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a half-microgal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7
1
作者 Wei Jin Zhao Bin +3 位作者 Tan Hongbo Yu Dan Shen Chongyang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3期7-11,共5页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verify simulations of dislocation theory. In this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GS15 gravimeter, located 99.5 km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on April 20, 2013 at 08 : 04 UTC + 8,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quake from 2013-04-16 to 2013-04-26 after a time calibration, tide correc- tions, drift correction, period correction and relaxation correction were applied to its data.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process of the spring in the gravimeter took approximately 430 minutes and showed a 2. 5 ×10^-8 ms^-2 gravity change. After correcting for the relaxation process, it is shown that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59 +-0. 4 ~ 10-Sms-2 was observed by the GS15 gravimeter; this agrees with the simulated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31 ~ 10 -8 ms-2. The rate of the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and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 as measured by one-second and one-day sampling interval GPS unit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ate of change. Therefore, the GS15 gravimeter at the Pixian Station observed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This and similar measurements could be applied to test and confirm the theory used for thes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15 gravimeter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下载PDF
利用图像信息方法研究芦山M_S7.0地震前川滇及附近地区的图像异常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小涛 张永仙 +2 位作者 夏彩韵 吴永加 余怀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0-789,980,共10页
图像信息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给出地震活动状态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地区(即显著平静或显著活跃的地区),称为"地震热点".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预测效能较高的中长期地震... 图像信息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给出地震活动状态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地区(即显著平静或显著活跃的地区),称为"地震热点".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预测效能较高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在剔除余震、选取完备震级的基础上,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结果中预测效能较高的计算参数,即网格尺度为2°×2°、预测时间窗为9年,分析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到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川滇地区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09—2010年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交汇区(29°—31°N,101°—105°E)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2011—2012年该地震热点缩小至(29°—31°N,101°—103°E)范围,2012年以后消失,继而于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本文还对比研究了网格尺度为1°×1°时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结果显示2009—2010年芦山地震附近的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南部、龙泉山西缘断裂南段、马边—盐津断裂带、峨边断裂带、天全—萦经断裂带(29°—30°N,103°—104°E)也出现过地震热点,2011年以后该热点消失,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本文讨论了计算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分析了川滇及附近地区今后强震发生的可能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方法 地震热点 芦山MS7.0 地震 川滇及附近地区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戴勇 高立新 +1 位作者 王树波 赵铁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27-29,共3页
分析2013年2—5月芦山地震震中区域长波辐射涡度场空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芦山7.0级地震前存在涡度场明显增强的异常现象,2009—2013年同期并未出现。这一震例再次证明,在部分大震前OLR存在异常增强的变化。
关键词 芦山7.0 级地震 长波辐射 涡度 异常变化
下载PDF
芦山7.0级、汶川8.0级地震与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历史地震 被引量:3
4
作者 杜方 苏有锦 +2 位作者 龙锋 赵小艳 吴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69-1579,共11页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M7.0级地震已过去近1年.本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历史资料,研讨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5月12日...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M7.0级地震已过去近1年.本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历史资料,研讨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余震时空、震源机制及破裂扩展等特征;讨论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的能量释放特征等.结果表明:(1)芦山7.0级地震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南段仍存在尚未破裂的背景性破裂空段;(2)芦山7.0级地震与汶川8.0级地震两余震区之间的空段区存在能量待释放;(3)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在汶川余震区内)的北川附近存在能量释放不充分的局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汶川8.0级地震 巴颜喀拉地块 龙门山断裂带 震源力学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