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彦直的科学缘
1
作者 顾金亮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8-84,共7页
以设计、监造南京中山陵和主持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而名垂后世的吕彦直,曾经结缘中国科学社及其创办的《科学》杂志。1914年,庚款留学生吕彦直甫抵美国康奈尔大学即入股中国科学社,成为中国科学社的创始股东和早期社员;他担纲《科学》杂... 以设计、监造南京中山陵和主持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而名垂后世的吕彦直,曾经结缘中国科学社及其创办的《科学》杂志。1914年,庚款留学生吕彦直甫抵美国康奈尔大学即入股中国科学社,成为中国科学社的创始股东和早期社员;他担纲《科学》杂志编辑,编译了《海底水雷》《爱迭生年谱》等科学文章;他对米尔恩复原的地震仪作改进研究,并绘制复原模型图片,是近代以来第一位探究张衡地动仪复原工作的中国学者;他还是中国科学社社徽的设计者,这枚徽章为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烙上了鲜明的“科学”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彦直 中国科学社 《科学》杂志
下载PDF
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彭长歆 《南方建筑》 2010年第6期52-59,共8页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继南京中山陵之后、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另一座中山纪念建筑。其创建集中反映了建筑师在技术专业领域服务于政治理念传达和现代中国表述的双重使命。在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的共同操弄下,中山纪念堂围绕纪念与继承...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继南京中山陵之后、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另一座中山纪念建筑。其创建集中反映了建筑师在技术专业领域服务于政治理念传达和现代中国表述的双重使命。在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的共同操弄下,中山纪念堂围绕纪念与继承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有形实体和无形空间的塑造,并赋予建筑与城市空间以新的内涵。本文尝试考察中山纪念堂酝酿、设计的全过程,探寻其建筑精神与城市空间意义。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代中国建筑在探索初期,政治象征与建筑形式乃至城市空间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 广州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 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
下载PDF
广州中山纪念堂之建造缘起及其规划建设意匠
3
作者 马晓 周学鹰 《华中建筑》 2013年第10期89-92,共4页
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是国民政府在全体国民支持下,为纪念中山先生而建的大型建筑群,采用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获头奖的方案建设。纪念堂体量巨大,探索性采用新材料、新科技,外观模拟我国传统高等级官式建筑形象——大木作、小木作、石作... 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是国民政府在全体国民支持下,为纪念中山先生而建的大型建筑群,采用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获头奖的方案建设。纪念堂体量巨大,探索性采用新材料、新科技,外观模拟我国传统高等级官式建筑形象——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等皆然,整体尺度和谐,细部比例与造型手法洗练,取得了优良的视觉效果,设计水平高超。纪念碑采用曲线形收分的形式,不同于我国古代碑体习用的造型,而碑的基座多用传统元素。因此,纪念堂建筑群中各单体造型有所因循、更有所创新。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为纪念堂、纪念碑,在继承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运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新材料,"中体西用",创造出纪念中山先生与满足市民集会的完美统一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吕彦直 纪念建筑 民国建筑 规划设计
下载PDF
筑林七贤——现代中国建筑师与传统的对话七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师》 2012年第4期10-16,共7页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建筑 吕彦直 杨廷宝 林徽因 梁思成 童寯 刘敦桢 冯纪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