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Genesis of the Yongsheng Earthquake with M_S6.0 on October 27, 2001
1
作者 Zhou Guangquan 1)2), Su Youjin 1) and Wang Shaojin 1) 1)Seismological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41, China 2)School of Earth & Space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On October 27, 2001, a large earthquake with M S6.0, named the Yongsheng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Chenghai fault in Yongshe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t is the largest event to occur alon... On October 27, 2001, a large earthquake with M S6.0, named the Yongsheng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Chenghai fault in Yongshe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t is the largest event to occur along the Chenghai fault in the last 200 years.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show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which is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Chenghai fault, takes left-lateral strike-slip as its dominant mov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motion, motion time, landforms and scales, the Chenhai fault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segments.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has a vertical dislocation rate of 0.4 mm/a, far lower than the mean rate of the Chenghai fault, about 2.0 mm/a. It’s deduced that the two sides of Jinshajiang segment “stuck" tightly and hindered the strike-slip of the Chenghai fault. The strong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before this event shows that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was in the seismic gap. The Chenghai fault, as a boundary of tectonic sub-blocks, makes the Northwest Yunnan block and the Middle Yunnan block move clockwise, and their margins move oppositely along the Chenghai fault. In the motion process of the Chenghai fault, structural hindrance and the seismic gap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propitious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tructure stress. As a result, the Yongsheng M S6.0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Sujiazhuang-Shangangfu segment is similar to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with a low vertical motion rate of 0.3 mm/a and in the seismic gap. So it’s postulated that the segment may become a new structure hindrance, and the Yongsheng M S6.0 earthquake may trigger the occurrence of future large earthquakes along this se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 motion Vertical dislocation rate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Genesis of the earthquakes Yongsheng m s6.0 earthquake
下载PDF
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无人机影像震害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本夫 张露露 +3 位作者 陈波 毛利 孟凡馨 宴金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8,共8页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屋震害和人员遇难原因,为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地震烈度评定及灾情研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倾斜摄影 震害调查 三维模型
下载PDF
2021-09-16泸县M_(S)6.0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3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李艳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1.25 a,回升持续时间约0.5 a,波速比低值集中在震中周边区域。2019年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西北侧约66 km处发生的威远M_(S)5.4地震、资中M_(S)5.2地震周边波速比也出现相似的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时间约2 a, 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回升阶段,地震后波速比继续上升,直至泸县地震的发生,且2次地震震中也位于波速比低值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威远m_(S)5.4地震 资中m_(S)5.2地震 单震多台和达法 波速比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分析
4
作者 王玮铭 廖晓峰 +2 位作者 任越霞 何畅 王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93-96,共4页
1研究背景。Hayakawa在1996年提出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获知一次源来自高空电离层的极化值小于1,源自于震源的极化值大于或约等于1(Hayakawa et al,1996),Hayakawa利用该方法对1993年的关岛8级地... 1研究背景。Hayakawa在1996年提出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获知一次源来自高空电离层的极化值小于1,源自于震源的极化值大于或约等于1(Hayakawa et al,1996),Hayakawa利用该方法对1993年的关岛8级地震进行研究,发现震前垂直强度极化Yz h值逐渐增大直到发震时达最大值,震后恢复。近年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地震往往发生在台站出现极化值高值异常后的1个月时间内(冯志生等,2010),发震地点在异常空间等值线的阈值线附近(冯丽丽等,2021),这种极化值异常与外空场活动无关(何畅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扰动 泸县m_(S)6.0地震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 被引量:24
5
作者 易桂喜 赵敏 +4 位作者 龙锋 梁明剑 王明明 周荣军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9-4461,共13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9月16日4时55分M_(S)2.8(M 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6°、倾角45°、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187°、俯仰角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_(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 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3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45°,推测此次泸县M_(S)6.0地震为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序列特征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濑溪河流域地貌对泸县M_(S)6.0地震发震构造变形的响应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文英 梁明剑 +5 位作者 左洪 廖程 吴微微 王明明 宫悦 魏娅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以12.5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濑溪河流域的高程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HI)等地貌参数,分析了2021年9月1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震中西侧的螺... 以12.5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濑溪河流域的高程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HI)等地貌参数,分析了2021年9月1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震中西侧的螺观山和梯子崖背斜在震中的南北两端存在明显的缩短量差异;HI条带状低值区的展布方向与流域内构造的方向一致,HI高值区位于华蓥山两条断裂夹持的谷地,但在震中附近存在WNW向的HI低值带。综合分析认为,泸县地震震中附近应存在一走向为WNW的隐伏构造,它不仅调节了螺观山和梯子崖背斜在震中南北两端的缩短量差异,也使得HI值受其影响呈低值特征,该结果与震源机制解结果、等震线长轴走向以及余震空间展布的优势方向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发震构造 华蓥山断裂带 濑溪河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下载PDF
2021年泸县M_(S)6.0地震前视应力和b值以及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1 位作者 龚丽文 李艳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3-1137,共5页
利用波形资料及地震目录分别计算2021年泸县M_(S)6.0地震前视应力与b值,分析震源区的应力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和统计参量P对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震源区的不稳定... 利用波形资料及地震目录分别计算2021年泸县M_(S)6.0地震前视应力与b值,分析震源区的应力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和统计参量P对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震源区的不稳定性。结果显示,震中周边区域M_(L)3.2~3.9与M_(L)3.5~3.9震级档视应力在震前7 a多呈现上升变化趋势,主震前视应力达到早期的2倍水平。b值在震前经历7 a的下降变化,从2014年的1.2下降至2020年的0.8。视应力与b值在震前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反映了震中附近地区应力增强的过程。震中附近M_(L)≥2.0地震P值在2020-08~2021-02期间低于1%,表明在泸县M_(S)6.0地震前约0.5 a震源区的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显著相关,此时震源区地壳介质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视应力 B值 P值 应力状态
下载PDF
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源性质及震前区域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慧敏 谢祖军 +1 位作者 李赫 熊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8-1142,1155,共6页
为了解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的发震机理,加强对四川盆地内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基于四川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获得泸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同时,基于震前四川盆地内155个震源机制解,利用M... 为了解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的发震机理,加强对四川盆地内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基于四川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获得泸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同时,基于震前四川盆地内155个震源机制解,利用MSATSI程序反演得到泸县地震震前四川盆地内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泸县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矩震级为M_(W)5.3,滑动性质为纯逆冲。震中附近震前构造应力最大主压应力和中间主压应力都近乎水平,最大主压应力在震中附近走向101°,此构造应力状态下,优势滑动断层为纯逆冲性质,与泸县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根据震源位置和性质、震前构造应力场及震中附近的断层性质推测,泸县地震发震断层不是华蓥山断裂,而是其分支和余脉之间极浅的盖层滑脱型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1年四川泸县M 6.0地震发震机理及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欣蔚 张广伟 +2 位作者 谢卓娟 李世杰 吕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84-4298,共15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6.0地震,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6.0地震,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法对震中及附近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集中在10 km范围内,事件主要沿地表断层呈条带状或丛集分布,部分震群邻近当地工业井,周边无明显断层分布.其次,通过CAP波形反演计算得到M≥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研究区震源破裂以逆冲挤压型为主,部分震源机制解具有不确定性.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应力场,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应力场与地震事件的力学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应力场以水平构造挤压作用为主,部分事件震源机制解与其吻合度较低,暗示存在局部应力差异.综合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已知断层展布以及区域应力场等研究结果,认为华蓥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与资源开采活动密切相关,泸县M 6.0地震是在局部应力场扰动下,下方滑脱层活动触发了上覆隐伏断层的挤压错动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 6.0地震 华蓥山断裂 双差定位 发震机理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四川省泸县6.0级地震农村房屋震害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均岐 刘金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0,共8页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灾区获取的震害调查资料,概述了震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构造特点,分别介绍了土木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其他附属结构的震害现象,并对相应的震害原因进行...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灾区获取的震害调查资料,概述了震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构造特点,分别介绍了土木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其他附属结构的震害现象,并对相应的震害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总结本次地震中各类房屋破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6.0级地震 农村房屋 震害 抗震能力
下载PDF
2003年大姚6.2和6.1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强 余庆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 ,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 ,分析处理云南地区 1 997~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MS≥ 6 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 ,提取大姚6 2和 6 1级地震断层...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 ,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 ,分析处理云南地区 1 997~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MS≥ 6 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 ,提取大姚6 2和 6 1级地震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R值出现异常后的 1~ 2 0个月内 ,该区域发生MS≥ 6级强震概率较高 ,R值对预测该区域MS≥ 6 0级强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形变 异常参数R值 ms≥6.0级地震 云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