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新生代隆坳耦合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时秀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15-1228,共14页
为探讨鲁西隆起的抬升史,研究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之间的隆-坳演化关系,进一步揭示渤海湾盆地的演化特征,主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和裂变径迹t-T模拟方法建立了新生代鲁西隆起的抬升史和济阳坳陷的沉降史。鲁西隆起三期抬升史分别为62~53Ma... 为探讨鲁西隆起的抬升史,研究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之间的隆-坳演化关系,进一步揭示渤海湾盆地的演化特征,主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和裂变径迹t-T模拟方法建立了新生代鲁西隆起的抬升史和济阳坳陷的沉降史。鲁西隆起三期抬升史分别为62~53Ma、44~37Ma和23~20Ma,济阳坳陷在65~46Ma和46~38Ma期间为快速构造沉降期,构造沉降量大,23Ma左右坳陷抬升。对比研究表明,新生代鲁西隆起的抬升与济阳坳陷沉降之间存在隆-坳耦合关系。鲁西隆起的抬升控制了济阳坳陷烃源岩的形成、油气运移时间和油气分布由南向北迁移,并为济阳坳陷古潜山油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研究还认为,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的隆坳耦合关系是渤海湾盆地及周边山系盆山耦合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坳耦合 鲁西隆起 济阳坳陷 新生代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秋媛 李理 +1 位作者 唐智博 时秀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3-1244,共12页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并有小褶皱、擦痕等显示断裂活动的标志。缓倾斜的滑脱断层在鲁西隆起区广泛发育,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中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与太古宇之间。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下盘构造相对简单,仅挤压破碎。深层次滑脱断层发育在中地壳低速层处,控制着浅层次滑脱断层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系统是由晚中生代以来两次大规模的伸展运动形成的,形成机制上,与中、新生代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岩浆上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晚中生代 形成机制 鲁西隆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时秀朋 李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0-493,共4页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如正断层)多是由中生代逆断层负反转而形成的,既继承了早期构造特征,又在新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出现了新的活动特点,从而造成构造活动的多期性、方向上的多变性,呈现出复杂的构造样式。运用物理模拟方法...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如正断层)多是由中生代逆断层负反转而形成的,既继承了早期构造特征,又在新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出现了新的活动特点,从而造成构造活动的多期性、方向上的多变性,呈现出复杂的构造样式。运用物理模拟方法,采用相似理论,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复合伸展构造和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实验半定量-定量得出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模式主要为一陡一缓断层组成的掀斜断块,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古新世和始新世3个伸展时期,且缓倾斜断层发育时间略晚于陡倾斜断层。这些伸展构造在形成机制上主要受控于北东-南西向的伸展作用和垂向上的岩浆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 晚中生代 伸展构造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北西向正断层特征及物理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时秀朋 李理 +1 位作者 胡秋媛 唐智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详细解析鲁西隆起区伸展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西向控凹断层在三叠纪后皆发生负反转,晚中生代鲁西隆起受到强烈拉伸,伸展构造主要发生在19—20km以下的深尺度范围内,断层切割深度加大。断裂带上普遍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古近纪伸展作用以浅层拉伸为主,鲁西伸展量和伸展率最大,伸展作用强烈,对应北西向正断层的活动速率值也达最大值,同时发育大规模、范围广的半地堑。新近纪,伸展率很小,北西向正断层活动性大大减弱,至第四纪,断层几乎不再活动,反映鲁西隆起基本处于稳定。鲁西隆起晚中生代的伸展与华北克拉通构造变革相一致,而新生代的强烈伸展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方向与速度的改变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构造物理模拟 鲁西隆起 晚中生代-新生代
下载PDF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地层碎屑石榴石分析及物源区构造演化示踪 被引量:3
5
作者 卜香萍 石永红 李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9-1009,共11页
以鲁西淄博、临朐、平邑、蒙阴盆地为重点研究区,通过盆地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石榴石的成分分析,探讨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鲁西盆地砂岩中石榴石成分在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期间出现变化,暗示着物源的转变,... 以鲁西淄博、临朐、平邑、蒙阴盆地为重点研究区,通过盆地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石榴石的成分分析,探讨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鲁西盆地砂岩中石榴石成分在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期间出现变化,暗示着物源的转变,早中侏罗世时期主要物源是鲁西隆起,中晚侏罗世时期转变为胶东地区和鲁西隆起。侏罗纪时期石榴石的物源转变显示,苏鲁苏鲁造山带可能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已经抬升至地表。白垩纪鲁西盆地物源主要为胶东地区,鲁西隆起的物源贡献较小,但是青山组中段和王氏组中段物源略有波动。白垩纪鲁西盆地石榴石物源显示,控制鲁西盆地沉积的主要是苏鲁造山带,古地理格架显示东高西低的特征,盆地物源的波动暗示鲁西隆起可能在早白垩世中晚期和晚白垩世中期经历过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 构造演化 石榴石 物源
下载PDF
鲁西隆起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化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9
6
作者 时秀朋 李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9,33,共6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两个阶段,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初期(65-53 Ma)、早始新世—晚始新世(53-39 Ma)和始新世末期—渐新世(39-23.5 Ma)3个时期,各个时期与研究区伸展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相符;物理模拟试验证实泰山在新生代有两次快速抬升,分别为始新世(45 Ma)和渐新世(23 Ma);伸展构造的形成归因于晚中生代和古近纪近南北向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其深部背景主要为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及速度的改变、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新生代印欧板块的碰撞以及幔源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伸展构造 晚中生代 鲁西隆起
下载PDF
山东济阳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守余 刘泽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 ,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 ,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研究表...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 ,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 ,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研究表明油气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撒开端富集 ,而在收剑端相对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帚状构造体系 油气聚集 鲁西隆起 郯庐断裂 应力系统 油气分布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盆地重矿物组合分析及其构造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卜香萍 石永红 李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6-1129,共14页
本文以鲁西隆起区盆地及周边盆地砂岩中碎屑重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矿物的稳定性分析,以及通过不同源区重矿物组合的差异,探讨了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物源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鲁西盆地中生代早期早中侏罗纪时期... 本文以鲁西隆起区盆地及周边盆地砂岩中碎屑重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矿物的稳定性分析,以及通过不同源区重矿物组合的差异,探讨了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物源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鲁西盆地中生代早期早中侏罗纪时期主要源区为鲁西隆起,中晚侏罗纪时期主要物源为胶东地区和鲁西隆起,而早白垩世时期主要物源为胶东地区,其次才是鲁西隆起。晚白垩世沂沭断裂带盆地物源主要是鲁西隆起和胶东地区,鲁西隆起贡献量大于胶东地区。重矿物的稳定性也折射出源区构造演化历史。早-中侏罗世至中.晚侏罗世,鲁西盆地重矿物物源由鲁西隆起向胶东地区的显著转变,暗示着苏鲁造山带自三叠纪形成之后,经折返抬升,至晚侏罗世之前已经到达地表。重矿物的含量变化显示,早白垩世中期和晚白垩世中期鲁西盆地内沉积了大量的鲁西变质岩矿物组合,并且不稳定重矿物含量急剧增加,我们推测鲁西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中期存在两次构造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 盆地 重矿物组合 稳定性
下载PDF
鲁西地区古生界与太古宇接触面滑脱构造带构造岩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8-452,共5页
运用构造地质学理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揭示了鲁西地区古生界与太古宇接触面滑脱构造带缓倾斜断层构造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了其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作用。露头研究表明,鲁西地区古生界与太古宇接触面滑脱带构造岩... 运用构造地质学理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揭示了鲁西地区古生界与太古宇接触面滑脱构造带缓倾斜断层构造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了其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作用。露头研究表明,鲁西地区古生界与太古宇接触面滑脱带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岩石发生强烈的破碎,角砾成分主要为上盘碳酸盐岩的碎块,伴有硅化、大理岩化、镜铁矿化、绿泥石化等动力变质作用,薄层构造岩中揉皱发育。方解石、长石、石英等变形矿物的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出滑移双晶、拉长、定向排列、机械双晶和动态充结晶等特征,表明缓倾斜滑脱构造带上的构造变形属低温的脆性、塑性变形。覆盖区古生界滑脱带构造岩与露头区有相似的特征,且破碎的构造岩是油气有效的储集空间和场所。研究表明,古生界与太古宇沉积不整合面已转化为构造滑脱面,同时对深层潜山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古生界 太古宇 滑脱构造 构造岩
下载PDF
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申金超 李士成 张斌 《地质与资源》 CAS 2018年第5期411-416,共6页
通过分析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的地壳结构特征,结合二者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化及构造上的相关性,发现同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且相邻的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在地壳结构特征存在明显不同.济阳拗陷表现为地壳均衡的镜像结构特征,不同于地壳呈向上隆... 通过分析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的地壳结构特征,结合二者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化及构造上的相关性,发现同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且相邻的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在地壳结构特征存在明显不同.济阳拗陷表现为地壳均衡的镜像结构特征,不同于地壳呈向上隆起状的鲁西隆起,说明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在成因上存在明显差异.济阳拗陷的伸展过程并非由地幔物质主动上涌造成,应是鲁西隆起在隆升过程对济阳拗陷地壳的拖拽作用,鲁西隆起和济阳拗陷的地壳结构特征反映出它们在成因上具有明显的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 济阳拗陷 耦合关系 山东省
下载PDF
鲁西下寒武统层状金矿——磨坊沟式金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徐金芳 于学峰 唐好生 《山东地质》 2000年第2期9-16,共8页
磨坊沟式金矿是山东地勘局继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以后 ,近年来在鲁西地区发现的又一新类型金矿。该类型金矿赋存于早寒武世朱砂洞组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 ,矿体产出层位稳定 ,分布面积广 ,矿石类型单一 ,矿化连续 ,具有广阔的找... 磨坊沟式金矿是山东地勘局继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以后 ,近年来在鲁西地区发现的又一新类型金矿。该类型金矿赋存于早寒武世朱砂洞组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 ,矿体产出层位稳定 ,分布面积广 ,矿石类型单一 ,矿化连续 ,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和较大的资源潜力。因该类金矿床最早在磨坊沟被发现和评价 ,故称其“磨坊沟式”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金矿床 朱砂洞组 鲁西地区 下寒武统
下载PD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in the southeast of North China revealed by explosion seismology
12
作者 Zhenyu Fan Jinren Zhao +4 位作者 Cejun Ma Mingxin Qu Xiaoguo Deng Baofeng Liu Yan Ha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1年第2期110-124,共15页
Based on the blasting seismic detection data obtained in the southeast of North China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crust-mantl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seismological character... Based on the blasting seismic detection data obtained in the southeast of North China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crust-mantl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seis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ectonic regions,such as offshore basins,west Shandong uplift,Tanlu fault zone and Jiangsu-Shandong orogenic belt.The low-velocity Pg waves in Dongying depression and Northern Jiangsu basin reveal the unstable basement structure with extremely thick sediments.The travel time of Pg wave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small crustal thickness of offshore continental margin;the first break time and high apparent velocity of Pg wave in west Shandong uplift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ary basement is relatively thin.The Pm wav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ominant wave in the first-order velocity discontinuity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face,which reflects the high crustal velocity and stable structure in west Shandong uplift.The Pm and Pl wave are obviously complicated,which can reflect the crust-mantl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anlu fault zone and Jiangsu-Shandong orogenic belt.The small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Pn and PL wav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ighly destructive seism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Tanlu fault zone on the crust-lithosphere scale.Based on many geophysical phenomena such as electrical structure,density structure and terrestrial heat flow,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ithospheric destruction degree of Tanlu fault zone and Jiangsu-Shandong orogenic belt was high dur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ing seismic detection Crust-mantl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Tanlu fault zone west shandong uplif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