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in Mountainous Scenic Area based on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1
作者 LIU Zhongxiu Nor Kalsum MOHD IS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5期1324-1334,共11页
This study employs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meticulously evalua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untainous scenic areas,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The overarching aim... This study employs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meticulously evalua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untainous scenic areas,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The overarching aim i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mpact stemming from tourism activities.The evaluation encompasses complex calculations and analyse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and ecological surplus.In the case study of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the findings indicate a notable state of ecological surplus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The specific quantitative results reveal a surplus,indicating that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ies is well within the sustainabl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gion.This implies that despite substantial tourism activitie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 remains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maintained.The ecological surplus signifies a balance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local ecosystem,which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Moreover,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nuances of the ecological components,providing detailed breakdown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ttributed to various tourism-related activities,including accommodation,transportation,dining,sightseeing,and shopping.These specifics offer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diverse tourism-related factors.The meticulous assessment of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s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has several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Decision-makers can draw insights into the delicate balance that is required between tourism promo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The ecological surplus suggests that current practices alig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provide a positive model for similar regions.However,this study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some critical limitations in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The detailed results highlight challenges related to model applicability,data collection,and calculation methods,stressing the need for further refinement and validation.Acknowledging these limitations is crucial for refining the model and ensuring its robust application in diverse geographical contexts.In conclusion,this study delivers a gran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untainous scenic areas,specifically the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The detailed results serve as a rich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ers and researchers,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specific aspects of tourism-related ecological impacts.As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refin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improving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ologies will be pivotal for advancing the precision and reliability of green development assess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development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Wenfeng Mountain scenic area
原文传递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A Case Study of Taining Scenic Area 被引量:1
2
作者 景秀艳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10期61-65,75,共6页
With Taining national scenic area as the case study,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was expounded.
关键词 ecological security 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 TOURI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ining scenic area
下载PDF
产业结构演变下西南喀斯特地区产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以贵州省为例
3
作者 杨廷锋 吴显春 尚海龙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2期64-68,共5页
运用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演变下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阶段演变到“二一三”“二三一”阶段以及“三二一”阶段,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8.2%、8.1%、14.1%... 运用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演变下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阶段演变到“二一三”“二三一”阶段以及“三二一”阶段,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8.2%、8.1%、14.1%,整体平均增长率为10.1%,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产业的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9.4%,第二产业的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8.2%,第三产业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0.6%。在1986—2019年间,贵州省各市(州)产业生态效率不断增加,产业生态效率与产业生态效率增长率存在一定差距,总体差距呈现减少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新时期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模型方法 产业结构演变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贵州省
下载PDF
庐山风景名胜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万金保 朱邦辉 刘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5-180,共6页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人口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测量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计算了2003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生...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人口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测量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计算了2003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生活废弃物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生活废弃物人均生态足迹为0.0117751hm2,其中CO2排放的生态足迹占总量的98.20%,而污水、粪便、固体垃圾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很小,仅占1.80%;(2)CO2排放量为68684.99t,其中旅游交通的贡献率为55.61%,旅游住宿的贡献率为36.26%,游客和居民的贡献率为8.13%;(3)居民废弃物排放量大于游客排放量,CO2和粪便排放量是游客的2.4倍,垃圾产生量是游客的1.32倍,污水排放量是游客的1.18倍;(4)生活废弃物对风景区、九江市以及九江市以外区域的生态影响分别为45.40%、2.78%和51.82%;(5)风景区生态效用为0.5451kgCO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水平;(6)九寨沟、黄山和庐山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数据表明,旅游交通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深远,因此改变交通方式或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是减少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风景名胜区 生态足迹 生活废弃物 生态效用
下载PDF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8-272,共5页
该文利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中国各省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数量,计算相应的生态足迹作为其环境效应的表征指标,并采用IPAT等式的随机形式——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 该文利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中国各省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数量,计算相应的生态足迹作为其环境效应的表征指标,并采用IPAT等式的随机形式——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考察农村人口、富裕和技术因素对用能环境效应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不同类型的生活用能足迹空间差异显著,电力足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沼气足迹比例最小;2)农村人口规模是用能足迹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子,富裕水平的影响作用因用能类型不同而异,对薪柴、秸秆和煤炭足迹的影响作用不甚明显,对沼气足迹有显著负向作用,对电力足迹和用能总足迹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村生活用能技术生态效益省际差异较大,多个省区存在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该研究结果能够为制订有效的节能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能源利用 效益 生态足迹 因素 模型
下载PDF
三峡库区自然资本与生态功能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桂媛 杨凡星 +1 位作者 程丽媛 凌志常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11期1323-1328,F0004,共7页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三峡库区整体及各区县生态足迹及生态效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效率等四个指标从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两个层面,基于2003—2015年三峡库区自然资本状态数据,对比分析了该区域...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三峡库区整体及各区县生态足迹及生态效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效率等四个指标从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两个层面,基于2003—2015年三峡库区自然资本状态数据,对比分析了该区域自然资本与生态功能的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基于时间序列分析,2003—2015年库区自然资源消耗逐年增长,人均增幅为21.4%,且耕地和化石能源地需求尤为明显,约占总足迹的95%左右,库区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库区生态效率提高近5.76倍,2013年后增速放缓,表明随着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生态涵养功能区,其核心任务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转型发展。2基于空间序列分析,三个时段的库区各区县自然资本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呈现"沿江低—内陆高",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呈现"首尾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表明随着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三峡库区的区域枢纽作用及区域间的生态涵养效应进一步凸显。基于此,三峡库区应构建以"宜昌、万州和重庆"经济增长极和以"巫溪、武隆"为生态涵养的"沿江—内陆"区县空间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生态保护联动、人居环境建设联动;有效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战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自然资本 生态功能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下载PDF
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廷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14-418,共5页
提高生态效率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了定量地把握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文章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单一比率法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9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分析了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 提高生态效率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了定量地把握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文章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单一比率法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9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分析了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并与全国的生态效率作动态比较。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288.249元GDP/hm2上升到2009年的3 006.220元GDP/hm2,年平均增加84.937元GDP/hm2,但一直低于全国,生态效率多年平均值只有全国的2/5,并且差距呈加大趋势,差距从1978的346.837元GDP/hm2上升到2009年的3 242.609元GDP/hm2,差距年平均增加量为90.493元GDP/hm2。为此,提出了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调控对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强"三废"的回收和综合利用;节约水土等资源;促进产业生态化,并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产业生态化 岩溶地区 贵州
下载PDF
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CO_2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朱邦辉 万金保 刘峰 《江西科学》 2013年第5期606-612,共7页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人口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评价旅游发展的现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推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是庐山风景名胜区需解决的问题。采用CO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人口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评价旅游发展的现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推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是庐山风景名胜区需解决的问题。采用CO2生态足迹测算与评价模型,以旅游交通、旅游企业、游客和居民为指标,分析CO2生态足迹对庐山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6年(2005年)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CO2总排放量为15 926.950 3 t(13 228.833 0 t),CO2生态足迹22 709.316 0 hm2(21 472.338 9 hm2),人均CO2生态足迹为0.012 969 3 hm2/p(0.013 943 0 hm2/p);(2)旅游交通CO2生态足迹的贡献率为74.73%(65.49%),旅游住宿贡献率为21.81%(30.27%),游客和居民贡献率为3.46%(4.24%);(3)庐山居民产生的CO2生态足迹是游客的1.80倍(1.44倍),以牯岭镇为单一中心的空间格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4)CO2生态足迹具有空间扩散的特点,其对庐山内部、九江市和南昌市、两市以外区域的生态影响分别为29.87%(38.39%)、3.59%(3.65%)、66.54%(57.96%);(5)庐山生态效用为0.1131 kg CO2/元(0.183 7 kg CO2/元),均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水平;(6)对比九寨沟、黄山和庐山CO2生态足迹数据表明,旅游交通对庐山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改变旅游交通方式或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是减少旅游地CO2生态足迹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风景名胜区 生态足迹 生态效用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与规划调控——以泰宁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景秀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380-18383,18387,共5页
以泰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阐述了生态足迹分析对旅游规划和调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生态足迹法 旅游生态安全 旅游规划 泰宁风景区
下载PDF
四川西昌泸山风景区鸟类频率指数数量等级分析及其生态分布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海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0-74,80,共6页
该文采用线路统计法,于2010年对四川省西昌泸山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鸟类调查,从调查结果计算出泸山风景区内鸟类频率指数,对鸟类频率指数数量进行等级分析。调查发现在泸山景区鸟类有7目18科59种,其中优势种7种,占11.86%,普通种8种,占1... 该文采用线路统计法,于2010年对四川省西昌泸山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鸟类调查,从调查结果计算出泸山风景区内鸟类频率指数,对鸟类频率指数数量进行等级分析。调查发现在泸山景区鸟类有7目18科59种,其中优势种7种,占11.86%,普通种8种,占13.56%,稀有种44种,占74.58%。从调查结果看,稀有种是泸山景区鸟类组成成分中的主要类群,而优势种较少。泸山的4个植被类型中,灌草丛植被中鸟类较集中;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林植被中鸟类出现频率居中;阔叶林植被中鸟类出现的频率较低;农田栽培植被中鸟类分布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山风景区 鸟类 频率指数 等级分析 生态分布
下载PDF
四川升钟水库景区消费生态足迹研究
11
作者 任光前 李铁松 +1 位作者 曹帆 李成明 《环保科技》 2015年第1期20-23,共4页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与岛屿理论,对升钟水库国家4A级水利工程类旅游景区的原住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食物消费状况作出评判。2013年升钟景区总的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0.756 hm2/人。在生态足迹视角下对比景区的生产消...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与岛屿理论,对升钟水库国家4A级水利工程类旅游景区的原住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食物消费状况作出评判。2013年升钟景区总的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0.756 hm2/人。在生态足迹视角下对比景区的生产消费状况,反映出景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今后要对景区的产业作出一定的调整,即消减盈余的猪肉、粮食、水果、蔬菜、豆类、鱼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增加牛羊肉、牛奶、糖类、蛋类的生产性土地面积,适当控制常住居民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游客人数,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升钟景区 人均消费 生态盈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玉明 赵振华 +1 位作者 徐扬 李念春 《山东国土资源》 2013年第12期21-25,共5页
以黄河三角洲19个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为68.396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14.05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 以黄河三角洲19个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为68.396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14.05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4.339hm2。反映出评价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被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