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NA-seq测序的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不同组织转录组差异研究
1
作者 王宏玲 陈琨 +2 位作者 吴斌 潘红平 廖馨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92,共13页
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探讨弓獭蛤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北部湾海域弓獭蛤7种组织(肌肉、外套膜、鳃、肝胰腺、虹吸管、雌性性腺和雄性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及... 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探讨弓獭蛤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北部湾海域弓獭蛤7种组织(肌肉、外套膜、鳃、肝胰腺、虹吸管、雌性性腺和雄性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21个样本共获得939 197 518条质控后序列,各组织质控后的碱基数为15.39—29.26 G。测序结果经过Denovo组装和ORF查找共获得56 773个Unigenes。在5个公共数据库NR (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GO (Gene Ontology)、eggNOG(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SWISS-Prot对比各注释分别得到24 557、13 094、17 524、10 352和13 857条有效注释信息。本研究获得了大量弓獭蛤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丰富了弓獭蛤的基因数据库,为更深入地了解弓獭蛤各组织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弓獭蛤功能基因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獭蛤 组织 高通量测序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弓獭蛤( Lutraria arcuata )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智能 巫冷蝉 +3 位作者 王宏玲 潘红平 黄春梅 吴斌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底播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高富集能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北部湾重要经济贝类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富集系数以及弓獭蛤对镉的生理响应进行探讨,为弓獭蛤的安全食用和底播经济贝类的安全养殖提供理论基... 底播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高富集能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北部湾重要经济贝类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富集系数以及弓獭蛤对镉的生理响应进行探讨,为弓獭蛤的安全食用和底播经济贝类的安全养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测定北海市3处海域12个站位的海水和弓獭蛤中7种常见重金属Hg、As、Zn、Cd、Pb、Cu、Cr的含量,计算富集系数;对弓獭蛤进行不同浓度的Cd胁迫,检测弓獭蛤体内对Cd富集的组织时间剂量效应,同时检测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弓獭蛤对Cd的富集系数在7种重金属中最高,个别站位的弓獭蛤Cd污染指数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弓獭蛤不同组织中的Cd含量均和胁迫浓度、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内脏团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SOD、GPx、CAT酶活力及MDA的含量整体上呈现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但4种指标受应激影响的变化并不强烈,各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弓獭蛤对环境中的重金属Cd吸收能力极强,若海水中的Cd浓度增加,则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应引起警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獭蛤 富集系数 CD胁迫 酶活力 生理响应
下载PDF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曹伏君 刘永 +2 位作者 张春芳 罗杰 刘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6-982,共7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性腺发育 生殖周期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Lutraria maxima in coast waters off 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Kang CHEN Weifeng WANG +2 位作者 Weilin ZHU Xiuli CHEN Huanling W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387-1402,共16页
To explore genetic diversity and estimate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of Lutraria maxima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south to southeast China,the morphology of the species of fiv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 To explore genetic diversity and estimate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of Lutraria maxima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south to southeast China,the morphology of the species of fiv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Beihai,Weizhou Island,Zhanjiang,Xiamen,and Fuzhou)in Guangxi,Guangdong,and Fujian provinces was studied statistic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icrosatellite markers.As revealed by morphologi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was 72.596%.The discrimination accuracy ranged from 47.5%to 80.0%,and the scatter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were consistent in overall,showing that the Xiamen and Fuzhou populations were overlapped obviously.For microsatellite markers,10 pairs of polymorphic primers were obtained by high-throughput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and used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It wa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and eff ective alleles observed in each population ranged from 8.100 to 10.900,and from 3.497 to 4.228,respectively.The averag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H_(o))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H_(e))in the five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0.541 to 0.615,and from 0.642 to 0.733,respectively.The genetic distance(DA)ranged from 0.078 to 0.523,an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F_(ST))ranged from 0.027 to 0.139.The unweighted pair-population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and 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ive populatio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lusters,the Beibu Gulf group(Beihai and Weizhou Island)and the Southeast China Sea group(Zhanjiang,Xiamen,and Fuzhou),suggesting that L.maxima has been separated geographically by the barrier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into two groups in evolution,which provided us with a scientific clue to better protect the bioresource and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fishery management stocks for L.maxima populations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traria maxima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RANSCRIPTOME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Lutraria sieboldii on Its Body Mass Trait 被引量:2
5
作者 Dan GUO Jian CHEN +4 位作者 Ziqin ZHAI Tongtong REN Jijin WANG Lirong BAI Dahui Y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4期71-76,103,共7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ody mass trait of Lutraria sieboldii.[Methods]110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20 2^(nd)-instar L.sieboldii collected ...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ody mass trait of Lutraria sieboldii.[Methods]110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20 2^(nd)-instar L.sieboldii collected from the Tieshangang area of Beihai,Guangxi,and 13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50 shellfish at the instar of 0.6.Their morphological traits were measured:shell length(SL),shell height(SH),shell width(SW),anterior length(AL),posterior length(PL),nose length(NL)in closed shell state,and maximum open shell width(OS)between two shells in closed shell state,and the body mass trait BM was also measured.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path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seven morphological traits on the body mass trait were studied,respective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sted seven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one body mass trait was all positive,all reaching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P<0.01).[Results]The body mass trait of the shellfish at the instar of 2 ha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shell length(0.922),that is,shell length had the greatest direct impact on the body mass trait;the path coefficient was 0.700;and the final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established was BM=-124.882+1.189 SL+1.551 SH+1.035 SW+0.119 NL,and the total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on body mass was 0.849.The body mass trait of the shellfish at the instar of 0.6 ha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shell length(0.859),that is,shell length had the greatest direct impact on the body mass trait;the path coefficient was 0.494;and the final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established was BM=-1.917+0.111 SL+0.021 NL+0.078 SW+0.032 OS,and the total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on body mass was 0.828.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gression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ody mass trait of the L.sieboldii at the instars of 2 and 0.6 reache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P<0.01).[Conclusions]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broodstock in th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L.siebold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traria sieboldi Morphological traits Correlation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 Path analysis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超微结构观察
6
作者 吴韬 潘英 +4 位作者 刘一鸣 连昌朋 徐炳杰 王超奇 杨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周期为1年,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繁殖盛期为12月至翌年4月,每期5%~10%个体精巢发育略滞后。精子发生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态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施氏獭蛤精子属于鞭毛型,全长(39.76±0.50)μm。精子头部由近椭圆形的顶体和精核组成,顶体底部与精核相连处凹陷形成亚顶体腔,精核顶部形成核前窝,精核底部形成核后窝,细胞核内电子密度均匀,核中部存在间隙。中心粒复合体周围有4个线粒体围绕组成精子中部,线粒体近圆形,内嵴明显。质膜包裹轴丝形成精子尾部,尾部横切面可明显观察到“9+2”双联体微管结构。此外,施氏獭蛤存在A、B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原细胞,A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不明显, B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明显, B型精原细胞存在于增殖期和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精巢发育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滩涂施氏獭蛤中培及养成期养殖密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超奇 徐炳杰 +3 位作者 吴韬 杨凌 刘一鸣 潘英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为探索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高效的中间培育模式及合理养殖密度,于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海区滩涂,以相同密度梯度采用箱式和筐式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中间培育,中培结束后以筐式养殖进行养... 为探索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高效的中间培育模式及合理养殖密度,于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海区滩涂,以相同密度梯度采用箱式和筐式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中间培育,中培结束后以筐式养殖进行养成实验,对比各阶段施氏獭蛤的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结果表明:中培期北海和防城港海区箱式养殖模式比筐式养殖模式表现更佳,而钦州海区筐式养殖模式表现更佳;北海海区适宜养殖密度为1500粒·箱^(−1),防城港海区为1000粒·箱^(−1),钦州海区为500粒·筐^(−1)。养成期北海适宜养殖密度为40粒·筐^(−1),钦州和防城港海区结束养成时成活率为0。3个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区的水温、滩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变化最小,水质环境最稳定,钦州、防城港海区的水质环境变化较大且较不稳定;北海滩涂的底质粒径以粗砂和中砂为主,防城港滩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钦州滩涂以细砂为主。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藻属种类和数量由大到小均为北海>防城港>钦州。研究表明,施氏獭蛤海区中培适宜以箱式养殖模式在北海和防城港海区进行,适宜在北海进行海区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养殖密度 筐式养殖 箱式养殖 生长 成活率 北部湾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卵子和卵黄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韬 潘英 +4 位作者 连昌朋 刘一鸣 徐炳杰 王超奇 杨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9,共13页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卵子和卵黄发生,采用组织切片分析卵巢周年变化,并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雌性生殖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周期为一年,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性腺饱满,为繁殖盛...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卵子和卵黄发生,采用组织切片分析卵巢周年变化,并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雌性生殖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周期为一年,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性腺饱满,为繁殖盛期,产卵高峰期略滞后于性腺成熟期,每期5%~15%个体发育滞后于群体。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逐渐脱离滤泡壁,进入滤泡腔。卵子发育过程中,卵径由6.9~8.3μm变大至70.0~74.9μm,细胞质内细胞器数量增加,出现卵黄粒,自噬泡吞噬脂滴和线粒体。卵黄发生期间,核仁经染色后分为两部分,颜色深浅不一,核质间出现物质交换,卵母细胞质膜内出现多泡小体,在靠近卵周隙处形成微吞饮泡,分别从卵周隙和滤泡吸收外源性卵黄物质。此外,本实验还观察到施氏獭蛤存在滤泡混合型和滤泡共存型雌雄同体,性转换方向表现为雌性向雄性转换。本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的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卵巢发育 卵子发生 卵子发育 超微结构 雌雄同体
下载PDF
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建立及生长与存活性状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彭慧婧 张守都 +1 位作者 郑德斌 邹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138,共7页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选育 全同胞家系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大獭蛤的核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潘英 苏以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7-90,共4页
以担轮幼虫(trochophore)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活体预处理-低渗-固定-热滴制片-空气干燥-染色,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标本进行观察、计数、显微拍照,再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处理对大獭蛤(LutrariamaximaJonas)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探讨。... 以担轮幼虫(trochophore)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活体预处理-低渗-固定-热滴制片-空气干燥-染色,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标本进行观察、计数、显微拍照,再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处理对大獭蛤(LutrariamaximaJonas)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大獭蛤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34,其核型公式为2n=20m+12sm+2st,NF=76,未发现有异型和具随体的染色体。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大獭蛤与蛤蜊科的其它种类之间的核型异同,为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超 彭张明 +1 位作者 黄佳 刘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69,共5页
为提高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育苗成活率,作者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对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的临界存活盐度为22.84~33.12、适宜存活盐度为24.54~31... 为提高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育苗成活率,作者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对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的临界存活盐度为22.84~33.12、适宜存活盐度为24.54~31.54、较适宜存活盐度为25.83~30.17、最适宜存活盐度为26.8~29.4;临界生长盐度为~35.67、适宜生长盐度为22.51~31.66、较适宜生长盐度为27.51~31.37、最适宜生长盐度为29.4;综合盐度对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最佳的培育盐度为29.4。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育苗场的选址及人工育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浮游期幼虫 盐度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涌流式培育的大獭蛤稚贝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浩郎 李琼珍 蒋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3-58,共6页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利用涌流装置和浓缩扁藻进行了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稚贝的中间培育实验。实验所采用的涌流流量为500 mL/min,扁藻密度分别为8 870个/mL±512个/mL和3 368个/mL±557个/mL,稚贝的培育密...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利用涌流装置和浓缩扁藻进行了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稚贝的中间培育实验。实验所采用的涌流流量为500 mL/min,扁藻密度分别为8 870个/mL±512个/mL和3 368个/mL±557个/mL,稚贝的培育密度分别为20 000,35 000,50 000粒/m2。结果表明,过高的扁藻密度不利于大獭蛤稚贝的摄食,并会造成稚贝的死亡。只有在适当的扁藻密度和涌流流量条件下,大獭蛤稚贝才能正常生长。不同的稚贝培育密度对稚贝的生长存在影响,密度越高,生长越慢;水温低于15℃时,稚贝摄食停止,生长缓慢;稚贝在游离状态下与铺沙条件下的生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流 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 稚贝 中间培育
下载PDF
施氏獭蛤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被引量:8
13
作者 邹杰 张守都 +1 位作者 彭慧婧 郑德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5,共7页
以2代选育群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构建21个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全同胞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30日龄和80日龄施氏獭蛤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施氏獭蛤早期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较壳高快,性状间遗传... 以2代选育群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构建21个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全同胞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30日龄和80日龄施氏獭蛤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施氏獭蛤早期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较壳高快,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范围为0.96~0.98,表型相关系数范围为0.77~0.96,均呈正相关,80日龄施氏獭蛤壳长、壳高与体质量间表型相关系数较高;30日龄的壳长和壳高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31±0.02和0.25±0.01,80日龄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27、0.27±0.20、0.06±0.04和0.25±0.19,壳宽性状遗传力为低遗传力,其余性状遗传力均属中等遗传力;不同性状个体育种值的前10家系相同率为70%~90%,基于育种值选择比基于表型值选择效率提高13%~30%(10%留种率)。研究表明:施氏獭蛤早期对体质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可参考壳长、壳高性状,早期利用壳长、壳高和体质量性状进行选择时遗传进度高,利用个体育种值进行选择具有更高的优势。研究结果将为施氏獭蛤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全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遗传参数 育种值
下载PDF
广西和广东地区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斌 何俊锋 +5 位作者 区小玲 苏翔驹 潘英 罗福广 郑惠芳 覃志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4-421,共8页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RAPD 遗传多样性 形态差异
下载PDF
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形态发育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琼珍 童万平 +1 位作者 苏琼 刘伟南 《广西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296-299,共4页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 (L utraria maxima Jonas)的胚胎发育观察及人工育苗实验。实验亲贝取自北海市侨港码头。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取部分受精卵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及拍照 ,在囊胚期之前每隔 1...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 (L utraria maxima Jonas)的胚胎发育观察及人工育苗实验。实验亲贝取自北海市侨港码头。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取部分受精卵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及拍照 ,在囊胚期之前每隔 10 m in取样 1次 ,囊胚期之后每个半小时取样 1次 ,胚胎发育观察至 D形幼虫期。大部分受精卵在育苗池中进行人工育苗实验 ,育苗期间每天取样 1次 ,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量及拍照 ,并记录贝苗大小及发育期情况。实验期间水温变化为 2 5 .0~ 2 8.7℃ ,盐度为 2 9.3‰~ 31.9‰。根据观察记录结果 ,得出大獭蛤胚胎发育及贝苗生长发育图谱 ,并描述了大獭蛤的胚胎发育及其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獭蛤 胚胎 幼虫 稚贝 形态发育
下载PDF
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发育及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永 余祥勇 +1 位作者 梁飞龙 毛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期和3~5d的附着期;爬行期幼虫有单条水管形成,附着期幼虫只有一条分叉的足丝,水管为单管型;底栖稚贝期开始形成两条水管,底栖稚贝早期的幼虫不具备潜沙能力,只进行爬行活动,随着水管的快速发育,幼虫逐渐具备潜沙能力,幼虫壳长达2500μm、水管长达6000μm以上时,最终具备和成体一样的完全潜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幼虫发育 幼虫行为
下载PDF
施氏獭蛤壳体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2 位作者 张守都 张悦 杨家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3-578,共6页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施氏獭蛤表型性状参数中,壳质量变异系数最高,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同软体质量和壳质量相关性均达0.85以上;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壳质量对施氏獭蛤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对体质量通径系数达到0.657,高出壳长0.369,对软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下降,通径系数为0.436,高出壳长0.086,壳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与壳长(x1)、壳质量(x4)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4.769+0.613x1+2.002x4(r2=0.806),y2=-0.980+0.281x1+0.500x4(r2=0.549),r2<0.850表明存在对体质量性状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以上结果为施氏獭蛤性状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选育群体 壳体 体质量 相关性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大獭蛤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潘英 秦小明 潘红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对大獭蛤(Lutraria maxima)软体部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大獭蛤软体部粗蛋白含量为81.20%,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83.50%,其中必需氨基酸为30.22%,占氨基酸总量的36.19%;氨基酸中6种呈味氨基酸含量... 对大獭蛤(Lutraria maxima)软体部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大獭蛤软体部粗蛋白含量为81.20%,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83.50%,其中必需氨基酸为30.22%,占氨基酸总量的36.19%;氨基酸中6种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53.81%;大獭蛤软体部第一限制氨基酸为亮氨酸;矿物质含量丰富。可见,大獭蛤软体部营养价值高,呈味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獭蛤 软体部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营养价值
下载PDF
施氏獭蛤的生态观察 被引量:15
19
作者 蔡英亚 劳赞 陈东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 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 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 ℃,盐度11.50~33...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 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 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 ℃,盐度11.50~33.00,pH值8.2~8.4,透明度4~7 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繁殖期在5~9月.其肉供食用,是较珍贵的食品,可以发展人工增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生态习性 形态特征 分布 生活环境
下载PDF
施氏獭蛤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超 郭景兰 +2 位作者 彭张明 黄佳 刘志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随温度升高,稚贝存活率快速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敏感起始点为31℃,高起始致死温度为31.87℃,温度为33、34、35℃时,100%致死的时间分别为6d、4d和2d,7d后,稚贝不再死亡;(2)无沙干露组各温度维持100%存活的最长时间分别为20℃组18h,30℃组9h,10℃组6h,有沙干露组只有20℃组在15h内可维持100%存活,30℃组和10℃组在6h内已出现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无沙干露和20℃较适合稚贝的长途干露运输。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养殖海域的选取、稚贝的长途运输提供科学依据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稚贝 高起始致死温度 干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