,认为洛汭里的大致方位在伊、洛水间中央御道西的一片高地上,与《洛阳伽蓝记》所载归正里是为同里异名,推断洛滨里的方位在灵台遗址南面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洛汭里 洛滨里 方位
下载PDF
试论北魏洛阳城建规模及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金大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0-94,共5页
北魏洛阳城市建设糅合了古代中国都城建设的许多经验,代表了当时城市建设的水平,其宏伟的建筑和鲜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风貌及时代特征。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洛阳 北魏 规模 特点
下载PDF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家洲 刘锡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7-43,共7页
汉魏时期是洛阳湖沼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该时期洛阳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沼共有55个,湖沼数量多,面积大,多为人工开凿,缘渠分布,注意与寺庙、园林相结合。湖沼功能多样,既可供水给城市,又可灌溉农业;既可漕运,又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汉魏时期是洛阳湖沼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该时期洛阳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沼共有55个,湖沼数量多,面积大,多为人工开凿,缘渠分布,注意与寺庙、园林相结合。湖沼功能多样,既可供水给城市,又可灌溉农业;既可漕运,又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可以旅游观光。对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汉魏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湖沼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时期 洛阳 湖沼 特点 功能
下载PDF
略论东汉时期的河南尹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鹤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仪活动。国家可以从中央和地方官员中选任河南尹,对河南尹的选任注意到籍贯的回避。从河南尹的职掌和选任的情况来看,河南尹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河南尹 畿辅地区 京师洛阳
下载PDF
试述北魏宗室担任洛阳京畿长官的情况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8-42,50,共6页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旋即以新都洛阳为中心规划京畿,设司州进行管理。司州地位高于其他地方行政单位,因此在人事任命上具有独特之处,与皇帝血脉相连的宗室成员于其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以治京城的司州牧、河南尹、洛阳令及...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旋即以新都洛阳为中心规划京畿,设司州进行管理。司州地位高于其他地方行政单位,因此在人事任命上具有独特之处,与皇帝血脉相连的宗室成员于其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以治京城的司州牧、河南尹、洛阳令及藩屏北部的河内太守为例,司州牧几为宗室所垄断,后几项职位也有近三成归属宗室。朝廷特别重视候选宗室的学识、才能和品性等综合素养。洛阳司州各级长官的这种选授特点充分表明朝廷对京畿事务的高度重视,也是北魏后期统治集团利益关系及王朝宗室政策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宗室 洛阳京畿 长官
下载PDF
中国汉代边城人居格局及其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汉平城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元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5,共8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基本以都城为纲,地方城市研究薄弱。秦汉大一统,实行郡县制,地方城市兴起,军事边防带动了边疆地区的人居建设,晁错就边城建设提出规划设计理念,因此,研究汉代边城的规划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以汉平城县为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基本以都城为纲,地方城市研究薄弱。秦汉大一统,实行郡县制,地方城市兴起,军事边防带动了边疆地区的人居建设,晁错就边城建设提出规划设计理念,因此,研究汉代边城的规划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以汉平城县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展开综合研究,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考古等资料考证人居关键点,分析人居格局及其特征,提炼规划设计方法。这对丰富古代规划史中地方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推进北魏平城复原与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边城 平城县 北魏平城 规划设计方法 规划史
下载PDF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与改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涛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73-78,共6页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及皇权至上的统治思想,是拓跋鲜卑汉化和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阶段,对后世都城的布局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孝文帝 规划思想
下载PDF
洛阳地区曹魏墓葬对汉文化的继承与变革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中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16,共6页
曹魏时期,丧葬思想经历了由汉代"厚葬"向"薄葬"的转变,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组合上也表现出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变革。墓葬形制上,以砖筑多室墓的特征最为突出,曹魏墓葬规模减小、墓室数量减少、建造方法简化,并逐渐... 曹魏时期,丧葬思想经历了由汉代"厚葬"向"薄葬"的转变,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组合上也表现出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变革。墓葬形制上,以砖筑多室墓的特征最为突出,曹魏墓葬规模减小、墓室数量减少、建造方法简化,并逐渐向单室墓方向发展。随葬器物组合上,曹魏前期尚可零散见到汉代的陶礼器,生活家具和家禽家畜模型明器仍承袭了东汉以来的传统,地面祭祀建筑的废止导致了灵前祭奠器具逐步重要。曹魏后期,四系罐、槅、砚台、帷帐座等实用器具和武俑、侍俑等俑类增多,代表着墓葬中新文化因素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地区 曹魏墓葬 汉文化
下载PDF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东汉洛阳城南诞生了中国古代都城第一个城市文化区。所谓"东汉洛阳城南文化区"是指东汉时期洛阳城平城门以南到古洛河北岸这一片区域。它以光武帝、明帝时期建设的南郊礼制建筑群发端,因庞大的太学生持续聚集而逐步发展为一... 东汉洛阳城南诞生了中国古代都城第一个城市文化区。所谓"东汉洛阳城南文化区"是指东汉时期洛阳城平城门以南到古洛河北岸这一片区域。它以光武帝、明帝时期建设的南郊礼制建筑群发端,因庞大的太学生持续聚集而逐步发展为一个融太学文化、经学文化和礼制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为一体的新兴文化区。作为东汉统治者一项都城空间体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洛阳城南文化区荟萃洛阳都城文化之精华,影响及于当时和后世,在中国古代都城史和都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洛阳城 南郊礼制建筑群 太学 城南文化区 形成 地位
下载PDF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
15
作者 王静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21-24,共4页
北魏洛阳城佛寺的命名方式多样,或彰显强烈的政治意味,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或凸显儒家的世俗化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佛寺 寺名文化
下载PDF
汉魏洛阳城的迎来送往之处研究
16
作者 张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5期98-99,共2页
汉魏洛阳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它的迎来送往之处主要有东面的七里桥、“三门”和西面的夕阳亭、张方桥,以及都城周围几条河流的渡口和桥梁处。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都城的重要地理节点,主要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西晋张方桥还对... 汉魏洛阳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它的迎来送往之处主要有东面的七里桥、“三门”和西面的夕阳亭、张方桥,以及都城周围几条河流的渡口和桥梁处。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都城的重要地理节点,主要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西晋张方桥还对北魏洛阳外郭城西墙的规划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 迎来送往
下载PDF
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聂晓雨 程有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125,共6页
洛阳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朝的都城。由于距今时代久远,人们对其形制布局的认识若明若暗。根据近年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阊阖门等遗址考古发掘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它所开创的单一宫城"建中立极"&q... 洛阳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朝的都城。由于距今时代久远,人们对其形制布局的认识若明若暗。根据近年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阊阖门等遗址考古发掘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它所开创的单一宫城"建中立极""五门三朝"等制度开启了都城布局和宫室制度的新时代,说明北魏洛阳城宫城形制对隋唐以降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汉魏洛阳城 古代都城
下载PDF
汉濯龙园位置及其有关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4-128,共5页
对汉濯龙园的位置、内容和景观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汉濯龙园不是像元《河南志》及有关学者根据司马彪记载绘制的地图那样位于夏门大街以西,也不是像冈大路等学者认为的位于洛阳城外,而是位于德阳殿以北,位于现在认为是北宫范... 对汉濯龙园的位置、内容和景观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汉濯龙园不是像元《河南志》及有关学者根据司马彪记载绘制的地图那样位于夏门大街以西,也不是像冈大路等学者认为的位于洛阳城外,而是位于德阳殿以北,位于现在认为是北宫范围的大地块以内,属于北宫的一部分。由此得出3个推论:第一,汉濯龙园与魏晋北朝华林园在位置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叠压,其部分自然景观基础骨架,如果林地、水池等也很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依托和继承关系;第二,汉明帝时期的洛阳北宫营建规划,即已出现后代魏晋时期的南宫北园布局,这一布局,是后代都城制度有关转变重要的转折点之一;第三,就早期皇家园林的一般性布局问题谈了一点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汉濯龙园 汉洛阳古城 魏晋北朝华林园(芳林园) 皇家园林
下载PDF
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璞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114,共5页
阳渠是伴随着汉魏洛阳故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并经过不断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趋合理,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水利系统。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运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阳渠是伴随着汉魏洛阳故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并经过不断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趋合理,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水利系统。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运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发展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洛阳故城 阳渠 城市水利
下载PDF
从李尤城门铭论东汉洛阳城门布局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玲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东汉洛阳城门体现了多种布局思想。借鉴《周礼·考工记》"方九里,旁三门"的布局理念,但又非完全遵循其体制;以重德轻刑、贵阳贱阴思想为主导,兼以因地制宜;又贯穿十二地支、月令思想以体现天人合一理念,足见东汉洛阳城门... 东汉洛阳城门体现了多种布局思想。借鉴《周礼·考工记》"方九里,旁三门"的布局理念,但又非完全遵循其体制;以重德轻刑、贵阳贱阴思想为主导,兼以因地制宜;又贯穿十二地支、月令思想以体现天人合一理念,足见东汉洛阳城门布局思想之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尤 铭文 东汉 洛阳城门 布局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