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茶树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评价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艾仄宜 胡振民 +3 位作者 叶禹彤 穆兵 李荣林 杨亦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8期148-156,共9页
研究旨在筛选绿杨春茶适制品种,为绿杨春茶的品质提升和茶树良种引进提供理论依据。对仪征市5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的绿杨春茶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品质成分分析、电子舌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品... 研究旨在筛选绿杨春茶适制品种,为绿杨春茶的品质提升和茶树良种引进提供理论依据。对仪征市5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的绿杨春茶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品质成分分析、电子舌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感官审评的总得分与滋味得分、电子舌鲜味值的排序结果一致,均为‘白叶1号’>‘群体种’>‘黄金芽’>‘龙井长叶’>‘福鼎大毫’。品质成分分析表明,鲜味值最高的‘白叶1号’和‘群体种’,所含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均最高;涩味值最低‘黄金芽’所含EGCG的含量也最低(6.08%);苦味值最低的‘龙井长叶’含有最低的咖啡碱含量(2.78%);而‘福鼎大毫’含有最高的咖啡碱(3.44%)、EGCG(8.89%)和儿茶素(17.64%),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均最低,故苦味、涩味值最高而鲜味值最低,滋味较差,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此外,‘龙井长叶’表现出最强的DPPH(IC_(50)=38.20μg/mL)、ABTS自由基(IC_(50)=17.44μg/mL)清除活性,抗氧化活性较强。综上,‘白叶1号’用于制备绿杨春茶最有优势,其次是‘群体种’和‘黄金芽’,而‘龙井长叶’虽在品质上稍差于‘白叶1号’,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用于制备绿杨春茶也具备一定的优势。‘福鼎大毫’所制香气和滋味明显差于其他品种,不太适制绿杨春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杨春茶 适制性 品质成分 抗氧化活性 品种筛选 电子舌分析 感官审评
下载PDF
基于地域品牌文化探讨特色茶叶包装——以扬州“绿扬春”为例
2
作者 陆志国 张金凤 +1 位作者 李晓梅 何健 《现代市场营销》 2020年第3期70-74,共5页
为充分满足民众物质与精神需求,基于地域品牌文化,精准提升茶叶包装内涵。首先,概述地域品牌文化与特色茶叶包装,强调地域品牌文化的引领与特色茶叶包装的承载,实例分析两者相互映衬的互动关系;其次,梳理扬州品牌文化,探讨绿扬春茶叶包... 为充分满足民众物质与精神需求,基于地域品牌文化,精准提升茶叶包装内涵。首先,概述地域品牌文化与特色茶叶包装,强调地域品牌文化的引领与特色茶叶包装的承载,实例分析两者相互映衬的互动关系;其次,梳理扬州品牌文化,探讨绿扬春茶叶包装,论证品牌文化引领、文化审美契合、文化视觉识别元素、文化创新体验;最后,推理绿扬春茶叶包装的未来发展,强调独特的地域品牌文化价值,为其它地域性独特的系列茶叶包装内涵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 品牌文化 绿扬春 茶叶 包装
下载PDF
绿杨春茶标准化加工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爱琴 王春军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3期47-50,共4页
根据多年来对绿杨春茶制作工艺的探索和实践,文章介绍了绿杨春茶品质特征和原料来源,及加工环境、人员、设备要求,规范了名茶绿杨春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技术要点为鲜叶适度摊放、高温杀青、匀速理条、低速做形,以期对提高名茶生产质量... 根据多年来对绿杨春茶制作工艺的探索和实践,文章介绍了绿杨春茶品质特征和原料来源,及加工环境、人员、设备要求,规范了名茶绿杨春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技术要点为鲜叶适度摊放、高温杀青、匀速理条、低速做形,以期对提高名茶生产质量、彰显区域公用品牌"仪征绿杨春茶"形美、香高、味浓、色绿的品质特征起到引领、规范作用,并在扁形绿茶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杨春茶 加工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